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八百零四章 父子反目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正月十五。

京师还洋溢在上元节节庆的欢闹中,而西北的战事已经开始拉开序幕。

内阁和上听处在正月初十之后都是全马力运作,也就在这天下午,有关张周已出张家口的消息,传到了内阁这边。

“三天……”李东阳将一份边关急报呈递到刘健面前,“他从京师出发,用了三天,就已出了关口。要论出兵速度,他并不差。”

刘健拿过来看过,只是看了一眼,又将急报放下。

另一边王鏊走过来,想看,却被李东阳一把将急报给按住。

程敏政在府上养病,年底年初就未曾出现在内阁,如今内阁又恢复到三角状态,但铁三角的关系已被打破,王鏊也无法融入到刘健和李东阳所形成的权力垄断格局中。

刘健道:“张秉宽这是一心想跟鞑靼人来个鱼死网破。”

言外之意,他这么着急带着三千兵马出草原,有点急着投胎的意思。

毕竟在所有人看来,三千兵马根本不足以成任何大事,就连唐寅带着七八千兵马进草原,现在连退路都没有,生死未卜甚至一路兵马就这么消失了,你张周带三千兵马就想力挽狂澜?

王鏊没有再坚持去看那份急报,他道:“听闻此番出征,是以蔡国公为先锋,其带了很多新式的兵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功效。也不知真伪。”

李东阳道:“济之,你觉得会有这种兵刃吗?”

王鏊道:“神威炮,在过去几年,于西北的确是大展神通。”

“神威炮固然是好,但发射不了几次,就可能会炸膛,会影响到士兵的安全,且笨重无法轻便运送,驻守关口或还有一定功用,若是进入草原,鞑靼人怎可能摆着靶子给你轰?”李东阳言下之意,是对张周的新兵器非常不看好。

王鏊叹口气,他很清楚,现在内阁这两位当家人,已是铁了心要跟张周搞对抗,似乎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

说什么也都没用,刘健和李东阳是不会接纳他观点的。

王鏊道:“希望一切顺利,西北一战能厎定草原,一战功成,也能令大明安稳太平上百年。”

李东阳笑了笑道:“痴人说梦而已。”

……

……

王鏊心情带着几分郁结。

他很想到上听处,看看那边的观点如何,但他知道,现在上听处的主要负责人,包括张周、王琼、程敏政都不在衙门内,王琼是随军出征了,而前一任的上听处领班陆完如今还带兵在中原平盗。

这就导致他在上听处也没个知心人。

好像皇帝御驾亲征,张周为先锋,连他王鏊能信任的势力,都在京城绝迹了,无奈之下他也只能趁着天黑时,跑去程敏政府上,借着探病为由,将心中苦闷告知于程敏政。

程敏政最近病情逐渐加重,已到不能下榻的地步。

但程敏政还是拖着病躯,在房间内见了王鏊。

“朝中人,以党派之见而互不相让,有的人已经乱了本心,他们顾不上大明的兴衰,甚至不顾君王的安危,知晓陛下出征或带来朝廷的变乱,也不加劝阻,反倒是在背后幸灾乐祸……”

程敏政或是觉得自己是个将死之人,对朝中他看不顺眼的人,就直言去抨击。

王鏊惊讶道:“倒也未像克勤你说得这般不堪吧?”

程敏政摆摆手道:“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番话,把王鏊给干沉默了。

程敏政道:“我已上奏陛下,请辞还乡颐养天年,还请陛下在翰林院中挑选贤能,能在内阁中辅弼朝政。我实在没脸再见陛下,也没有脸见世人了。”

王鏊问道:“病况究竟如何?”

“好不了了。”程敏政道,“沉疴已至此,都是天意,也不强求。上天能给我续命,也改不了我内心苦闷。这一世下来,都为了追求那宦海浮沉,连人生都没看透澈。希望你能回头。”

王鏊道:“回什么头?”

程敏政笑道:“不争了。争与不争,都无意义,像如今内阁,如今朝中六部,都在争那官职,都在争一时长短,美其名曰是为士林,但一个个谁又不是为自己呢?”

“唉!”王鏊也是重重叹口气。

程敏政道:“不过你的好日子,也临近了。”

“此话怎讲?”

“以我所猜想,若是那位蔡国公疆场取胜,且能平定草原,以后这朝野上下,陛下必定会改弦更张,内阁会以你为首,到时你还要匡扶社稷。”程敏政眼神中多了几分神采道,“以你的能耐,足矣。”

王鏊道:“让我回头,却还让我去争?”

程敏政笑道:“到时就无须你去争什么了。秉宽此人,我也早看透,他无心于朝中人争名逐利,或在功成之后隐退,他已有爵位在身,何必又在朝中争一时长短?太累了。”

王鏊想了想,不由点头。

以前他会觉得,张周是文臣未来发展的绊脚石。

但现在想来,张周还真可能就激流勇退,到时皇帝还想重用张周,必然会在朝中布置很多跟张周有关,或者是说支持张周政见的人。

这群人必然也是需要首脑的。

以前这个人或是非林瀚或程敏政不可,但随着这二人一个将死,一个对朝政也失去兴趣,也让王鏊感觉到,以后这朝野上下,或真就需要他一个人去扛着。

“走吧。”程敏政道,“我养病,你养心。等你修身养性之后,才会发现这朝野上下没什么可追逐的,少了谁,这朝堂都能运转。也不知我在死之前,是否能看到北方平定,真希望能看到那天啊。”

……

……

朱祐樘和张周出征,京师的关注度很高。

随着报纸的大范围印刷,朝廷大事在民间不再是秘辛,随便一点事,都能在市井之间激起千层浪,百姓也乐得去谈论这些事,且跟以前不同的是,朝廷对于民间议论国之大事,不再持有保留的态度,而是放任自流。

哪怕是在民间说出一些不利于朝廷的话,甚至这些话会被言官等知晓,也没人会去怪责。

似乎都知道,忠言逆耳,对人如此,对朝廷也是如此。

这天李兆先又在外面参加了两场文会,作为从滨海城回来的“高干子弟”,李兆先甚至还获得了张周的认可,成为张周学派的拥护人,他如今在新学派中地位很高,走到哪都有很多人与他会面。

这也跟他是阁老之子有关系。

一个最坚定反对张周政见的阁老,却有个坚决拥护张周学术思想的儿子,也让朝中人觉得有话题性,甚至李兆先走到哪,都是焦点,别人也都想从他这里来学习一些“先进经验”,知晓他是怎么“弃暗投明”的。

他回到家,却发现老父亲早早就已回来,还特地吩咐了门房,让他回来之后,就去书房相见。

李兆先本还想去跟妹妹探讨一下学术上的事,闻言也不得不前去书房。

“去滨海城那些日子,你在那边作甚?”李东阳劈头盖脸,朝儿子质问。

李兆先本来是不想回京师的,但奈何张周人已不在滨海城,而那边的学术氛围也没有京师这么重,他才会选择回京,毕竟在京师,他的身份和地位也能带来更多的拥趸。

李兆先道:“游历四方,难道父亲想干涉吗?”

李东阳脸色冷漠。

他一向知道自己的儿子很叛逆,否则当初也不会得了一身的病。

现在李兆先回京师后,舍得带妻子和孩子回来看看,对他李东阳来说同样是一种“恩赐”,要不是看在孙子的面子上,李东阳甚至打算跟这个儿子断绝往来。

至于断绝关系他是不舍得的,毕竟就这一个儿子了。

李东阳冷声道:“以府上下人说,你在京中,经常跟人提及什么歪理邪说。”

“父亲说错了。”李兆先道,“不是什么歪理邪说,而是心学,如今很多人都在学,也在研究,就算是年轻士子中,也认为大乃是至理名言。比之理学高深不少,很多人愿意学,儿也无科举的希望,便想做一些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

李东阳气恼道:“那你可否知晓,那是谁创立出来的?”

“知道,是蔡国公。”李兆先道,“或者说是,张先生。”

李东阳差点想打人。

这儿子好像故意跟他叫板一样,明知道这话是他不爱听的,却非要当面顶撞他。

且旁边连个府上的下人都没有,也没法劝说一下父子,让双方冷静,互相给个台阶下什么的。

李兆先道:“父亲,儿知道您看不上我,所以这次我回来,也只是走个过场,随后我会搬出去住。如今滨海城内有士子的补贴计划,只要士子愿意为滨海城效命,且有一定的实力,就可以领到补贴,无论人在何处,哪怕是出海在外,也能通过手续把银子领回来。”

“什么意思?”李东阳皱眉道。

李兆先摇头道:“如今儿已无须靠您的威望,就能生存,也多谢父亲这些年来的容让。”

李东阳听完之后都有些傻眼了。

之前他觉得,儿子算是不成器的典型,全靠家里才能生存,虽然家中是有田亩等收入的,但李兆先毕竟没有,而现在李兆先竟能靠着什么人才补贴计划,就能自己生存,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唯一能控制儿子的手段,现在都无效了?

李兆先道:“对了父亲,小妹最近也与儿一起回来,您今日应该也见过了吧?回来后,知道您疼爱她,我会让她多回来看看的。”

“你什么意思?”李东阳这下是真要打人了。

你这个儿子不孝就算了,现在想把你妹妹拐跑不成?

李兆先神色淡然道:“小妹也参加了补贴的计划,此计划不分男女老幼,如今妹妹有心要学习医术,且在滨海城时已学过医术。且妹妹在纺织等事上,颇有天赋,妹妹准备进到京师的工坊内作为女教习,教授世人纺织的技术。”

“咳咳咳……”

李东阳气得直咳嗽。

李兆先却好像不知道老父亲的心境一样,继续火上浇油道:“父亲您一向教导我们,是要为国为民,这也与心学的理念相同。我与小妹都是为世间的繁荣做事,并没有违背家训和祖训,虽然对父亲有不敬的地方,但只要是为苍生福祉,还望父亲能理解。”

李东阳怒道:“你个孽子,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妹妹还尚未嫁人!”

李兆先道:“从父亲为小妹许配婚事,再到为她解除婚约,你觉得妹妹如今还能嫁得出去吗?小妹如今年岁也不大,正是年轻有干劲的时候,我们愿意为大明百姓做点事,也希望父亲能理解。这并不影响父亲为妹妹挑选良配……当然,婚配之事,是由父亲您做主的,妹妹自己也无从反对,但也请父亲看在妹妹孝顺的份上,不要害她。”

“我如何害她了?”李东阳质问道。

李兆先摇头道:“父亲已经害过她一次,让她成为仕女的笑柄,父亲还觉得可以笑对将来吗?如今我们所行之事,也无非是为朝廷,为百姓。父亲,有些事,您还是自己考虑清楚。儿先告辞了!”

……

……

远在太平洋上。

刘瑾立在船头,望着面前的汪洋大海,整个人陷入到沉思之中。

“公公,还有一个多月的航程,您还是……先进舱内休息吧。”旁边有侍卫提醒道。

刘瑾道:“风大浪大,这话咱家听了不下百遍,你们不烦吗?”

侍卫立在那,不再说什么。

“如此大船,难道还怕沉了?咱家本将心向蔡国公,奈何蔡国公让咱家来此经历磨难,咱家是否能回去……都两说。这海上……真是一片鬼域。前面是什么?”

刘瑾突然指着远处。

经过这些天的航行,刘瑾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想脚踩在实地上,想让自己当个人一样活着。

“好像是……海岛。”

“快……快上岛!无论有什么,哪怕是有条毒蛇,也给他弄到船上来!”

刘瑾差点要喜极而泣,“咱家知道,这里距离目的地还很远,但咱家就是想……找个地方站一站。咱家厌倦了漂洋过海的日子,咱家想回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