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六十九章 头疼医脚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翌日早朝之前。

朱祐樘早早就把王琼、朱凤在偏关取得“捷报”的消息告知了前夜轮值的李东阳。

一清早午门朝议还没开始,李东阳便将此消息告知到刘健、谢迁和马文升等人。

“此等功勋,也值得大书特书?就算换了头年里,怕也没什么人会太在意吧?”

谢迁当着内阁和兵部几人的面,便语带嘲讽,好像有多瞧不起王琼和朱凤所取得的功绩。

马文升不为所动,脸色带着赞许道:“王德华和朱知节二人才刚到偏关,就能稳住人心,狄夷撤走不敢扰边,今日朝上恐怕陛下要对他二人多加褒奖。”

杀几个不重要,战略意图达到才是重点,马文升身为兵部尚书,很明白此道理。

谢迁道:“王德华这么做,是想立威?还是想喧宾夺主?”

大概的意思是,你王琼牛逼轰轰非要出兵,这是在给皇帝递投名状?还是给秦纮下马威?

刘健见谢迁今天意见挺大,指了指刚过来的萧敬等人,提醒道:“朝上不要过分偏激,能少说就少说两句。”

这话就是在提醒谢迁,你这张嘴还是别给内阁惹事。

以前你插科打诨,大家还觉得你谢迁能言善道,但现在皇帝对我们文臣的信任已大打折扣,你这时候再拿出以前的作派,就怕遭来反噬,尤其是像针对王琼和朱凤的事,他们可都是皇帝所信任的人。

人家出兵又没遭遇兵败,你再去朝上挖苦,皇帝估计都不爱搭理待见你。

……

……

朝议开始之前,张周就已经入宫。

张周于乾清宫内跟朱祐樘相见,然后君臣二人一起往午门方向走,路上二人又交换了一些意见。

所谈的还并不是偏关的战事,再或是三边军务,也没谈搜套和剿套的事,而是在谈有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的张悦请辞的事,朱祐樘最近对于军务方面非常留心,想在南京军务上做点文章。

“谁来当这个留都兵部尚书不打紧,朕倒是想让成国公过去,任守备军务之事。”

朱祐樘想把魏国公徐俌换回京城,把朱辅换过去。

“成国公府打理南京军务多年,根基比之魏国公府更深,再是魏国公与怀柔伯之间有宿怨,南京官场多有不合,眼下趁着南边改换兵部尚书,便也一并将此事落实,秉宽你意下如何?”朱祐樘很认真问询张周的意见。

张周道:“陛下,您别问臣,此乃涉及到军政之大事,臣怎有资格提议?”

朱祐樘笑道:“秉宽啊,正是因为这是军务大事,朕才来问你的意见。你也是应天府人士,你在那边生活多年,也算是知晓城内事务,问问你不也挺好吗?“

“其实朕也知道成国公也好,魏国公也罢,到了留都也不过是守住基业,不指望他们做出什么改变。像知节这样锐意进取的年轻人,还是太少了,如果你觉得他二人都不合适,再举荐于谁,朕也可以考量。”

言外之意,南京现在朕就当成是你张秉宽的地头。

你说安排谁过去守备军务,咱君臣二人就商量一下合适与否,再把人派过去。

张周琢磨了一下,摇头道:“臣也没什么可参与的意见。”

“那就让成国公过去,说起来朕当初让魏国公南下时,便已跟他言明,不会让他停留太久,再者让成国公留在京畿,他也做不出什么成绩来。虽不至于丢人现眼,但也实在是难当大事,难道让他提督京营?事就先这么定了!”

朱祐樘现在是很信成国公府,但也仅仅是因为张周跟朱凤的关系。

至于朱凤的老爹朱辅,在皇帝看来没什么可取之处,既如此,那就让朱辅承他儿子的脸,回南京当守备,这不也正是成国公府一直所追求的?

……

……

君臣二人到了午门。

张周便当着众臣僚的面,缓缓走到自己的位置站定,在场很多人都在瞄他。

朱祐樘则气定神闲坐在了御座上。

朝议开始。

一上来,朱祐樘便把王琼和朱凤在偏头关取得“大捷”的事,公之于众,由戴义当中宣读了奏捷的战报,就算提到最后只获得三个鞑靼的首级,在场也没发出什么声音,这也要归功于李东阳提前把事说出来,先把朝臣的心给安下来。

不然光是这个结果,就值得商榷一番,到底该记功还是记过。

大动干戈出去,只杀了三个人,自己还折损一人?最后连鞑靼主力的影子在哪都不知道?感情之前跟朝廷各种告急的文书,都是在糊弄人呢?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西北战备是否可以恢复常态?京师各城门开闭,是否也可延长时限?”

之前因为偏头关周围一直有战情,虽然京师周围并没有戒严,但早晨城门很晚才开启,晚上天黑之前城门就关闭,也是影响到京师周遭百姓的日常生活。

刘健这么说,也是在为他们内阁请命。

陛下,您看是不是解除战时状态,也让我们内阁不必每天都留人值夜?

朱祐樘道:“河套之内的敌情,目前尚未查到,当以谨慎为上。”

言外之意,想解除战时状态?没门!

你们松懈下来了,可朕要出兵河套的计划还没实现呢,朕没把战时状态加剧,你们还好意思提就此解除?

“朕也未曾想,王琼和朱凤他们,可以如此有成效,也是先前偏关、宁远两战,打出了国朝的威风,此番又是朱凤去接替王越,二人在功勋上并不分伯仲,如此才以最短的时间,安定了人心,震慑了狄夷。”

朱祐樘言语之间,对朱凤很是推崇。

在场大臣听了都很别扭。

拿朱凤跟王越比?就算我们再瞧不上王越,也知道这二人毫无可比性。

有见过拿地上跑的,跟天上飞的相比的?你朱凤跑得再快,最多你也只能蹦跶蹦跶,距离上天还远着呢。

刘健道:“如今威宁侯已逝,西北各处更当以固守为先,老臣仍旧认为,可先调度人马,行屯田安民之事,再趁鞑靼内部纷争之际,再出兵于河套,以修筑堡垒之便利,逐步推进,将河套南线掌控,令鞑靼不战而退。”

刘健代表文官给出了他的“折中”之法。

也不是说完全反对出兵河套,而是要稳扎稳打,现在鞑靼内部纷争还没正式开启,就先守着。

什么时候时机成熟呢?就等达延汗跟火筛等蒙古右翼部族打起来之后,那时候再徐图渐进,把土堡一点点往北修……长城的关塞也可以修出去……

朱祐樘面色不善,显然他不喜欢听这种陈腔滥调。

“以刘阁老之意,大明将士便要守在关塞之内,看着他们在自家院落之外纷争,却隔岸观火?大明军心如何能安?大明今年两战,将士们浴血奋战,就只是为了守住往年的疆土,不进不退?”

朱祐樘的语气也算是客气的。

因为他知道,要出兵河套,更多还是要得到文官的支持,所以没必要把关系闹那么僵。

就好像刘健为首的文官一样,他们也开始在想折中之法了。

这种君臣理念上的差异,本来就是要求同存异的,互相各退几步,重新找到平衡点,其实就看各自的底线在哪里。

朱祐樘道:“朕昨夜深思熟虑,想过秦纮去偏关为宣大总制是否有迫切和必要性。如今的偏关,有王琼和朱凤等诸位卿家在,一切都能保证安稳,反倒是延绥等处一直却还有零星的边患传来,朕想跟诸位卿家商议,看是否有必要,直接以秦纮为总制延绥、宁夏、陕西等处军务,让他将镇所移到延绥的榆林卫。”

在场大臣一时间没摸清楚皇帝的套路。

刘健闻言不由往一旁的李东阳身上看一眼,皇帝突然有意要把秦纮提升为三边总督,这点他是没想到的。

提前无论是内阁,再或是文官内部,都没做任何的预案。

李东阳走上前一步道:“陛下,偏关的危机仍旧未能解除,是否也该先等偏关的城塞重修完毕之后,再行做侧重上的调配?如今还当以偏关为军务之重为妥。”

李东阳没直接反对,仍旧是用转移话术的方式,跟皇帝表明,还是应该把秦纮按在偏头关。

以往大明的防备重点,都是在三边,三边的核心区域就是延绥镇的治所榆林卫。

只是因为王越在偏头关打了一场大捷,那边的城墙还被炸塌了,防备重点才突然转移到偏头关,也跟偏头关紧邻草原新兴崛起的部族首领火筛有关。

朱祐樘问道:“那李卿家的意见,是要另选总制延绥等镇军务的人选?”

李东阳一时语塞。

他提出要把秦纮按在偏头关,可也间接在说,西北现在还不太平,既然不太平,朕要选个新的三边总督出来,你李东阳不该提反对意见吧?朕仍旧保留秦纮为宣大总督,增加个三边总督又怎样?

朱祐樘突然把目光转向张周:“秉宽,你对此有何意见?”

大臣面前直呼张周表字。

皇帝的意思,朕也不跟你们藏了,让你们听听“最权威”之人的意见,也让你们知道朕为何有此决策。

……

……

来了!

在场大臣突然都屏气凝神,他们也很清楚现在自己内部出现了“异类”,君臣关系不和睦,以及最近这半年来发生近乎所有的大事小情,都跟张秉宽的崛起有关。

不过想来,张周在朝堂上说话的次数还真不多,但每次都好像能引起一场“腥风血雨”。

张周迈着坚定的步子,从文官队伍中走出来,昂首挺立。

“臣不知陛下要问哪一层。”

张周的话,让现场大臣先是稍微讶异了一下。

这货……

说话还是带着一股欠揍的口气,上来先问皇帝问哪件,你就不能揣摩上意,一桩一件跟皇帝说清楚?

谢迁看不下去,插话道:“陛下在问有关三边总制和宣大总制的事情,张侍讲,不要装糊涂。”

张周道:“在谢阁老看来,在下就是在装糊涂吗?”

“你……”

谢迁很无语。

感情什么事没说,咱俩先吵上了?

这在吵什么呢?跟今天朝上所商量的事情,有任何的关系吗?还是说你小子又是在摆立场,上来先要跟疯狗一样把对立的情绪摆出来,再谈事?

不中你的圈套,我不说了!

谢迁压根就没走出来,只是把头别向一边,便再搭理张周。

朱祐樘道:“秉宽,你跟诸位卿家说说,你对于偏关这一战的胜果,是如何看的。”

张周道:“回陛下,在臣看来,偏关最近的一战,战果不大,但意义深远。”

“细说。”朱祐樘一听,果然咱君臣才是一条道上的,说话就是这么中听。

“偏关乃如今我大明西北防备最为薄弱之处,城关要隘并不能阻挡鞑靼铁骑,却是在威宁侯和安边侯二人治军之下,鞑靼不敢来犯,如今出兵扫除百里之内的威胁,下一步便可出兵二百里,并沿途修筑堡垒。”

张周除了肯定王琼和朱凤的功劳,紧接着好像是在胡侃一般,直接提到了修堡垒的事。

马文升闻听了前面的话,没什么意见。

因为他作为兵部尚书也觉得现在偏头关真是很稳,连个城墙都立不起来,火筛等部族不来犯就算了,竟然百里之内都不驻扎放牧?也不行掠夺?他们这是算准了大明不可能龟缩在偏关,知道大明现在敢跟他们正面作战,而且他们也知道在这种正面作战中讨不到便宜。

可听了后面的话……他觉得张周是在“胡来”。

马文升走出来质疑道:“张侍讲,你说要在偏关之外修筑堡垒,意义何在?”

张周好奇道:“马部堂,先前好像是有人先提出,要扎稳脚跟,将堡垒逐渐修出去……难道是在下听错了?”

马文升皱眉,他意识到,张周这是在用圈套等他呢。

修堡垒的事,是刘健提出来的,不过刘健说的是从延绥修出去,而张周提的是从偏头关修出去。

张周道:“从偏关修筑土堡,往草原延伸,如此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等等。”朱祐樘打断张周的话,“要拿下河套,甚至在草原上建功,光靠这些土堡有何用?能做到攻守自如吗?”

“呃……”

张周好像是被问住了,然后他目光扫向刘健。

大概的意思是说,既然刘阁老他代表文官出来这么说,那大概是能做到吧。

朱祐樘道:“要么整军出兵,要么固守关隘,怎还非要修筑堡垒徐图缓进?秉宽,你的提议并不好。”

“陛下所言极是,是臣失策了。”张周就当着在场大臣的面……认错了。

在场大臣有种在被人往脸上打的感觉。

张周这不就复述了一遍刘健的建议,然后被皇帝当面给否了吗?

皇帝先前没好意思对刘健说什么,这是君臣二人唱双簧,玩指桑骂槐那一套呢。

张周道:“若是要做到进退有度,那臣认为,偏关地势则并不作为大明边关防备之重,因为其地利,做不到前后左右环顾,也无法做到居中协调前后相据……”

朱祐樘点头道:“偏关在九边重镇中,多都作为辅助关隘之用,并不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要冲。若出兵从偏关出,出关后地势狭长,实在难做到大军协调,很容易出现首尾难顾的情况。”

张周顺着皇帝的意思道:“所以臣认为,要备战,还是要以延绥为据。”

“嗯。”朱祐樘点头,“所以你认为,若是偏关局势安稳,应当加总制三边军务,而不是宣大军务,是这意思吧?”

张周没有回答。

这次由李东阳出来质疑道:“延绥距离京师山长水远,若以延绥出兵,粮草辎重等筹集,势必会耽搁,若有战略失当,各处兵马调集增援,也难做到迅速有成效。张侍讲莫非未曾考虑到此问题?”

在大明的防备比重上,虽然三边防备是重点,但因为三边距离京城太远,粮草和兵马调集也是最不方便的。

张周笑道:“在下不明白李阁老的意思。”

“这有何不明白的?”兵部左侍郎王宗彝道,“延绥备战,光是粮草调运车马之资,便占总耗费六七成,如此还如何备战?”

张周道:“王侍郎,您说得很对,从延绥出兵耗羡是大了一些,可要是出兵河套的话,不从延绥又从何处?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如今大明盐税都是靠京师调运,西北屯田连年减少,就算不备战出兵,难道光靠给养三边之地,朝廷就没有如此大的耗费了?”

王宗彝本还想抓张周常识上的错误,但现在他发现,张周好像也是在等着他出来质疑。

张周继续道:“若是出兵河套的话,臣的确是想不到有比延绥更为合适的。但要出兵草原,为何一定要走河套一路?”

“啊?”

在场大臣皆都不解。

张周兜兜转转说了半天,不是在谈论剿套的事?

谢迁笑道:“听你这意思,是头疼医足?不走河套,走辽东?”

张周道:“谢阁老所言在理,头疼医头,而不医嘴是吧?”

“呵呵。”

谢迁虽还在笑,但他脸色一僵。

头疼医嘴,喊不出来就不疼。

有边患不让说……张周分明是在嘲讽他话多,也是在嘲讽文官阻塞言路。

他深刻感受到,自己身为内阁大臣,朝堂上居然开始有人拿话来挤兑讽刺他,那种感觉……大概就跟他以前讽刺别人一样,听着就让人难受。

张周这才正色对朱祐樘进言道:“臣认为,出兵草原从宣府出兵,绕道于敌后或可出其不意!”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