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五十五章 最强之矛,最弱之盾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正月三十。

身在沈阳的陆完,再次收到了唐寅的求助信函。

或者说是通知信函,告知其已经攻下了多壁城,正在多壁城内固守等待大明军队亲临,而此时陆完人都没前往抚顺,更别提是出兵了。

张永听说之后,急匆匆来拜见,劈头盖脸问道:“这要是不出兵,出了事,谁担待得起?”

论实力和军中的威望,张永在陆完之上。

他觉得既然朝廷让出兵,陆完就应该加紧布置,而不是现在这样不慌不忙,朝鲜五千军队的死活他不担心,但他怕作为张周师弟的唐寅死在多壁城。

“张公公,不是在下不愿意出兵,是陛下有旨,定要等到实际带兵之人到来之后,再出兵。”

陆完也很无奈。

张永喝问道:“谁是实际带兵之人?”

在潢水一战的战功上,陆完并没有为辽东争取到该有的,虽然军功仍旧划分不清楚,但因王宪在朝中有文官的支持,俨然已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所以张永对陆完也没什么好脾气。

说好了拿蓟州军延误战机说事,还说什么莱国公会站在你这边,结果呢?

陆完摇头道:“在下也不知。”

张永翻个白眼。

说是实际带兵之人到了,就会出兵,但连谁实际带兵都不知道……这事可就热闹了。

“张公公莫要操之过急,您一定要相信陛下,也要相信莱国公,如今就是要让建州女真认为我大明并无出兵之意,他们才会把兵马都调度往多壁城,我们的出兵才能做到出奇制胜。再等等吧。”

……

……

二月初一。

回到京师两天的王守仁,当天得以入宫朝见,当天朱祐樘也是在休息了两个多月之后,重新回到了朝堂上,在奉天殿视朝。

当天也是王守仁正式得“新建伯”爵位的日子。

在朝议之后,王守仁被告知要去乾清宫谢恩,王守仁跟随萧敬一起到了乾清宫内。

“一表人才,很好。”朱祐樘望着王守仁,满脸的满意,“难怪秉宽会对你另眼相看,王卿家你也为朝廷立下了应有的功劳,这是你应得的奖赏。”

王守仁急忙道:“微臣不敢居功。”

朱祐樘笑道:“王卿家,有件事朕要跟你说,是莱国公在永平府跟朕说的,他讲你回到京师之后,想调你去一趟辽东,相助其取得一场对建州女真的兵事。”

王守仁道:“臣领旨……”

王守仁一脸意外。

他在回到京师之后,没看到张周,还以为张周已经去了辽东,结果现在告诉他,张周到现在都还在永平府,还说把出兵建州女真的任务交给他了?

事情怎么让人琢磨不透呢?

朱祐樘道:“秉宽说他要亲自去的,但在永平府开矿很顺利,他又说不想去了。”

王守仁:“……”

开玩笑呢?说去又不去?打仗当儿戏?

“倒是朕得到朝鲜的上奏,说是唐寅已随朝鲜出征的两万兵马的,往建州卫的方向而去,出兵算日子应该有半个多月了,结果如何还不得而知。”

朱祐樘对于打建州女真这场仗,明显也没什么重视。

或许在朱祐樘自己看来,建州女真也是不成什么大隐患的,一群小的部族在那边争土地,就算会危害到大明子民的安全,也没说到了非灭他们不可的地步。

王守仁问道:“陛下,臣几时动身?”

“不急。”朱祐樘起身道,“过两日再走也可。朕之前跟秉宽商议的,就是在春暖花开之时,再去跟建州女真计较一番,现在还没到非用兵不可的地步。”

王守仁更加惊讶。

对王守仁来说。

一切讲求个兵贵神速。

而且他觉得,张周应该很理解这套战术,在用兵之事上应该能跟他达成某种思想上的契合。

结果现在张周就告诉他……他们不一样。

“秉宽对于建州的地位,还有隐患的情况说明,都整理在一份奏疏上,让人给你翻阅,你出宫后再看也不迟。”朱祐樘道,“你这两天可以先收拾一下心情,朕会赐给你一座府宅,等辽东的战事结束之后,让你领京营的部分差事,以后就不必跟令尊一样,继续当文臣了。”

王守仁闻言皱眉。

刚考上进士……白考了?

那我辛辛苦苦费那么多年的努力干嘛?早知道得爵这么简单……他突然也意识到,正因为自己考中进士,才有资格去领兵,也方有机会取得现在的成绩。

所以没有什么后悔一说。

王守仁道:“臣愿意在朝中文臣中辅佐朝政,为大明尽力。”

朱祐樘笑着摇摇头道:“你有心,朕领会了,但你现在已得爵,让你继续领兵好过于你继续在文官中摸爬滚打。”

皇帝的话已经算是很直白了。

你不像张秉宽,也别总想着两头挑,总要牺牲一样,你总不会放弃新建伯的爵位,去干个六部郎中之类的吧?要知道九边随便一个巡抚,也不是随便给你的,让你当大同巡抚,更多是因为临时设置,为的是震慑鞑靼。

有张周的面子在,让你在研武堂效命,还能领京营的差事,你还不满意?

“对了,王卿家,你此番去辽东,是以武勋的身份去。”朱祐樘补充道,“接替的是,辽东总兵官寿宁侯张鹤龄。”

文臣变武将?

王守仁总觉得,还是有心里上的落差。

二十多年的儒生生涯,好不容易考中进士当官,结果没几天去当军户了?虽然有爵位跟没爵位本质上不同……而且他最崇拜的也是为了爵位不惜一切的王越……但他王守仁唯独在对爵位的态度上,跟他的偶像不同。

朱祐樘笑道:“当然这一切也只是临时的,等你完成此战后就回京。到时朕也会酌情以你的表现,看是否要留你文官的职位。”

皇帝也没一次把王守仁的希望都给戳破。

其实也等于是让王守仁去证明自己。

你有本事,那朕对你也可以像对张秉宽一样,来个格外开恩。

“去辽东之前,去见见秉宽,他在永平府。有关此战的用兵情况,他会详细跟你说明的。”

……

……

最近京师内太平无事,朝中大臣都觉得轻松了很多。

尤其是在进入二月之后,大明的朝议恢复,文官跟皇帝之间的疏离感消弭,换来的是文官重新掌握了大明的机杼,文臣对于朝廷的掌控加强的同时,也迎来了文臣对新贵势力的打压。

而王守仁作为“新贵”中仅次于张周和朱凤的存在,他的压力也很大。

王华这天知道儿子马上要出征,特地把儿子叫到身边训话一番。

“……伯安,你能得爵,乃是陛下对你的恩典,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勋,都能为大明效命。”王华对儿子当新建伯这件事,是很高兴的。

王守仁则道:“可儿想跟父亲一样。”

王华冷冷道:“跟我一样作何?守在朝中几十年,一事无成吗?”

“父亲?”

王守仁惊讶望着他老爹,好像眼中的父亲是如此的陌生。

以前王华可不是这么教育他的。

王华道:“你现在已经有了功业,能为大明做事了,为父也不得不跟你讲一些听来不中听的道理,其实为父也一直有为大明效命的想法,可从翰林院平时的事务,再到后来修撰《大明会典》,再到如今种种,你觉得为父对大明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王守仁沉默了。

这就相当于,是他老爹见儿子终于长大了,长本事了,甚至超过自己了。

才终于掏心窝子跟他讲实话了,以前说的那些鸡汤片汤话,都是在糊弄他,给他一个伟光正的印象,也是为了让他能保持初心,用心读书和当官。

“伯安,为父知道这些话跟你说来不妥,但你要明白,你有机会为朝廷效命,就不要挑三拣四,做文臣固然是好,手上有笔,能书写春秋,但真正握笔之人却并非你我,想要成为那握笔之人,道路何其崎岖?好好去办事,为父等你凯旋。”

王华话都说到这份上,王守仁也不得不恭敬领命道:“儿明白了。”

……

……

王守仁带着父亲的嘱托,京师中谁都没见,便匆忙一人一仆,两人两马到了永平府,去找正在这里开矿的张周。

“伯安来了?”

张周本还在矿场,得知王守仁到来,便也就带着朱凤过去相见。

而于此时,林庭已先行带着京营的兵,还有那一百多门的重炮,往辽东而去。

王守仁下马拜见。

张周道:“客气了,都是同年,你我也同样得爵,在都督府效命。不知是否给你安排了都督府的差事?”

“未有。”王守仁道,“说是等出征海西女真之后,再给安排。”

“也是,这可是你得爵之后的第一场仗,可要好好打。”张周笑着。

朱凤问道:“那新建伯以后都在都督府效命了吗?”

王守仁和张周一齐看着朱凤,此时的朱凤双目中似乎带着一些异样的神采,好似王守仁进都督府当武勋不再当文臣,他就可以轻松下来了。

张周到:“这位新建伯的能力,可比你这个安边侯强多了,若是只让他领兵,岂不是屈才?我也会不断跟陛下上奏,请旨于陛下,让伯安可以尽早回朝中效命,但到地方为督抚有些难,除非是用兵时临时所设,不然的话就要在京师中挂职历练。”

换了之前的王守仁,他定会说,如此也好。

但在有王华那番反向的心灵鸡汤之后,他显得很沉稳道:“于何处效命,在下并不介意。”

张周笑了笑道:“其实还是当文官好啊,士子中更容易得人的尊重。对了伯安,之前我给你的书,你看过没?”

“未曾。”王守仁不知道什么书。

张周道:“那正好,我这里还有一套,你在往辽东去的时候,好好研究一下。就当是为你行军途中,打发一些无聊,等你研究透彻了……唉!怎么说呢。我还有个不情之请。”

“莱国公请讲。”王守仁不知张周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张周叹道:“我在京师刊印了几本有关心学的书籍,引来了岭南学派的非议,他们说要派人到京师来跟我论道,我对此显得力不从心。”

王守仁摇头道:“一般的学术之争,无须莱国公亲自前去。”

在王守仁看来,那些岭南学派的人也有点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以为自己是谁呢?凭什么你觉得人家的学问有问题,就想与人论证,甚至不问人家是否愿意?

一般人为了学术名声也就算了,但现在你们挑战的可是莱国公。

这位大忙人,有工夫干这种事?

张周笑道:“还是伯安你懂我,所以我想等你出征之后,替我去跟他们好好论论。”

王守仁一时无语。

原来在这等着我呢?

替你论道?

我什么都不懂怎么论?

张周指了指朱凤道:“知节,去我的屋舍中,把床头那几本书拿过来,给伯安,再调遣五百甲士,随他一起前往辽东。”

王守仁一听,你个莱国公腐化了呀,身边居然常备五百甲士以上?

“还是留作保护莱国公之用。”王守仁显得很客气,“在下可以独身前往赴任。”

“不用不用,我这里兵多着呢。对了,过些日子,我也会去辽东,带朱知节一起。”张周道。

王守仁好奇问道:“莱国公还要亲自去?”

他想说,你都亲自去了,还叫我去干嘛?更是把我从大同巡抚任上调回来,难道你以为我对什么辽东总兵官的感兴趣?

张周道:“本来我想低调前去,但发现这次伯虎把事搞得太大,刚得知他把多壁城给拿下了,整个建州卫震动,数万建州女真兵马蠢蠢欲动,当然这些兵马都不归一处所辖……一个相对大点的部族,能出动个三五千的人马,那都是顶级部族了。有关海西女真的情况,我也给你做了整理,你前去查看吧。”

王守仁问道:“所以莱国公现在想要以障眼法,以为您出兵缓慢,实则是以奇兵致胜?”

“嘿,别说,我还真是这么想的,伯虎的任务是守住多壁城,而你的任务则是带奇兵长驱直入,各处袭扰和掠夺,我的任务则是按部就班层层推进,正是三管齐下。”

张周笑呵呵说着他的计划。

王守仁闻言则皱眉道:“好像太复杂了。不若……”

“不若由你带一路兵马,直掏建州女真各处的老巢,趁其不备解决问题?”张周笑着问道。

王守仁一怔。

他心中纳闷。

你这是我肚子里蛔虫吗?我怎么想的你都知道?

张周也没觉得有多稀奇,因为王守仁就喜欢干掏人老家的活计,无论是在赣南平盗时,还是平宁王叛乱,这都是他的一贯作风,说白了王守仁是个有眼光有魄力且有冒险主义精神的军事家。

当然年轻时的王守仁,恐怕就没中晚年那么沉稳了。

你现在光有一股子的蛮劲,还是需要有人为你筹谋。

张周笑道:“我们互不影响,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反正我给你五千骑兵,用的仍旧是轻炮,不过多配备了火铳,半数以上是燧石铳。如果你能把问题都解决了,我没到沈阳和抚顺之前你就把问题解决,那更省事了,我就可以在鸦鹘关给你庆功了。”

这意思是。

你有本事你就上。

最好你什么事都能完成,不需要我的大军来给你撑腰。

反正抢功劳这种事……别人可能喜欢干,但我张某人绝对无此意。

因为我身上的军功跟虱子一样多,抢别人的回来也没意思,就算是我不抢,回头这功劳皇帝还是会往我身上安……所以抢和不抢结果都差不多。

“末将领命。”王守仁学着将领的模样抱拳。

张周笑道:“好了,不必如此拘谨,记住,你这路人马没有什么监军中官,也没有什么随军的文臣,你既是勋臣又是文官又是监军,好好发挥。”

王守仁一听,这感情好。

我打个威宁海,又是曹顺又是马仪的,这次直接让我一个人负责?

那还不给你整出点花样来?

“末将定不辱命。”王守仁不知为何,突然又觉得自己前途很光明起来。

……

……

张周迎了王守仁,又亲自把王守仁送走了。

朱凤跟着一起去送。

把人送走之后,朱凤面带遗憾之色道:“都去了,我们几时动身?”

“着急了?”张周笑着问道。

朱凤不解道:“若是唐伯虎在多壁城失守,那该当如何?所有计划不是白费?”

张周道:“他只领了二百兵,却也带着五千朝鲜兵马,守在坚固城塞之内,若是有人能攻破他的城,怎么也要有个万数兵马吧?他用了大明二百兵马,就牵制住了万数敌军,就算是有个三长两短……历史会记住他的功劳,你我也当会继承他的遗志的。难道你不是?”

“继承遗志?”

朱凤一听就傻眼了。

还真是不坑死唐寅不罢休啊。

“他……他可是正月中旬就攻下了多壁城,坚守到现在也有二十天了吧?他粮草够了?唉!那估计,我们也只能继承他的遗志了。”

朱凤突然背脊发凉。

不会什么时候,别人就要继承我的遗志了吧?

跟着张周做事,还真是挺危险的。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