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二十三章 当弟弟的先跳为敬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周在林瀚面前大谈立足之道。

这是让林瀚所着恼的,就算你我马上将是翁婿,甚至我升官也仰仗于你,但你就这么直接跟我说,你要把萧敬当敌人,甚至去左右朝局,你这是准备自绝后路,准备让我彻底把你当奸佞看待啊。

“哼。”

林瀚轻哼一声,对张周的话差点要嗤之以鼻。

张周则似乎不以为然道:“以在下如今在朝所为之事,只怕是难以为人所认同。”

林瀚道:“那你也不该与朝中清流站在对立立场上。”

别看林瀚瞧不上张周,但他还不是那种直接要跟张周划清关系的人,就算他已在心中将张周判定为“近佞”,但身为教育工作者,他首先的想法是要把自己未来的女婿带到“正途”。

不然怎样?

把女儿推进火坑,从此两家人再无来往?那岂不是说自己以后连女儿的面都见不到?

张周笑眯眯道:“对他人而言,朝中多个朋友多条路,但在在下看来,朝中多个政敌才能迎风雨而行,否则真的是举步维艰啊。”

林瀚眉头紧锁。

他大概明白,张周这是没有政敌,自己创造政敌也要迎难而上……可问题是张周在朝野之内全都是敌人,就这样还非要给自己找敌人?

人家萧敬对你客客气气的,你却把他归为异己?就为了找麻烦?这叫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林瀚心想,看你小子就是没事找事。

正说着,萧敬已在远处朝二人打招呼。

张周迎过去,一改先前对林瀚所说的,未来要把萧敬当政敌,就好像二人亲密无间一般,面色欣然而客气道:“萧公公,我们谈完了,这是有事?”

萧敬道:“正是。陛下刚有吩咐下来,说是请您处置一下孔家的事。先前衍圣公也想见您,但东厂给您挡驾了,现在宣圣庙纵火的事情众说纷纭,恐怕也需要您出来主持一下局面。”

林瀚在旁听着,皱眉道:“此等事,也轮到他来处置吗?”

萧敬陪笑道:“林老您多包涵,本是跟张先生无关的,奈何此事由张先生最先提出预警,外人也会怀疑其中有人想纵火嫁祸于孔氏一族,由张先生出来做和解,也是最好的。”

本来林瀚作为文人,对于朝廷要查孔家,自然是持抵触态度的。

但听说皇帝是让张周出面代为和解的,他也就点点头不再多言。

……

……

院子看完。

林瀚也没得选择,也先回去准备搬家了。

萧敬对张周道:“陛下有言在先,只要林老掌眼没什么问题,来日就把院子过到他的名下,以后他在京师常住,陛下暂且也不会调他去外地,以后对您也是一种帮衬。”

“多谢陛下体谅啊。”张周感慨着。

萧敬笑道:“陛下对您的信任,真是与日俱增,不过听说您先前给陛下提了一份上奏,却不知……是说什么的?”

张周到京之后,以私人的身份给朱祐樘上了密奏,内容别说是关白内阁,就连司礼监都不知道其中说得是什么。

因为这份上奏好像压根就不用皇帝批阅。

在萧敬等人想来,大概就是张周又对未来即将发生之事,做的一份谶言,至少皇帝看过之后是“龙颜大悦”。

张周道:“别人对我治理部堂之事的能力很怀疑,所以我做了一份上奏,就未来朝廷人事上的安排,做了一番大胆的预测,也想看看是否能跟吏部的推举和朝廷的廷议结果,是否有吻合的地方。”

“啊?就……就这?”

萧敬还以为是什么大事,这次居然无关乎对战局的预言?或者是对天灾人祸的提前洞悉?

只是为了证明你自己眼光卓绝,连吏部和廷推所举荐的官员都能提前命中?

张周叹道:“陛下对我的期许太高,总想从我这里问出点石破天惊的内容,但你知道我也只是大明的臣子,这窥伺天机往往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呵呵。”

萧敬在苦笑。

张周问道:“今天是要去见衍圣公,还是那位前衍圣公?”

“您自己选,若是您方便的话,两位都见见也可。”萧敬道,“以陛下之意,先前您做出预测,宣圣庙纵火的事,已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时候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张周故作不解问道:“什么预期?”

萧敬笑了笑,没回答。

他也在想,你聪明人装什么糊涂?预期当然是打压孔家威望,顺带把孔家内定的由孔弘绪的儿子孔闻韶继嗣的事给扭转。

张周道:“之前程学士和林侍郎等人所上奏,提出要更变爵位承袭之典章,尤其是因罪而夺爵之人后嗣的继承权,是这么说的吧?”

“是。”萧敬点头。

张周叹道:“可惜啊,这孔家兄弟二人,也挑不出第三人来,难道就要继嗣于旁支?还是说……再给当今的衍圣公,挑个别的什么过继子嗣过来呢?”

萧敬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

孔家传承的问题,别说他现在只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就算他当了掌印太监,再或是皇帝,在决定其传承秩序上,也有极大的制约。

儒家最讲求的是礼教,孔家更是要以此为表率,孔家继嗣的事情很可能会成为未来大明的典范。

孔弘绪是因罪而被夺爵,但问题是孔弘绪的父亲孔承庆只有两个儿子,孔弘泰出生七月便已经丧父,作为孔家的长房长孙一脉,兄弟俩自幼关系可说是非常好,如今即便衍圣公已经落到孔弘泰身上,孔家大小事项基本都是孔弘绪这个大哥做主。

正是爵位没了,但长兄为父,孔弘绪就是有这种独断专行的权力,再加上他儿子非常多,在外人看来,孔弘绪无论犯多大的罪过,只要孔弘泰没儿子,爵位还是要传到孔弘绪这边,不然这爵位就要旁落到旁支。

张周道:“那就是说,连陛下也没有决定?”

“是啊。”

萧敬点头,“其实怎么看,好像……这位衍圣公,都不得不把……唉!目的达到就好,有些事还是要顺其自然的。”

张周想说,怎么就叫顺其自然?

孔弘绪不能继承爵位,就一定要给他儿子?哪怕现在孔弘泰再生儿子来不及,给他过继个过去也不是不可,谁说过继子一定要从孔弘绪的儿子里挑选?

规则定下之后,主动权不都在皇帝这边?

到时还不是皇帝让你过继谁去当继嗣者,就是谁?

……

……

锦衣卫北镇抚司。

东厂厂公萧敬亲自驾临,还带着张周,这可把北镇抚司的人给紧张坏了,由锦衣卫指挥使牟斌亲自出来迎接,并引路带二人到花厅内。

“张先生、萧公公,奉皇命,看押孔氏嫡长子孔某,一直都是好生招呼,并未下诏狱,也未曾用过刑罚,平时除了不能出外行走,连孔氏一门的族人来拜见,也都予以放行。”

孔弘绪看似是在坐牢,但其实就是在渡假。

萧敬问道:“纵火之人呢?”

牟斌道:“已畏罪自尽了。”

萧敬苦笑了一下,随即望着张周,这才道:“那就是说死无对证?”

“这……可以这么说。”牟斌道,“不过此人乃是孔某的家仆,曾在孔某身前做事多年,要说二者并无联系,不足以信服于天下。”

意思是,就算人死了,但人就是孔弘绪的身边人,那究竟是不是孔弘绪委派的,其实也显而易见。

如果强行说二者没联系,除非是把天下人当傻子。

张周道:“这好说啊,把结果通知刑部不就行了?”

萧敬生怕张周是不懂东厂和锦衣卫审案的规则,也怕张周不懂涉及诏狱案子跟三法司对接的细节,他解释道:“除非是有这位前衍圣公的口供,否则无论是刑部,还是大理寺,都没法继续探究。此案或也只能不了了之。”

换了以前任何人落到东厂和锦衣卫手里,萧敬都没这么局促过。

因为东厂和锦衣卫有一万种方法能让对方屈从,就算什么都没做,也能变成铁案。

但问题是,这次来的是孔弘绪,打又不能打,甚至都不能吓唬,就这样在没有人证的基础上,还没有孔弘绪的口供,怎么定罪?

案子落到三法司那边,结果就只能是不了了之。

因为三法司的官员都是文臣,连东厂和锦衣卫都不敢用刑,他们更不会用刑,那这案子怎么看都是一笔糊涂账。

张周笑道:“在我看来,反正也没结果,还把人扣着作何?把人放可都行!移交给刑部,正好把麻烦事交给刑部,就算刑部再包庇孔氏一族,难道有纵火的案情,他们还能隐匿不报的?案子该怎样就是怎样!”

“张先生的意思是?”萧敬替锦衣卫在问。

张周道:“这案子,结果是什么,不重要,就算有十足的证据证明是此人所为,难道这罪名会比他以前所犯的罪更大吗?”

“那……不会。”

萧敬这次也是替牟斌回答了。

放个火而已,烧的是宣圣庙,听起来很严重,但再严重有奸淫掳掠和杀人来得更严重?

只是曾经孔弘绪的罪名,被朝廷给压住了,外人知晓孔弘绪被剥夺衍圣公,多是认为其逾制,这也是当时朝廷为了保护孔氏一族,算是给孔家人面子。

现在张周的意思,那就把孔弘绪的罪过大书特书,最好再给世人搞出个孔弘绪有罪,但朝廷不敢罚的印象。

牟斌不解道:“若事态严重的话,只怕对朝廷的威望有损,对孔氏……则无大的危害。”

张周笑道:“那就找人,以请愿的方式,让朝廷严查此人曾经犯下的罪过,朝廷最初是要大事化小,并不追究的,奈何群情激奋,到时陛下也不得不勉为其难进行彻查。到那个时候,一个身无功名的前衍圣公,可以随便用刑和问询的话……要出结果,还会很难吗?”

萧敬和牟斌对视一眼。

二人都听懂了。

之前抓孔弘绪,给人的印象,是皇帝太着急了。

似乎皇帝很心急要给孔弘绪定罪,甚至到现在孔弘绪都一直被看押,甚至连纵火者死了,皇帝都没有特赦孔弘绪。

这会让文人士子心中起逆反心态,他们会不自觉站在“弱者”一方。

张周的建议,则是案子不再由诏狱过问,在这边算是“结案”,把案子转交给刑部,让天下士子以为孔弘绪的罪名是查无实证而释放,朝廷对其不再苛刻,在这种情况下再把孔弘绪曾经犯的罪,还有这次纵火的细节,全都公之于众。

也就是说……

用舆论的力量去审判孔弘绪,比用诏狱来审判来得效果更为直接。

再直白一点。

给孔弘绪定罪,强行把朝廷摆在士子的对立面,还不如让他社死。

你们孔家人不是想用舆论的力量来为你孔弘绪脱罪吗?谁说舆论就只有文人?舆论应该包括全天下的百姓,到时以全天下百姓的口水把你孔弘绪淹死,到时朝廷再做个顺水人情,把你给定罪,让你们孔家从此抬不起头。

萧敬道:“张先生,这么做固然是好,但就是怕……”

“萧公公但说无妨,我这个人你知道的,没什么忌讳。”张周道。

萧敬一听就明白了,他道:“咱家本是担心您把自己摆在儒家的对立面,不过想来您是有心理准备的,那就当咱家多言。希望您想明白一切,不要事后因此事而烦忧。”

“哈哈。”张周撒洒脱一笑,“从我给陛下写出有人会在宣圣庙放火这件事时,我就做好这一切的准备。大丈夫无所畏惧啊。”

……

……

坤宁宫内。

张鹤龄回到京城之后,终于有机会入宫见张皇后,顺带跟姐姐显摆了一下他这一路的见闻,还有所获得的军功,以及在西北“发财”。

张皇后道:“没想到,秉宽如此照顾于你,总算他还有点良心。”

“姐姐,这话怎么说的?”张鹤龄道,“其实说起来,这位张先生其实跟先前的李广也没什么区别,他应该也会识时务,知道得罪咱张家人没什么好下场。”

张皇后生气道:“可是你姐夫现在经常出入于宫门,他在外面做什么,连打听都打听不到。”

“啊?”

张鹤龄没想到姐姐身为皇后,会跟他抱怨这个。

“所以你赶紧去查查,尤其是你姐夫出宫之后的行踪,他去了哪里,见过谁,还有暗地里是否见过什么人,见过张秉宽之外的人最重要……不过想那张秉宽先前一直都不在京师,你姐夫出宫就很蹊跷了。”

张皇后有身为女人的敏感。

丈夫对自己愈发冷漠,曾经用点小手段,就让丈夫对自己五迷三道。

但现在,朱祐樘也就是偶尔才过来看看她,平时除了在乾清宫独睡之外,就是出宫……有时候还夜不归宿。

就算朱祐樘没跟她提过外面有什么女人,也没提出要给什么人册封为妃子,但她还是感觉到,自己失宠了。

张鹤龄道:“姐姐,那不行,我最近要去辽东,当总兵官了。”

“你……你疯了?”张皇后差点气得吐血。

这弟弟简直是被军功迷了心智,这时候对她来说都已经火烧眉毛了,弟弟居然只想着捞军功?

张鹤龄义正言辞道:“姐姐啊,不是当弟弟的劝你,这自古君王哪有只一夫一妻的,最近几年姐姐生不下皇子,姐夫那边能不着急吗?外面甚至还有很多不好的传言,说是我那大外甥,都不是陛下亲生的呢。”

“胡言!”张皇后恼了。

这话别人说都不行,你个当弟弟的,居然在本宫面前胡说八道?

张鹤龄道:“还有姐夫出宫的事,别说我没能耐查,就算我能去查,查到结果不是姐姐想要的,你让当弟弟的我做什么好?去阻止?还是帮姐姐……把人给弄死?”

张皇后绷着脸,话没出口,但意思是,二者都要。

“姐姐,我听张先生说,在永平府还有个大铁矿,只要开采出来,一年少说有个几万两银子进账,如果再好一点,多开几个煤矿……”

“够了!”

张皇后这才发现,弟弟反水了。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连她这个当姐姐的都管不了。

“你是不知道因何才有今日的地位是吧?如果你姐夫有了旁人妃子,你以为还能像今时今日一样,让你坐在这里?你还有机会得到张秉宽的垂青?”张皇后怒气冲冲教训弟弟。

张鹤龄惊讶道:“所以弟弟我也要努力了啊,那朱知节算个什么东西?他都能混得风生水起,为何我不行?到时我们要银子有银子,要军功有军功,西北军权都尽在我和延龄手上,那时姐姐还用担心别的?”

“姐姐,你安啦!就算姐夫纳了妃子,你还是皇后,大外甥还是太子,一切都照旧。”

“除非姐姐认为,一辈子能把姐夫拴在身边,可是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这女人芳华正短,姐姐再过个几年,只怕都人老珠黄,连孩子都不能生了,姐夫那时还正春秋正盛,到时他不纳也要纳,堵不如疏啊。”

张鹤龄所说的话,正是当初张周第一次见他时,在教坊司所说的话。

以前他觉得那都是扯淡,而现在他觉得……这简直都是至理名言啊。

不管姐姐你怎么想。

当弟弟的先跳反了。

先跳为敬。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