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三十八章 孰功孰过?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东宫。

朱厚照当天上午没课……或者说,他在等张周来给他上课,而他正在听刘瑾吐沫星子横飞讲述其所知晓的辽东一战过程。

“……炮弹从天降,能打三四里之远,落地之后炸开一大片,鞑子骑兵连躲都没地方躲,有的到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那比为威武天火药都厉害,威武天火药都只是埋在地上,等着鞑子自己踩,而张师的炮那是指哪打哪……”

刘瑾讲得是很带劲。

听众中,朱厚照听得也很带劲。

只有旁边旁听的高凤等人不以为然,你刘某人现在真是把张周当靠山了啊,以前忘了怎么针对张周了?现在恨不能把张周吹得天上有地上无的,你还要点脸吗?

朱厚照哈哈笑道:“本宫就知道,有张先生在,什么事都能解决,以后等本宫上了战场,让他给搞一种能打二十里的火炮,再用一种能看到一百里之外的望远镜,到时我想打谁打谁,看谁还有本事跟本宫作对!”

这下高凤等人又在汗颜。

本以为刘瑾吹张周已经很过分了,没想到小太子对张周的推崇似乎更高一层。

这对奇葩主仆……鞑靼人还没把张周当神看待,你们先把张周奉成神仙了!?

谷大用走过去提醒道:“太子殿下,火炮最多只能打个一二里之远,张先生的炮,固然是厉害,但也是因为胡虏无所防备,经此一战之后,他们轻易不敢靠近大明的城关了。”

朱厚照皱眉打量谷大用道:“伱是在质疑火炮的威力吗?”

“呃……奴婢不敢。”谷大用马上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

现在说点相对中立公允的言论,都遭来太子如此的白眼,大概就更别提是对张周不利的言论了。

这对主仆,还有这对父子……是被迷住了呀!

朱厚照道:“第一次用出这种炮,就能打二三里,以后打个四五里甚至是十几里,很过分吗?再说了,如果鞑靼人连大明的城关都不敢靠近,那以后大明的西北,还会有什么战乱发生吗?大明的军队也可以推着火炮出城,到时鞑靼人还不是望风而逃?”

谷大用本想说,殿下您太乐观了。

但又仔细一琢磨,听起来还挺有道理的哈?

如果这种火炮如此厉害,那还担心什么鞑靼人?火炮在哪,鞑靼人就不敢在哪,大明每一处多安置几门,不就可保太平无事?

朱厚照兴冲冲道:“张先生呢?让他来,让他来。”

现在的朱厚照,跟张周上了几天课,已把张周当成老师一般的存在,倒不是说他真的有多么认真向学,而是他想巴结着张周……以实现他未来可以领兵踏平草原的宏愿。

如果不能巴结好张周,张周不给他搞那些厉害的大杀器,踏平草原的梦想可能就一辈子实现不了。

人生未来几十年的意义,都拴在张周身上,这能不重视起来?

刘瑾笑道:“殿下您别急,张师如今正在奉天殿,今天是为他论功行赏的日子,听说可能给赐个侯爵什么的。”

“侯爵?不高啊。”朱厚照对于这级别,似乎还不太满意。

刘瑾道:“太子殿下,侯爵已经很高了,王威宁在西北立了那么多战功,也只是个威宁侯而已。而且张师这才小试牛刀,等将来他协助太子殿下平定草原……”

“哈哈哈,对对对,着什么急呢?父皇他对于攻略草原没野心的,本宫跟他不一样,本宫多么雄才大略?这就说起父皇跟本宫玩跳棋都是手下败将。刘瑾,以后跟张先生好好学,本宫出征草原时,让你在旁边伺候着。”

朱厚照现在已经幸福憧憬起未来踏平草原的场景了。

刘瑾志得意满,还往周围几个太监身上瞅一眼道:“奴婢一定会好好学。”

“那也要看人家张先生是否肯教你啊,态度要诚恳,也不用每样都学,你都学会了还有本宫什么事?不过有些复杂的兵法什么的,就由你来学,本宫不想记那些晦涩的兵法要义,听着就很头疼……”

这下高凤等人更是感觉到背脊发凉。

这个熊孩子啊,大明的储君,未来大明的皇帝,好像跟那个传闻中的叫门皇帝太像了啊,都是想倚重个太监出征?

不过好像这位还好点,至少还有个牛逼的张秉宽在。

“去!”朱厚照道,“到奉天殿看着,如果那边结束了,早点回来通知本宫,本宫等着跟他学炮战的战法。”

由丘聚走出来提醒道:“太子殿下,您忘了陛下不允许您派人在外盯着了?”

朱厚照皱眉道:“本宫这是一心向学,父皇都不支持?没个眼力劲,你们也都跟刘瑾好好学学!别总给本宫添堵!”

“是。”

丘聚也是一脸悲哀。

之前在军政方面的事情上,尤其是涉及到骑兵作战,他因为之前学习过一些相关的内容,朱厚照很喜欢问他。

但现在刘瑾不但能管着太子玩乐,连带兵打仗的事都想插一杠子,这让东宫剩下几个太监的生存空间在逐渐降低。

危机意识,贯穿于在场每一个太监身上,连刘瑾都不例外。

……

……

奉天殿内。

由萧敬将辽东战况的进一步总结,给呈报过来,因为战事结束已经临近两天,消息发出的时间也都在回兵之后,近乎可以将战果全数统计。

但令朱祐樘稍微有些遗憾的是,最终统计结果,朵颜三卫骑兵死亡的人数,还是没有超过千人。

九百七十人……

是否过千,似乎在功勋上差别很大,尤其这次不单要赏朱凤和张延龄他们,还要赏赐张周。

要知道上次的偏头关大战,最后也只是晋升了个侯爵,晋升了个伯爵而已,如果这次要升得太多,就会出现文官集团一直在在意的“先例”的问题,文官做事讲规矩,就在于要以成例作为引子,如果上次的功劳都只赏成那样子,这次就该平缓一点了。

不过好在,这次好像没了张周升侯爵的困扰。

“……朕本是要赐给张卿家永宁侯的职位,但他再三推辞,所以此事做了一些变通。”

永宁伯是之前大明镇守宣府、屡次破鞑靼的名将谭广的爵位,但谭广生前并未得世券,也就没把永宁伯的爵位传承下去,只是在死后追封永宁侯。

而永宁伯的爵位在历史上,于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之后,又册封给了王皇后之父王天瑞。

这次朱祐樘有意要赐张周为“永宁侯”,既是有取西北永宁之意,又好似是将张周跟谭广当初的事迹相映,毕竟张周也是破鞑靼所取得的功劳。

朱祐樘又道:“永宁侯的爵位,朕也不是说就此不封赏了,暂且先记下,此乃是他相助大明九边破敌的功勋。朕要晋升他为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挂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督造火炮,留翰林院内为翰林侍讲平时常侍于经筵日讲。赐一子荫锦衣卫指挥佥事,一子荫锦衣卫千户……剩下的,朕再酌情赏赐。”

给的官职太多。

当朱祐樘说完,在场的大臣一个个都大眼瞪小眼。

武勋那边总算是松口气。

张周虽然挂了都督府的职位,但名义上还是文官,毕竟皇帝说了,张周的日常差事是翰林院的事。

而文官这边则都在纳闷,张周这又是文职又是武职的,他到底是文臣还是武将?以后他在朝堂是什么定位?没有爵位在身,也能直接领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的职位?

还有所说的,把他的爵位先记下,这算什么意思?

自古以来,有爵位的该赏的都赏了,就算回绝,那以后就不赏了呗?为啥还要记下?

朱祐樘见在场的人不言语,冷冷道:“诸位卿家可是有何意见?”

在场大臣很为难。

麻烦就在这。

反对还不好反对。

张周以功勋得爵,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的,这点文官都没招了,皇帝给他记下,只是让他领个都督府的虚职,继续在翰林院办事,提个侍讲怎么了?至于那个兵部郎中的职位……皇帝也说了,只是为了他方便督造火炮,不需要负责衙门内的事。

看起来唯一能抗议的,就是直接晋升张周为翰林侍讲这件事。

他才刚进翰林院半个月,就升侍讲?

搞没搞错?

就算他军功卓著,但关他文职什么事?

然后一堆人都等着内阁三位阁老,或者是吏部尚书、礼部尚书这些人出来反对……然后就都不做声了。

“未有意见的话,那此事就这么定了。”朱祐樘道。

还是没人说什么。

“吏部。”朱祐樘道。

“臣在。”

屠滽走出来。

朱祐樘道:“酌吏部将其官职等事落实,都督府事也给他安顿好。另外……朕还会再派一些锦衣卫保护他,如今他事关到大明的安稳,朕也说明,没有大事的话他基本不会出城,以后也不要再有谁无端去拜访于他,再给他赐个宅邸。”

张周本来还在那漫不经心听着。

毕竟先前说的,都是提前都说好的,他也知道皇帝跟文臣之间都达成协议了,眼下不过是宣布结果。

听说要给自己赐个宅子,他登时瞪起眼来。

赐宅子这种事,在场大臣还真没资格出来反对,皇帝要给谁一套宅子,那是皇帝自己的事,也需要大臣出来随便给意见说不方便给?

“京中可有适合秉宽住的院子?”朱祐樘当着大臣的面,问一旁的戴义。

戴义先抬头往张周那边看了看,微笑道:“回陛下,之前李广在京中曾造过一座宅邸,处于城北,风水倒是极佳,或可赐与张先生。”

“嗯。”朱祐樘满意点头,“此事便如此定了。”

好家伙。

在场的大臣心里都在暗呼。

本来都觉得张周像李广,现在皇帝也不遮掩了,没错,朕就是把他当李广二号,而且是李广加强版。

李广的宅子赐给他住,你们有意见?

朱祐樘还补充了一句:“若是风水方面,有不适合的地方,可以让张卿家自行去改动,只要不超过王爵之规则,一切都当配合之。”

“是。”戴义笑着应了。

看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之前李广引玉泉山的水到他的宅院前,形成小的人工河流,一堆人非议说这坏了大明的风水,但现在皇帝却说明,如果这都不能让张周觉得满意,还可以让他继续强化一下,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张周住得舒服。

……

……

张周立在那。

得了宅子的赏赐,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而且李广那宅子他在抄家那天就去过,的确是羡慕得很。

那大宅子,家里能住个上百号人了,那还是在京城之内的富贵繁华之地,可不是城外的宅院,价值自然不菲。

可真被御赐到自己手上。

张周就要琢磨一下周围人那异样的眼光了。

不过再一想,这群人早就把自己跟李广划等号了,有必要在意他们怎么认为?现在只要在意皇帝怎么认为,以后在意一下太子怎么认为,那就足够了!

“陛下。”马文升走出来道,“如今辽东一战已结束,不知该以何人继续总制辽东军务?先前的右佥都御史张玉,不知该如何论处?以及辽东军务等事,涉及到宁远地方的,也该有所决断。”

大概的意思是。

宁远的战事结束了,之前派一堆“强龙”去压着“地头蛇”,事情也该结束了。

如果再把朱凤他们留在宁远,只怕下一步就会为了军功犒赏的事,形成京派和地方派的争斗,闹大点就有可能出现哗变。

主要功劳在朱凤身上,加官进爵的也是朱凤他们,可打仗的事是由地方将士干的,任良他们就算明知道自己出力不多,但在论功请赏的时候看到别人加官进爵而自己得到赏赐很少,心里能平衡的?

朱祐樘道:“朕本来也该提及安边伯、建昌伯和平江伯三人的功勋之事。”

之前说了半天,都在提张周的功劳。

现在皇帝也好像想起来,这场战事的主要执行人,是这三位。

本来功劳也是他们三个的。

但为什么……今天连我们自己都觉得,应该先赏张秉宽?

“安边伯带兵出征,有勇有谋,执行张卿家的意见可说是非常彻底,此战功劳巨大,朕准备加封他为安边侯,赐世券。”

“至于平江伯,亲自领兵追击,斩获颇丰,但其在偏头关一战时有过错在身,也算是功过相抵,勋爵便不动了,加俸禄到一千四百石,调他往延绥,接替成国公,为延绥总兵官。”

朱祐樘此时好像终于看出来,成国公朱辅在没有张周耳提面命的情况下,就是个熊包。

皇帝眼中,朱辅连他儿子朱凤都不如。

所以这次陈锐在辽东证明自己之后,皇帝马上调他去延绥,把最近遭非议颇多的朱辅给替换下来。

陈锐也算是……用战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重振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就算只是加俸禄,以后在军中也可以扬眉吐气了。

但“陈凉酒”的名,估计一时半会抹不去,除非……王威宁早点嗝屁,不然有王威宁在,无论是“陈凉酒”还是“朱缩头”,都会活在别人的阴影里。

王越也是大明在西北的军将中,唯一一个有能力跳脱开张周自立门户也同样可以震慑草原的人。

王越也很识相,明明可以脱离张周,却更愿意跟张周绑定,这就叫觉悟。

“至于建昌伯。”

朱祐樘终于又说到了在场文臣和武勋所在意的一个人的事迹。

先前皇帝赏张周时,没人出来反对,是因为他们觉得反对不了。

但现在若是皇帝要轻易给张家老二加官进爵……看我们不把他给参到体无完肤!我们可是清楚记得,这混小子是戴罪去的西北,后来调辽东。

戴罪立功不惩罚他就算了,还想赏赐?

“……建昌伯此战,也证明自己不孬,有勇气为大明立下功勋,甚至还亲手斩杀一名敌寇,令朕刮目相看。”

“但他先前为祸地方的罪过很大,这次的事,就算是给他减一半的罪过吧。”

啥?

在场大臣一听,不对劲啊。

皇帝今天是这转性了吗?

减一半的罪过?那意思是……还保留他一半的罪是吧?非但不赏赐,继续戴罪之身?

能免罪都不免,能功赏不功赏,看来陛下您眼下心中只有张秉宽,连您所钟爱的张家兄弟,现在都失宠冷落被打进冷宫了吗?

既然如此的话,那干嘛还把张家老二派去辽东找事呢?换别人去得这功劳不好吗?

“朕准备以建昌伯,随平江伯一同前往延绥,协助镇守地方之事。”朱祐樘道,“诸位可有何异议?”

之前张周那边是不好反对。

这次大家伙仍旧不反对,是因为……不想反对。

陛下此举非常英明,臣等十分赞同。

谢迁走出来,笑了笑,还没等说话,别人都在想,你谢于乔这时候出来反对什么?回去回去!

谢迁却不是为张延龄说话的,他笑道:“陛下,平江伯和建昌伯都已有赏赐,不知安边伯那边该如何调遣?”

朱祐樘道:“已是安边侯了!将他调回京,朕会再有叙用。”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