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三十六章 蓄谋已久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奉天门,朝议。

当天早朝开始的比较晚,也是因为最近朱祐樘对于朝务很是懈怠,张周不在京师,朱祐樘连处理政务的心思都没有,心大概都飘到各边镇的战场去了。

尽管各边镇没有一处传来特别让他振奋的消息,这一战就好像是高射炮打蚊子,光听见动静,不见收获。

朝议上,朱祐樘表明了即将把王琼调去接替秦纮的事,人选由皇帝亲自提,跟以往三边总制都是由大臣来推举和廷议不同,这次皇帝似乎一早就做了拍板,不给大臣反驳的机会。

朝堂上对此事有意见的人仍旧不少。

以马文升为主,大臣面对皇帝对边镇封疆大吏的推举,自然也要做出自己的反抗,而马文升所举荐的人,正是宣府巡抚刘大夏,这是马文升在各边镇巡抚中最为看好的一位。

朱祐樘道:“宣府粮草辎重等事,还需有人打理,尤其要对户部之事熟悉的,还是保留原职。朕认为,以王卿家往三边之后,其上听处的差事,也需有人出来接替,秉宽之外,朝上还要推选几人,尔等也该多加商议。”

看起来皇帝是给了大臣机会,但其实丝毫的机会都没给,朝堂上即便是个不谙世事的言官,他们也知道皇帝早就内定了入值上听处的人选,什么让大臣推举都是幌子。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如今西北的战事未休,是否应该等平息之后,再谈换帅之事?”

朱祐樘道:“秦纮请辞已经并非一次两次,且以他的年岁,主导这样一场战事也费神费力,朕难道是不信任他吗?现在也算是给他安排好后面要走的路,回朝之后,朕也会礼遇于他,有何不可?”

刘健继而请示道:“若秦纮不能胜任总制三边等处军务之事,那就应该归田,而非回朝。”

此话一出,朱祐樘也有些意外。

他以为刘健是替秦纮争取,现在却又让他这个当皇帝的觉得,刘健是觉得秦纮不是传统文臣,这是怕回朝之后抢了传统文臣势力的分割,所以要把秦纮一次给赶出去,一了百了。

“秦纮为朝廷鞠躬尽瘁多年,先前西北宪官出缺,朕择选了他,他也做到尽职尽责,先前几战虽然他并未亲自出面,但都有他背后运筹的影子,战功也该有他一份,回朝辅弼于朕,也算是朕做到任人唯贤,朕并不认为如此有何问题。”

朱祐樘把自己要继续用秦纮的理由说出来。

刘健没有再争,而是很识趣退回到臣班之中。

朱祐樘看刘健没再反对,加上之前他已经基本确定了王琼任三边总制,心情也很愉悦,毕竟各边镇用人,正在按照他这个皇帝的设想去走,以往这些权力划分都是文臣内部在商讨,他这个皇帝更多是个旁观者。

但现在不同了,当皇帝所用的,都是他所想用之人,或者说都是张周的人,这很符合他的利益。

有种把军权牢牢掌握在手的塌实感。

“退朝吧,这几日朕身体偶感不适,若不能前来,会让人提前通知,朕最近有些身心俱疲。”朱祐樘看起来还没生病,居然在朝堂上为自己请病假了。

换了以往,大臣肯定要出来说说什么勤政治国,或者是反过来说您多保重身体。

但眼下这时候,大臣好像二者皆都不选。

谢迁就好像没听到皇帝的话一般,在皇帝明确说要退朝、请病假的情况下,仍旧出来扫皇帝的颜面,他道:“陛下,如今兵部之事因其尚书不在京,有诸多事务有所延缓,臣请将兵部尚书尽早召回京师。”

朱祐樘道:“谢卿家,你是认真的吗?”

谢迁也是一怔,恭谨道:“陛下,臣自然是发自肺腑,朝中事务不应有所懈怠。”

朱祐樘皱眉道:“秉宽在永平府的差事尚未完成,就让他多留几天,不必太过于辛劳了,就先这样吧。”

说完当皇帝的也不等大臣再给什么反馈,起身便要走。

众大臣赶紧行礼恭送。

……

……

朝议结束。

本来当天的朝议也没多少正经事,无非是草定了一个三边总制的人选,让王琼去倒也没多突兀,毕竟王琼的能力还是得到多数人肯定的。

只是众大臣似乎有些不理解,为何刘健和谢迁为代表的内阁,也是文官势力之首,居然会在朝堂上一连做出两个一反常态的决定,而同样的两次皇帝都没有采纳。

一个是秦纮回朝,一个是张周回朝。

朝议之后,有人想趁着出宫的路上,过去找内阁的人探探口风,他们自然是想去问问平时话比较多的谢迁。

但这次谢迁也讳莫如深一般,摆摆手不语,好像没什么要跟在场之人商讨的。

等回到内阁值房,内阁三人才好似如释重负一般,坐下来要探讨一下这次朝堂上的得失,或者说是“试探结果”。

李东阳做了总结道:“陛下对于我等言及边务之事,似乎分外有抵触,但凡是我等所提出来的,陛下似乎基本不会采纳,且会往反着来。”

谢迁笑道:“谁说不是?本来张秉宽回朝,是陛下所期许的,但只要我们说希望他早点回来,陛下就马上提出要让他多留在永平府几日,这不分明跟我们唱反调吗?”

“慎言!”刘健阴沉着脸提醒道。

你谢迁什么身份,凭什么认为皇帝是在故意针对你?

你说这话,就是大不敬。

谢迁则好似一脸无所谓的样子,笑呵呵道:“那以后是否我们在一些事情上,也可以如今日这般,故意把话反着说?”

李东阳道:“一次两次尚可,你没见到,散朝之后那么多人都对我们的态度有所不解?不过我等所提出的,并未超出朝堂秩序的本末,也并非是无的放矢,有时……或真是可以考虑一下。”

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用皇帝对文臣的抵触,说一些反话,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刘健则似乎对李东阳和谢迁的乐观感觉到气恼,他道:“如今失去陛下的绝对信任,在你们看来,这倒成了可以利用之处?”

这下李东阳和谢迁也都没话说了。

做文臣的,还是顶级文臣,这么不受皇帝的待见,我们说什么都要被皇帝往反着来,居然还想着利用这件事做文章?

先说脸皮厚不厚的问题,就说以后在文臣中的话语权,也必然是大打折扣。

这队伍还怎么带?

刘健道:“你们没发现,最近陛下没再提有关新入阁人选的事情?”

谢迁一时没明白过来刘健为何要提这个。

李东阳则心思敏锐,他点头道:“如此也是,看来应该是由我们主动去提出新入阁的人选,既能跟陛下表明,我等并无刚愎自用之意,如此也能缓和跟陛下的关系。一举两得。”

一边表明我们并不恋权,一边跟皇帝讲和,维持融洽的关系。

看起来增加一个内阁大臣,且还不是我们的嫡系,会导致权力旁落,但若是新入阁的人本来排次就是最后,那他对朝堂的影响力也很有限,却会让皇帝觉得,我们已经把自己的铁盘势力范围划分出去一些,让皇帝对我们放下最大的警惕心理。

谢迁有些恼恨道:“都怪张秉宽这两年的崛起,也逼着我们不得不做一些违背本心之事。”

李东阳道:“于乔,你这想法有些危险,内阁人选本就是由陛下所决定,弘治十一年之后,我等三人虽然尽职尽责,但很多时候阁部也会因为人手不足而懈怠了公务,上听处的成立便是对此的补充,若陛下再提入值上听处的人选,我等何不将新入阁之人也推上去?”

“那不是……”

谢迁正要抱怨,却还是有所收敛,回头看着刘健。

谢迁没说完的话,大概就是“养虎为患”这种。

让他入阁进来,内阁排次第四,本身没什么影响力,我们却非要让这位阁臣进上听处,那他在朝堂上说话的份量可就高了,那等于说是我们培养出个大隐患。

李东阳摇头道:“如今是要让陛下定下上听处的规矩,就如同内阁所设立时所定的规则一样,阁臣同时兼领上听处差事,如此也会让我们随时知晓那边的情况,同时以后入阁者入上听处值守,算是对人的磨砺,以后但凡为次辅者,也可有入值上听处的资历,那到底是上听处为上,还是内阁为先呢?”

李东阳说这话的时候,刘健只是听着没反对。

显然这件事,二人一早有过商讨,只是谢迁不知道而已。

谢迁随即也就听明白了,现在就是要趁着皇帝会找信任之人,比如说王鏊,在其入阁的情况下,顺带推荐此人入值上听处,来定一个“规矩”,那就是以内阁大臣排名最低的一人,也同时兼领上听处的差事。

如此最大程度保证内阁跟上听处之间不割裂,以保证内阁大臣在朝的声望和地位。

谢迁道:“言外之意,就算是对眼下的局势有所损伤,那也是在所不惜?”

李东阳叹道:“意气之争实在没有必要,一切还是要以维持朝堂的稳定为先。这秩序所定,最关键不在于我等态度如何,还是要看陛下的态度,不退如何会有进呢?”

“唉!”

谢迁平时乐天派,看起来嘻嘻哈哈的,到这时候却好像感受到了极大的使命感。

那是对传统文臣主持朝务的一种坚持,或者叫儒官治国理念的坚持。

最后谢迁也只是点点头表示同意。

本来这件事的谋划就没经过他,他只是内阁中最后知晓此事之人,现在为了大局势的利益,也只能牺牲小我的利益……这件事对内阁之人影响最大的,大概也就是他谢迁。

他内阁中排次就是第三,现在进来个第四,直接兼任入值上听处大臣身份,那他谢迁论地位可能还不如新入阁这位。

甚至以后在刘健和李东阳退下去之后,他也未必能当上首辅,很可能要跟着一起退,因为无论从资历还是声望,他谢迁可能都要给这位“后辈”提鞋,真就是自己找个人,骑在自己头上拉屎。

……

……

内阁三人商定方略之后,也随即上奏请示,提出由皇帝朝堂上商议新入阁的人选。

乾清宫内。

萧敬恭敬立在案桌之旁,等着皇帝把内阁的上奏审视完毕。

朱祐樘道:“怎么这会,又要提乞老归田?朕不是说过了吗?以刘阁老他们对朝堂所做出的贡献,还有他们的能力,朕是不会让他们回乡的。”

虽然在心里,朱祐樘已经把自己、张周归为一个党派,跟朝中文臣对立,但朱祐樘一向宽厚仁慈,且他对传统文臣带着一股尊重,他也清楚现在朝堂主流势力都支持和推崇内阁那三位,所以他也会保持现状,在这种基础上逐渐把张周的人提上来。

萧敬尽可能不去提及自己的意见,只是按照刘健三人的上奏说辞来表明态度:“陛下,以刘阁老几人所说,而今他们能力也有限,尤其是对军务之事,没能帮上忙的地方不多,且以如今朝堂的形势,应该多培养一些少壮派。”

“什么少壮派,自古以来朝堂有以少壮派辅弼朝政的时候,都会生乱。”

朱祐樘说到这里,却好像想到什么,话锋一转道,“秉宽除外。”

萧敬道:“那就应该依照之前所商定的,于内阁增加大学士一两名,替刘阁老他们分担压力。”

朱祐樘点点头,也是将这份上奏放下,带着遗憾之色道:“看来只能如此了。若是增加一人,朕想以王鏊入阁,若是两人的话……另外一名人选就需要斟酌一下了。”

刘健三人妥协的方案,其实是增加一名新阁臣人选,并以此人兼任上听处大臣身份。

但对于朱祐樘来说,增加一名阁臣,显然是不能让他满意了,要加就加俩,把内阁一潭死水给盘活,这样就算是回头真有一两个退下来,内阁的骨架仍旧在。

萧敬一听就听出意味了,皇帝对于现如今内阁铁三角的形势有点不满了。

只能说一直在忍着,没提出更迭,现在既然是内阁主动提出这件事,那当皇帝的就要在改革上更狠一点,安排更多所属意之人主持朝务,也算是皇帝彰显皇权的另外一种方式。

萧敬趁机道:“陛下,如今奴婢也有些力不从心……”

“你这是何意?”朱祐樘皱眉,“连你,也说这种丧气话?”

萧敬道:“陛下,奴婢看来,既然内阁要增加新人,若是司礼监不做一些改变的话,除了朝臣会说闲话,对于朝事的处置,也会形成一些麻烦。陛下也应该趁此机会,对司礼监也做一些变通了。”

“看来……也是时候了。”

朱祐樘听了谢迁的话,似乎对谢迁的态度也带着几分满意。

你这老小子总算是开窍了,知道自己能力不足了吧?

光想当个老好人,是没用的,而且你的“好”,是针对传统文臣的,说白了你礼重于传统儒臣,而对于朕要改革朝政的事情却持有反对意见,就这种态度,还怎么指望替朕做大事?

“如何变通,朕也要再斟酌一番。”朱祐樘道,“倒是朕觉得,内阁若是要增加阁臣的话,秉宽倒是可以考虑的。”

“嗯?”

尽管谢迁有心理准备,听了朱祐樘的话,还是感觉到震惊。

张周已经是兵部尚书,兼蔡国公,在都督府内也有左都督的官衔,等于说政务军务一手抓,兵部和都督府的差事兼领,那也相当于自己调兵自己统兵,就这样皇帝还不满意,还要让张周在入值上听处的情况下,再以大学士的身份入阁……

若真是如此的话,那张周所掌握的,就该是整个大明朝从开国以来,人人所梦寐以求的权力了吧?

朱祐樘道:“以他入阁,却并不用每日在阁部中值守,就如同现在这般,先挂个名,也为将来做一些准备。”

虽然皇帝没明确说为将来准备什么,但萧敬也好似听明白了。

只要张周在内阁铁三角之后入阁,那等三个老家伙退下去之后,张周就可以名正言顺当首辅大臣了,那时候看谁还来反对张周!张周真就既是传统文臣的眼中钉肉中刺,又自己成为传统文臣之首,那时候下面的文人士子大概就不会想着如何去贬低张周,而应该想着如何去写一些文章吹捧张周的能力。

而这正是皇帝所追求的结果。

萧敬道:“陛下,如今蔡国公身兼职位很多,即便他能力突出,在此事上,怕也很难成。”

朱祐樘笑了笑道:“你觉得,朕为何一直让他保留翰林院的差事呢?”

萧敬一时语塞。

但他心中无比震骇。

感情皇帝早就为这一天在准备了……也难怪皇帝一直有心让王鏊入阁,却迟迟没有动手。

就在于……

皇帝一直在等张周。

张周现在身兼那么多职位,皇帝仍旧给他保留一个侍读学士的兼职,且不用他到翰林院当差,这不就明摆着……皇帝一心想让张周入阁,想让张周做文官之首吗?

蓄谋已久啊。(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