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八十五章 踢到钢板了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周还没考中进士,却要第一次前往朝堂。

他也没觉得有多荣幸。

因为当天他去奉天殿,并不是去旁听、商议国事的,他只是作为“犯罪嫌疑人”,前往奉天殿进行廷辩,为自己洗脱嫌疑。

萧敬负责引张周入宫,路上就在跟张周提及昨夜皇帝特地召见刘健、谢迁和徐琼的事,也说明了今日只要张周咬死不承认跟程敏政有过任何往来,这件事就算是过去,他张周就可以彻底跟鬻题案无关。

“萧公公,我若这么说,那些大臣真的会放过我?”

张周言谈之间并没什么不适,反而还带着些许的期待。

这是萧敬所没想到的。

一般人想到要去上朝,见君臣,还是要去廷辩,遭遇很多人的盘问,可能会怯场,而这位……好像生怕事情太小,没他发挥的舞台,不够体面。

萧敬到底也是人精,看出张周可能是想去找事的,赶紧提醒:“适可而止,有陛下做主,刘阁老他们也会为您说话,到时自不会有何麻烦。”

张周点点头:“陛下真是有心,我就怕事情不能尽如人意,还是做两手准备为好。”

“准备什么?”

萧敬瞪大眼问道。

张周道:“自然是要多准备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从我进京,就料到可能会有这么一日,没想到还是来了!”

……

……

奉天殿。

众大臣已鱼贯进入殿内等候,文臣、武勋分立两边。

至于奉天殿门口,则立着三个人,除了参劾鬻题事件的两个当事人,张周和华昶之外,还有一个……是刚从北镇抚司出来的张延龄。

皇帝让他当天就去偏头关当参将,走之前照例是要来聆听一下圣训的,但作为“戴罪之臣”,他是不能直接进去位列臣班的,只能在外面等候。

“哼!”

张延龄来得比张周早。

也是因为他天不亮就被人从牢房里薅出来,不是他自己选择的入宫时间。

他见到张周来,还冷哼着。

大概是有点瞧不上张周。

至于另外一边立着的是谁……张延龄不想知道也懒得问。

……

“宣建昌伯、华昶、张周进殿!”

里面朝议刚开始。

大臣行礼结束,随即便要召见外面这三人。

三人并排着进入到奉天殿内。

宽大的金銮殿,皇帝高高在上,大臣们身着官服各立两旁,给人很庄严肃穆的感觉。

故宫,张周进去过,陈设什么的大为不同,主要是以后改建过。

别人都小心谨慎,而张周则是亲自来体察历史人文的。

“臣参见陛下。”

三人行礼。

朱祐樘见到张周来,脸色稍定。

“三位卿家不必多礼!”

朱祐樘道,“建昌伯,过去数年,地方有奸邪之辈以你的名义掠夺民财,为乱一方。虽不能证明此事为你所主使,但你也难脱干系,朕命伱十日之内抵达偏头关,以参将之身,协助总制军务的王越,抵御来犯狄夷。给你一个时辰回家收拾,走吧!”

说着,朱祐樘对一旁的戴义打个手势:“调令给他!”

言下之意,今天你就来跟朕瞧个面,就可以滚蛋了!

“一个时辰,十天……陛下……”

张延龄当然要抗争一下。

他还想为自己申冤呢,凭啥就说我跟地方那些生事的人有关?有证据吗?证人、证物拿出来!我受了这么多天的窝囊气,我要个说法!

朱祐樘一脸恼怒之色道:“再不走,卸你军职,让你背上兵刃去城头当个士卒!”

张延龄本还想说,从京城去偏头关有一千里,让我十天到……不把我累死?

但被他姐夫这般威胁……

他只能灰溜溜告退。

……

朝议的第一件事,就这么顺利打发。

随后好像也不是要谈华昶参劾鬻题案的事,华昶在行礼之后,已列到东班的文臣之后,毕竟他是大臣,总有地方给他站。

而张周这边就比较尴尬了。

他没有官职,也没有爵位,只是个贡生,还是个嫌疑人,怎么看这朝堂上都没有他立足之地。

却是西班武勋之首的英国公张懋,回头笑看他一眼,往旁边让出个位置。

意思是,秉宽你过来,咱站在一起。

相比于文臣对张周的冷漠,武勋那边见到张周都很客气的样子,就差跟张周点头哈腰过来把自己介绍一番。

好像他们也很欢迎过去张周跟他们一起站。

而张周则继续笑着,他哪边都不去,就立在中间……那种全场瞩目的感觉,还挺好。

反正我是来廷辩的,皇帝让我站哪我站哪,如果按照你们的指引去站,肯定会有人说我不懂规矩。

但就算是这样……

文臣那边看向张周的目光,也都个个带着嘲弄,似真就把张周当成了不识礼数的升斗小民。

……

朱祐樘看此架势,也就不谈别的。

他一摆手,让已走出臣班准备奏事的户部尚书徐经回去。

“诸位卿家,昨日里,户科给事中华昶,参劾翰林学士、本次会试的主考程敏政,提前鬻题,并有会试考生张周、唐寅、徐经等人,或牵扯到其中,今日朕叫来贡生张周,与华昶当面对质。”

皇帝说到这里,华昶赶紧又从臣班中走出来,他道:“陛下,臣乃有程敏政鬻题的证据。”

“呈上来!”

朱祐樘也不客气,你有证据是吧?拿啊!

华昶急忙改口道:“是有证人。”

这个近乎大喘气的说法,就算是文臣,很多人也在皱眉。

直说是风闻言事也不丢人,非说自己有证据,皇帝跟你要,你却说是证人,感情你也知道就算马上去找人,一时半会也回不来。

所以你想表达,由你口中“转述”的话,就等于是证人证词?

此时刑部尚书白昂走出来道:“证人都姓甚名谁,可是列了供状,并做了签押?交由法司,一并做定谳。”

华昶道:“并未有,不过何时都可以添补,还请陛下下旨,将涉案人等一律下狱,过堂问责,一切便清楚明了。”

本来就没证据,其实连文臣大概都知道,华昶这属于以道听途说的消息,来做上奏。

虽然从法理上来说,风闻言事并不能算是过错,可涉及到礼部会试鬻题这么大的事,在不经过细节求证的情况下,就贸然上奏,将外间的传闻捅成一件大案,这做法就有点过头。

至少文臣也觉得,华昶太心急。

朱祐樘道:“你没有罪证,就要将你所参劾的人下狱,并无此道理。你所谓的证人证词,是可以回头再补,你可以将名单一并列出,朕这就让东厂前去擒拿,到朝堂当面论事。”

皇帝的话一出,华昶也有点蒙。

皇帝这么较真的吗?

现在不是外面都在风传说有鬻题?我不过是把外面的传闻,整理下来奏报而已,按照道理不应该是把人都下狱之后,严加审问然后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非要拉到朝堂上来进行当面对质,这算怎么说的?

“回陛下……臣……一时记不得有哪些人,要回去之后,再行查证……不过京师士子,已对此议论纷纷,若继续传扬,只怕会引起士子骚动,而坏了纲常法纪!”

华昶为难之下,还在继续为自己争辩。

我不但没有证人证词,连证人是谁都不知道,我只拿大道理说事,外面的人都在议论,朝廷应该平息舆论,就应该把涉案的人下狱拷问。

此时的华昶已经是满头大汗。

张周就立在他旁边,心里也在笑。

还没等我开口,你华昶就已经这么狼狈,你大概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你要是只检举程敏政、唐寅和徐经,估计皇帝现在都已经派锦衣卫去拿人了,结果你倒好,非要把我加上去,你大概是不知道什么人能惹,什么人不能惹是吧?

朱祐樘脸色淡然,不急不躁道:“你仅仅因为民间士子的几句议论,就公然检举朝中一名翰林学士,还有三名会试考生,攻讦春闱举贤之大事存在鬻题弊端,还要以此作为呈堂结案的罪证?你可知这背后的牵扯有多大?”

华昶跪下来道:“陛下,臣一片赤诚之心,日月可鉴!”

不再提证据的事,只说自己的忠心,也是在强调,这是他的职责。

“东厂!”朱祐樘大喝一声。

“在!”萧敬早就看华昶不顺眼了,没办法,谁让华昶惹了张周呢?

皇帝器重的人,你没证据就敢参劾,你这是自寻死路。

进了诏狱,可不会让你好受。

朱祐樘道:“将他拿下,发北镇抚司,查问是否有何缘由……”

还未等朱祐樘的话音落,左都御史闵珪急忙走出来道:“陛下,不可!还请三思。”

很多文臣也意识到,皇帝这么做有点要把朝廷跟民间士子矛盾激化的意思,不抓嫌疑人,抓举报人?关

查都没查,就这么偏向一边,让那些在外面闹事的读书人怎么想?

朱祐樘怒视着闵珪道:“闵卿家,你有意见?”

闵珪道:“陛下,鬻题之事由来已久,若全都是捕风捉影,断然不至于会闹到如此沸沸扬扬,若在未经查证之下,将户科给事中华昶问罪,势必会引发士子更为广泛的妄议,还请陛下以大局为重,给士子一个交代!”

朱祐樘近乎是咬着牙道:“如果仅仅是怕士子妄议,就要以他们所议之事做彻查,将他们妄议之朝臣移交法办,朝廷还有何威信颜面可言?朝廷求贤任能,还如何仰仗于春闱会试?”

“诸位卿家,难道你们希望以后的朝廷大事,都要被士子的议论裹挟,事事被牵着鼻子走吗?”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