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四十章 生老病死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深夜。

乾清宫内。

朱祐樘仍旧在挑灯批阅奏疏,却是对着一本奏疏看了有近半个时辰,一直到萧敬走过来为他换灯芯时,才稍稍发出点动静,让朱祐樘回过神来。

“什么时辰了?”朱祐樘问道。

萧敬道:“已过了三更天,陛下该早些歇息了。”

“唉!”

朱祐樘叹口气道,“不用,朕最近烦心,躺下也睡不着,总是会念着很多旧事,不知怎的便就这样。还是做点事情,能让朕静下心来。”

萧敬在想,这算是在做事,还是在发呆?

“有秉宽的消息吗?”朱祐樘问道。

萧敬道:“未有。”

朱祐樘道:“秉宽在永平,虽距离京师不远,但不在京,很多事就是没法推进。朝堂上下积压的事也越来越多。”

“是。”萧敬没有出言反对。

“把这几份换下去。”朱祐樘吩咐一句。

萧敬将朱祐樘面前摆着的一摞奏疏给撤下,此时萧敬才发现,虽然朱祐樘坐在那发呆了很久,但其实面前大多数的奏疏已经有了朱批,显然皇帝之前还是用心处理过公务的。

“把这几份打回去。”朱祐樘道,“内阁现在还有人吗?”

萧敬道:“今日应该是谢阁老值夜。”

“那就让他再参详,朕认为他们最近也懈怠了,如果真是这样,看来非要在内阁加人手不可。”朱祐樘似有些着恼,摆摆手,意思是不用萧敬陪着,而是让萧敬带着几分打回票拟的奏疏,去找谢迁再商定票拟细节。

……

……

内阁值房。

谢迁值夜,也是习惯了,以往只是在有重大事务时,内阁大臣才需要守夜,但因为这两年西北战事频繁,也逼着内阁三人不得不轮流值夜,而因为刘健年岁大,又是首辅,更多时候是李东阳和谢迁在换班。

当中书舍人李义过来通知,说是萧敬到来时。

谢迁郑重其事起身相迎,其实在过去这一个时辰里,谢迁自己也是昏昏欲睡,一共也没拟定两本奏疏的票拟,就算他谢迁是年轻的,但在朝中也是老年人了,这种熬夜的差事他自己也吃不消。

“萧公公。”谢迁将萧敬迎进值房内。

二人落座。

随后谢迁亲自加了一盏灯,如此看上去更明亮一些,尽管两盏灯都是豆大的火苗,将将能照清楚人的脸。

萧敬将几份奏疏拿出来,放到谢迁面前,不用说什么,谢牵就知道皇帝对他们的票拟,也就是对政务的处置意见不满意。

需要重新拟定。

谢迁单独一人,在不跟刘健和李东阳商议的情况下,其实还是有些难的,毕竟很多事还是要关乎内阁三人的态度,需要平衡。

萧敬道:“最近各处出兵,听说大同那边虽然看似平淡,但出兵到威宁海,还往北巡了有上百里,鞑靼人望风而逃。加上大宁那边朵颜卫的归顺,倒是把其它几处地方的锋芒给比下去。”

“嗯。”谢迁点头,“王伯安在治军上,的确是一把好手。”

萧敬笑道:“可咱家也听说,他在处置一些地方事务上,却并不老道和高明。”

谢迁道:“大同本并不为宣大一线的重心所在,只是这两年,才把位置给突显。粮草和辎重过分倚重于宣府调运,而宣府又是靠漕粮的运输,那边已形成了规模,还有刘时雍这般的能人,所以……才会把王伯安给比下去。”

萧敬微笑望过去,那笑容让谢迁觉得意味深长。

萧敬道:“那谢阁老觉得,这会是不是西北,少了那位新建伯就不行呢?”

“萧公公的意思是……”谢迁也有些迷糊。

怎么听,都觉得萧敬像是在针对于王守仁,但照理说萧敬又没理由去跟王守仁有大的过节,再换个角度想想,萧敬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想在西北培植自己的势力,倒也不为过。

可眼下皇帝抓权抓得那么死,你萧敬又有什么机会蹦跶呢?

萧敬道:“咱家是想问,若是将新建伯调回朝,当个侍郎什么的,或者是派到南京去,谢阁老认为西北会不会出乱子呢?”

谢迁感觉到,萧敬像是要针对王守仁。

只是他还想不明白,这种针对的具体手段是什么……谢迁难免会想,以王守仁目前的军功赫赫,还有张周为其撑腰,另有皇帝的信任和军中上下的推崇,就算是想把王守仁给调走,难度也不小。

“西北缺了谁,都可。”谢迁也没有偏向于王守仁,他更觉得,王守仁现在已经超出了掌控。

如果萧敬真有方法能把王守仁给调到一个“清水衙门”,让王守仁暂时远离军权的中心,谢迁反倒觉得是好事。

当然谢迁更想针对的是张周,只是他苦于没有机会。

谢迁也知道萧敬在针对张周的事情上,也帮不上什么忙。

但王守仁就不一样了……王守仁再牛逼,那也是活在张周的阴影之下。

萧敬道:“不出什么岔子,那就好。陛下虽重视于军政,但也不是说非要在这两年,就要一口吃成胖子,新建伯再好,但也到底是个年轻人,有其弱项和短板,该历练的时候也需历练。”

“嗯。”谢迁点头。

萧敬起身道:“那谢阁老先把手头的事情,多加参详一番,咱家先回了。”

“萧公公不多坐坐?”谢迁当然还想问一点细节。

谢迁也在想,是不是皇帝对王守仁有什么意见,不方便明说,才会让萧敬旁敲侧击来问自己?

萧敬脸上仍旧挂着亲和的笑容道:“不多打扰谢阁老处置事务,咱家也有差事要做,这几日陛下每日批阅奏疏都要到深夜,陛下还说,这朝中缺少能人,似是很想让蔡国公早些回来。”

谢迁急忙问道:“那蔡国公,到底几时回?”

萧敬摇摇头道:“咱家也不知。”

谢迁感觉萧敬并不是在故意欺瞒自己,萧敬可能是真的不知道。

……

……

翌日早朝结束之后。

谢迁没有急着回去歇息,而是与刘健和李东阳回到了内阁值房。

李东阳也有几分意外,道:“于乔,其实最近除了边镇的军务,其它事情也并不繁忙,你若是疲累应该早些回去,这边我们尚且能应付。”

“是昨夜萧公公来说过事情。”

随后谢迁才把萧敬深夜来访,以及所说的话,详细告知于刘健和李东阳。

刘健听完之后没说什么。

李东阳听过之后,当即皱眉道:“萧公公怕是在朝,时日不多了。”

“怎么讲?”谢迁很是意外,从昨夜到现在,他想过这件事的多种可能,就是没往萧敬“交代后事”的方向去想。

李东阳先是看了看刘健,见刘健没做表示,也没反对他继续说下去,这才道:“张秉宽出京,京师内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这也是我一直觉得奇怪的,先前保国公见你的时候不是也说过,陛下此举非有更深的用意不是?”

谢迁道:“那就是,陛下要把萧敬给撤换了?谁上?李荣?”

李东阳摇头道:“换谁不一定,但看情况,被撤换的人也不会坐以待毙,就算不能撼动张秉宽在朝的势力,也要把张秉宽麾下的几人给对子对下去!”

谢迁笑呵呵道:“萧公公,跟王伯安对子?有意思,宾之,你一向足智多谋,但这次的事情,我却不敢苟同。王伯安并没有犯到内官的头上,况且他此番用兵之事,做得也不错,哪怕在管理地方军政事务上并不见得多有经验,但还是可以弥补的。”

李东阳道:“刘老怎么看?”

刘健摇摇头,意思是他不对这件事做评价。

谢迁心情显得很轻松,当即道:“看来我是该回去好好歇息歇息,便先走了。”

“不急。”李东阳道,“于乔你还是要先去见见德辉,把萧公公的事,跟他稍微透露一下,让他知晓伯安如今在朝的处境。你要想,若真有像萧公公这般的人去针对伯安,张秉宽能出手相助是必然,但程度能到几何?”

谢迁稍微凝神思索,试探问道:“张秉宽会袖手旁观?”

“那可真说不定。”李东阳道,“以往总在说,王伯安是张秉宽带起来的,但如今你看,这西北各边镇,王伯安到底有几分是听张秉宽的?张秉宽栽培了不少人,如今在朝地位隆宠的也不少,似乎就王伯安跟他走得最远。这时候连陛下都不敢说王伯安能完全听张秉宽的,这大概也是萧公公认为,王伯安这块棋,是他能动得了的缘故。”

“呵呵。”

谢迁笑了笑,甚至都不知如何去评价。

刘健则突然开口道:“去见德辉便不必了,再过几日,介夫将要回朝,等他回来之后,有些事再敞开去说。”

李东阳点头道:“明白。”

以刘健的意思很明显了。

无论萧敬等内官是否要针对王守仁,内阁都不打算保全王华和王守仁父子,等于说跟他们彻底分道扬镳,而刘健更“倚重”的,将会是守制结束回朝的杨廷和。

本来王华在朝的发展前途,要比杨廷和更好。

但有一些“意外因素”,让内阁认为王华并不能晋升高位,入阁的事也就要泡汤。

谢迁会想,这可能跟王华的儿子王守仁“政治倾向不明”有关。

但其实就算没有王守仁的突然崛起,王华也照样没法入阁,就在于以刘健为首的内阁早就制定好了接班人的顺序和秩序,而程敏政、王华等人,根本就不在序列之中。

……

……

午后。

乾清宫内。

朱祐樘在考校儿子朱厚照的学问,一场考试下来,过去有小半个时辰,考试结果令朱祐樘喜忧参半。

朱厚照表现不能说太差,但也不算好,所写的两篇文章……在朱祐樘看来有点狗屁不通,但想到儿子年岁并不大,还有发展的空间,朱祐樘又不知该从何处去怪责。

“父皇,儿臣的卷子怎样?让儿臣去考个进士什么的,应该没问题吧?”朱厚照却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如何,还觍着脸在问。

朱祐樘道:“莫说是考进士,就算是考个生员,你这文章也不会入考官的眼。”

朱厚照一听就不乐意了。

小爷我天纵奇才,干什么都是轻轻一点拨就会,至于被父皇这么贬损?

“倒是……”朱祐樘突然想到什么,“马上又到乡试的时候了,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尚且未定,朕倒觉得,让秉宽去当个顺天府乡试主考,来年春闱再主持一番,倒是不错。”

朱厚照对此似乎非常认同,点头道:“挺好,培养一些门生出来,这样儿臣就有很多师兄弟了!”

朱祐樘听了不由皱眉。

都说天子门生,太子同门……这算怎么个说法?

但仔细想来,儿子的话其实也没毛病,毕竟张周是儿子的老师,如果张周再选拔一群举人出来,那不真就成了“师出同门”?虽然座师在某种程度上,更多是一种恭维,但在这年头,师党还是一股很强大的势力。

正因为如此,朱祐樘才想把主持顺天府乡试和来年会试的机会交给张周。

“回去用功读书吧。”朱祐樘没去评价儿子的话,反倒是鼓励了一下儿子。

朱厚照道:“那父皇,儿臣可以去边疆看看吗?就去永平府也成,听说张先生一直在那,儿臣想出京看看。”

“连想都别想!”

朱祐樘板着脸道,“最近你的课业丝毫进步都没有,却还总想着那些歪门邪道的事情。来人,送太子回东宫!这两日看紧了他,每日必须准点读书,若是没看管好,一并惩罚!”

罚儿子不舍得,那就把东宫的太监给连锅端,一起罚。

以朱祐樘所见,儿子别的不行,在讲义气这方面,还是有点的。

或者以此能让儿子的心性得到一些约束呢?

……

……

“陛下,真的要让蔡国公主持顺天府乡试吗?”

在朱厚照离开之后,萧敬忍不住关切问道。

“嗯。”朱祐樘点头,“顺天府乡试,到底也是士子选拔的重要考核,不过还有两个月……今年闰个七月,等秉宽回来主持一番,也来得及。但也要早些把应天府乡试主考给定了。”

在嘉靖七年之前,由皇帝委派乡试主考,也只限于顺天府和应天府,也就是南北直隶。

因为应天府路途遥远,需要提前一个多月定下主考,而顺天府的主考则不着急确定,可以到事前几天再定也不迟。

萧敬道:“可是蔡国公毕竟……才刚入朝,以他主持乡试,只怕并无太多经验。”

“这需要什么经验?”朱祐樘道,“即便他未必能做得很好,只要有人与他协同便可。说起来,王鏊的才华就很好,恰好这次可以让他跟秉宽一起主持。”

萧敬听了不由汗颜。

上一次张周还是个应考的贡生,这才三年过去,张周就已经可以当主考了。

更可甚的是,还是曾经的座师王鏊,跟张周一起主持顺天府乡试。

且还有个关节在里面,萧敬很清楚,现在皇帝打算让王鏊和张周入阁,那等于是说,皇帝一次派了两个潜在的阁臣去主持这次顺天府乡试……若真是如此,那这次顺天府乡试的出题质量,看起来会很高。

选出来的人,直接就会是阁老的门生。

“去把朕之前所写的几份东西拿过来,朕正好有空暇,再续上几笔。”朱祐樘道。

萧敬先是一怔。

朱祐樘并不是附庸风雅之人,以往也从来不会去摆弄丹青,但最近朱祐樘却在整理一些军务策等,似乎是想把自己治军的一些心得整理下来。

萧敬想到这里,便知道要去拿什么,赶紧到一旁的书柜里找东西。

“各处的战事,进展还是太慢了,没有以往几战的波澜壮阔,少了几分期许啊。”

朱祐樘对于尚且还在进行的巡边战事,带着几分遗憾。

等萧敬把他的“著作”送到面前,他还是拿起笔,准备继续好好书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

……

张周终于要离开矿场了。

但他并不是急于要回京,而是要先去考察造船的选址之处,同时也要设计一下路线,为以后在永平府周边修建铁路做准备。

想把铁路直接修过山海关,那是不太现实的,但永平府等处,地势相对还平坦,这里需要运送铁矿和木材等,加上这也是京畿富庶之地,本身也需要运兵等,要形成战略上的呼应,那修建铁路也显得是有必要的。

李荣本要陪张周一起到渤海沿岸去。

但他染病在身,张周也很体谅他,让他早些回京,而李荣只是说要在本地等候。

却还没等张周走出矿场两天,这边锦衣卫指挥使牟斌急忙来通知张周,说是李荣已经“仙游”。

事情发生之突然,让张周也意想不到。

前两天还跟他一起聊天,甚至是为他送行的李荣,就这么在看起来还算是好端端的情况下,突然过世,让张周多少带着些许遗憾,而好像这一切,都是因为李荣奉命来永平府跟他干一些苦差事所造成的。

但怎么说,也是生老病死。

毕竟李荣年岁摆在那。

“事怎会如此?”张周多有无奈道,“吊唁等事,我可能就不亲自去了。劳烦牟指挥使替我去吊唁一番,李公公,也算是好人啊。”

李荣一死。

很显然,朝廷的秩序又要变化,且是被迫变化。(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