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一十六章 共主不是那么好当的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朱祐樘过了他登基之后最有意义的一次万寿节。

四海来朝不说,连曾经草原上不可一世,跟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争雄长的火筛都俯首帖耳来归顺,与此同时还得到了张周和王守仁所部巡兵威宁海,在威宁海祭天的消息。

以至于京师周边开始兴起一种说法,说是朱祐樘是大明太祖和太宗皇帝之后,最有武功建树的君王。

如果不是因为不能让朱祐樘超过开国那两位雄韬武略的皇帝,或许有人直接就说他朱祐樘堪比秦皇汉武了,这么说都算是比较克制的。

当然朱祐樘要当天下共主是要有代价的。

那些番邦藩属国来京朝贺,都是伸手跟大明要好处的,尤其是以火筛那边为甚……火筛除了请求大明把抓的一万多俘虏,还有近十万头牛羊都归还之外,还提出要跟大明在河套修筑城池,并把河套之地从此之后封赏给他,并赐予大批的绸缎和茶叶、铁器等。

其实他还想要大明的火炮技术……当然他也知道现在没法取得大明的完全信任。

这个请求就先憋在肚子里。

在此事上,朱祐樘倒也还算是冷静。

逼已经装过了,就算要撒点好处给那些藩属国,也没必要一次大出血,给点意思意思就行了。

最后由唐寅去火筛处传达大明的意思:“……河套之地乃是圣上看在你们蒙郭勒津部无处放牧的窘境,才暂时给你们作为安身之所的,其地必须归大明,其内要修造城池必须要由你们部族的人自行来修,三年三贡。”

“如果你们部族遭遇到侵犯,由大明审时度势决定是否出兵相助,当大明边关遭遇寇边时,你们也要适时出兵,否则将视为背叛,下次大明再出兵,将会将你们族人彻底覆灭。”

“至于你们被俘虏的族人,将会在未来五年时间内,每年赐还一部分,先赐给老弱,归你们所养,以尽孝义,再赐妇孺。至于牛马驼羊等,那都是大明战利品,除了少部分会给你们之外,剩余的你们也就不要想了!”

火筛本来觉得,从大明这里拿到了不少的赏赐,可以风光回去。

等听了唐寅的话,他才意识到大明这根本都不能叫借花献佛,简直是用抢了我们的东西,赐给我们一点点,以彰显出大明的恩威。

相比于我拿回去的……被掠走的人畜和财货那有多少?

如果不能赐还给我,那我还丢人现眼跑大明这里来当顺民作何?直接跟你们大明拼了呗?

唐寅最后对火筛的遭遇表达了同情,他道:“圣上对你们仁至义尽,但毕竟没有让你们迁徙到关南之地,仍旧给你们足够的土地和牧场,还答应会酌情出兵保护你们的安危,这是皇恩浩荡。领受之后早些回去吧。”

就差说,我们大明没把他们捆下来,也没把你们都给杀了,留点人质也是必要的。

如果你想重新反叛……由着你来。

不过下次你可能要承受的就不是王伯安或是朱知节他们了,要那位张半仙亲自上,就问你火筛怕不怕?

……

……

火筛从大明这里拿到了必要的赏赐回西北了。

至于朝鲜国那边,也拿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便是赐燕山君的长子为世子,等于说燕山君的这个儿子得到了大明的承认,当然到现在为止,李的国君之位也是得到大明承认的,甚至朝鲜国内还当他是明主。

而朝鲜还有个重大的目的,就是要配合李的“西征”。

在弘治十二年五月,建州女真袭扰了朝鲜,掳走大批的人口,李听从了强硬派大臣李克均建议,决定亲征建州女真,以成俊为都元帅,李克均为副元帅,人马也开始筹备,却是因为境内遭遇旱灾,加上国力大不如前,出征被迫延后到弘治十三年。

并在弘治十三年正月,李下令取消西征。

后来朝鲜君臣又讨论在平安道修长城以防备女真,亦因种种困难未果。

而这次金寿童到大明来出使,是要为朝鲜西征赢得大明在法理上的支持,毕竟建州女真名义上也是大明的藩属。

对此,大明的意见是……不管不问。

这也是明朝中期大明对待北方狄夷的一贯作风,不在于偏帮于谁,而在两不相帮,最好是看你们狗咬狗两败俱伤,除非是遭遇到外敌入侵,诸如在万历时,明朝两次以宗主国的名义出兵朝鲜,助朝鲜两次大败倭国入侵兵马,这都是后话。

……

……

转眼已到八月。

张周在西北日子过得倒很逍遥,基本上的情况就是,大明边军已经能完成对边关以北百里范围之内的日常巡防,夜不收能推进草原的距离,从本来二三十里都不到,如今已经能到二百里到四五百里。

鞑靼内部似乎一时也消停下来。

达延汗曾试图上奏,请求跟大明继续上贡和通商,却为朱祐樘明确拒绝。

至于张周在西北的开矿,推进速度也很快,除了山西的煤矿已经开始投产,连张家口堡以北的铁矿也开始开采,大明西北各处除了屯田之外,就是一门心思搞生产,冶炼工坊从大明的京师到西山,再到宣府的张家口,再到山西大同……这一路上形成了产业链。

只是张周对于西北铁矿的成色仍旧不满意,他已经跟朱祐樘上奏过,准备在后世唐山周围,也就是如今的北直隶永平府周边,开辟新的铁矿场。

而在京师内。

朱祐樘最近似乎身体很不好……

一连几天都没上朝。

也不是说他真的生病了,而是他逐渐开始懈怠于朝务,有时候身体稍微不适,他就不打算上朝,这也是朱祐樘在当政中后期所产生的怠政心态,历史上他是从弘治十四年左右,经常不参加朝会。

但因为有张周在,他觉得好像一切都无须自己亲自出马,才会产生这种心态。

大臣们觉得,这是因为一个牛逼的“生日会”,让皇帝的心起空了,这位大明的皇帝以为自己是明君圣主在世,拍马屁拍多了的必然结果。

……

……

却是这时候北方的一道“上奏”,让朱祐樘逐渐懈怠的心又收拾起来,但因为对外人说自己是生病,他也没举行朝议,只是趁着中午时,让朝中几名重要的大臣一齐到乾清宫内,于乾清宫举行一场内廷的会议。

被召见的大臣,除了内阁三人之外,还有六部尚书及左都御史、掌院翰林学士王鏊。

武勋那边则一个都没召见,显然这次的事情是涉及到决策层面的。

司礼监四名太监都在。

在几名大臣抵达之后,简单的见礼,朱祐樘让人给他们赐了座,同时将一份誊录了多份的“奏疏”,分发到每个与会大臣的手上。

等大臣看过之后,才知道事态有点不同寻常。

“咳咳。”朱祐樘咳嗽两声,给这次的内廷会议奠定了基调,“朵颜三卫,说是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引兵二十万往蓟辽以北,要吞并他们。所以他们上奏,请求国朝出兵。咳咳。”

皇帝还显得很虚弱。

是否真的有病,在场大臣也不在意了,反正看皇帝的精神状态还挺好,说话中气十足。

李东阳道:“此乃好事,是为火筛诣阙的效果显现。”

在场几人还很意外。

皇帝这时候心已经起空了,你李东阳居然还帮着皇帝拍马屁?还是说你准备来个大喘气,说完褒奖的话应该说点丧气话,给皇帝头上浇一盆冷水了吧?

出乎意料的……李东阳说完就说完,没下文。

这就让在场大臣更觉得不可思议。

按照他们的想法,现在内阁的态度应该是……陛下,此乃火筛入京师朝见后的后果显现,看看,他们那些草原部族都把大明当冤大头了!有没有麻烦都让大明出兵!

“嗯。”朱祐樘对于李东阳的说法倒是很满意,他点头道,“诸位卿家,尔等认为大明此时是否应当出兵?”

在场大臣很尴尬。

这种问题……

换了是去年,没有张周在朝时,皇帝大概都不用问,当然那时的朵颜等部族也不可能跑来厚着脸皮请求大明出兵……因为约定俗成的,你们草原部族自相残杀,关我们大明什么事?

最好你们同归于尽,大明派兵去帮你们收拾残局。

但现在……

在场大臣觉得,好像皇帝当天下共主已经当上瘾了,明明朵颜三卫的事跟大明无关,皇帝居然还煞有介事商讨是否出兵?

谢迁则问道:“陛下,不知如今西北可有知晓此事?也是否有从西北出兵的意向?”

众人不由琢磨谢迁的话。

这意思……是在暗示让张周主动再出兵草原?上次是趁着达延部和火筛他们血拼时抄火筛的老巢,这次不会是让张周去抄达延部的老巢吧?

朱祐樘神色平和道:“朕知道谢卿家你的意思,虽然这件事尚未征询秉宽的意见,但早前他就跟朕提过,鞑靼小王子的部族人马多在观山以北,行踪不定,且就算以后草原上阁部有兼并之事,也定会将部族人口带在前军人马五六十里以内。”

“如果想从后再袭扰之,只怕是再难找到先前的机会了!”

皇帝很理性。

知道偷袭这招,来一次就行了,再想来,除非把人家鞑靼人当傻子。

都知道你大明有能掐会算,甚至知道我们部族人马在哪里的神棍,我们藏在那都能被找到,那干脆以后出征就举家举部走。

也别觉得拖累。

反正别的部族也都这想法,以后大不了要打群架之前,都先拖家带口呗?

张周策划的一次偷袭威宁海的事,改变了草原这十几年来所定下的出兵策略,让这些大臣想想还是觉得挺荒唐的。

想当初王越也偷袭过威宁海,端了当时亦思马因的老巢,但后来鞑靼也没因此而有何警醒……可能是因为张周的出现太BUG了,就算张周某些时候并没那种能力,别人也会想象他有这种能力。

这才是让草原部族和大明臣子所头疼的。

“诸位,朕只是问你们,是否要出兵协助朵颜三卫,你们也不必再旁敲侧击试探旁的了。咳咳。”朱祐樘说到后面又在咳嗽,但这次好像是把他给急得。

……

……

在场这些大臣,也算是大明的顶级文臣。

却在此时,他们不知该如何去给这件事定性。

照理说……这不应该有商议,直接回绝了朵颜三卫的上奏请求便可,要知道朵颜三卫可是说巴图蒙克调集了二十万兵马……也别觉得是朵颜三卫或是巴图蒙克在虚张声势。

巴图蒙克能在短时间内统一草原,不是靠嘴,也不是靠屡屡的奇兵取胜,也不是靠其大汗的名头。

而在于,巴图蒙克过去几代人,积累了大量的人口和牲畜,有了统一其余异姓王的资格。

为什么火筛那么骁勇善战,最后联合亦不剌、满都赉阿固勒呼等部族,最后还是输了?

单兵作战能力上,草原各部族之间差距也不是很大,关键就在于巴图蒙克的察哈尔部人多势众,而且一次倾巢而出至少有十几万人马,这就不是那些中小部族能招架的。

现在皇帝也说了,达延汗现在也怕被张周派兵端老巢,既然是要出兵东蒙古的朵颜三卫,肯定也是拖家带口一起去。

说人家有二十万人马,很夸张吗?

刘健看众人都不作声,他也不得不出来表明态度:“陛下,不应当出兵,并为此而劳民伤财。”

一旁的徐琼马上反对:“如此先前召见火筛,意义又何在?”

先前都不说话,一说话就两个人一起说。

随即就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观点,出兵和不出兵,各有了代表人物。

但要让他们区分到底谁支持出兵,谁不支持出兵……还真不像以前跟张周辩论时那么明确,因为这次本来就是他们文臣内部的矛盾。

他们甚至都还不知道朱祐樘的意向到底是如何。

以他们猜想,皇帝可能倾向于出兵,以维持其天下共主的形象,但那可是鞑靼二十万兵马倾巢而出,还加上朵颜三卫随时都可能反水,大明要出兵多少人马才有可能与之一战?

岂不成了……举国一战?

先前还说好了要在西北备战几年,现在就因为朵颜三卫上奏请求大明出兵,大明就放弃之前既定国策了?

所以皇帝的态度,他们也不好判断。

大概就是那种……想出兵,但又知道出兵不行,为了面子还要死撑的格局。

谢迁心明眼亮,请示道:“不知陛下是否觉得应当出兵?”

我们文臣这边商定不出结果,就先问问你这个头脑的意见。

朱祐樘叹道:“朕其实不想袖手旁观,但朕又知晓,朵颜三卫也是狼子野心,他们这是遭遇到部族危难时,才想到以大明来出兵。哪怕最后大明真的要出兵,也不可能现在就出,而要等到他们两败俱伤之后。”

谢迁道:“若是出兵,威慑鞑靼小王子,令其撤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结果。”

哎呀。

众人都不由看着谢迁。

还是你谢于乔脑袋瓜灵光,居然还能在这种非黑即白的两面立场上,开拓出第三条途径?

出兵……把敌人威慑走?

你谢于乔怎么也像那张秉宽一样,你怎么不上天呢?

徐琼道:“谢阁老,你所说的,怕是不可能吧?鞑靼小王子岂会因为大明有出兵的意向,就轻易退兵?他们出兵朵颜三卫,想来也是经过谋划的。”

谢迁笑道:“柿子挑软的捏,是觉得朵颜三卫较为容易战胜,比之亦不剌和火筛他们更无原则是吗?”

徐琼没回话。

感觉跟谢迁谈不到一块去,谢迁是那种善于诡辩的人。

徐琼自然不会上当,去顺着谢迁的话头辩论。

朱祐樘抬手道:“诸位卿家,朕其实明白你们的意思,大明的国威需要彰显。那不如……就先不商讨出兵草原之事,这件事……就先放下。”

不答应,也不否定。

搁置议题?

皇帝这算是第四种选择吗?

朱祐樘随即补充道:“秉宽在西北的事务基本已完成,朕决定这两日派人召他还京,等他快马回京之后,再与其商讨是否出兵之事,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靠!

本来还以为皇帝转性了,只听我们大臣的意见,不听张周的。

现在才知道,原来皇帝搁置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头听张周的意见?!

你还不如直接不听我们的,自行决定呢!

刘健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即便北方草原战事无关于边关之南我大明,但也会影响到边关百姓的利益。”

朱祐樘好奇道:“刘阁老,先前你不是不支持出兵吗?”

“老臣的意思,是要加强边地的防备,还要适当给其希望,令朵颜三卫不至于望风而降。”刘健为自己的言辞解释。

朱祐樘摇头道:“置之不理,目前算是朕所能想到最好的办法,但也不能因此而坏了大明边镇的原则。连你们心中都无定数的事情,何不等回去好好考量之后,待秉宽回来,再做决定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