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五十章 炮、铳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周是不会给宁彤染指矿产生意机会的。

合作模式不同。

腊月初九,张周回京也快十天了,这天朱凤抵达京师,跟以往张周对他回京不管不问不同,这次张周亲自去迎接他。

当天也正是张周“晒网”的日子,按照之前跟皇帝的约定,朝参这种事隔一天一去就行,甚至隔几天去也没人理,反正都知道他这个兵部尚书不是以坐班和问朝事而升上来的,论资历……他可能还不如六部中一个普通的主事,入朝考未满三年,却已成为大明赫赫有名的大臣。

“张兄。”

朱凤见到张周,显得兴奋异常。

也许是这次他在宁夏受了“委屈”,回来的路上还惴惴不安,怕被皇帝和张周斥责,也在想着回来后如何去请罪。

现在见到张周亲自来,就好像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张周身旁没带什么同僚,也没穿官服,等于是以私人身份出城迎接的。

二人进城之后,张周没有着急让朱凤去都督府述职,而是让他先到了就近的茶楼内,二人坐下来,先让朱凤把宁夏一行的思路理清一番。

“……我到了宁夏,看到鞑靼人到处在烧杀掳掠,我心中也担心,我带的兵马如果全数覆灭的话,那鞑靼人就在宁夏如入无人之境了,所以我要保存实力……”

朱凤的话,让张周很意外。

你个朱老二,从哪学的这些套话和官话?

能把怯战说得这么清丽脱俗,你他娘的果然不负你的人才。

张周道:“知节,你这么说的话,可就显得没什么担当了。”

朱凤低下头道:“势不如人,我也只能隐忍了,最初也跟他们硬拼了两场,但损伤都有点大,我都如实跟朝廷上奏的。那些沉重的神威炮,也就是看上去好使,鞑子现在都不跟我们正面打,他们来去如风的,但凡载着炮,就追不上。”

张周道:“你这倒说对了,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去打,跟鞑靼人拼骑兵的速度,除非我们能料敌于先把敌人阻断在某些途径上,否则打这种追逐战,毫无胜算。只会将我们自己拖垮。”

朱凤一脸委屈道:“可是新建伯就行啊。”

哼!

张周想说,你能跟人家王伯安比?

人家什么段位,就算知道在草原上骑兵速度不如鞑靼人,却也知道判断鞑靼人撤走的路线,专挑鞑靼人部族行动缓慢的部民去追,然后逼着鞑靼人决战,这才大获全胜。

而你呢?

赶鸭子上架,你朱知节什么水平,谁心里都有数,不指望你变凤凰。

张周笑道:“知节,你可知我最初为何要用你?”

朱凤道:“我知道,自己没什么大本事,最初就因为跟张兄认识得早,还有就是……我会听调遣,我不会随便自作主张。因为我没那能力。”

“挺好,有自知之明。”张周道,“既然你都知道自己所长,并不像新建伯那样,善于领兵长驱直入,也不适合去冒险,为何还要强迫自己呢?”

这话放在别人身上,必定有骂人的意思。

可朱凤听了,却很受用。

只要陛下和张兄对我的期望没那么高就行,反正我就是个混吃等死的,你们看准我没大的实力,以后有什么重大的军情别让我去,我就负责跟着你们打杂就挺好。

“喝点茶水,整理一下思绪,去面圣。该说不该说的,不需要去藏掖,想到什么跟陛下提什么,有关宁夏的防备疏漏,你能想到的地方也一并说明……此战中,你拖住了鞑靼小王子的主力,也算是功劳一件,陛下不会责罚你,反而会对你有所赏赐……”

……

……

张周与朱凤入宫去面见朱祐樘。

乾清宫内。

朱祐樘、司礼监四名太监都在,同时还有刚晋升为御马监掌印太监的杨鹏也在,一齐听了朱凤“吹牛逼”。

说是让他实话实说,但具体说什么,张周还是规范了一下,大概的意思是……哪里能为大明长脸,你哪里重点说,至于那些给大明丢脸的……你自己知道就行,或者一笔带过,当然也别藏着掖着,因为你再怎么藏,皇帝也还是会知晓的。

“知节,你不容易。”朱祐樘听完朱凤的讲述,笑着安慰道,“你不过才引兵数千,就要跟鞑靼小王子的四五万兵马周旋,就算是战局上有小亏,但大局上你是延缓了巴图蒙克回兵的速度,为官山大捷创造了基础。”

朱凤听了异常感动。

差点痛哭流涕。

还是陛下您宠爱我,居然这时候都不怪责我遗失战机,还夸我为大局立下功劳……呜呜,这是我在世上听到最暖心的话了。

“回到京师,协助好兵部把研武堂给办好,还有就是要协助把新炮的演练给完成。”朱祐樘嘱咐道。

朱凤道:“臣想请旨,回南京省亲。”

朱祐樘闻言眯眼望着朱凤,给你脸了,让你好好干活,你居然想撂挑子?

“你祖母一直都在京师,你母亲也在,此番只有你父亲回应天府处置军务之事,你要省亲的话,哪都不必去了。”朱祐樘好像早做准备一般。

朱凤一听,登时傻眼了,我连个请休的机会都没有?

“再是,你的婚事也该早早定下了,连个子嗣都没有,如何能定下心来?”朱祐樘道,“先前有多家名门,听说你要继娶,都想与你联姻,甚至平江伯还多番跟朕上奏,提及你才华横溢,还说你英勇无畏……”

朱凤心说,这说得是我?

“朕已经让人跟你祖母打过招呼,还有令堂,让她们早些为你择选婚配之人,你最近就把此事给办了!”

朱祐樘为了拴住朱凤的心,特地连朱凤的私事都给关心起来。

别看朱凤能力不咋地,朱祐樘对这小子也没多少期待,但也是觉得这小子心思还是很纯的,至少没那么多花花肠子,如果张周要用人的话,用朱凤是最合适的。

也因为朱凤深受张周的影响,让他前线带兵打仗不行,但要是让朱凤去在研武堂教授学员有关开炮的知识,朱凤也能做到门清,就在于朱凤接触新炮的时间最早,也是经历过实战的人,有实战经验可是他作为研武堂教头的加分项。

……

……

朱凤被打发回去,让其先在家里休整。

朱祐樘也把萧敬等太监都给屏退,只单独留下张周一人。

他从案桌之后走出来,要跟张周一起回西暖阁。

“秉宽,朕看出,其实知节在用兵上并非一把好手,且他并没有多少学问,在治军上有疏忽和懈怠之处。”朱祐樘语重心长。

大概的意思是,朱凤能力一般,主要因为学问不行,也没有文人那种魄力。

张周笑道:“治军者,多大的能力是能力呢?”

“呵呵。”

朱祐樘笑着点头。

朝中上下,那么多的勋臣,也都没什么学问,充其量连个秀才都考不上,论见识也很一般,但就是借助家族的势力,却可以成为大明辅国的重臣,在关键时候也没见他们能立下多大的功劳。

无论是过去的战事,再或是未来的战事,大明基本还是要靠文臣出身的将帅。

“秉宽,新炮研究得如何了?”朱祐樘问道。

此时二人走出乾清宫,外面还是比较冷的,朱祐樘身边也没带什么扈从,就跟张周一起立在空旷的地方,也不着急往西暖阁走。

张周道:“回陛下,最近臣对于火炮等,研究很少了,其实都是在研究火铳。现在很多精巧的部件,已经能完善批量制造,组装出来的火铳在精度和安全性上得到了提升,在模组上也能做到精巧和细致。”

朱祐樘问道:“为何不是火炮呢?”

张周叹道:“回陛下,火炮威力再大,在实战中的功效会愈发降低,反倒不如火铳,陛下试想,若是每个将士手上都有一把随时能更换弹丸的火铳,每次更换也不过需要一息之间,那战场上的弓弩、刀剑,岂不是全都被替代了?”

“也是。”朱祐樘点头道,“鞑靼人骑马来去如风,如果驮着火炮去与他们决战,他们会避战,这就很不方便。以后肯定也不再是敌攻我守,正好转变过来了。”

说到这里,朱祐樘又带着几分期许问道:“那秉宽,未来朕御驾亲征时,到底是以火炮为重,还是以火铳为重呢?”

张周道:“回陛下,出征草原,更重要的是看准时机,到时具体以何为重,也要看鞑靼人的备战如何。臣认为,未来几年,要尽可能挑唆鞑靼内部变乱,令其内部倾轧,令其无心扰边,以保证大明的备战能顺利进展。”

“嗯。”

朱祐樘显然对未来也没更加清晰的展望。

难得现在有张周为他操心这件事,他也不再是那种直接招募兵马就出征的模式,也可以考虑战术,甚至还能有心思去想到底枪炮哪个重要的问题。

朱祐樘道:“一切都靠你了。”

言外之意,未来几年你都会执掌大明的兵部,连同都督府的事务,都由你来负责。

这样调兵遣将和统兵的事你一把抓,正好帮朕把草原的隐患彻底根除,让朕成为千古一帝。

在这种前提下,你放手去干便可。

……

……

腊月十一,张周的家眷终于抵达了京城。

这天一家人回到府宅内,先看到门口挂着的“蔡国公府”的匾额,都觉得很新鲜,等把车马上的东西都卸下来,搬运进去之后。

张周这才回到家里。

“老爷。”蒋苹渝带着一家的女眷过来给张周行礼问候。

张周笑道:“旅途辛苦了,南下这一路,给我们一家人的折腾不小,但这次回京之后应该就不会再涉及到搬家等事了,就算以后我可能出外当差,你们也留在京城便可。”

院子内的格局不动,女眷各都有自己的院子。

之前甚至都收拾得很好,原封不动的,女眷当天就能住进去,反而会觉得很适应。

却是林仪在张周面前很扭捏。

张周早就知道林仪在东昌府跟李玗见面的事,随即他将林仪叫到一边。

“老爷,妾身跟李小姐说了,那些词不是妾身写的。”林仪很认真跟张周说明情况。

张周笑道:“谁写的有什么关系呢?我说是你写的,那就是你写的……就好像太子那三首诗,你觉得如何?”

林仪道:“妾身猜到,太子的诗,也是出自老爷之手,大概只有老爷有如此的才华。”

之前林仪在张周面前,就好像个女先生一样,总喜欢用一些教条去为难张周。

但在嫁进门之后,她充分感觉到自己在才华上,根本没法与张周相比,然后就郁闷了,甚至自卑心理会逐渐发酵。

张周道:“你这也太实诚了,人家姑娘家家的,想跟你当朋友,你这也有点不近人情。不过几首诗词而已,谁写的有何关系呢?你觉得为夫我,需要那点诗词来为自己积累什么名声吗?”

林仪想了想,认真道:“妾身已嫁做人妇,也无须身外之名。”

“呵呵。”

张周倒觉得林仪挺豁达的。

大明京师有名的才女,很多人之前还觉得“鲜花插在牛粪”上呢,多少人恨他张周夺人所爱,甚至把林仪这样出身名门的大才女纳回来当妾,简直是“禽兽不如”的行为。

可随着张周在南京文会上奠定文坛宗师的名气,这种风闻才少了很多,但还是架不住很多人在暗中毁谤。

说白了,就是羡慕嫉妒恨。

“好好休息一下,这两天我不会过来烦扰你们,我现在当上兵部尚书,忙得很。”张周感慨着,“当上尚书,你们能见到我的机会可能就不多了,家就有点顾不上了。”

张周所说的,基本都是大明中上层官员的常态。

当官到尚书级别,人生的重心已基本不在家庭,就算偶尔见见家人,绝对也不会顾得上什么家长里短的事情。

但张周这样的年纪轻轻就当上尚书,跟那些六七十岁才当尚书的,自然还是有所不同的。

“老爷,李家小姐说,让妾身回头再去给她授课,可以去吗?”林仪问道。

张周耸耸肩道:“这是你的自由,你无须问我,当然我觉得你应该无须为那几两束脩发愁,最近我生意上赚钱不少,家里一人发一千两银子的零花钱,省着点花,下次发零花钱不知是几时了。”

林仪赶紧摆摆手道:“太多,花不完的。”

“没事,买房子买地,你们看着办。”张周笑道,“同时也要为下一代做准备,努力啊林同学。”

……

……

大问题是。

张周来到这世界之后,在种地这件事上效率很低,连张周自己也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只有王明珊这一块地上发芽了,生了个儿子,也算是让他意识到,自己还是能行的。

但就是可能……平时心太杂,没有专心致志把这件事做好。

张周觉得,既然要给朱祐樘进补,那为何不先拿自己“练练手”呢?

心中又觉得遗憾,自己不能亲自跟着海船去南洋,甚至是去美洲新大陆,不然的话……什么好东西也能给整回来,谁说这世上就没有强筋健骨的“神药”?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关键还在于……经年累月的固本培元啊。

张家女眷回到京城,对张周最大的改变就是,王明珊又能跟进跟出了。

之前王明珊也可以留在他身边,奈何他所接触的都是地方官、武将,还有他身边的女眷也需要人保护,再加上张周也不想让王明珊离开刚出生的孩子太久。

现在回到京城,就没这种顾虑了。

王明珊最先的改变,就是锦衣卫副千户的军服,直接换成了千户的。

如此一来,张周身边等于是有了王明珊、刘贵两个锦衣卫千户,至于之前的锦衣卫千户孙上器之前则一直被调外办事,目前仍旧没有回京师到张周身边来。

与此同时。

南京城内,辛苦了一路的张家大房父子,张掖和张平父子二人,终于是千里迢迢回到了南京。

二人到南京第一件事,就是要别府而居,等于是要跟家里的母老虎彻底决裂了。

“儿啊,父亲所选的这个地方,你看还行吧?”

张掖立在自己锦衣卫千户的新屋舍之前,其实屋子不过是应天府尹吴雄给张周面子,帮张掖租的,租钱少了一点而已,甚至还是从张掖的俸禄中预支的。

张平道:“爹,咱真的不回去见娘了?”

“那女人,欺辱了为父半生,为何还要见她?你想她自己回去,反正你爹和你娘之间,你只能选一个!”

张掖也是来了火气了。

以前是没本事,被迫当个妻管严,现在好不容易发达了,还用看家里的母老虎办事?

这边新宅子刚住进去,就有“媒婆”上门来。

“张大老爷是吧?久闻大名了,据说您要纳房小妾,这不上门来,选了几户人家的姑娘,给您选选?”媒婆很贴心。

说是媒婆,但言语之间更好像个老鸨子。

张掖一脸得意道:“知道我是谁吧?”

媒婆道:“您是锦衣卫千户,还是蔡国公的亲哥哥,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南京城内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明白就好,我只要良家的,还有,人我要亲自见过才肯纳,顺带给我儿子瞅瞅有什么大户人家的小姐,一并给娶个儿媳妇回来……”

“哎呦,张大老爷,您真厉害,老当益壮的,要跟儿子一起成婚呢?您找到老奴家可是找对人了,老奴家这里别的没有,姑娘有的是,都是良家的黄花大闺女,您就瞧好吧……”

一旁的张掖都听傻了。

这怎么越听越不对劲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