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二十一章 打狗看主人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深夜。

上听处值房,陆完这几日每天都要到值房里来,涉及到西北边关战事,他是以户部右侍郎的身份入值,在处置军务上,他的权力甚至大过于两个兵部侍郎。

这天晚上一道紧急的战报,从大宁西北三百多里传回到京师,由翰林修撰刘春送到他手上。

“陆侍郎,这件事可非同小可。”

刘春作为翰林院中少有能在上听处行走的人,他并不隶属于这个衙门,如同内阁需要中书舍人等帮忙打理一些杂活一样,上听处设立之后,皇帝也调了一批人过来相助,本来要用的都是六部中的观政进士或者是郎中、员外郎、主事,但内阁力主让一些翰林院出身的人过来。

名为协助,但其实就是为眼线。

这天晚上,也正好是刘春当值,却碰上了蓟州的捷报。

陆完打开捷报看过,点点头道:“情理之中的事情。你提前看过了?”

刘春面色尴尬,这急报并不是密报,并非直接呈递到皇帝处,其实是一式两份,一份送皇帝,一份是关白于上听处,连内阁那边都不知悉,刘春虽然也知道现在当的是个两面不讨好的差事,但内阁让他怎么做,他还是会怎么做。

这种急报,如果不把消息带出去,那他以后还怎么在翰林院体系混?

陆完没有跟刘春斤斤计较,道:“陛下最近一直都在养病,也可能是心病,正巧这份捷报,也能让陛下病情好转一些。”

刘春道:“这说得……还是太离奇,要不要再等等看?”

以刘春看完这份捷报的感受,崔元和朱凤在草原上,冒着冰天雪地打了一场胜仗,但所获得的战果却显得乏善可陈,鞑靼人居然只懂得逃走,而没有要跟大明军队恋战的意思……

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最不合理的地方,是这场战事发生在距离大明太远的地方,除非见到证据,否则就是空口无凭。

陆完道:“仁仲,你与我年岁相当,但你与我履历不同,或是在你们翰苑中,有什么事都需要小心求证,但在边关当差,有什么报什么,以及是否求证和落实,那都是朝廷决策者的意愿,我等只管如实上报便可。”

刘春就比陆完小一岁,但他考中进士之后,就只是在翰林院中混差事。

那可是个清水衙门,一年除了过节的时候会有一点额外的进项之外,剩下就只能靠俸禄和俸米过活,这还不像以后会有冰敬、炭敬这些,现在当京官,也只是看起来显赫而已。

除非是能混到侍中、侍讲的位子,别人才会把你当盘菜,刘春本有几次调出翰林院的机会,但像每个清高的读书人一样,刘春也盼望能在翰林院中混出点名堂。

而陆完就不一样了,这属于第一线打拼出来的封疆大吏。

但陆完对刘春还是客气的,因为陆完也知道,别看现在刘春显得很落魄,甚至还当了内阁的眼线,但以后这种翰林院出身的人,说不定就出头,人家要出头,很可能就是入阁,或是当礼部尚书、礼部侍郎的,再或是成为执掌翰林院的翰林学士,甚至成为将来的天子之师。

刘春叹道:“最近京中的传言,包括一些邸报,都在说,此番边关各镇的战事,要无功而返,这怎么会在东边……有这么一胜呢?”

刘春也想不明白。

取胜的可以是王守仁,也可以是王琼,再或者是张懋,就是朱凤和崔元,这对奇葩组合,别人都没当回事。

陆完微微一笑道:“说起来,这一战还真有些封狼居胥的意思,杀到草原腹地,令鞑靼部族落荒而逃,财货损失巨大……人畜甚至都不保。这样的功绩,大概只有那位张尚书亲自指点,才能取得。”

“张尚书?难怪,难怪。”刘春明白陆完的暗示。

张周之前别的地方都没去,单单去了个蓟州镇,结果朱凤和崔元就取得了大捷。

这能说跟张周没关系?

甚至可以说,这首功就是张周的!

不是别人非这么想,而是别人就觉得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至于朱凤和崔元走狗屎运这回事,是没人在意的,人们更愿意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

陆完道:“且这两年,我也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跟那位张尚书对着来,并无意义!想他年纪轻轻,就能跻身部堂,相助大明取得那么多事,对陛下既有私恩,又是社稷栋梁,这样的人为何一定要被排挤在清流之外呢?”

刘春苦笑道:“道理是如此,但有些事……毕竟他并非正统读书人出身。”

“怎么不是?”

陆完用好似朋友的口吻到,“他乃是状元,即便旁人要将他当做方家道士,那又如何?我大明开国时有刘伯温,后有道衍,对我大明社稷有益便可,大明社稷创立之初,这些人就可以在朝上呼风唤雨,为何到眼下,那位张尚书就不行了呢?”

“这……”

刘春有点无法辩驳。

刘伯温和姚广孝生的时候好,当时的皇帝太过于强势,而大臣噤若寒蝉,皇帝想用谁就用谁,大臣连反对的资格都没有。

可现在不一样了……

明朝中叶,就算不设立宰相,内阁大臣也成为实际上的丞相,对于朝政的干涉到了方方面面,本来内阁并不能亲自过问六部之事,但现在形成的规则,是一旦有事,内阁便能以顾问的身份去到六部中,做一些协调和指点。

看似是顾问,但因为内阁本身有票拟的权力,六部又要仰仗于内阁来帮他们获得天子的朱批首肯,那六部就不得不在大事上听命于内阁,而不是只听他们的建议。

在这种情况下,以内阁为首的文臣,自然是不允许皇帝偏听偏信的,那就会坏了他们在朝中苦心建立起来的秩序。

在内阁大臣的想法之中,皇帝有事,就应该直接求助于他们,如果没答案的,再由他们去跟下面的人商议……张周这属于越级了,不通过内阁和传统文臣的最高势力,而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不就等于是把整个朝廷给架空了?

刘春道:“那我们,要做些什么?”

陆完将捷报放到一边,显得漫不经心道:“这只是关白的一份,陛下那边相信今晚就会得知消息。早些时候,蔡国公已经回京了,据说现在就在皇宫之内,连时机都选得如此恰到好处。”

刘春问道:“那除了这两份……”

他想问,这件事内阁或是兵部那边是不是知晓?

显然刘春是知道朝中有人要参劾张周,甚至是打算借着西北军务,跟张周过不去的事情。

陆完摇摇头道:“谁知道呢?等着吧。”

这意思是,干嘛那么着急告诉朝中大臣?

现在我们借助入值上听处的机会,最先获悉消息,就可以作为“先知”一样,看着别人闹腾,反正我陆完最喜欢看那些文臣的笑话。

刘春叹道:“看来谢阁老……这次难了!”

陆完瞄了刘春一眼。

其实陆完知道,刘春对谢迁还是比较敬重的,甚至刘春到上听处来这件事,还是谢迁背后安排的。

本来大臣参劾张周的目的,除了让张周有机会被调到南京之外,还是间接为谢迁说话,让皇帝放过谢迁,但有了眼下蓟州镇的捷报,等于说众多大臣的安排付诸东流,甚至可能会令谢迁不单单是被革职赋闲,甚至有可能会被定罪。

……

……

朱祐樘本来已经睡下。

跟张周聊了两个多时辰,当时不觉得累,等睡下来之后却觉得睡得很踏实,似乎是很久没这么踏实过了,甚至身体的疾病都显得不重要,跟张周见面,就好像是治病良药一样。

“有急事。”

杨鹏连夜入宫来,到了乾清宫之外,他并不知道皇帝其实此时住在西暖阁内,而是准备在传统皇帝的寝宫去面见皇帝。

当值的太监是魏彬,作为宫里侍奉的太监,他是在御用监挂职,地位也算是尊崇,但在杨鹏这样的御马监太监面前,他连个屁都算不上,但他还是要阻拦杨鹏去见驾。

魏彬道:“杨公公,可不要打扰了陛下的休息,要不……这件事您请示一下陈公公?”

魏彬算是陈宽的人,或者说是那边体系的。

如今朱祐樘除了在朝堂之内,设置了内阁、上听处两个分庭抗礼的衙门,在皇宫内府体系里,也开始用御马监来制衡司礼监。

道理差不多,司礼监负责政务,而御马监更多负责军务上的事情,这也是为何捷报会传到杨鹏这里,由杨鹏入宫来奏禀。

杨鹏可不像别人那么好说话,他对权贵是卑躬屈膝的,但这样的人在那些小人物面前,也是出了名的刻薄。

“你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吧?边关急报这么大的事情,咱家是来面圣呈报的,你居然敢阻拦?出了事,你能承担吗?”杨鹏倒也不是真的会把魏彬怎么想,他只是用威胁的口吻,让魏彬让路。

打狗还要看主人。

谁让魏彬背后是张皇后,还有陈宽这群人为他撑腰呢?

魏彬面色为难,却是往西暖阁的方向看了看,道:“陛下……并不在乾清宫内就寝。”

“嗯。你随咱家去。”

“这……”

魏彬本想把难题甩给别人,一看杨鹏还执拗起来,他瞬间感觉到杨鹏这是要整自己。

他也无奈跟上。

……

……

陈宽本来也已经就寝,虽然晚上要批阅奏疏,朱批的事也没完成,有时候还要用印等。

但司礼监太监也不是铁打的,晚上熬夜到半夜,已经是极限了。

他也就睡在司礼监值房这边,距离乾清宫和西暖阁那边,路还是比较远的,当小太监过来告知,说是杨鹏强闯乾清宫面圣,他近乎是从睡塌上骨碌下来的。

“杨鹏?”

陈宽面色带着一些震惊。

虽然他陈宽之前就算是风光,但杨鹏可是早一批的东厂厂公,眼下还被皇帝用来制衡司礼监。

陈宽提到杨鹏,并不是那种愤怒和敌视,而带着些微的惧怕……人家以前有李广撑腰,现在有张周撑腰,又深得皇帝的信任,你陈宽很清楚现在就是皇帝眼中的工具人,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把位子腾出来……你有啥资格跟杨鹏叫板?

随后韦彬也从一旁的宿舍内过来,问过小太监具体情况后,才对陈宽道:“他深夜面圣,是为何事?”

陈宽迅速冷静下来,道:“或是喜忧参半。你先出去。”

“是。”

小太监领命离开。

随后陈宽才对韦彬道:“要么是捷报,要么是败报,以咱家对杨鹏的了解,坏事他是不会登门的。除非是迫不得已。”

韦彬一听,这话中有话。

大概的意思是说,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是败报,且是杨鹏不得不报……

但其实情理之外,这可能性比较低,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如果是败报的话,杨鹏吃饱了撑的要去强闯乾清宫面圣?

韦彬道:“或许他只是例行公事呢?”

言外之意,不管是捷报还是败报,现在照理说都是由杨鹏上报,应该恢复到一半对一半,而不是二八分,甚至是九成九这种。

陈宽冷冷问道:“你觉得可能吗?”

这让韦彬也有些丧气。

“走。”

陈宽道,“无论如何,现在咱都不应该在这里,赶紧前往西暖阁,或是陛下要召见那位蔡国公议事了。”

“嗯。”

韦彬也是预料到这一点。

谁让张周现在回京了,人还在皇宫里呢?

不管是捷报还是败报,有了军务上的事情,皇帝一定会找张周去商议,若他们在场的话,就算意见不会被采纳,至少也知道皇帝和张周商议了什么,但如果不去的话……就等于是让杨鹏白捡了便宜。

二人急匆匆整理仪容后,往西暖阁而去。

还没等到地方,就见李璋匆忙从里面出来。

“两位公公。”李璋见二人,也赶紧行礼。

“怎么回事?”陈宽问道。

李璋笑道:“捷报来了,陛下让传召蔡国公过来,说是……要论功行赏,您二位不会到现在才知情吧?”(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