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二十七章 清浊难分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翌日早朝。

众大臣早早便已在午门之前列队,准备入宫到奉天殿参加朝议。

李东阳先去跟马文升做了简单的攀谈,随后回到内阁所列的位置等候,而李东阳所带来的消息,也是令刘健面带忧色。

明明是捷报,但此战对于大明朝廷格局的改变来说,成了内阁难以承受之重。

“……以兵部初步所得之战报,伯安此战割狄夷双耳近万数之多……”

不但杀了,还带回了“证据”,就算不是首级,但想王守仁三千里奔袭,能带回双耳已实属不易,明显也不能苛求一定要把首级带回来。

谢迁往前凑一步,问道:“属实吗?”

不是谢迁非要问,是谢迁也觉得,这战果实在有点太夸张了。

如同当初偏头关一战,王越上奏说他杀了两千鞑子一样……倒也不能说是离谱,只能说是超出了文官的“认知”,鞑靼真有那么多人给你杀?你的炮再厉害,鞑靼人会列队让你炮轰?

这点李东阳也没法回答。

此时周经和徐贯二人也靠拢过来,二人也带着同样的疑问。

周经问道:“据说是杀敌近万,这应该是没有谱的事吧?”

刘健面色沉寂,抬头看了宫门一眼,随即又好像是释然一般,长吁一口气道:“事已至此,无从改变的事,看伯安和德华是如何上报的吧。”

这会直接便称呼王守仁和王琼的表字了,好似内阁跟二人有多亲近一般。

大概也是在提醒……无论以后我刘某人是否为首辅,唯一能制衡张周的手段,就是瓦解张周阵营中的“死党”。

谁让张秉宽这小子,总是不亲自上阵,而举荐别人去打仗呢?

就算现在人人奉张秉宽为战神,但始终还是有讲究的,如果把张秉宽的“羽翼”给剪除了,把他们都收拢过来,大明军政的格局,还是能达到一种平衡的。

说话之间,刘健还往文臣一边瞅了一眼。

那边站着的,赫然就有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此时的王华显得形单影只,虽然都知道他儿子立了大功,但就因为王守仁的站队问题,使得王华被人疏离杯葛之人。

……

……

奉天殿,朝议。

朱祐樘精神抖擞,一看这神色,就知道他昨天休息得很好。

放下心头大石,充分享受喜悦,而且人逢喜事精神爽,或者身体素质都能跟着上个台阶。

朝议开始,所有人都没有主动出来奏事的,也都在等朱祐樘宣布那个朝野上下都在期待的消息。

朱祐樘道:“朕本来应该让人将新建伯的上奏,当众宣读一下,但又觉得并无此必要,新建伯领兵六千,从辽东之地出击草原,沿途跋涉数千里,虽在三天之前,尚未退兵进关隘之内,但鞑靼人已撤兵了。”

户部侍郎许进道:“陛下,出征之督抚、总兵官等,当在退兵进关口后,再行上报,这是规则。”

朱祐樘一点都不介意许进的挑刺,他笑道:“或许新建伯也是想尽早报个平安吧。他很好。”

说到这里,朱祐樘还满意点点头,“总算没有辜负秉宽对他的信任,这几战,他都能尽到人臣之责,此战表功时,朕会再酌情升赏。”

说到这里,还是没释大臣心中最大的疑惑。

王守仁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战绩,让皇帝如此看重他?

“李荣,你说。”朱祐樘道。

李荣走出来道:“以新建伯几份迟来的战报,总结新建伯进兵草原之后的状况,先是于大漠边缘,吞噬鞑靼两部人马,男女老幼皆都未留,牲口、财货当场焚毁。随后引兵西进,与鞑靼各路勤王兵马周旋。”

“待西进数日之后,仍未有鞑靼任何一路人马与之一战。”

“随即新建伯率部驰兵往东南而下,在官山东北四百里处,折道往西南,阻截鞑靼本部察哈尔部族群,截获鞑靼汗庭牛羊牲口等十万。”

“鞑靼勤王兵马据守于高处,阻截新建伯所部于官山以东二百里处,双方激战一个时辰,鞑靼损兵折将五千余,伤亡过七成,随即仍西进追击一百余里,杀鞑靼族民三千余。”

“遂撤兵东回,与鞑靼勤王三万余周旋于官山之北。”

“数战共割鞑靼双耳九千七百余对,青壮男子双耳有七千五百,杀牲畜无数,焚鞑靼部族财货无计,折道往东南回兵于威宁海。”

“沿途鞑靼各路勤王兵马过六万,仍未有交兵一战,迟迟未见鞑靼小王子本部人马所在,至威宁海子以北三十里处,与偏关出兵巡抚山西等处王琼所率一万七千余兵马汇兵于一处。”

“鞑靼退兵,战事遂解。”

“总结所得,共缴获鞑靼所部财货等,价值三万四千贯,共计杀敌过万,得敌双耳九千七百一十三对,大明将士死六十五,重伤二十六,轻伤百余人,皆都随军南下。特上报于朝廷,以彰功勋。”

……

……

当李荣话音落,大殿之内一片安静。

要说这是王守仁在吹牛逼,毕竟还有王琼的联名,虽然这俩人同时都是张周所推荐出来的,但怎么说也是进士出身,在朝官眼中还是讲求礼义廉耻的。

再说了……取得这么大的功劳,耳朵都用石灰防腐,给带回来了。

若都到这地步了,王守仁和王琼还要去虚报战功的话,那简直就,不可理喻。

朱祐樘见大臣一个个既不向他表达恭喜,也没人出来质疑战果的准确性,心中也略显得意。

朕就是喜欢看到你们看不惯秉宽,却又拿他没办法的熊样。

过程?

朕只看结果。

“马卿家,你怎么看?”朱祐樘也不先去评价,而直接问马文升的意见。

马文升走出来道:“莱国公与新建伯居功至伟,莱国公人在应天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足以执领兵部公务,老臣请辞,并推举莱国公接替老臣。”

他的话,可说是直截了当。

在场大臣之前没有因王守仁上奏的功劳而震惊,却被马文升这番话给镇住了。

你马文升……跑得挺快啊。

看风头不对,自己就想撂挑子,让我们这群人去跟张秉宽周旋?

“乞老归田什么的,朕不想理会,朝廷用人也不是只看重能力……”朱祐樘在这种时候,反而客气起来。

大臣也在琢磨。

不看能力看什么?难道陛下您还有论资排辈,让张秉宽继续熬下去的意思?不对劲啊!

“也要看他是否能与臣僚和睦相处,是否有执领部堂之意愿,如果他只能出谋划策,并不能去前线带兵,也未必需要做一部的尚书,哪怕只是偶尔于朝堂上进言,让臣僚知晓他的主张便可!”

让朕的秉宽当兵部尚书?

朕是那么操之过急的人吗?

再说了,朕的追求明显不是让秉宽当个兵部尚书,既然他能当兵部尚书,为啥不能入阁当阁老,参与军机大事的谋划?

而且朕给他的上听处行走的权限,是可以充当朕贴身顾问的,这可比兵部尚书来得直接。

当然。

兵部尚书这职位还是要给他的,但朕还是要跟你们客气客气。

马文升举起笏板道:“老臣羞愧难当,将来实在无面目留在朝堂,还请陛下成全老臣,让老臣得以安享天年。”

明面上,我马文升为了让陛下惩戒张秉宽,甚至不惜跟陛下您打赌。

现在打赌输了,自动离开兵部尚书的位子,交给张秉宽,也算是愿赌服输。

“不必再提了。”朱祐樘回绝得倒也干脆,“此番你也不必提请了,朕不允!”

不同意让马文升致仕。

这就让人看不懂了。

陛下您有直接的机会,让张周回京城接替马文升,您居然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就在众大臣疑惑皇帝此举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朱祐樘突然目光转向倪岳道:“吏部倪卿家到任京师之后,两次以眼疾和年迈多病为由,跟朕提请回乡,朕准以其所请,赐奴仆四人,另赐车驾等。再给田十垧。”

“啊?”

大臣一片哗然。

马文升主动请辞,皇帝不准。

倪岳好端端在旁边站着,俨然一个旁观者,居然就这么被打发回乡了?

这套路……有点深啊。

“老臣……谢陛下隆恩。”倪岳也没想到,马文升跟张周相斗,自己成了牺牲品。

不过他也早就习惯了,谁让当初他被发配去南京当尚书的时候,就看出皇帝不待见自己呢?

朱祐樘道:“接替倪卿家的人选,这两日廷推上便做出结论。至于新建伯的安置,朕有个想法,让他继续为大同巡抚,协助修筑猫儿庄城池,待秉宽回京之后再进一步商议。”

果然。

皇帝还是迫不及待提出把张周调回京城的事。

王守仁立下奇功,却好像并不太受皇帝重视一般,只是安排他当大同巡抚……照理说以王守仁的功勋,当个宣大总制也一点问题都没有。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以新建伯之功勋,由他兼宣大军务,可保一地太平。”

皇帝没提,我刘健替陛下您提了。

或者说……就是要卖人情给王守仁。

不图让王守仁当什么新建侯、什么国公的,就让他当宣大总制,等于是给王守仁一个信号,你仍旧是文臣,还是我们传统文官所推崇的,你好好干……以后将来出将入相说得就是你……没错,我们都站在你这边。

还没等皇帝回答,一直作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却迟迟没发声的王华走出来道:“陛下,犬子才能浅薄,还请陛下将他调回京师,给他继续历练的机会。”

朱祐樘笑道:“其实朕也有此意。话说研武堂到今年以来,一直都未能顺利开课,主要是能调动的人,先前都被调去了辽东……加上先前定朝鲜内乱,以及平辽北之功,朕对于秉宽、唐寅、新建伯等人,也一直未能加以封赏,是朕的疏忽啊。”

还没封赏?

唐寅也是初出茅庐,却得了个什么渤海巡抚的,负责造船和靖海,现在还南下应天府筹集造船钱粮了。

至于王守仁……更夸张了,现在直接要成为新一代的王威宁,差不多可以用他的名字止草原小儿哭泣了。

能把蒙郭勒津部和察哈尔部连番收拾一圈的人,就他王守仁能做到。

“但还是不急啊。”朱祐樘补充道,“秉宽不在京,很多事也推进不了,朕有意要调他回京。翰林院侍读学士也需要他来担当,进讲于东宫之事,就暂且放放,不过朝中大事也需他参与谋划,朕其实也想多让他参与朝议。可以他的性子,又有些懒惰,从不愿每日早起上朝。”

……大臣听了都很无语。

还是陛下您了解张秉宽那小子。

他从入朝之后,到得势,好像朝堂他还真是不经常来。

以前我们总觉得,他是觉得自己资历不够,不好意思来。

感情是他“懒”,不想来?

不是他怕跟我们面对,而是懒得跟我们面对?这……打人不打脸可知否?

“待他回京再说吧。”朱祐樘道,“传令到应天府,让秉宽放下手头之事,即日护送太子北上,沿途若有差事未能完成,由他一力主持。”

既调张周回京,也没说让张周彻底把南京的差事放下。

大概的意思是,你有本事管,由你一肩挑。

“陛下,那新建伯……”刘健提醒。

您总厚此薄彼,总在说张秉宽,但我们现在提的是“首功”之臣王伯安,陛下您应该如何安顿他?

“朕不都说了吗?让新建伯留在大同为巡抚,执掌地方军务,他曾在大同督抚过,对于地方情况最为了解。”朱祐樘还略显不耐烦。

当说完这些,朱祐樘环视在场大臣,再以语重心长的口吻道:“诸位卿家,朕还想问你们一句,你们现在仍旧认为,朕不该用秉宽吗?”

没人提出异议。

这就让朱祐樘很满意。

“既然没有,那朕把话撂在这里,若是再有人以朕用秉宽之事,行参劾之举,莫怪朕不留情面。”朱祐樘说着,好似是余怒未消道,“六科将之前参劾秉宽的奏疏,都原封不动给拿出去,这次朕就不计较了!但若是再有人说三道四,那就是与朕为难了!”

“议功之事,暂且不提,这几日会有更多的战报传来,兵部也及早拟定出请功的方略,至于用度等问题,也等秉宽回京之后一并做商议。”

“今日不必再提西北之事,说下一件吧!”

……

……

朱祐樘倒是很干脆。

调张周回京,以及安置王守仁在大同,近乎是一口气给决定的,也没跟谁商议。

但对于将张周调回来之后,委命如何的差事,却没明确说。

朝议结束之后,大臣出宫的路上,倒是没人愿意再谈张周……谈也没得谈了,很显然张周的崛起已势不可挡,天意帮他,皇帝帮他,连鞑靼人都帮他……

皇帝都明确说了,谁再参劾张周,不用问情由直接法办,都已经不是规定不能拿灾异之事参劾了,就是有理有据也不行,总归张周不但是挑出朝堂的权臣,还是你们言官不能碰的人……连参劾都不能参劾的人,去谈论他……简直是自寻烦恼啊。

出宫路上,很多人跟倪岳道别。

倪岳面色坦然。

明明回京城是准备大干一场的,好不容易混到吏部尚书,有机会做点成绩,也算是六部外臣的极上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但就是没干几天,就要收拾铺盖卷回家了。

“倪部堂不知有何人举荐接替于您?”有人还闲的没事干,去问倪岳有关接替人选的意见。

倪岳听完心里也很不爽。

我有权力决定这个?或者说,我的意见陛下会听?

而且你们不会是脑袋被驴踢了吧?

陛下不许马文升致仕,却让张秉宽回京,却让我让位,什么意思还用我直言吗?

明显是……马文升接替我,而张秉宽接替马文升,然后各自皆大欢喜,就我惨淡收场。

倪岳不理会那些与他道别之人,主动往刘健那边走过去,趁着刘健去往内阁值房前,拱手道:“刘阁老,这朝堂,可就拜托于您了。”

“嗯。”

刘健只是点点头,没回话。

也无须太多去解释。

倪岳再拱手失礼之后,算是完成了临走之前最后的交托,便也无牵无挂一般,人昂首阔步走于大臣最前,有点与众人诀别的意思。

“他这是何意?”谢迁皱眉,问了一句。

刘健道:“他拜托于我,我又拜托于何人?”

倪岳退了,显得不甘心,他刘健其实也不想继续当这个首辅。

太累。

而且明显已不得皇帝的信任,那还不如把位置让出来,显得自己“高风亮节”,反正李东阳和谢迁也是他信任的人物,年岁也比他小了很多,让二人中无论是谁来当这个首辅,也能保证朝堂的运转。

谢迁赶紧道:“你可不能这么说,越是风雨飘摇时,越是要有人能做这定海神针。”

李东阳看了看二人,他明明听到二人的对话,却也没接任何的话茬。

旁边很多人有的在笑着。

而礼部尚书林瀚身边,明显聚拢的人更多了……或者很多人觉得,林瀚是竞争吏部尚书有力人选,以至于大明的清流已经在开始往“浊流”靠拢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