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四十章 讲原则无仕途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周已在回京途中。

沿途走得并不快,好像也不着急回京城去赴任兵部尚书,有关蔡国公册封的诏书和书券也都在路上,在张周回京之前,蔡国公的爵位就能定下来。

而京城的莱国公府没几天,又要换匾额了。

到十月下旬之后,京师内平静了很多,也是因为天冷,百官裹上了冬装。

皇帝也体谅大臣,基本也不会在奉天门视朝,基本每次都会去奉天殿,如此的改变皇帝也是为了体现出对文臣的倚重,算是倚重示好。

大臣也未必会领情。

朝野上下暗中对火筛北犯鞑靼小王子不顺,以及张周派兵派船出海的事也在暗中议论。

朱祐樘通过厂卫的情报网络得知这些传闻,也都不会刻意提及,只要那些大臣不在朝堂上攻击张周,朱祐樘就觉得朝野上下还是很和睦的。

十一月初六。

这天宁夏镇内,皇帝在宁夏之战结束之后,终于下达了有关对宁夏将士功过赏罚的诏书,涉及到军中上下方方面面的。

多都是物质上的奖励,而且是就地取材那种,户部并不会调拨帑币过来完成嘉奖,而对于此战中大明损失,皇帝也就选择视而不见了。

杨一清继续任宁夏巡抚,朱凤则是调京师另有叙用,而接替朱凤来当宁夏总兵的人……皇帝委命了保国公朱晖。

朱凤也没得到像样的嘉奖,皇帝只是对他进行了“口头表扬”,在接到诏书之后,朱凤就要回京了。

朱凤去跟杨一清告别,杨一清特地单独在巡抚衙门给他准备了两个酒菜,宁夏文武组合,就此分道扬镳。

“又要走了,去京师山长水远,一个月也不知道能不能回去。”朱凤来的时候也就用了半个月左右,那是一路骑行近乎是日夜兼程。

但那时是因为宁夏西路正被入侵,他不得不如此。

可回去的时候,就没有军事任务,给的期限也更充裕一些。

杨一清虽然看不上朱凤,但他知道,这次宁夏一线的溃败和人畜损失,全是因为有朱凤在,他才没有背锅,即便如此他还是在疲于应付巡察御史。

“安边侯,你此行回京师,可有何计划?”杨一清认真问道。

朱凤道:“我会主动请罪。”

杨一清差点想揍这小子。

感情还没忘了这茬呢?

“之前其实已经做了上奏,具体的情况我都说了,宁夏这地方能调动的人少,延绥也没派出援军,无论是甘肃、固原,又或是关中各处,都未提供协助,我已经尽力在做了,奈何鞑靼人来势凶猛,我也怕损失太大,几次交兵的损失我也都如实上报了。”

朱凤说完,杨一清站起身道:“你一件事都没落?几时的事?”

朱凤道:“一早就写了啊。”

杨一清吸口凉气。

本以为这次朝廷没追究,是因为朱凤没上奏。

或者说,他总觉得朱凤是在以“请罪”为搪塞的借口,为的是来跟他谈判和周旋,结果这小子说到做到,早早就请罪完成。

皇帝没追究,或许还是看在朱凤老实坦诚毫不隐瞒呢。

朱凤认真道:“我也提过,杨中丞到宁夏之后,为军务之事日夜操劳,并未有任何的懈怠,军中上下也都很佩服,宁夏有你坐镇,鞑靼人一时不敢再来。”

杨一清坐下来,有点无地自容的意思。

承了王守仁在草原大捷的恩也就算了,现在居然一个不起眼的朱凤,都要给自己恩惠吗?

自己已经沦落到,是个人都要怜悯自己?

仔细想,或许这也不叫怜悯,但怎么都觉得奇怪……就好像自己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官员,总需要由别人的庇护才能完成使命,好像都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喝酒。”杨一清尽量掩盖脸上的尴尬,举起酒杯。

朱凤道:“杨中丞,宁夏的军情,其实我看过,如果想以宁夏作为基础出击草原,无论从人力还是物力上,都做不到。”

杨一清点头道:“这是自然,三边之处的储备多都在延绥,而延绥的耗费又多来自于宣府。西北看似整体,但只有遇到灾情或者是战情时,各处才需要调运和互补,否则宁夏还是需要自行筹措军粮。”

朱凤问道:“可那么多田地,为何没人耕种呢?”

“逃户太多。”杨一清道。

朱凤道:“之前我听张兄说过,他说海外有几种粮食,耕种之后产量很大,不必太风调雨顺,就能让人吃饱饭。以后如果种过来,将士们或许就吃饱了。”

杨一清皱眉。

心说你的张兄还真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啊。

“那他可有说过,此作物在何处?”杨一清问道。

朱凤摇摇头道:“不知道,应该是在海外,听说他已经去江南筹备造船的事了,想必是为了此事。”

杨一清颇感意外道:“莱国公去南方造船,目的是为了找寻粮食作物?”

这有点颠覆杨一清人生观的意思。

张周去东南沿海造船,打着靖海的名义,暗中却说是要跟南洋通商,朝野上下根本没人能看懂张周要做什么,只有朱凤大概了解张周的为人,跟张周深谈过一些事,才能说出如此“秘辛”。

“我也不知道。”朱凤有几分沮丧,“以前他有什么事,总喜欢带着我,但最近却总跟我不走一条道。不过这也好,我就想回南京。”

又来。

杨一清道:“早早休息,明日动身走。既然陛下让你早些回京,必定有重要的差事安排,宁夏的防务你不必挂怀了,这边各关隘、城塞皆都能完成自守。”

朱凤道:“杨中丞,如果有机会,你去京师,去拜望一下张兄吧。”

“什么?”杨一清皱眉。

朱凤抿了抿嘴,显得有些羞怯道:“不知为何,我觉得杨中丞的能力很高,但所用的方法应该是不太对的,陛下要的是大明将士能冲杀出去,未必需要人多,可能几千人就够了。因为我真见识过燧石铳,还有火炮……哦对了,我听说新建伯带的六千兵马,也没有带重炮,就只是用很轻便的火炮,就把鞑靼人打得满地找牙。”

杨一清眉头深锁道:“你想让我去跟莱国公求教战略之策?”

“不是。”朱凤道,“我希望能把杨中丞引介给张兄。”

杨一清一听就知道这小子异想天开。

自己是传统派系的,朱凤居然想把自己拉到张周的新派系中?

难道我杨应宁不要面子的?

我本身也并不瞅上升渠道,而且我也不擅长与人巴结,你小子凭什么认为,我需要靠张周这棵大树,才能在朝中立足呢?

朱凤道:“我一直都觉得,英雄必定惜英雄,只有张兄这样的能人,才能让杨中丞成为大明的中流砥柱,未来大明要平草原时,也只有深知张兄兵法韬略的人,才能带兵进草原,建功立业让大明上下为之倚重。杨中丞,如果我说得不中听,你就当我是酒后之言,我敬你三杯,当作感谢你多日来的提携。”

……

……

朱凤的话,当时在杨一清心中并未激起涟漪。

但等朱凤走之后,杨一清自己也因为多喝了几杯,回到卧房之后,回想到朱凤所说的话,突然感慨万千。

他回到书房,却是一直到半夜,酒都快醒了,还是一点困意都没有。

“老爷,醒酒茶还要送吗?”

这次来的并不是幕宾或是属官,只是杨家的家仆。

杨一清道:“不必送了,给端杯热茶过来就可。”

“是。”老仆推出去。

过了许久,巡抚衙门的一名名叫宋立言的进来送文书,本是直接送到书吏房便可,见到这边灯还亮着,给亲自送到了门口。

杨一清打开门,把文书接过,看完后才知道是秦纮令宁夏统计本年度秋粮上缴的情况,并填补延绥所用,顺带为延绥修造堡垒之事而筹措人手的。

杨一清心情烦躁道:“此战宁夏损兵折将,秋粮征缴上来尚且不足往年的八成,便如此,不以灾年上报,还要多摊派杂役等事,过去的力夫甚至还要自带口粮……饿死人该当如何?”

宋立言道:“杨中丞可以直接跟秦老制台上奏,提出如今的为难。”

“嗯。”

杨一清当然要反对秦纮给宁夏所出的难题。

宋立言见杨一清有意要写什么东西去跟秦纮争辩,知道这不适合自己留下,他赶紧行礼后准备离开。

但杨一清连笔都没拿,便又突然转换语气道:“但若是三边各处都奉调,唯独宁夏不调人手和钱粮过去,便显得宁夏太过于特殊了。这两日再商讨后,先行调人过去。”

宋立言看到杨一清如此的转变,也有点不解了。

刚才还义愤填膺要为宁夏军民说话,怎么一扭脸就准备屈从了?

“下去吧。”杨一清道。

宋立言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出门的时候还在想,不会是这位杨中丞把我当成秦制台的人,觉得我是在监督他,所以故意不在我面前表露?

可我跟秦制台压根就不认识,杨中丞的防备之心从何而来呢?

杨一清的转变,对宋立言来说很难理解。

杨一清自己很明白,他在朝中已经有点难以“立处”了。

宁夏的战事,自己是不用背黑锅,但问题是皇帝的褒奖更让他立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自己以后还想在朝中有机会上位,就必须要找靠山。

要么张周,要么秦纮,或者是朝中什么人。

秦纮人是老了点,但秦纮在朝中还是有点人脉的……

他又想到朱凤所说的话……如果未来张周要带兵进草原,自己不是张周的人,那冲锋陷阵论功行赏有自己的份儿吗?

王守仁都已经当宣大总制了,人家才出道几年?自己已经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少年了?

难得现在那个二百五一样的朱凤,居然还“欣赏”自己,要替自己去引介,自己就这么推掉他的好意?

就算自己再有能力,也要懂得“审时度势”啊。

……

……

本来杨一清是不打算去送朱凤的。

可因为有当夜的事,第二天一早,杨一清还是亲自去为朱凤饯行,甚至还送他出城。

朱凤倒是很高兴,朱家二少是个知道“感恩”的人,他觉得杨一清在治军问题上,是对自己严厉了一点,但他骨子里觉得只有严厉的将帅才能带出牛逼的军队,诸如王守仁就是个讲求军纪严明的主帅。

而现在自己卸任时,杨一清就体现出了对自己的关怀,这说明杨一清并没有因为私心而对自己严厉。

那杨一清就是个公私分明的“好人”。

“杨中丞,山长水远,相信我们还会有再见之期的。”朱凤笑着拱手道。

杨一清本还想跟朱凤探讨一下,那个“研武堂”到底能学到什么东西,以让自己确定是否有必要往张周身边靠拢。

但朱凤好像忘记昨天还说了这件事,当即便要上马离开了。

朱凤不提,杨一清也就不好意思开口。

朱凤上马之后,走出一段路,突然想到什么,又勒转马首回到杨一清面前,下马道:“杨中丞,那我就去跟张兄提及你的本事了,我希望下次我们还有机会一起沙场建功立业。”

杨一清心说,我是来直接同意的吗?

或者说,我是那么没原则的人吗?

但这会,他也就未置可否,等于说是给了朱凤模棱两可的答案。

朱凤则重新上马离开。

等人走了,杨一清这边才有一堆人上来,有人问道:“安边侯怎突然又折回来?杨中丞,可是有跟您提过什么?”

“没有。”杨一清道,“安边侯一走,宁夏少了一尊门神,以后可要诸位多加费神了。”

众官员面色轻松愉悦。

偏关和宁远两战,的确是把朱凤给“造神”了,甚至之后朱凤表现也中规中矩,但宁夏一战算是把朱凤彻底从神坛上拉下来了。

现在公认大明的门神,当然是除了张周以外的,自然是目前的新建伯王守仁。

就算是比杀敌数量,王守仁也是充分领先,而且王守仁是进士出身,也是出身名门,怎么看都比吊儿郎当的朱凤靠谱。

……

……

张周一行,在十一月中旬,才进入到山东地面。

这一路走得并不太顺,主要是走陆路,加上皇帝派人来通知,宁王可能会派人对他和朱厚照不利,也不能连夜赶路,加上沿途稍微有些应酬,北上就没那么顺了。

这天在驿馆下榻之后,驿馆内外的人都换上了锦衣卫的。

连食材都是重新去采办。

杨鹏到了张周的房间,给张周送来一份公函,张周打开才知道是东厂番子已将钟陵王朱觐锥押送出江西的消息。

“宁王对此有所不满,但他并未对钟陵王说情,还说要依法追究,但据说又在联合几名藩主,想就张师您过去所做之种种,对您行参劾之事。”

杨鹏道,“当然您可以不在意,但有些事就怕是积少成多,积毁销骨。”

张周笑道:“你直接说三人成虎就挺好。”

杨鹏问道:“如今山东地面,江西的官员比较多,您也要小心一些。”

“没事。”张周继续在笑。

山东地面上江西的官员多,主要是之前山东左布政使李士实是江西南昌人,在大明官场,乡党那绝对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

虽然未来李士实是宁王叛乱的主要谋划者,但在李士实当官时,跟宁王派系没什么往来,再加上朱宸濠当上宁王日短,也没机会接触到李士实这样已经做到刑部右侍郎级别的朝中高官……或者说,朱宸濠还不敢这么张扬。

杨鹏道:“东厂听说了一些风头,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张周道。

杨鹏为难道:“据说宁藩在各处都有财库,且很多都不在江西,但这也只是小道消息在流传,目前还查不到。”

张周笑道:“你不会是想让我帮你算算吧?”

“并无此意。”杨鹏道,“只是此等消息,不知是否该对陛下奏明。”

张周道:“奏明就罢了,还是说点有根据的事,可要是外间风传一些事,有没有证据其实就不重要了。”

“您的意思是……”杨鹏面带不解。

张周道:“我可不是让你造谣,我的意思是说,既然有这种风传的源头,那就不如多去探问,知道的人多了,或者真有这样的财库,那暗中守护财库的人会不会出现乱子呢?总归呢……你自己琢磨吧。”

宁王是否有造反之心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让天下人知道,他宁王有造反之心,只有这样宁王才会时刻处在畏畏缩缩的状态。

当然这也只是理想化的状态。

就好像未来朱宸濠真要造反之前,可真就是做到了,整个天下都知道宁王要反,唯独朱厚照后知后觉……这就要“多亏”朱厚照身边一群人把他给蒙蔽,最终还是要宁王派系自己有人出来跳水,才让朱厚照醒悟。

如果不是朱厚照早下决定要动朱宸濠,再让朱宸濠准备个两年,指不定事就成了。

“再者,你把话跟太子说一遍,让他有个危机意识,也让他知道跟宁王牵扯上关系的人,对他很危险,让他老实本分乖乖回京城。”

“是。”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