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二十章 先擢个侍讲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三月十九,恩荣宴当日。

朝议散朝之后,朱祐樘特地将三名内阁大臣加侍读学士王鏊叫到乾清宫内。

明着是要商议新掌翰林院翰林学士、詹事府詹事的人选,其实就是想给张周谋求更大的发展。

“几位,你们都是太子的先生,在东宫进讲事宜上多有费心,朕今日还想跟你们提一下,你们看是否可以将张秉宽提携为侍讲,平时进讲于经筵日讲事宜?”

朱祐樘的话很直接。

朕不打算给张周翰林院史馆修撰的职位了,想直接拔擢他当翰林侍讲,直接进讲于东宫,就问伱们同不同意吧!

四人皆都沉默。

李东阳还特地瞄了刘健一眼,大概在质疑之前刘健的行为。

看!

你非说要收拢张秉宽,说不要压他,这下倒好,给他个状元他就插上翅膀要起飞,但凡他是个榜眼,皇帝要单独拔擢榜眼当翰林侍讲也不能这么理直气壮。

王鏊问道:“陛下,此无先例可循。”

这时内阁三人装哑巴,王鏊作为张周乡试的座师,不能坐视不理。

朱祐樘叹道:“朕也知晓,之前并无此规矩,朕以前不会提,这次以后也不会提。若是按照秉宽先前的功勋,也不该是在翰林院提携于他,无论是给公主治病,还是测算天意相助大明西北边军获胜,该怎么算怎么算……”

四个人听得都很迷糊。

陛下您好像挺明白事理啊。

一码事归一码,他西北有功你要提拔他当伯、侯的,我们再另争,你直接要以军功来提拔他当翰林侍讲,这没道理啊。

您这是插手我们文官根深蒂固的自留地后花园了。

朱祐樘不理会几人怪异的神色,继续道:“但先前秉宽已多次到东宫进讲,给太子教授过很多学问上的事,也得到了太子的信任,就算他还没有太子之师的名,却已是太子的老师。”

刘健吸口气道:“陛下是说,先前张进士曾给太子进过讲?”

“是。”朱祐樘点头。

刘健道:“陛下,东宫那么多讲官,翰林院和詹事府有才学的人比比皆是,何须当时为举贡的他,给太子进讲呢?”

朱祐樘最不喜欢听到大臣的质疑。

可能是生气,也可能是这件事不好解释,说来话长,他直接沉默不说了。

随即戴义往前走一步道:“刘阁老别误会,陛下让张先生去东宫,从未讲过有关易学之事,年前太子闭门读书时,张先生更是陪伴太子有十几个日夜,这点王学士应该是知晓的。”

刘健打量着王鏊。

王鏊低着头不言语,虽然他没跟张周一起给太子上过课,但他作为目前东宫讲官的领班,怎可能不知晓张周给太子上课的事?

当时觉得,皇帝可能只是一时兴起,谁知皇帝还想把这件事变成常态。

张周刚中进士,皇帝就已迫不及待要提张周为翰林侍讲。

谢迁走出来道:“陛下,若要擢升为侍讲,即便是修撰出身,至少也要秩满六年,以编修、检讨出身更要九年以上,陛下如此所为,只怕会乱了翰苑的制度,若他日人人都想以功而冒进,此风便难以杜绝。”

关键时候,谢迁也好像个只讲死规矩的科道言官一样,跟皇帝进言。

朱祐樘继续不做声。

戴义道:“几位先生,陛下不都说了吗?太子刚出阁读书不过才一年,尚且性子未定,此时才需要有能让太子信服的先生时常教导于左右,就算是下一次殿试结束,那都是三年后的事,太子的课业也该有小成,也无须再破格提拔于谁。再说张先生真的很会教太子,不但是在学问上,在为人处事上,也教会很多。”

这都行?

刘健他们也在想,皇帝不说话,让司礼监掌印太监代天子出来讲利弊得失?

朱祐樘开口补充道:“几位卿家,朕便在此做承诺,除了秉宽之外,朕以后也不会再有此等擢升之事。东宫讲官的设立,本就是为教导太子,斧正其学问和得行上的过失,若仅仅因为秉宽是新科进士,而不能将他委以重用,那便有违设立之初衷。还请几位通融。”

皇帝都用了请的字眼,其实也算是很给面子。

刘健和李东阳相对能看得清大局,知道此时出来劝说,有点劝不住。

可谢迁却是憋了一肚子邪火,以他的脾气,心直口快的,差点就想出来说,亏陛下您还知道这是为了教导太子,您一个人被张秉宽蛊惑就算了,现在还要让张秉宽把太子也带到沟里去?居然还好意思让我们理解?

朱祐樘道:“几位卿家若没什么意见的话,那此事便如此定了。几日后进士放官时,便可宣布。”

“陛下。”刘健走出来道。

朱祐樘皱眉,跟你好说歹说到这程度,你还要反对?

“老臣并不反对以张周为东宫讲官,但可否以翰林院史馆修撰的身份进讲?”刘健提请。

我们已不在意形势了,但请皇帝您给个面子,别破格提拔他,遵照我们的规矩。

朱祐樘当然不高兴。

刘健道:“或可以其为史馆修撰,进讲于东宫,经月之后便以其教导之进度,定晋升侍讲之事,如此既能鞭策其为太子课业用心,也可不令他人以奇巧而乱本心,臣等也定不与张周为难,如此也可为太子立下规矩。”

这时候,刘健还是有一套的。

他的意思总结起来……如果人心乱了,队伍可就不好带了啊陛下。

皇帝听了刘健的话,脸色也缓和了很多。

虽然听起来,让张周以史馆修撰的身份去给太子进讲,没有符合他的预期,但其实目的也达到了。

刘健说得也对,上来就直接升侍讲,的确有点乱了规矩,就算皇帝可以不在意,但也不能给太子立坏榜样。

如果以后太子想用什么人,直接会想,我父皇当年就是这么做的,那岂不是以后太子在传奉官这件事上会变本加厉?

刘健也说了,先以张周为史馆修撰,一两个月,象征性让他磨砺一下,再找个功劳借口什么的,把他提拔为侍讲,那就比较恰当。

朱祐樘沉默良久之后,才点点头道:“既如此,希望到时诸位卿家不要再给他设槛,朕就想用他好好指点太子。几位,拜托了!”

……

……

朱祐樘身为君王,偶尔固执是真固执,但他骨子里还是有对文官的信服。

那是他出阁读书后所养成的依赖,无论他先前多信任李广,眼下推崇张周,他也没把朝中大臣的能力否定,甚至很清楚治国主要还是要靠这些大臣给他撑着。

看起来刘健是赢了。

但刘健很清楚,自己输得很惨。

从乾清宫出来,四个人径直走着,谢迁突然想到什么问一旁的王鏊道:“济之,张周给太子上课,很经常吗?他先前不是要备考春闱?”

这点其实谢迁理解不了。

张周明明只是个举人,皇帝对他再信任,也只是信任他对于天机等事的测算,怎可能会在才学上信服,并以其为太子的老师去讲课呢?

太子那么顽劣,居然能听进张周的讲课?

王鏊道:“年前经常入宫,太子年前对于《四书集注》的突击完善,也是靠秉宽跟他日夜教授,而后太子的课业便突飞猛进。”

“……”谢迁突然很无语。

突飞猛进?

太子什么模样,他们三个内阁大臣名义上的太子太傅是不知晓的,但作为东宫资深讲官,王鏊却是门清。

如果王鏊说是突飞猛进,那应该不是虚的。

李东阳摇摇头道:“太子不在于聪慧与否,以我所看来,太子的聪明伶俐较之一般的稚子为上,只是他从不一心向学,何以张周可以让他沉下心来读书?”

“这……”王鏊不好解释。

你们三个阁老,今天是要质问我为什么没教好太子,让张秉宽趁虚而入吗?

你们也知道太子顽劣,不用功读书,那你们倒是想辙呀,以为东宫讲官人人都能遇上你们当时所遇到的当今陛下?

成化年间太子是什么光景?现在太子是什么光景?你们三个装什么糊涂呢?

谢迁抱怨道:“一入朝,就要进侍讲,或许没几年,我们都要给他让贤,翰林院上下可经不起折腾啊!”

“嗯。”李东阳点点头,却是目光一直落在刘健身上。

刘健则没有在王鏊这个“外人”面前做任何的表态,伸手示意赶紧走,就算有事,那也是内阁三人关起门自己开会。

……

……

文华殿。

中午朱祐樘就去监督儿子的课业。

王鏊上午没过来讲课,但朱厚照上课也没拉下,这是因为殿试耽误课业后的第二天,朱厚照上午听课时哈欠连连,只有在他老爹面前他才会装装样子。

“父皇,是说张周马上要来给儿臣上课了吗?”

朱厚照听说此事,倒是一扫颓丧,小眼睛都在往外冒光。

朱祐樘微笑道:“不要再称呼他名字,称张先生便可。”

“父皇,您怎么不称呼他张先生?”朱厚照很不满。

虽然我听姓张的讲课,但他想当老师压我一头?那我以后还怎么跟他讨价还价?

朱祐樘闻言便板起脸道:“那意思是,不用他来了?”

“别……父皇,还是让他来吧,儿臣承诺,一定不在课堂上捣乱,认真听讲早日学业有成,将来一定当好您的臣子辅佐您治理好国家……”

朱厚照嘴上就好像没有把门的一样。

朱祐樘皱眉。

这小子出来读书没几天,官话套话越说越溜。

这应该是没人教的吧?

自学成才?

“秉宽来之后,用心跟他读书,他也不能每时每刻都来此,翰林院中还有他的差事,课堂之后也不要多缠着他,尤其是少跟他讨要那些宫外的东西。”

“若朕觉得有些东西可以给你,自会给你。不给你,你不能让他为难。”

“朕也会跟他说明,不用惯着你,该打就打该罚就罚,朕不能时刻在你身边教导,那就由他来替朕教你规矩……”

朱厚照听完之后,都快懵了。

这是请了个先生回来,还是请了个爹?

“父皇,要不还是算了,让他偶尔入宫跟儿臣讲讲课就行……”

朱厚照开始后悔了。

父皇,您玩太大了呀,让那货有资格打我,那你儿臣我岂不是处处被动?那还不如跟以前那样,当个临时的私教就行,我可不想遭殃。

朱祐樘脸上露出“你小子也有今天”的神色,近乎是咬着牙道:“朕等秉宽考完殿试,等了这么久,你以为会轻易更动吗?若是有地方他管教不了你,朕亲自上!你看着办吧!”

“父皇……”

朱厚照见老爹要走,就差当场哭诉哀求。

还是太天真了呀。

以为张周来,是跟自己玩的,结果……

……

……

朱祐樘从文华殿出来,心情大好。

朱祐樘对跟在身后的戴义道:“别的讲官再严厉,也始终是臣子,不敢管教太子,但秉宽不一样啊。太子还以为朕是找秉宽来跟他胡闹的?这孩子,还是不知道朕的良苦用心啊。”

戴义心说。

这不是良苦用心,应该叫“险恶用心”吧?

先用张周送好玩东西的事,把太子的胃口吊着,让太子以为张周入宫就是来陪着玩的。

结果等张周真中了进士,真要来当讲官时,皇帝也“本性暴露”,让太子知道这是给请了个严师回来。

让你小子总趁着朕忙于国事时不思课业,这下有秉宽在,看你怎么得瑟!

戴义试探问道:“张先生……是否真的敢以严厉之法矫正太子过失?”

朱祐樘走在前面,闻言侧目看他一眼,笑道:“秉宽什么为人你不知道?别看他平时嘻嘻哈哈没个正形,但做起事来可是丝毫不含糊,你见过他对太子卑躬屈膝吗?”

戴义一想。

还真没有。

难道是说,太子是欺软怕硬?别人对他客气,他就变本加厉。

而张周对他没个好颜色,太子反而巴结不得?

属驴的?

“恩荣宴也快结束了吧?去通知一声,让秉宽完事后早些入宫来,把此消息告诉他。”朱祐樘兴冲冲的。

好不容易给儿子请了个自以为很称职的先生,朱祐樘忍不住想跟张周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戴义道:“那奴婢这就安排人去通知。”

“快去!”

……

……

礼部,恩荣宴。

张周作为状元,是在场最受瞩目的焦点,张懋更是在酒桌上毫不掩饰对张周的欣赏,亲自给张周敬酒,让在场的新科进士都看呆了。

英国公作为大明武勋之首,都是别人巴结不得的人物。

居然是这么“平易近人”?

可他就算再客气,也不能对一个新科进士客气到这种程度吧?

一名侍宴的都督府属官道:“这位张状元,不但才学了得,更是上通天意,在悬壶事上也是卓有见地,听说更是能治得疑难杂症,连京城的痘疮时疫都能消解,真乃当世奇人。”

吹牛逼,不吹张懋的,却是把牛逼往张周身上吹。

张懋提着酒杯再一次站起身,老脸因为多喝几杯,还有些红扑扑的。

各席位的进士见张懋起身,也都跟着起来。

只有旁边一个黑着脸一起来赴宴的国子祭酒林瀚,则依旧安坐在那。

我林瀚需要给你张老头面子?你还真把自己当盘菜啊!

你在都督府再牛逼,以后咱俩能有什么交集吗?

张懋也就当没见到林瀚对自己的冷漠,笑着对张周道:“秉宽贤侄也乃是我张某人的恩人,犬子得病卧榻多年,全靠他治病救人,所以他入朝之后,老夫一定会尽心提携!”

进士们一个个投来羡慕的目光。

但还是有心人在琢磨。

你张老头喝多了吧?

你提携他?以人家如今的身份地位,怕是你想求他提携,他都不带搭理你的吧?

在场的进士多数只知张周为公主治病、预言宫灾、助王威宁取得西北大捷等事,他们也并不能从先前的告示中知晓皇帝对张周的依赖有多大,也不知道张周如今经常出入宫门是皇帝最信赖的顾问。

他们只当张周是个有功之臣,只有少数人知道张周现在于皇帝眼中的地位,比之全盛时期的李广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英国公客气了。”张周笑着还礼。

张懋道:“来,满饮此杯。”

……

……

恩荣宴的氛围很怪异。

因为张懋等人就是围着张周一个人转,以至于在场多数进士都被冷落,进士毕竟生平只有一次参加恩荣宴的机会,他们也不清楚到底以往也是状元能得到特别待遇,还是只有今天是这样。

宴席即将结束时。

张周拿起酒杯走到唐寅面前,唐寅看着张周,面色很怪异。

张周笑道:“唐兄,咱的赌约也该兑现一下了吧?你我相约,以殿试排次论高低,如今你输了,不会就此不认吧?”

在场的人都安静下来。

连张懋等有官爵在身的人也走过来凑热闹。

张懋道:“秉宽啊,老夫也听说你们的赌约,是说你赢了,让这位江南亚元,拜在你师门吧?”

“师门何在?”唐寅吸口气之后,镇定自若道。

张周笑了笑道:“家师云游四海,我也不知他在何处,便代师收徒。”

意思是,你不用找恩师了。

直接找我这个师兄就行,人家说长兄为父,我是你长师兄,你拿我当师父就行。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