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三十八章 背后有点凉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周奉命入宫祈福。

由太监杨鹏引路,杨鹏已晋升为御马监监督太监,地位仅次于御马监的掌印太监,虽不负责宫廷宿卫,却负责东厂缉事直接的情报整理和上奏,东厂内地位也仅次于督公萧敬。

因为萧敬很可能马上晋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杨鹏也积极在对张周献殷勤,以获得进入司礼监为秉笔太监、提督东厂的资格。

到弘治年间,除了极少数时候之外,提督东厂都是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来兼任,杨鹏想成为大明实权二号人物,也必然是想往上爬钻进司礼监之中,但他也知道前面挡着韦彬和陈宽两尊大佛。

至于御马监掌印太监宁瑾……其拥有宫廷四大宿卫的统调权限,本身是负责掌兵权的,也并不会往司礼监里钻,钻也钻不进去。

宁瑾在宫里自成一派,连张永在弘治年间都只是宁瑾的小弟,其也是成化时期便被器重的太监,跟周太后、王太后和朱祐樘关系都很好。

之前曾因张家兄弟试戴皇冠和窥伺内帷而要举金瓜捶打二人的何鼎,就是宁瑾的人,但在何鼎被李广杖毙时,宁瑾也没有出面论救。

皇宫里的派系便是如此,各都有归属,没靠山真就没法在皇宫里混出名堂。

“……公爷,今日主持祈福的乃是太常寺卿崔真人,他对您也是仰慕已久,一直说要拜见,如今太常寺的事您不去打理,也多由他来操持。”

杨鹏带张周到了宫后苑,远远就看到祈福的家伙事都已经摆好了。

一名身着大红官服的五十多岁带着几分仙风道骨的男子,正手里捏着拂尘,远远朝张周颔首示意。

张周其实见过崔志端,但之前并没有打过交道,此时走过去,还是由杨鹏做了引介。

崔志端作为太常寺卿,本来只是个兼职,或者叫荣誉职位,之前的事务一直都由进士出身的太常寺卿李温负责,但在张周晋升为第三名太常寺卿之后,一个职位容不下这么多人,李温就被打发到南京为鸿胪寺卿,基本离退休也就一步之遥。

崔志端一跃,从一个道士,成为大明正牌的太常寺卿,莫说是进士,他连个贡生或者生员都不是,以前只是神道观里的道士充舞乐生而已。

“见过张上师。”崔志端见到张周之后,就算是年老持重,所体现出的尊敬,也跟一般人不同。

大概有种假真人遇上真半仙的意思。

张周也笑着跟崔志端打了招呼。

他很清楚历史,崔志端作为大明的“道士尚书”,一直到弘治十七年才以兼任的礼部尚书身份,掌太常寺事,但因为有他张周的出现,崔志端提前实现了执掌太常寺事的心愿,但距离晋升尚书……那就遥遥无期了。

崔志端带张周参观了祈福仪式现场。

崔志端道:“敝人有幸见过上师的祈福典礼,甚为向往,今日还望有幸能与上师多加学习。”

张周道:“我祈过福吗?”

“这……”

崔志端也不过是想跟张周客气一下,谁知被张周直接给怼回来。

杨鹏急忙提醒:“莱国公您忘了?之前也是在这里,还是去年的秋报祈福,当时还有很多的命妇入宫。”

张周笑了笑道:“哦,这不提我都快忘了。今日陛下会来吧?”

“不……没说。”杨鹏显得很尴尬。

下面的人办事,居然还想知道上面人的意思?杨鹏自己看似是上位人,但其实他连跟皇帝直接接触的资格都没有,这也是他拼命想往上爬的原因。

“开始吧,开始吧。”张周催促着。

张周也在想,本来就祈个福而已,他都说了自己不会,可皇帝还非要让他亲临来观摩,好似是求个心安。

既是心安,那就赶紧完成之后好出宫去办自己的事。

……

……

祈福的仪式在进行中。

张周看着崔志端带着一群人在上面跳大神,目光不时往入秋凋零的宫后苑望去,心里也在纳闷为何一切都跟头年看上去有所不同。

“公爷。”杨鹏在喧嚣时便过来,凑到张周耳边道,“太皇太后刚派了姜公公来传话,说是让您这边完事之后,过去走走。”

“解梦?”张周皱眉。

杨鹏道:“不知。”

张周点了点头。

一直到崔志端把台子上的场面事都完成后,张周才过去与之作别,然后走到宫后苑的门口处,却见姜吕正一身臃肿的冬装立在那,对着他笑。

杨鹏本还想求问于晋升的事,眼见张周要去清宁宫,他只说要等张周从清宁宫出来陪同张周一起出宫,随后目送姜吕与张周离开。

一路到了清宁宫内。

姜吕进去通传,而张周发现旁边有很多太监和宫女立着,这群人都在偷瞧他,大概都觉得他有趣。

姜吕出来引路时,张周问道:“可是还有旁人?”

姜吕道:“太后娘娘也在。”

所谓的太后,也只有宪宗不得宠的王皇后一人,其实论跟朱祐樘的亲疏,王太后还不如宪宗时的废后吴氏,别看吴氏没有太后之名,但因其在朱祐樘出生后有过暗地抚养的恩情,朱祐樘是把吴氏当母亲养的,而朱祐樘对王皇后则更多只是礼数上的尊重。

……

……

清宁宫内。

张周见到了姿色很一般,甚至是略显苍老的五十岁上下却有六十岁光景的王太后。

“臣张周,见过太皇太后、太后。”

张周一边行礼,一边也在想。

光看这姿色,年轻时候便不会太好,也不知这位老太太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是要秉承“娶妻娶贤”的原则,给你儿子找丑八怪?可明知道你儿子钟情于万贞儿,还找这样的……也难怪你儿子当初对万贞儿之外的女人不感兴趣了。

周太后笑道:“秉宽啊,好久不见,觉得你好像更清瘦了,是否因为去了一趟西北,来回奔波都没休养好?皇帝也是的,应该多赐给你一些补品,这样,走的时候哀家多给你一些,带回去好好补补。”

不关心朝事,先关心身体。

张周心说,老太太您可真是思虑周到,我又跟你不沾亲带故的,你整这么客气干嘛?

“太皇太后言笑了,其实最近上秤,臣还长了三四斤肉,臣还跟陛下说,这京师的水土容易养臣这样的闲人。”张周笑着回应。

周太后笑着指了指张周,对一旁的王太后道:“你不了解他,他平时便这么说话,不但哀家喜欢他,连陛下都拿他没办法。都进到屋子里来了,何必穿那么多?把外衣脱了,不然出了汗,走出去容易得风寒。”

嘿。

张周心说,老太太还真周到。

居然这么照顾我我身体呢?

随即一名秀气的小宫女走过来,帮张周把大氅接过,也不挂在一边,直接就给拿到后帘去了。

张周正琢磨这清宁宫的宫女好像都换成年轻美貌的,是不是有想趁着朱祐樘来访的时候,给强塞一下时,再发现那小宫女的举动,登时感觉好像自己被坑了。

他正在想哪里不对时,但听周太后招呼一声:

“赐座!”

张周还在想呢。

叫我来,可能要商量事情,居然让我站着听?这待遇明显不行啊。

难道你是忘了找人给安排座位?

等椅子给安排好……张周瞬间很尴尬,椅子给安排在门口。

理论上来说,两位“哀家”召见他一个宫外男子,跟他刻意保持距离也是对的,但这种距离……

张周很拘谨坐在靠门的地方,背后呼呼的冷风,这会又觉得那大氅是被人故意给拿走的。

张周还在想,我给你装的暖气,你们在那享受温暖,让我在门边上吹冷风?

周太后笑道:“秉宽,陛下最近经常出入于宫门,听说身边还有了红颜知己,你可知晓?”

“臣不知。”张周回答很直接。

知不知道的,反正我就是个穿针引线的,事在于皇帝自己去完成,皇帝既要遮瞒张皇后,又不想让人觉得这件事跟我有关,不告诉别人又怎会告诉我?

周太后道:“你这就不对了,皇帝有什么事,还会隐瞒于你吗?”

隐瞒于我很稀奇吗?

张周心说,你不照样不知道?

张周语气不卑不亢道:“或许陛下就是不想让臣知晓呢?”

“嗯。”

周太后明白张周的暗示。

皇帝这是不想让人误会张周给他找外遇。

“这怎么回事?门都没关,那点暖和劲儿都给飘到门外去了,关门!”张太后一声令下,随即才有立在门边瑟瑟发抖的小太监,把门给关上。

张周终于感觉自己后背没那么凉嗖了。

张周心里暗骂。

老太太可真是棉里藏刀,还带整人的!?

周太后再道:“听说最近皇帝身体不适,好些日子没有上朝了,你没有给皇帝好好调理身子吗?”

张周道:“心病还须心药医,臣能帮陛下调理躬体,却没法为陛下调理内心。”

这会张周好像明白周太后为什么要给他一段“惩治”,他心说,别不是老太太以为是我故意让皇帝疏远朝堂,把我当祸乱朝政的乱臣贼子了吧?

“心药在何处?”周太后问道。

张周叹道:“在辽东,或者说在草原,一场战事迟迟没有结果,陛下心中烦忧,心境带动躬体,也就迟迟未能痊愈。”

“如此说来,这还是要靠你啊。”周太后感慨着,对一旁的姜吕道,“太远了,说话不清楚,帮忙把秉宽的椅子往这边挪挪。”

这下张周终于可以坐到相对暖和的地方去说话了。

周太后语重心长道:“秉宽,你的能耐哀家是见识过的,你是要匡扶社稷,跟朝中诸位卿家是要通力配合,而不要一人去逞能,陛下既要的是治国安邦的成绩,也要朝堂上下的安稳。人心很重要啊。”

用你说?

张周心中轻蔑一撇,道:“臣一直觉得,在匡扶社稷这件事上,臣能力微弱,很难有所成就。所以臣最近一直都把精力放在制造一些火器,还有教导太子之事上。”

“挺好挺好。”周太后道,“那皇后呢?”

张周道:“臣不解太皇太后之意。”

周太后笑道:“听说张家那两个,现在可风光得很,都是靠你的帮扶,现在都快成大明的能臣了。他二人,以前都是祸乱朝纲的始作俑者,被人称之为朝堂的蠹虫,何以在你手上便显能了呢?”

张周耸耸肩:“大概个人都有潜力吧。”

“把门打开,有点燥了……”周太后随即道。

张周一听就知道了,感情今天让我来,就是为了让我感受到你的“冷风”,也让我明白你的心境是吧?

以前都是用暗语来交流,现在就是让我“审时度势”,但凡我身体受冷,就是你对我有意见,让我加以改正,是这意思吧?

“太皇太后年事已高,这冷风可随意吹不得。”张周道。

本来姜吕已到门口,正要开门,却被周太后给叫止。

张周道:“其实最近寿宁侯和建昌伯,不但在治军上有所成就,臣在开矿的时候还带了他们一把,让他们有利可图。”

周太后一听,登时气恼。

本以为你小子开窍了,感情是故意气我是吧?

一摆手,这次姜吕已经把手放到门把手上。

张周道:“他们现在都已经有些乐不思蜀,跟他们提回京师,他们都不想回了。”

姜吕也是懂得风向的人,闻言随即看向周太后。

意思是在请示,这门还开不开?

“哦,说起来也是啊,张家俩小子人在边镇,也好些时候没听说过他们作恶了,京师最近也好像太平了很多。不过以他们的能力,哀家始终怕因他二人的胡作非为,而影响到大明边镇安稳的大局。”周太后似另有所指。

眯眼看着张周。

好似在说,你嘴上说是把他二人调出京师,不会是暗中借此机会跟皇后示好吧?

现在连我那孙媳妇都不找你麻烦了,张家都快把你当恩人看待了。

你张秉宽到底是跟哪边结盟的?

“有功就有过,现在他二人还挺好,谁知道以后呢?如果真有了什么过错,还是要军法处置的。”张周道。

“哦。”周太后好似恍然,却继续问道,“几时?”

嘿。

张周心说,张家老大和老二,那么愚蠢的人,就算做了愚蠢事,碍着你一个深宫里住着的老太太什么事了?

你别借机打击报复行不行?

我倒觉得……他哥俩还挺可爱的,利用起来就是那么顺溜,得心应手的。

谁让满朝上下的文臣都都我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唯独这俩兄弟,给个三瓜俩枣的就跟在屁股后面屁颠屁颠的?

“这几时,还要看时机。”张周道,“太皇太后稍安勿躁。”

张家兄弟现在还算老实,但以他们俩的尿性,您老太太还怕他们不惹事?

周太后道:“哀家本也这么想,可到现在都还没等来时机,遇不上时机,你也要创造时机啊。”

“是,是。”

张周也听明白了。

周太后这是在催促他,赶紧把张家兄弟俩搞到万劫不复。

“李广的事,你做得很好,那厮总用一些天意之类的事情,蛊惑人心,却总也不能兑现,却还折腾了朝野上下,引来诸多的非议之声。”周太后笑眯眯道,“不像秉宽你,做事沉稳有道,深得皇帝之心,也深得哀家之心啊。”

是啊,就是不深得朝野上下的心。

所以老太太你是在威胁我,告诉我,在李广的事情上你可以借题发挥,如果我不听你的,你也想对我借题发挥是吧?

你就不怕我再给你招个天雷过来?

当然,我没这本事。

但你也要看看,是你的借题发挥好使,还是我的借题发挥有效用。

“太皇太后惊醒得是,臣一定铭记于心。”张周随口敷衍着。

其实张周也明白,他跟周太后之间也都心里清楚,谁都对付不了谁,利益交换尚可,非要搞什么吹冷风的小动作,一点意义都没有。

周太后笑望着王太后道:“就先不说我周家了,就是王家……瑞安侯、崇善伯两家,也都有人才,你多注意一点,都带去研武堂好好提点一下。”

王太后的弟弟王源是瑞安侯,是成化二十年封;弟弟王清是崇善伯,弘治十年才赐爵;还有个弟弟王濬,一直到正德二年才封了安仁伯。

但王家本身也没什么权势地位,别说是跟老张家外戚比,就算跟周家比,也差了很远。

张周道:“臣也记下了。”

“那好。”周太后道,“皇帝的事,你也要多留点心,既不能只顾着朝事而坏了身子,也不能因为休养而罔顾于朝事。你平时都走在御前,这要你多去提点啊。”

“是。”张周这会也就应着便可。

“时候不早了,回去吧。”

周太后也不再提有关朱祐樘纳妃的事,当即就要下逐客令了。

张周起身行礼,道:“那臣的衣服?”

“哦,你不说哀家都忘了!给拿出来!”周太后说了一声。

里面没什么动静。

姜吕笑道:“奴婢进去说说,怕是里面的人耳背,没听到。”

周太后白他一眼道:“那是该找几个机灵的,不然秉宽还以为哀家要让他出去吹冷风受凉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