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三十二章 朱祐樘的压力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城外,京营演武场。

张周走在前,身后跟着研武堂二期学员,安远侯柳景和遂安伯陈韶,二人皆都是英宗时期就已经嗣爵的老家伙,而柳景更是靠皇帝的特赦才回到京营,也因为柳景跟周太后的关系,被周太后特别关照,令其成为二期学员。

相比于一期学员选拔时的严谨,二期学员“歪瓜裂枣”更多,基本全都是关系户,也使得研武堂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公爷,您派的人,已经把新铳都送来了,有一百支,至于您弄的那个什么叫子弹的东西,装了满满一匣子……”

张周本还站在演武场的高台上跟柳景和陈韶闲扯。

这些老勋臣,别的不会,说到吃喝玩乐的事情,一个个都不输给年轻人,简直都是个中翘楚。

张周道:“让孙千户带人演练。”

一旁的陈韶问道:“莱国公,敢问一句,这火铳跟以往的,有何不同吗?”

此时从下面上来一人,正是今日负责陪同张周来演武场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韦彬,接下来韦彬很可能要执掌东厂,而他现在所做的事,更多是接替萧敬。

韦彬笑道:“遂安伯问得好,这火铳咱家看过了,说是只要一勾手指头就响,射程甚至能到二百步,端的是厉害,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穿过鞑子的铁甲。”

“呵呵,怎么可能呢?”柳景在陪笑着。

正说着,唐寅也上到高台上,先前负责运火铳过来的人,正是他唐寅。

在唐寅身后,还带来了刚从宣府回来的工部主事林庭,张周的大舅子,二人也都将作为研武堂二期的教官,随着他们上来的,还有京营里几位指挥佥事级别的将领,他们今日也是来观摩学习的。

“开始吧。”张周对一旁的唐寅下令。

之前研武堂由王琼负责日常的演炮等事,而今张周就指望不上有太能耐的人,唐寅都被拔擢到日常训练官的位置上。

由唐寅拿出令旗,给下面的将领发号施令。

……

……

“砰砰砰……”

排枪,讲求的是连续不断。

制式的子弹,一次运来几箩筐,由四十名锦衣卫排成两排,第一排二十人负责模拟排枪,第二排二十人模拟装弹。

在大明,火铳往往是靠三排甚至是四排,才能完成火绳枪的发射,因为在面对骑兵时发射的窗口期并不长,以两排枪发生最合适,等发完了……也不用填装丹药了,基本就可以进入到肉搏状态。

可现在不同了。

二十人排枪,一人发射两次,以一百五十步之外的靶子为目标。

两排枪发射,间歇非常短,在发射结束之后,对面的靶子基本都有命中的情况,观礼台上观礼的众人,也都用望远镜看到了实际的情况。

随后二十人回撤,第二排枪手上前,随即再进行两轮排枪。

等第二轮再撤回,随即第一轮装弹也结束……

就这么来回六七趟之后,周围无论是观礼的勋爵和将领,还是在旁边维持秩序的普通士兵,都看得目瞪口呆。

“完毕!”

下面排枪结束,随即由孙上器亲自举起小旗,锦衣卫收枪,随后有善后的人去清理靶场。

韦彬笑着问一旁的柳景道:“安远侯以为如何?”

“着实厉害。”别说柳景是真的觉得厉害,就算不厉害,他也不得不去恭维。

韦彬道:“若是以后大明的将士都可以配备这种燧石铳,以后平草原的大业可成。”

陈韶问道:“这不点火,怎么就发射出去了?不会炸膛吗?”

张周笑道:“点火就是靠燧石撞击,但也不是很稳妥,以后还会改进。炸膛还是会有的,只是安全性能得到了保障,所用的铸造钢管,效果都还一般,如果再进行改造的话,可以再提升一些射程,把射程提升到三四百步的模样,比一般的弓箭射程要好很多。但跟远炮还是没法比啊。”

“相得益彰,相得益彰。哈哈。”柳景在旁边带着恭维的笑容。

韦彬道:“张先生,听说这燧石挺不好开采的,成本也很高,需要到南方去开采,比之一般点火折子用的燧石标准更高。这东西……以后如何能量产呢?”

“过渡而已。”张周指了指下面正往前推的火炮,“以后我连火炮也打算用上燧石炮,随时点火随时发射,免除了火绳点燃的时间,密闭性也能提高,也会加强射程。我们继续看演炮。”

……

……

当天不过是例行的火器演示。

看完之后,在场的勋臣和将领,每人都需要写一篇“观后感”,由韦彬带回去给朱祐樘看。

新学员因为还要从各地调过来,又马上到寒冬,开课的时间可能还要延后,张周从演武场下来,就见到张锐和张仑父子俩,陪同着兵部右侍郎杨谧押送着一批黄火药到演武场来。

因为张周并没有去过兵部点卯,他跟杨谧之间也只是认识,谈不上有什么交情,而杨谧作为兵部右侍郎,所行的基本就是左侍郎之事。

礼数上,二人还是要客气一下的。

“莱国公,兵部已跟工部有过交涉,年末之前,将会从湖广、江赣等处,调一批硝石到京,说是直接运到你私下的工坊,再由工部行采办,目前各地的矿藏开采基本都已停滞,所能交接的硝石恐怕也不能足数……”

杨谧显得公事公办。

不够数,提前告诉你,别说是我们给你找麻烦。

但其实就是……朝廷在想方设法给张周于西北的备战制造困难。

说故意,也不算是,因为张周的备战更多是需要用到钢铁和黑火药、黄火药,炼铁这件事张周基本已经能做到自产自销,但剩下那些稀缺的半成品,则需要从各地的矿场来征调,采购的费用需要朝廷来调拨。

哪怕皇帝给一路开绿灯,但只要随便一个“地方产出不足”、“调运损耗过大”的简单理由,就能卡火器制造的脖子。

卡的还那么理直气壮。

张周笑道:“无妨,有多少运多少,最近我也打算在北直隶周边开点硝石矿,希望能做到不缺吧。”

“好。”杨谧并不以为意。

在他看来,你爱开不开,反正对我又没什么损失,最好你什么都别伸手跟朝廷要,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张锐问道:“莱国公,听说这两天,辽镇将会有战事发生,陛下会经常召上听处官员议事,家父最近染恙在身,不会耽搁了什么大事吧?”

张周道:“战场之事瞬息万变,京师能过问的很少,让令尊好好养病。”

张老头生病,也不管是真病还是装病,反正从皇帝到张周,没人觉得张懋能对辽东跟朵颜三卫的战事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

杨谧安排人手,把黄火药都送进军营内。

柳景和陈韶也过来跟杨谧见礼打了招呼,却是杨谧又从怀里拿出一份由兵部尚书马文升签发的手谕,交给张周。

“莱国公,兵部在接收各地调来的火药物资时,并无先例可循,既然你平时要用到这些东西,涉及到调遣等事,还是你亲自去交接为好,所涉及到的运送成本等,核算等事也一概要与工部、太仓沟通,不能假手于兵部。”

杨谧作为按部就班爬上来的兵部右侍郎,做事将求个公事公办。

除了给你张秉宽制造原材料上开采上的麻烦,在运送和交接方面,也别指望我们帮你完成,运费的核算,还有交接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交给你亲自去办,你研武堂不是牛逼吗?自己的事自己完成!

如此一来,让你开采也采不完备,运输也运送不全,接收的时候麻烦事一堆……

我们这是合理给你制造麻烦,不能因为你是皇帝亲信的人,就一直给你特旨特批,难道兵部等六部的职司衙门人手等资源就是你想动就动的?

柳景和陈韶本以为兵部两个侍郎见面,那应该是在进行“友好交流”的。

在旁听了两句,才知道这是传统的文官在给张周这个新贵找麻烦。

这时候他们就不适合旁听了。

张周笑着招呼道:“林主事,唐主事,你们二位过来。”

林庭和唐寅大概知道不是什么好事,却还是依言走上前来。

张周道:“杨侍郎说了,以后涉及到火药等物交接的,需要研武堂亲自派人去,我平时事务繁忙,只好让你们两位代劳。”

林庭往杨谧身上瞧一眼,低声提醒张周:“只以六部主事前去交接,动辄十几日甚至月余都办不妥。”

这是提醒张周,他们两个六部主事人微言轻,根本没能力去与户部、工部和太仓的大佬们周全,别说是上级,就算是一些平级和下级的官员,这种公务上的交接也会非常麻烦。

张周凑过去在林庭耳边提醒一句。

唐寅瞪大眼看着,连一旁的柳景和陈韶他们也在好奇这说得是什么,只有杨谧自己对于张周的安排丝毫不感兴趣。

“如此便说定了。”张周道,“治军之事,本就纷繁复杂,在下有时候力不能及,也多麻烦兵部等衙门了。”

杨谧拱手道:“莱国公也乃六部一员,不必如此说。威武天火药已做了交接,还请把公函对接之后,在下也好早些回衙所办事!”

……

……

张周与韦彬回城,往入宫的方向去。

唐寅则跟着林庭一起去王恭厂,把新一批的黑火药给接出来,这批黑火药是用来制造战场上信号弹的。

“不过是制造一些焰火而已,完全可以交给工部来做,何以要交接出来?”唐寅骑在马上,问一旁的林庭。

二人年岁相仿,本来唐寅跟张周还是名义上的师兄弟,地位也不会比在官场上毫无建树的林庭低。

但就是因为林庭跟张周有姻亲关系,还因为林庭是官宦子弟出身,唐寅觉得自己还有很多要跟林庭学习的地方,他平时对林庭也算尊敬。

林庭道:“这批火药,是运去辽东的。”

“作战用?”唐寅问询。

“不知。”林庭不会研究那么详细。

唐寅又问道:“先前莱国公跟你说过什么?摆明朝中各衙门,都在跟研武堂制造麻烦,阻碍莱国公行事,现在怕也没什么好对策吧?以后麻烦的,还是你我。”

林庭摇摇头,也显得不解道:“秉宽说,以后我们不必太在意这些事情,因为我们会从朝廷六部中独立出来……我理解的意思是,别人想给设槛也无途径。”

“可能吗?”

唐寅皱眉。

在他看来,自己这位师兄好像太理想主义。

人在朝廷中随波逐流,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的,你说脱离就脱离?

林庭道:“大概还是要自己开矿吧,如果这些出产都是源自于新开的矿山,那大概就无须用到他人。”

唐寅道:“开矿不需要人手?运送也需要人手吧?且身在朝堂,自会在朝廷管束之中。”

“伯虎,你我就是办事的,不必在意那么多,难道你我想去宣府守铁矿?还是去大同守煤矿?如今你我的同科,多都还在六部观政,见了他们我都不知该说什么好……咱身在朝中当差,有时候就算是在夹缝中,但你我这般微不足道的角色,在意那么多作何?”

林庭倒还是挺想得开的。

跟张周办事,看起来自己现在官职也没超出一个新科进士所能担当官职的范畴。

但至少前途是比别人好,再加上有资格为朝廷效命,也算是实现理想……在意那么多勾心斗角的事……话说两个新科进士还纠结起朝堂党派的问题?

林庭道:“最近见到那些同年,他们都在问是否有机会进到研武堂内,你我不想做的事,有大把的人想去做。是否能在朝中立足,除了看能耐,也要看态度……秉宽也是为朝廷办事,到底也没做错。”

“哦。”唐寅点头。

总还是觉得林庭是在强行找心理安慰。

要说服林庭也难,唐寅也只得接受命运的现实。

不想上这条船,也跟着这条船航行在大洋上,已无退路。

……

……

“秉宽,刚得知的消息,鞑靼小王子已撤出宁夏西路,似有东进的迹象。秦纮跟朕说,或是巴图蒙克有再从偏关等处犯境的迹象,还说可能会进河套……”

张周与韦彬入宫见到朱祐樘,朱祐樘又急忙把刚收到的战报等,拿到张周面前。

张周道:“陛下,如今马上到冬天,鞑靼的活动也应该会趋缓。现在更应在意辽东之事。”

“唉!”朱祐樘感慨,“北关各处,但凡来点什么消息,朕就容易多想。有时候想把所有事串联在一起,却又不得要领。”

说着,朱祐樘就好像个待嫁的新娘一样,拿出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

一旁站着的萧敬笑道:“鞑靼小王子撤兵,这对大明来说,应该是好事。”

朱祐樘道:“可还是被其掠走人口六人,以及牲口上百……朝中已有人在参劾成国公朱辅未能尽到御敌之责,对他行参劾之事。连秉宽你……也都被他们非议。”

这就叫借题发挥了。

达延部出兵三万骑兵,掠走人口六人和牲口上百,听起来很多,但相比于鞑靼这次出兵的损耗,其实损失已在合理范围之内了。

毕竟那么空旷的区域,以往就算是搂草打兔子,也不可能只抓六个大明子民。

而且这六个人严格来说算不算大明的边民,还两说。

毕竟在宁夏等处,也有很多小的部族是投靠于大明的,这次巴图蒙克更多是想给这些小部族立威。

“陛下,以臣分析,鞑靼撤兵,也可能是因为火筛所部已进驻河套,并有继续西进的迹象。”张周道,“目前看来,鞑靼小王子和火筛会在宁夏、延绥等处之外,有一番争锋,顾不上辽东之事,这对辽东战事的推进,有助益。”

“可还是没消息啊。今早的朝堂上,李阁老还跟朕提到,说是若大明进草原后,找不到朵颜三卫的主力交战,还不如早些撤兵回来,等来年春暖之后再战。朕当时便有些生气,语气冲了一些,告诉他们,一次备战若无结果,对将士的士气折损很大,所以非要有所斩获不可。朝中大臣定会觉得朕过于偏激了。”

张周感受到了朱祐樘所承受的压力。

出兵不在朝议的廷推范围,算是朱祐樘跟他两个人的决定,如果出兵很顺,大臣也无可厚非。

但随着时间推移,战事迟迟没有到来,也没有任何的战果,在大臣看来就是劳民伤财,皇帝说是自己不在意,还反过头去教训那些才唱反调的大臣,但皇帝岂能感受不到那些臣子所施加的压力?

萧敬眼巴巴问道:“先生,事到临头,您也该算算了,这战事到底有没有发生?战果如何?您不是说,事越近,您算得越准吗?”

人事不成,就想听天命。

张周笑道:“按时间推算,朵颜三卫这几日应该就会西迁,设伏作战也会在这几天内发生,短则四五日,长则十日,将会有战果传来。陛下稍安。”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