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百二十三章 守得云开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杨鹏亲自到翰林院内,对翰林院这群养尊处优的官员来说,无形中也是压力。

他们尚未卷入到朝中重大纷争,但他们在很多立场上,并没有与皇帝保持步调一致,再加上东厂最近两年的名声不太好,都会觉得东厂可能会拿一些清流官员开刀,而像他们这样的清贵官员,好似是最危险的。

但实际上杨鹏压根不想理会那些看似与世无争的翰林。

仍旧是在学士房内。

张周、杨鹏和程敏政各自落座,杨鹏上来就对程敏政表达了敬佩之情。

“听闻在王学士入阁后,翰林院的事务,如今都是听程阁老您的,您可说是朝中的大忙人,上听处、内阁,还有翰林院,可谓是能者多劳,若是有何差遣,您只管吩咐。”杨鹏笑道。

程敏政皱眉,心说,你现在是司礼监太监,还提督东厂,我能差遣得动你?

张周道:“杨公公要谈的事,是与翰林院有关吧?我是否该回避呢?”

杨鹏笑道:“乃是陛下差遣,谈及辽东所用军需粮草之事,如今辽东地方上奏请调动钱粮。听说前线上非常吃紧,已无军粮供给大军。”

张周点头道:“不已经征调了吗?会从辽西调几十万石粮食过去,乃是先前屯驻的粮草。再加上先前辽东的储备粮,这批粮食足够辽东各路人马用到入夏。”

程敏政急忙问道:“这场战事有必要拖那么久吗?还要准备到入夏的粮草?”

“有备无患吧。”张周笑道,“辽东已经在开始开始新一轮的屯田,将士们暂时可以放下兵戈为农,把辽东屯田之事做好。去年女真人安置不得,辽南等处都经历过他们的破坏。”

“呵呵。”杨鹏只是在那笑。

程敏政无奈道:“早知如此的话,就不该安置女真人在辽南等处,被他们如此大肆破坏,辽东的农桑等事也有延滞,得不偿失。”

没等张周开口,杨鹏主动接话道:“正因为尝试了,方知这条路行不通,眼下这不就改变了策略?”

张周道:“程阁老,我知道你是代表内阁来探听有关辽东军政安排的,有些事也的确不方便在这里说,但有的事,我还是可以如实相告。”

“愿闻其详。”程敏政道。

杨鹏劝说道:“先生,有些话,还是不方便讲的。”

张周道:“程阁老又不是外人,一吐为快也不为过。再说了,朝中大事若什么都藏掖着,难免会让人去猜测,对于事情的结果也不太好。”

程敏政听这对话的意思,不由皱眉道:“若实在不方便,那就不与我谈,也无妨。”

大概此时的程敏政觉得自己不该卷入到某种纷争中去。

张周笑道:“辽东之战,更多是为了养兵,也为了安民,如今滨海城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就是以此为延伸,建立一个工业和农业的辐射区,但滨海城地处山海关以南,北边过了关口就是草原和荒漠,南边虽紧邻北直隶诸多的府县,但要开垦荒地,并要以此来耕作新作物,还是往东发展比较好。”

程敏政道:“东边不是海吗?”

张周道:“有海运的连通,辽东若生产粮食,既可以自给自足,也可以直接以海运运到滨海城,再运送到京师来,这不比从南方调运漕粮,要更为便捷?”

程敏政据理力争道:“辽东之地虽然也算幅员辽阔,但条件自然比不上江淮湖广等地,就算你在辽东种粮,那能有多少收成?只怕连辽东本地的军需都补不上,你还想调运到京师,甚至替代漕粮?”

张周笑道:“事在人为,你怎知新作物的产量,就不能让辽东成为一片沃土,增加人口,甚至是以安军民呢?”

程敏政思索了一下,好似是觉得张周太过于疯狂,摇摇头,表示不能苟同。

但他也不再去争,因为他知道张周所做的事,是来自于皇帝的决策,既然张周已经跟皇帝达成共识,无论他提出怎样的意见,都是白搭。

杨鹏笑道:“所以张先生派兵到辽东,一方面是要平女真人,同时也是为了在辽东开辟屯田,增加辽东的人丁。这批人播种粮食之后,今年或有不错的收成,有了这些粮食,无论是打辽东,还是打草原,估计都够用了。”

试验田。

张周把辽东也当成了自家“后花园”,毕竟辽东在明朝很长时间都无法做到垦荒,居民数量仍旧比之中原要少,人口稀疏,也意味着潜力无限。

程敏政道:“缺的粮食,有办法补上?”

“嗯。”张周笑着点点头道,“我补不上,这不还有杨公公?”

“不敢当。”杨鹏继续如笑面虎一般,很客气道,“都是为陛下办事,先前得圣意,以联络了辽东地方的官宦和大户等,由他们筹措了一批军粮和辎重等,足以应付了。还有布料,本来辽东也能提供一些,但张先生的织布工坊,近乎已将整个军中的衣衫都给解决了,二月底辽东一场大雪,但将士们却没有受冻的。至于粮食不够,这几天运送过去,问题就不存在了。”

程敏政叹道:“你们能准备充分,那就好,就当是我白担心。我会把事告知于相关人等,也让他们知道,这件事上,他们是杞人忧天了。”

……

……

程敏政要继续留在翰林院处理事务。

而张周则与杨鹏离开,但二人的交谈仍未停止。

杨鹏感慨道:“也不知这位程阁老到底是站在哪边的,为何他好似是心怀怨气,说话不向着您呢?”

张周笑了笑,没回答。

程敏政虽然是他救回来的,也是得自于他的暗中相助,才一步步有了今天。

但程敏政作为传统派系的官员,跟林瀚一样,又想跟他保持步调一致,又要在意传统文臣那边的意见,导致变成相对的骑墙派,两边都不讨好。

“先生,最近您在京师没遇到什么麻烦吧?听说有人想参劾您与民争利,这事虽算不上大事,但还是可以帮您把人和问题解决一下。”

杨鹏是个做狠事的人。

有人想暗中参劾张周,且对张周的商业布局有威胁,杨鹏甚至可以动用东厂来替张周平事。

张周道:“完全不必如此。以前我在京还做了几门生意,如今都已暂时闭店,就是为防止被人诟病。”

杨鹏笑道:“听说还是与太子合伙做的生意。”

“是啊。”张周点头,“可惜太子方年少,还不懂这些事,就算是有盈利也没法与他分享,那还不如暂时先将产业关闭,等以后合适的时候再开。”

“也对,也对。”杨鹏自然是有些失望。

因为他知道,张周的生意以前是很赚钱的。

但张周这是身居高位后,为了避嫌,把生意暂时给停了,等于是少了很大的进项。

本来这部份,他还有机会分一杯羹。

张周道:“杨公公,辽东的事还要你多费心。”

杨鹏赶紧道:“哪里有那本事?还是要您多费心。不过是联络了几个辽东的将领和大户,让他们把先前的储备拿出来,本也不是他们的东西,倒是有些人,该惩治一下,还要您在陛下面前提一句。”

杨鹏既想通过张周,提携他的“自己人”,又想让张周帮他打压一些不听话的人。

张周从这点也看出来,杨鹏现在也算是野心毕露。

作为特殊时间段,不得不用的一个人,杨鹏似乎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如同李璋一样。

张周琢磨了一下,有些时候也该想想,如何能把这个时间段,给过渡过去。

……

……

永康公主府。

这天永康公主将府上的管事叫过来,问询有关给张周送请柬的事。

“请帖是送过去了,但没见到蔡国公本人,而今蔡国公府上并不会见客人,陛下也严令任何人不得随意接近,长公主殿下,这会驸马爷不在京,若就这么把人请回来,也难免会被人说闲话。”

管事还是有主见的。

永康这次似乎对张周太热情了,且还是热脸贴在冷屁股上,对面张周似乎根本不搭理她。

而这位长公主,以前一直都心高气傲,府上的人也从来没见过她,像今日这般对一个人恭维逢迎。

永康道:“不管怎样,也要把人请来,万事俱备,还差这一点吗?辽东一直难有进展,只有他才能相助驸马,为了这府门更荣耀,怎么说也该替驸马走动一下这关系。”

一旁的婆子道:“殿下,过于热心,只怕会被人冷落,这是容易被人利用的。”

“除了对张秉宽,我还有对旁人如此吗?”永康不悦道,“我做这一切是为了谁?是谁把崔家那丫头嫁过去的?现在两家已是姻亲,我就当是宴请一下自己的小姑子,有何不妥吗?”

“这……”婆子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记住,一天给我送一份请帖去,必定要把人请来。张秉宽这人,最经不起的就是旁人的死缠烂打,他这次若不肯帮驸马,我就让他知道什么叫不撞南墙不回头,跳进黄河我也不死心!”

永康一副要跟张周死磕到底的架势,气势汹汹道。

……

……

抚顺城。

唐寅带的朝鲜兵马,穿过建州卫女真人的地头,终于在三月初十这天,抵达抚顺城。

去的时候还算是队伍整齐,但回来时已是残军败阵,军中将士逃遁和死去大半,只有八千多人抵达抚顺城,由崔元亲自带兵迎出来。

当崔元跟唐寅见面时,但见唐寅正守在一个炖锅前,一边等着肉汤煮熟,一边往火堆里加木柴,那感觉就好像是八辈子没吃过饭一样。

一军主帅尚且如此,下面的朝鲜士兵的情况,那简直叫……惨不忍睹。

崔元带人一路走来,看到很多朝鲜士兵浑身漆黑,坐在那一边啃干粮,一边接过旁边人递过来的热汤,一边吃一边流泪,大有一种逃脱死难再世为人的感觉。

“唐军门。”崔元面对唐寅,都不知该说点什么好。

唐寅似乎无力站起身。

旁边的徐经兜着手站起来,笑着道:“听说还运来一批布料?城里境况也不好,真是麻烦你们了。”

崔元道:“这位是徐先生吧?”

“不敢当,乃是出使朝鲜的副使,一直在军中,当个参议,协助唐军门办差。”徐经还是清楚自己身份地位的,就是个混吃等死的,虽然这两年做了不少事,但毕竟不是进士出身,想在朝廷中混出名堂也很难。

崔元拱拱手道:“城里粮食也缺,不过有些物资是不缺的,比如说布匹。两位与蔡国公也熟悉,知道他大力发展纺织,如今军中将士的御寒问题,不大。”

徐经感慨道:“早知道,应该从朝廷那边拿一批布料之后再进建州卫和海西,朝鲜士兵冻死的不在少数啊。”

崔元道:“这批将士该如何安排?若是进城,只怕会引起不便,照理说,他们应该驻扎在城外。但也怕会引起一些纠纷。”

显然崔元不想让这八千朝鲜士兵进城,若真进去了,城内必定会产生矛盾,本来抚顺城内集结了数万兵马,再加上朝鲜这批,就更热闹了。

唐寅喝了几口汤,似乎有了力气,站起身时浑身似乎带着一团水汽。

唐寅将皮帽扶正了一下,道:“就驻扎在城外好了。我也暂时留在城外。”

此时后面的张永跟上前来,笑着道:“唐军门,您可不能留在这里,陛下已调您往西北去了。”

“调我去西北?”唐寅有种刚出虎口,又要进狼窝的感觉。

张永笑道:“这次可是个美差,也是恭喜您,高升户部右侍郎。”

工部右侍郎迁户部右侍郎,唐寅也没觉得这是什么好事,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要被调西北的,所以理所当然以为这职位也是挂职,并没有实际的官缺给他。

张永继续笑着道:“您已升任三边总制,即刻上任。”

此话一出,唐寅还没怎样,旁边的徐经已经惊讶到合不拢嘴了,他带着惊喜道:“伯虎,我就说你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是朝廷对你的嘉奖啊。你到了西北,就能开府建衙了,到时我……一定给你再当幕宾,协助你成就一番事业。”(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