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四十一章 敢为天下师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唐寅又踏上了出使朝鲜的路。

这次他是以大明工部右侍郎的身份去的,虽然这个右侍郎还只是提督易州山厂的兼职,并不署理工部事务,但这跟他上次出使时的待遇已截然不同。

徐经跟唐寅一起去,对徐经来说,还有些激动。

虽然徐经也知道唐寅此行去朝鲜,还是去给朝鲜制造麻烦的,但好歹唐寅在朝鲜国内拥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且李怿在登上王位之后大肆封赏反正有功的人员,唐寅在朝鲜近乎于国父的存在,这次唐寅算是到自己的领地「视察」。

「伯虎,你觉得咱要是去了朝鲜,随便朝堂上喝斥朝鲜国主,让他给辽东的将士增加几十万石的军粮,你认为如何?」

徐经已经想好了去到朝鲜之后,怎么让朝鲜人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唐寅道:「据说过去几年,朝鲜境内也发生了饥荒,就怕他们提供不出太多的钱粮物资。」

「那我们总不能白去吧?」徐经骑在马上,在他们眼前不远处,就是山海关了。

出了山海关,就是辽东的地界,在徐经看来,那可是个好地方。

毕竟是曾经辉煌过的地方,尤其是唐寅,如张周所说,似乎只有让唐寅去当辽东巡抚,才显得更合适。

唐寅提醒道:「我们此行,看似是索要军粮,但究其根本乃是去彰显陛下的龙威,以及大明的国威,切不可在朝鲜境内生事,任何对你示好之人,或都是别有所图,要尽可能远离。」

徐经笑眯眯道:「是怕有人给我送礼?你觉得我会在意那点东西?出使他国,我还知道保全使节的颜面。放心伯虎,这次我还是全都听你的。就是不知道回来之后,能不能赶上来年的春闱。」

显然徐经还惦记着再去参加会试。

但他已经变相接受了吏部的选官,严格来说已经失去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且拥有唐寅这么好的「渠道」,徐经宁可坐享其成,现在以举人的身份,虽然在朝中干的都是辛苦活,但随便去个朝鲜都能当副使,还考进士干嘛?

给自己找罪受吗?

李荣病逝的消息传到京师。

虽然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李荣的年岁也不小了,但李荣之死,还是引起朝堂上下的一阵哀叹。

尤其是李荣退下去之后,他所留下来的位置,是为人所觊觎的。

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在内官体系之中,这就是二把手的存在,且李荣是皇帝用以制衡萧敬等旧派太监势力的存在,李荣的死,似乎也预示着萧敬、陈宽和韦彬这个司礼监组合,迎来了喘息之机。

「陛下,丧事已在筹备中。李公公此行永平府,不畏辛苦,且一路都是带病做事,也算是做到了鞠躬尽瘁。」

萧敬在朱祐樘面前,显得很悲恸,甚至还忍不住在抹眼泪。

朱祐樘也显得很惋惜道:「朕让他去永平,是帮秉宽做事的,可能是朕没有顾虑到他的年纪,以他的年纪也的的确是该颐养天年的。」

萧敬听了这话,在犹豫要不要自己也主动请辞。

李荣本应该颐养天年……这话是不是也在暗示,你们太监年老了之后,就该识趣一点,早点退下去?

「陛下,那不知李公公的差事,应该由谁人来接替?」

萧敬问出这话的时候,也就是觉得皇帝好说话。

太监职位,那都是皇帝自行安排的,你一个司礼监掌印太监以为就有资格去干涉这种事了?

朱祐樘道:「李荣的同门,李璋在御用监也多年了,他曾在司礼监读书房,是该器重一下。就由他来接替吧。」

「是。」萧敬道,「奴婢回头就去传话。」

嘴上显得很服从,但萧敬的心里已经是惊涛骇浪了。

本来以为李荣之死,算是天助我也,把李荣赶下去,只要提上来的是陈宽或者韦彬中的任何一个,那萧敬即便退下来,他的派系仍旧可以在朝中维持权力的巅峰。

但现在皇帝好像就是不给他萧敬机会,宁可把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的职位,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璋。

「最近有尚未处置好的军务之事,以快马传给秉宽看看,由他把意见写回来,朕等着看。」朱祐樘随口道。

「是。」

萧敬心里在想,这陛下一动嘴,就需要下面的人为之奔波劳碌。

既然那位蔡国公如此重要,还让他一直留在京师之外,这是图什么?只是为了折腾我们?

司礼监值房。

萧敬刚回来,陈宽和韦彬便忍不住走上前,用关切的目光打量过去,韦彬更是忍不住问道:「如何?」

很显然,陈宽和韦彬都想着自己能更进一步,把李荣的职位给接替了。

「唉!」

萧敬摇摇头,显得很遗憾道,「是李璋。」

陈宽道:「御用监的李璋?他才刚提上来太监没两年,就要进司礼监?还是……」

说到这里,陈宽也意识到自己不该去质疑皇帝的决定,也就不再说下去。

「能怎样?」韦彬似乎也看开了,拍拍陈宽的肩膀,往案桌方向走过去,大概的意思是,咱就是辛苦劳碌命,还是赶紧把自己的差事做好。

陈宽不依不饶问道:「是说李璋曾跟那位蔡国公有何联系?」

萧敬道:「虽然咱家不清楚李璋这两年的详细情况,但也知道他很低调,近乎从不与人争,陛下用他,更多是因为他与李荣乃是同门而出,或许是对李荣的一种补偿。」

「同门?」

陈宽皱眉。

在太监之中,虽然也有同一批进宫,甚至是拜同一个义父,再或者是曾在同一个太监麾下做事的情况。

但太监之间很少去论这种关系,现在连皇帝都在用这种关系去用人,也分明是皇帝已经把太监看作一个个的小团体,而李璋的崛起,看起来就是皇帝制衡眼下司礼监这三人的一种手段。

韦彬问道:「不知蔡国公几时回京?」

「大概用不了多时了。」萧敬道,「以咱家所估量,在蔡国公回京之前,咱家的职位也会不保。以后可就靠你们了。」

「那是谁……」

韦彬话又是问了一半,却不再说下去。

这意思是。

你退下去了,掌印的职位总不会是李璋这个生瓜蛋子来接替吧?

萧敬也只是摇摇头,表示自己对此毫不知情,显然皇帝在谁接替他萧敬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件事上,显得讳莫如深,一直也未透露过任何的风声。

李璋被火线提拔,直接从御用监太监,调为司礼秉笔太监,且当即便直接提督东厂,成为朝中呼风唤雨一般的人物。

当天李璋便去拜见朱祐樘,一边是谢恩,一边是听令办事。

谁提督东厂,谁就要干辛苦事,这也算是眼下朝堂的规矩,而提督东厂就近乎是给张周打下手的。

「李璋,朕本来不打算用你,但杨鹏最近也并不在京,就选你了。」

当着司礼监另外几名太监的面,朱祐樘的话说得很直白。

李璋一点都不介意,他本来也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晋升到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职位,所以听了这话心里也没什么波澜。

但萧敬几人心中又在经历一番洗礼。

感情还有个杨鹏……

想到之前杨鹏

也当过东厂厂公一段时间,只是没有当上司礼监秉笔太监,以杨鹏对张周的巴结,那简直是……萧敬几人都会觉得,这个人除了会献媚,好像就是会当一条狗。

把皇帝和张周都当主人那种。

好狗不二主……

萧敬几人都在这么想。

「秉宽……就是蔡国公,还在京师之外处置公务,暂且没回来。」朱祐樘继续道,「你去处置一下这件事,顺带把李荣的棺椁给迎回来,主持丧礼的事情,就由韦彬你去。」

萧敬问道:「陛下,是让韦彬跟李璋一起去永平府吗?」

「嗯。」朱祐樘点头,「一起去也行,顺带把永平府的事情也给结一下尾。牟斌不是也在吗?让他早点回来吧。」

李璋请示道:「陛下,奴婢对永平府的差事并不知情,是不是应该由韦公公为主导,奴婢先跟他做一些学习?」

现在李璋知道自己资历和声望都不够,在这种时候,他宁可在萧敬几人面前摆更低的姿态。

「有秉宽在,听他的就行。」朱祐樘显得很不耐烦道,「早些去吧。这两天若是没什么要紧的事,就按内阁的票拟批阅奏疏,不要增加负担了。」

最后这番话,是说给萧敬几人听的。

大概是在提醒萧敬,现在先给内阁那边一点面子,多采用他们的意见,显得朕通情达理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朕浓浓的关切之意。

这可能就是为接下来准备的,在内阁大换血做准备。

先给你们点甜头,回头再给你们敲一棒子!

翰林院内。

王鏊刚结束给太子授课,与东宫讲班一起回来,他本要处置一些翰林院的日常事务,却是萧敬带着谢迁一起进到翰林院来。

「萧公公、谢阁老。」

王鏊提前没得知消息,也是人到厅堂门口,才出来相迎。

萧敬笑着摆摆手道:「王学士辛苦了啊,咱家是代表陛下,过来慰问一下的。」

谢迁也笑呵呵的模样。

很显然,二人一起来,像是有什么大事。

王鏊倒是知道自己是入阁候选人的事情,但他也不敢奢求自己能入阁,到底按照规则来说,他王鏊也并不在入阁的第一序列,也是因为这两年他跟刘健等内阁大臣的关系不太融洽。

在大明的翰林院体系中,内阁是很讲传承的,名义上内阁大臣的人选是由皇帝所定,但其实人脉圈子非常重要。

在嘉靖之前,这种体现最为明显。

「王学士,咱家也顺带替陛下给你传个话,今年顺天府的乡试,就由你来主持。」萧敬继续在笑着说,「当然这件事还不要先对外张扬,另外陛下还准备以蔡国公为主考,你们二人……通力合作。」

王鏊道:「这会不会不妥?」

对王鏊来说,能跟自己曾经的「学生」张周一起来主持乡试,看起来是一段佳话,但其实会让人不自觉联想。

尤其王鏊这两年的官职提升,很大程度得益于栽培提携了张周,也让很多人在背地里议论他,他很想避嫌。

谢迁在旁笑着补充道:「陛下决定的,也挺好,秉宽虽然年轻,但才华横溢,有他跟你一起,还能多跟你学学。济之,你可要把握好机会。」

王鏊听着觉得很别扭。

我把握什么机会?

不会是行说……让我去跟张秉宽学习吧?

王鏊道:「如今距离顺天府乡试开考还久,是不是应该从长计议?」

「欸,王学士,你这可就说错了,这就是陛下深思熟虑之后所决定的,你可不要质疑陛下的决定。」萧敬语气转而有些冷淡,甚至稍微给

王鏊摆架子。

萧敬以前是不会这样的,以他老好人的心态,从来不会想着去得罪人。

但现在他感觉到自己马上要退下去,且心中有不服,还有种被人坑了的感觉,心中懊恼,自然在派系上看得就很分明。

你王鏊既不属于内阁旧派系的,跟我萧某人也没多少往来,自然就不用给你太多的面子。

你跟张周关系好?那你找张周给你当靠山,让他去给你传话给皇帝,别找我!

「还有,陛下曾在杨廷和回乡守制前,曾许诺给他一个学士的位置,而今他归期也快了,顺带也想问问,这边是可以推举他进为学士之位吧?」萧敬道。

王鏊道:「翰林院的事,可以交由他来处置。」

萧敬急忙道:「咱家并不是这个意思,翰林院掌院之事,那是王学士你的。就算杨翰林回来,他也只是晋升为学士,这边修书的事情,可以暂时交给他,另外呢……有咱家说不清楚的,以后由谢阁老跟你说明白。」

王鏊望着谢迁。

谢迁点点头,意思是,现在由我来主持翰林院对接的事务。

就算你王鏊是翰林院掌院学士,但你官职还是不如我不是?内阁大臣就是有特权啊。

李东阳完成一天的差事,早早回家。

他要先做一些休整,入夜之前入宫值夜,可能还要睡上一段时间,在宫里他也并不会熬夜做事,该睡觉会睡觉,只是内阁需要有人值班而已。

他心情有些郁闷。

也是刚听说,皇帝让张周当顺天府乡试主考,虽然这看起来不算什么,但很显然皇帝已经把翰林出身内阁大臣的基本盘给动了。

能掌握士子的晋升之路,其实也等于是掌握了大明的人事布局,进而能掌控舆论,甚至是为士子所推崇。

李东阳感觉到张周对朝堂旧势力的压力,越来越大。

「父亲。」

李兆先出现在李东阳面前。

「嗯。」

李东阳回头打量着儿子,觉得有些不同,好像李兆先的气色比以往看起来好多了。

李兆先道:「跟父亲说个好消息,内子已经……身怀孕事。」

「什么?」

李东阳听了这话,先是一怔,随后一张阴沉的老脸上也不由流露出几分喜色。

就算李东阳以前绷得很紧,可在这种即将有后的事情上,他还是难以克制心中的激动:「几时的事情?」

「前两日,大夫这几天都来过,问过不少大夫,孕征很明显了。」李兆先笑着道。

「挺好,挺好。」

李东阳算是长长舒口气。

即便他在朝堂上混得再好,可子嗣单薄这件事,一直都是他的心痛之处。

加上之前李兆先得花柳,差点病死,而生孙子这件事之前都是连个影子都没有……现在不但儿子的病情大为好转,马上可能要有孙子了,李东阳登时觉得人生也没那么灰暗了。

「父亲,孩儿这边的事有着落了,您看小妹那边的婚事,是不是也早些定下?」李兆先这次来见他老爹,还有为李玗说项的意思。

李东阳本来心情还不错,闻言登时有些发愁。

他道:「有些事,你不懂!」

说着,就要端着当父亲的架子,往书房方向走。

李兆先追上去几步,道:「孩儿没什么不懂的,不就是因为妹妹曾经许配过衍圣公一家,之前是婚事作罢,以至于现在没人敢来说媒了吗?父亲您现在是不是觉得……高不成低不就?」

李东阳心里来气。

这小子……

这是觉得

自己马上要当爹了,然后在李家的地位也稳固了,敢挑战你爹的权威了?

「父亲其实完全不必担心,妹妹她钟灵毓秀,以她的品行,无论在何处,都可以做好一个贤妻良母。」李兆先道。

李东阳白了儿子一眼道:「这与你何干?」

李兆先笑了笑,再道:「那父亲,儿还听说,这次顺天府的乡试,是由张先生当主考,可有此事?」

李东阳皱眉道:「怎么?」

「父亲或有不知,此消息一出,京师士子都已翘首以盼,国子学的同窗都打算在本届一举中桂榜,可以拜到张先生的门下。」李兆先一脸憧憬道,「儿也打算应考。」

李东阳闻言皱眉。

虽然李东阳祖籍湖广,但已经迁籍贯到京城,当初李东阳应乡试也是在顺天府。

而李兆先是国子监毕业,有资格参加乡试。

要是自己的儿子拜到张周门下……李东阳心想,这面子可就丢大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