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九十五章 鬻题案专业顾问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二月二十九。

张周匆忙于西山赶出来,还是在萧敬连番催促之下不得不回。

也没入宫,直接就去贡院门口,萧敬在这边临时找了个院子,就好像是他的议事厅一样,张周到时除了杨鹏在里面,还有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北镇抚司镇抚使郭昂,还有东厂的掌刑千户郑遂等人也在。

椅子就两张,黄花梨的圈椅,除了萧敬能坐,另外一张就是给张周准备的,他二人坐下后连牟斌都要站着听。

“萧公公,这是何等急事,非要我来说?”

张周心想,你这搞的阵仗还挺大的,不知道还以为你们要一起来审我。

萧敬叹道:“张先生,这不是马上就要开封填榜,陛下有吩咐说是要在这之前先让内帘把事给总结陈报一下,还特别言明要听您的意见,咱家不得已只能让人赶紧将您请回来。您这一路辛苦了吧?”

张周笑了笑。

从西山回来,也没多远,但一路舟车劳顿的确是没停。

“内帘的事,我一个考生,能掺和什么意见?”张周并不觉得皇帝让他参与其中是什么好事。

但有些事,似又非他出面不可。

保不保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怎么保?如何能让自己不深度参与,还能完成改变历史?

这都需要技巧。

萧敬拿出最近几份有关程敏政鬻题案的详细卷宗,都交给张周看,在张周翻阅时他还在旁做了言语上的解释:“您先前说的,给程学士个提醒,的确派人去了,但他死活都不肯往供状上写一个字。就怕给他机会他都不知道把握。”

张周眼睛没离开那些卷宗,轻笑道:“一个古板的老学究,被人冤枉鬻题,还两次,即便给他再多的提示,他也不想承认自己任何的错误。”

“啊?”

萧敬惊讶望着张周。

既然你都能猜到程敏政的硬骨头,居然还让人去提醒他?

“萧公公不必惊讶,他现在是在气头上,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才会这般。等过几日,甚至是将他逮到北镇抚司之后,他会想明白的。”张周道。

萧敬苦笑:“这意思是,他不肯自行招认过错,那就拷问他的罪过?”

张周摇摇头,没解释太多。

文人的风骨是很硬,但与文人的软弱也是并存的,就算是涉及到民族大义的事情,卑躬屈膝的文人也不在少数,何况张周给程敏政的提醒样样都是实在发生的,程敏政会逐渐感觉到怕,并想早点脱离苦海的。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现在给程敏政的压力还不够,让程敏政觉得还可以扛一扛。

“咱家马上要进内帘了,您有何提醒,还请赐教。”

萧敬现在是把张周当成幕僚军师。

其实就算皇帝不说,萧敬也会这么做,别看东厂在处置别的事情上很有经验,但唯独对科举舞弊这种事,根本是无先例可循。

“萧公公,您进内帘,先问我意见,会不会也不太妥?”

“无妨无妨,此事定不会为外人知晓,就在场这几位,何况也不是让您干涉到内帘的阅卷之事,您只需要提一点意见,咱家本也以为不过是进个内帘问问事,在旁盯着点就行,但进去过才知道……里面的情况很复杂……不好说啊。”

萧敬面色为难。

张周知道萧敬在为难什么。

里面的内帘官,以李东阳为首,下面一堆的言官和翰林,一个个也都是能言善辩不服输的主儿,如今皇帝就算要查内帘鬻题,也没折了李东阳这群人的威风,加上弘治时期是文臣权势近乎达到巅峰的时期,他萧敬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去掺和会试阅卷这么专业的事情,当然感觉力不从心。

说白了。

萧敬需要一个专业的“顾问”。

但朝野上下,懂科举的人谁敢随便提一些意见,去扰乱内帘的事情?以后还想不想在文官圈子混了?

无论是皇帝,还是萧敬,都看出来,唯一能打破这种文官对科举垄断,并能提出一些宝贵意见的人,就是出身于儒家却敢于跳出儒家安逸圈子的张周。

“哎呀,既然萧公公肯听在下一言,那在下就随便说两句,别坏了内帘阅卷的规矩就好。”

“您请讲!除牟指挥使之外,其余的人可以先到院子里候着了……”

……

……

萧敬得到张周一番面授机宜后,人也自信了很多,这次是直接带着牟斌等锦衣卫进内帘的。

李东阳本还在等开弥封的消息,等见到萧敬带了锦衣卫进来,登时感觉到可能是问题有点大,毕竟之前几次萧敬来得都很低调,一副就算是东厂厂公也要遵守规矩的样子,但现在,萧敬好像不想再忍着了。

“萧公公,牟指挥使,您二位这是?”

李东阳目光扫向二人身后带着的锦衣卫,意思是伱们不会是来抓人的吧?

程敏政都已经出去了,难道东厂还怀疑这里有程敏政鬻题的同谋?

萧敬笑道:“咱家只是奉皇命,前来监督开弥封。对了李阁老,朱卷的复勘结束,没发现什么问题吧?”

李东阳一摆手,后面为同考官的翰林修撰刘春,捧着个木托走过来,里面有四沓卷子,横向排列开。

“这是?”萧敬目光看过去。

李东阳道:“在朱卷的复勘中,发现有四份值得怀疑的卷子,其中有三份已择录为会试中榜的贡生,而有一份则没有中选,不过因符合萧公公值得商榷的前提,特地一并挑出来。”

“哦。”

萧敬点点头,心里在暗想。

还是被张先生给说对了,李宾之这个人做事还是很有主见的。

这不事就来了?

萧敬问道:“那李阁老,判断这几份卷子是否有值得怀疑的地方,是以如何的标准呢?”

李东阳恭谨道:“以程敏政所提议之考题,多以五经题为主,再复勘于各份卷宗之中五经文章,涉及到大义和概论,看是否有斧凿的痕迹。由三名以上同考官认为有值得商榷的理由,便呈报,在下是从十几份考卷中,择选出这四份,特地取来与萧公公参详。”

这就涉及到很专业的问题了。

萧敬毕竟没有主考过会试,不知道内帘出题是什么规矩,甚至他连会试三场每一场都考的什么内容,都不全清楚。

此也是他觉得焦头烂额的原因。

门外汉来管人家专业口事情,这案子怎么主持?

萧敬笑道:“咱家不是很懂,涉及到怀疑鬻题,就是提前得知考题,那应该是文章写得好,或是不该以他这身份所能写出的文章,才值得怀疑。是吧?”

“不是。”李东阳认真解释道,“若有鬻题,则题目多不为一时所作,必定有长时间删改和斟酌的痕迹,是为斧凿之功。一些典故的任用,也会过于工整,另外就是其中会带有一些多人对经义理解不同,多有揉杂成分在内。”

萧敬好似是明白到什么,笑道:“意思是说,如果提前得知考题的,定不会以一人之力来写这篇文章,会找不同的人来参详,但不同的人写出的文章必定有揉杂,再加上推敲和斟酌痕迹明显,就会被认定为有怀疑?”

“是的。”李东阳点头。

萧敬道:“那若是涉案的考生,并不在这几份之中,是否可以洗清他们嫌疑呢?”

李东阳皱眉打量萧敬,摇头道:“话不能这么说。”

萧敬又笑道:“是否涉案的人在其中,就近乎可以认定其有问题?”

李东阳很不喜欢回答这种直接肯定或否定的问题,文官讲中庸,讲一切事情都可以商榷,也讲人和事不能一概而论……说白了文官喜欢当搅屎棍,这是文人骨子里带着的东西。

他不像萧敬这样的东厂提督,喜欢把对和错、有罪没罪,拿到明面下定论。

“若在其中,那怀疑就比较大了。”李东阳道。

“如此,开弥封吧。”

萧敬也不再废话,直接让人去取墨卷来。

而且是要在锦衣卫的监督之下开封,再进行考卷姓名的比对。

……

……

一下子要开四五千份考卷,还要进行详细比对,这是个不小的工程量。

但内帘官不单纯是有考试官,还有负责帮忙打下手的顺天府派来的属官,但即便有人相助,至少也要两个时辰,才能做完所有的卷子比对。

这次可不是只选出中选的那三四百人就行,连同所有考生的卷子,都要以朱卷和墨卷对比上,有的还会被选为“副榜”,这些副榜的人会进国子监为举贡,有的会给教职,诸如之前朱祐樘给张周安排的国子监学正等官职,也并不剥夺这些人往后参加会试的资格。

但若是以举贡放官,直接为任地方的话,那这些人以后就基本上跟会试无缘。

“李阁老,萧公公先前究竟是何意?听起来,陛下既无心于为难本场考生,何以还要出如此大的阵仗?”

刘春跟李东阳一起去见过萧敬和牟斌。

在开弥封等待的时间,二人先到了阅卷房内,刘春不由问询李东阳的意见。

李东阳显得意兴阑珊道:“早些结束,是时候该回去休整一番。折腾不起了!”

别人想针对程敏政,他李东阳对此并不感兴趣。

他只是想息事宁人,早点回去继续当他的阁老,恢复正常生活。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