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五十八章 大换血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翌日朝议。

张周出现在朝堂上,因为内阁提前已知晓有关王守仁上奏之事,所以从传统文臣的角度看来,张周这次上朝的意图很明显了,就是为王守仁去争取大同修城的钱粮。

在朱祐樘亲自提到王守仁的上奏之后。

张周话都还没说,刘健走出来道:“启禀陛下,以总制宣大等处军务之督抚之官,兼任巡抚大同之职,本就是权宜之计,而今大同军务已稳定,当另派大同巡抚,以总辖地方军机要务之事。”

内阁先出手。

意思是,王守仁既然提出他在宣大总制的职位上干的很费力,那也别勉强他,也不是说要下他的职位,而是给他找“助手”。

朱祐樘望着张周道:“秉宽,你意下如何?”

从话语中展现,其实皇帝已经比较认同刘健的说法,毕竟王守仁再牛逼,入朝当官还不到两年,哪能做到那么面面俱到?所以刘健的提议也并不是无的放矢,或是在故意打压王守仁。

但当皇帝的,现在已经倾向于在军务之事上,基本全听张周的,所以他才会认真去问询张周的意见。

张周道:“回陛下,臣认同刘阁老的说法。只是在派谁去的问题上……臣认为,应当以有地方安民资历的老臣前去方可。”

我不但认同你刘健,还跟你提出,要选个有资历的老臣,意思是我不跟你争。

朱祐樘道:“秉宽你有何好的人选吗?”

张周笑看着刘健道:“还是听听刘阁老的意见。”

这下别说是刘健心里犯嘀咕,连周围的大臣都没搞清楚,今天张周这么“好说话”了?

刘健也不管张周到底是何用意,固执己见道:“回陛下,臣举荐山东按察使刘宇。”

从刘健推荐的角度来说,他并没有超出职责,是皇帝让他推荐的,而且在大同巡抚的人选上,他的选择在张周看来……非常正常,因为历史上刘健在大同巡抚出缺时,所举荐的也的确就是刘宇。

当然时间上不吻合,可有一点,那就是刘宇在地上政绩上搞得非常好。

奈何这个人……未来攀附刘瑾,且只是会做体面事,并不是那种勤勤恳恳做政绩的,而是会文过饰非的官员。

朱祐樘问道:“秉宽你如何看?”

明明是刘健所举荐之人,但皇帝仍旧执着于要问张周的意思,言外之意,你们所举荐的边疆督抚,若没有张周的首肯,那都是白搭,还真以为让你们出来举荐,就能由你们决定了?

张周道:“回陛下,臣对于山东按察使刘宇所知不多,不好评断。但既是刘阁老推举之人,想来在治理一方上,必有其能力,臣不便反驳。”

刘健认真道:“若蔡国公你觉得此人选不合适,你尽管直言。”

张周笑着摇摇头道:“在下入朝时间尚短,所知悉的人甚少,至于用谁不用谁的,还是要看刘阁老等德高望重的同僚举荐,在下岂敢僭越?”

即便刘健已经料到今天张周就是在“示弱”,但还是有点招架不住。

因为他实在看不懂张周如此做的目的。

“刘宇。”朱祐樘道,“让朕再行斟酌吧。”

说到这里,朱祐樘还特地看了张周一眼。

大概是觉得,张周或是因为在朝堂上不方便反对,回头私下去跟张周商谈一番,到时张周再反对再举荐旁人,照样也是可以的。

这就体现出朱祐樘对张周的“回护”。

……

……

大同巡抚的事,看似是暂定了个刘宇,因为众官员对刘宇熟悉的人也不多,加上是刘健从张周的“牙缝”里挤出来的一个大同巡抚,传统文臣对于刘宇似乎还是充满期许的。

李荣道:“陛下,宣府巡抚马中锡已经多番上奏请辞,如今宣府军饷之事治理不当,户部已着请陛下再派人前往宣府,打理宣府府库之事。”

大明边镇的规则,宣府主要是作为西北粮仓大本营存在的。

弘治十年宣府军饷出现重大问题时,是由时为户部左侍郎的刘大夏兼佥都御史,以宣府巡抚的身份,治理军饷之事,并在一年之内令宣府地方军饷得到了改善,但刘大夏却激流勇退选择了告老还乡。

马中锡因为其能力的平庸,即便有一颗所谓的忠君爱国之心,奈何忠心和清廉是不能当饭吃的,耿直也不能,再加上西北改粮开中盐引制度之后,军需粮草状况每况日下,以马中锡的能力显然不足以克服如此大的问题。

朱祐樘又抬头望着在场大臣道:“宣府府库之事,诸位卿家有何见地?”

这次还没等刘健出面推举于谁,张周走出来道:“陛下,宣府粮仓军饷之事,涉及到西北各边镇的安定,若治理不当,只会引起军中将士的动荡不安,所以臣提请,以前户部左侍郎刘大夏,重新启用回朝,治理宣府军务之事。”

此话一出。

在场很多大臣更是带着不解。

刘大夏虽然没做过尚书,但熟悉他的人不少,此人虽说不上是茅坑里的石头,但也不是可以被张周一次举荐所能“收买”的。

张周这么主动去推举一个明明不可能收拢的人,还是抢在刘健等人之前提出举荐,明显就有点不合常理。

朱祐樘点头道:“刘卿家的能力,朕是看在眼里的,只是不知他近来身体状况如何,若无大碍的话,是该让他重新出山了。着令……”

还没等跟大臣商议,朱祐樘已经准备下令派人请刘大夏出山。

其实朱祐樘对刘大夏也是非常欣赏的,朝野上下谁有能力谁没能力,当皇帝的还是会看在眼里的。

“诸位卿家,尔等有何意见吗?”在朱祐樘意识到,只听了张周片面之词,自己已经忍不住要决定时,便想到还有那么多大臣,便就假模假样去问问大臣的意见。

刘健这次没回答。

刘健跟刘大夏之间……本身并没有那么深厚的交情。

反而是马文升……跟刘大夏可说是“高山流水”一般的知己。

马文升走出来道:“陛下,老臣附议。”

在刘大夏重新回朝这件事上,马文升老早就在运作,奈何因为有张周的崛起,皇帝对于西北军务,基本只听张周一个人的,使得刘大夏的起复之路异常坎坷。

不过现在由张周主动提出让刘大夏接替马中锡为宣府巡抚,一切就显得那么轻松了。

就算马文升知道自己出来“附议”,并不能代表主流文臣的意见,但他这个吏部尚书的面子,众臣僚还是要给的,他为了老友,也就没什么避讳的。

果然。

在马文升出来发话之后,内阁三人先选择了退让,也等于说把反对这件事的压力给到了其余官员身上。

奈何有张周和马文升二人为刘大夏背书,旁人说再多也是徒劳。

朱祐樘道:“下旨吧。”

这次不像刘宇去当大同巡抚那么麻烦,皇帝直接就在朝堂上做了决定。

……

……

朝议之后,朱祐樘也不出任何意外的,将张周召到内廷去叙话。

同时被召见的,除了刘健之外,还有马文升、朱晖二人,因为朱晖本身已是上听处一员,这也让前上听处成员张懋心里很不爽。

在这次内廷召见之后,朱祐樘旋即下旨。

除了刘宇正式成为大同巡抚之外,另外调襄城伯李鄌到辽东,配合平江伯陈锐平辽东女真。

除此之外,由张俊接替李鄌为大同总兵,再以庄鉴为宣府巡抚……

加上之前被调回京的偏关巡抚王琼……朝廷等于是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将宣大地方的巡抚和总兵官换了个遍,马中锡本来还等着调为偏关巡抚,或是调为九边其他地方……临时也被征召回朝,暂时以刑部右侍郎的职位待分配。

王守仁虽仍旧为宣大总制,但他的麾下却经历了大换血。

这对于大明边军将士来说也很懵逼。

明明一切都很顺利,如今又是寒冬腊月的,现在应该一切都该求个稳,为什么朝廷在更换人选之事上,却这么大刀阔斧毫不留情呢?

张周当天去研武堂时,朱凤也知晓宣大地方上人员大变动的事。

朱凤跟别人在意的点不同,当他得知没自己什么事时,松口气道:“还好。”

言外之意,只要不让我再去西北,继续让我留在京城里当个清闲之人,随便你们怎么去折腾。

“知节,你没有失望吗?以你的资历,随便哪处当个总兵官,都是绰绰有余的,很多时候甚至可以临危受命。就好像此番,陛下派平江伯前去辽东震慑建奴,其实派你去,或是更妥。”张周笑着打趣。

朱凤摇摇头道:“别,我没有平江伯的魄力。不过若是他最近找我的话,你就说没见过我。”

“呵呵。”

张周在笑。

平江伯陈锐最近“赖”上朱凤了。

因为陈锐知道自己身体不好,或是大限将至,很想为平江伯一门搞个姻亲什么的,加上老早就跟朱凤提出过,要把他嫁过一次人的女儿,嫁给朱凤当安边侯夫人。

再加上朱凤这个人……性格有些面,很多时候都不懂拒绝。

陈锐这样的老狐狸,便好似是吃定了朱凤,每每在他面前提及,差不多都快要到谈婚论嫁的地步。

张周道:“是为了联姻之事?你该去跟你祖母,还有令堂提及,只要她们不同意,你的婚事就不会落实。”

朱凤瞅着张周,一脸憋屈道:“先前平江伯明明将他女儿送给了张兄,为何张兄不收下呢?”

“怪我喽?”张周还在笑。

朱凤低下头。

他当然知道怪不得张周。

“不过知节啊,平江伯的这个女儿,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你的情况谁都知道,娶谁不是娶呢?”张周继续在鼓动。

是“娶谁不是娶”吗?

其实是“祸害谁不是祸害”!

倒不是说张周闲的没事干,是因为张周知道,朱凤未来继承人朱希忠的母亲,就是姓陈的。

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说此女出自哪家,但好歹也是“姻缘天注定”,说不定朱凤跟陈锐这个当寡妇的女儿就是有缘,以后就看对眼了,甚至把朱凤给带进“正途”,给老朱家开枝散叶了呢?

朱凤道:“张兄,别拿我言笑了,我的婚姻大事,我……我还没想好。”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还想什么?难得陛下对你的婚事都很留心,我看你也不必那么百般挑剔。”张周道,“早点成婚,让你家人放心,也免得再有人拿这件事来说三道四,不挺好吗?”

朱凤好似敷衍一般道:“那回头让我考虑考虑吧。”

……

……

朱凤一边说不再继娶,可当下午宁彤来找张周谈及有关开药铺之事时,朱凤眼神又变得有些热切。

张周也知道。

朱凤对宁彤应该也没什么别的想法,大概只是把宁彤当成朋友,而像朱凤这样的为人,难得还有个知悉和了解他,甚至曾经跟他算是“一家人”的异性朋友,也算是很不容易。

宁彤却连正眼都懒得瞧朱凤一眼。

那几年的婚姻生活……对宁彤来说,跟噩梦没啥区别。

“蔡国公,您所提过的几种药方,我都整理过了,发现有很多药材,在市面上很少能见到。”宁彤道,“或者有的,干脆只是闻听过其名,有的连名字都没人听过……您真的确定,要以这些药材来配药?据说是皇宫之内,对于来历不明的药材,查验是非常重的。光是毒性一项,新药查验就要超过半年……”

宁彤俨然已经是个半吊子的“神医”。

也是因为最近她经常出入于宫门,没事就给宫里的女贵人看看病什么的,加上有张周弟子的身份撑腰,宫里上下谁都会给他面子,连张皇后都没有刻意去刁难她。

虽然张周也知道,张皇后不可能不防备这个情敌的闺蜜,甚至是潜在的情敌。

张周笑道:“没有的药,我会一样一样补齐,再过个十多天,南洋的一批药材就会送到京师,有的还会在京师周围的皇庄官地进行培植,有的已经在南方栽培。你想跟我学医术,就记住要按我说的做事,至于旁人的眼光你完全不必在乎。”

“嗯。”

宁彤闻言,大概觉得张周是在说朱凤。

还往朱凤身上瞅一眼。

朱凤赶紧把目光挪开,好似“旁人的眼光”跟他毫不相干。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