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三十四章 加官晋爵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四月初一早晨,午门朝议。

朱祐樘正端坐在那,心思好像并不在大臣所讲述的内容,从他的角度来看,宁远一战还没爆发,一切却都已在张周预料中,虽然他现在也觉得朱凤、张延龄和陈锐三人的组合有点不靠谱,但至少还是满怀期待的。

就算是输,也别输得太难看吧?

“……这两年漕运,靡费甚多,尤其是钱粮调运往西北,粮食价格成倍增长,边地逃民日益增多,地方官府对此并无作为……”

户部尚书周经正在列举如今西北屯田所遇到的困难。

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从粮开中改成银开中,也就是折色法之后,西北商屯基本已不存,西北种粮食无利可图,边军防御重点从安民变成守城,鞑靼隔三差五就来抢掠,一般的百姓谁受得了?

最初百姓觉得种粮时,有官军保护,鞑靼来了能退到城塞内,可当他们从城塞出来发现自己的秧苗都被毁了,连补种都没办法,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种粮食。

西北的问题,既是怠政的结果,也是草原局势变化的结果,天灾人祸一顿折腾,西北的土地连年荒废,逐渐一切都只能从京城各地调运粮食,所带来的运费和中途的损耗,就成倍增加。

朱祐樘没心思听这些。

现在是只讲问题结果,不讲解决办法,把一切都怪罪于西北地方官府不阻拦流民迁徙?这口锅有点黒有点大吧?

就在朝议过半,朱祐樘想随时中止朝议时。

从午门之外,萧敬带着两名小太监急匆匆而来,当萧敬从周经身旁路过时,周经也不得不停下他的长篇大论,萧敬已带着一份好似战报的东西,呈递到了朱祐樘面前。

“好!”

朱祐樘本来还昏昏欲睡的,现场大臣也都不太有精神。

皇帝一声吼,在场好像所有人都把精气神给提了起来,他们也不知道皇帝这是什么了。

但见朱祐樘好似打了鸡血一般,站起身握紧拳头挥舞着手臂,好像都忘了自己是个正在跟臣子议朝事的皇帝,朱祐樘一脸振奋之色道:“就该擢他个安边侯!”

听了这话,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坏了,出事了。

这种“出事”,不在于大明的边疆遇到什么威胁,而在于有些事已超出了他们的控制。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可是宁远之战有了进展?”

朱祐樘这才想起来面前还有一堆看着他手舞足蹈而懵逼的大臣,但他也先不理会刘健的问题,反问道:“秉宽呢?”

果然。

很多大臣意识到,这事出得还有点大。

萧敬笑道:“陛下,张先生今日休沐,并没有上朝啊。”

休沐?他不休沐也不会来上朝!他不是翰林院史馆修撰吗?上朝跟他有多大的关系?有什么事需要他来商议吗?

“派人,去请他入宫来。”朱祐樘道。

“是。”萧敬领命,马上退下,却也不亲自去请,而是派人去。

刘健立在那显得很尴尬。

我一个首辅出来问话,陛下就这么把我无视了?

朱祐樘此时也好像记起来要跟大臣解释一下,他道:“昨日,也就是二十九,上午时宁远城西门发生激战,所得之捷报乃是昨日中午发回来的,安边伯和建昌伯、平江伯三人,在城头调度以远炮轰狄夷骑兵阵,大破狄夷,随后派出六路兵马追击……初步算来,已有至少六七百敌首的战绩!”

以往这种事,在场都会引来一片哗然。

但这次等皇帝说完,在场这群文官可说是鸦雀无声。

以前还觉得震惊。

现在已经……

麻木了。

刘健快速喘了几口气,让自己心情尽量平复下来,就好像是要压着心中的怒火一般,问询道:“陛下,不知是何等远炮,射程如何?威力又如何?”

他当然不觉得大明边军取胜是多么让人愤怒的事,而是他觉得,自己好像是被戏弄。

火炮?

原来这就是当时张周“无可奉告”,还得到张懋力挺,说能破敌的东西?

朱祐樘指了指刚调遣人手去请张周,回到他身边的萧敬道:“你说。”

萧敬道:“张先生先前铸造十二门子母神威大炮,让安边伯等人带到宁远,此炮平地射程有二里,若是架设于城头射程更远,且炮弹落地之后形成开花之势,周围百余步范围内近乎是寸草不生!”

“啊!”

在场的文官就算再忍着,不想发出感慨,免得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但听了萧敬的话,他们都还是快惊掉了下巴。

萧敬一看效果达到,继续道:“此战中,安边伯故意固守在城塞之内,吸引胡虏靠近扎营,并以骑兵于城西门之外列阵,随后胡虏以数千骑兵突袭而至,妄图以弓弩等逼退宁远军将,在胡虏骑兵突进至半路时,十二门字母神威大炮齐鸣,连续五轮齐射,以六十枚开花弹炸得胡虏骑兵阵人仰马翻,随即安边伯等边将亲自领兵上阵,开战追逐厮杀……建昌伯本人在此战中亲手击杀胡虏校尉一名……”

听到萧敬的话。

在场的文官站不住了,一群人都在私下里议论纷纷。

这腔调怎么像是偏头关一战的翻版?

也是不起眼被他们轻视的将领,上次是朱凤,这次是张延龄,居然都能亲手在战场上亲自斩获敌人?

这是有多顺,都能让张延龄上阵杀敌?

那是不是换成任何一个会骑马的,都能上阵杀敌?

朱祐樘此时心情大好,抬头看着午门门洞道:“朕也没想到,此战会如此顺利,首功还是应当在秉宽身上。既是他神机妙算,推测出狄夷进一步侵犯之地,又建议让朕调兵遣将做了安排,更是由他亲手制造出神威远炮,此战可说是边军对狄夷彰显神威的又一座功碑啊。”

“恭喜陛下。”

上次是徐琼出现先道贺,这次却是谢迁先走出来道贺。

由谢迁带头,其余的大臣都识相,也都一齐来恭贺朱祐樘,也算是为皇帝拍马屁。

之前皇帝都说了,以结果论英雄,现在就算结果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说后续的追击战结果还没出,也可能有虚报战功……但现在计较这些细枝末叶还有意义吗?估计朱凤等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虚报战功吧?

如果这功劳是任良等地方将领报上来的,注水成分就会很大。

可朱凤等人到底是皇帝亲自派去的,再加上宁远距离京城也不远,如果报的是一场大捷,朝廷岂能不派人去查?

“诸位卿家,朕一向讲求的是用人不疑,以后还望你们能多加理解。”

关键时候,皇帝反倒谦卑起来。

这话既好像是在为他用朱凤和张延龄做解释,但在大臣听来,更多是在为听信张周这件事做铺垫。

你们看看,朕在九边问题上,听了张周两次,都赢了吧?

不管用的什么人用的什么大杀器,能赢就行,反倒是伱们闲的没事挑剔他,有意义吗?

李东阳走出来道:“陛下,不知辽东进一步的动向是如何?可是要以辽东为突破口,出兵草原?”

“朕暂时还没想好。”朱祐樘没有给这些文臣打包票,正如他现在一切都听张周的,如果现在张周说适合出兵草原,那他近乎可以毫不犹豫派兵去,他自己也就不做这种“外行人”的提议。

李东阳不由看了旁边的刘健一眼,似乎现在他更加理解刘健先前点张周为状元的举动。

如果敌人挡不住……那还是“同流合污”吧。

……

……

朱祐樘没有让大臣跟他一起等张周。

就算要为张周表功,他也准备在来日奉天殿大朝时,当着文官武勋、王公贵胄的面,来一次像样的封赏,让别人知道他用张周是多么正确的事情。

当张周入宫时,众大臣已经零散而去,张周只需要到乾清宫见朱祐樘便可。

“秉宽,知节不负你所望,也不负朕之所望啊。”

朱祐樘都没在自己的座位上等,而是立在乾清宫内,只等张周到来后,上来就抓住张周的手臂,用激动的话语对张周道。

张周先给朱祐樘降了降火,他道:“陛下,大结果没出,不要因为一时战略上的进取而忘了整体的战略。”

“对对对。”

朱祐樘点着头,“还是秉宽你顾虑周全,来人,快把战略图给秉宽摆开。”

地图在拼好的桌子前摊开。

地图还是张周自己画的,张周觉得这都很多余,难道皇帝的意思,是让他在这里再给分析一下战情?

好在萧敬的到来让皇帝的脑袋又降了降温:“陛下,刘阁老他们,还有英国公等人来了。”

“让他们进来吧。”

朱祐樘都不用“请”这种字眼了,可能是他觉得,没必要。

随后张懋、马文升、刘健、李东阳、谢迁和周经六人出现在乾清宫内。

当他们进到殿内,看到殿堂中间摆着两张桌子,上面摆着地图,而张周则跟皇帝近乎是并排而立时,他们有种“这小子难道不懂规矩”的疑惑,不过随即他们想明白了,在张周身上发生的事情,就不能用常理去揣度。

“几位卿家来得正好,秉宽正要跟朕分析一下如今辽东的局势,你们也凑过来一起听听!不必施礼了。”

有张周在,君臣礼数都可免。

几人往前凑了凑。

等看到那张地图,他们会觉得头晕,没学过地理的,乍一看到这种东西,会觉得跟天书一般。

随后张周在上面指点了几个区域,并以距离对比等事稍微一注释,在场六名大臣又全都变得“秒懂”。

“宁远的地势很特殊,从这里追出去,最多不过四五十里,就会遇到山峦等,必须要回撤。”张周道,“如此看来,战果多都发生在宁远城下,想再做进取,除非是带兵进击草原。”

李东阳又抛出先前的问题:“那在你看来,是否应该令我大明边军收复草原呢?”

张周一听就知道是在试探自己,他笑道:“也不是不可!”

李东阳瞪他一眼。

好似在说,你小子,给你个杆子你就往上爬是吧?

朱祐樘则很认真问道:“秉宽,你觉得眼下派兵进草原的话,胜算几何?”

“陛下……”刘健又想去给皇帝的头脑降温。

张周道:“陛下,所谓的胜算,应该局限于一时一地,不应该是总体战局,目前来看进兵草原仍旧是弊大于利,且我三军目前所配备的新炮较少,下一步臣要拿出来的新武器,还在研制之中,目前还不能派上用场。”

“对对,是该如此。”

朱祐樘先前似乎对于出兵草原还满怀期待,但听了张周的话,瞬间又觉得不出兵才是正确的。

几个大臣面面相觑。

他们似乎都看出来,现在的皇帝就好像没有主见一样,完全是被张周牵着鼻子走。

可问题是……他们还没法去提醒皇帝这么做是错的,连他们自己也觉得……张秉宽这小子真是有点邪乎啊,偏头关一战有王威宁就算了,你用名将取胜不叫本事,但宁远用的可是一群虾兵蟹将,居然还能取得大捷?

朱祐樘道:“朕的意思,是准备调拨钱粮,多督造一些神威远炮,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刘健道:“陛下,此等事是否应该在廷上商议?”

张懋则笑呵呵道:“利国利民的事,难道朝上,或是内廷,还会有人反对不成?”

这下倒让刘健无言以对。

不管造火炮的成本如何,但从这火炮在宁远一战所发挥的功效来看,造是必然要造的,就看造多少,这既取决于大明富余的财力,也要看张周这个设计师的能力和水平,如果上周不提供技术上的支持,造炮也无从谈起。

朱祐樘对此,也不打算跟大臣做详细的商议,他说要造就真的造。

如张懋所说的,这种事你们大臣难道也要找理由来反对?

“朕的意思,造新炮的事,由秉宽来负责,朝廷并不干涉他如何来造,按照造价,朝廷从他那边收购回来便可。”朱祐樘提出自己的意见。

“陛下……”

这下就连张懋都觉得,皇帝这简直既是在给张周送权,又是在送钱啊。

其余几名文臣,自然是要一齐反对的。

戴义则从旁解释道:“所用的工匠,也都是朝廷中人,该怎么造,由张先生调度,造价方面自然也会核算,张先生也未打算将炮挪作他用,工匠一概不得出京师,朝廷若不用张先生……光是铸钢一事,朝中便无人能完成。”

谢迁笑道:“意思是,这天下之间,除了这位张状元,他人都无法完成?哪怕是有他教导都不成?”

朱祐樘道:“谢卿家,你是对此有所反对吗?”

“臣……不敢。”

谢迁本来还想继续质疑两句。

但听皇帝的口气都不对了,他见好就收。

“从威武天火药,到神威远炮,都乃是张卿家一手所制,他的作用在偏关和宁远两战中,是无可替代的,朕本就将偏关一战的功勋给他记下了,如今朕要给他赐爵位的话,几位卿家可有异议?”

朱祐樘也不含糊。

偏头关一战你们还觉得,王威宁的战术运用功劳更大,张周只是辅助作用。

再加上当时张周还只是个举人,没有过多参与到那一战的大讨论中来,你们还不信任他。

现在他都已是进士,接连两场功勋,赐个爵位总不过分吧?

“臣附议。”张懋先表达了意见。

但怎么听,张懋的口气都带着酸溜溜的意思。

之前他要跟张周联盟,是觉得跟张周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一个文官一个武勋,各取所需之下是不会有何矛盾的,但若是张周也得了爵位,那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但在这种境形之下,张懋又不得不站在张周一边。

马文升在关键时候,选择了沉默。

因为他没理由去反对。

刘健道:“陛下,功勋之事本该在朝堂上商议,且无论张周在此战中居功如何,他都未亲身带兵前往,与敌军苦战,也未有阵前立功之事。此先河一开……”

“刘卿家是要反对?”朱祐樘脸色又不悦。

怎么朕想用谁,你们就针对谁?

刘健无奈道:“还要再行商议。”

“呵呵。”朱祐樘冷笑了一下,“朕明白你们的意思,宁远的战果还要再等进一步的奏报,也要派人去核查,看是否有虚报之处。至于杀良冒功的事,朱知节应该做不出来。”

这点倒是也让在场几名文臣也认同。

杀良冒功的事,一般都是当地的老兵油子干的。

地方的军将经营多年,确定没人会检举他们,安全性能高,还能找到替死鬼,才干这种事。

如果说朱凤立了大功,还跑去杀良冒功……除非朱凤活腻了。

看起来朱凤这小子傻乎乎的,不至于干出这种事。

朱祐樘道:“宁远一战追击的价值不大,明日早朝之前,应该所有的战果都会奏报过来。到时朕会再行论功行赏,朕先封朱知节为安边侯,再为秉宽议功,诸位卿家应该没什么意见了吧?”

这下连刘健和李东阳都沉默了。

就算只是目前杀俘六七百朵颜三卫骑兵的功绩,给朱凤加封个侯爵也够了,更何况后续可能还有补充。

至于张周这边……不在于张周的功劳封赏是否有先例,而是皇帝非要开此先例。

皇帝执意要封赏谁,大臣还真拦不住。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