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六十一章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奉天殿,朝会。

随着王琼、朱凤和刘瑾抵达偏头关,朝廷也终于为王越发丧。

当皇帝在朝堂上当众宣布此事时,即便朝野上下的文臣武勋多数都看不上王越,闻言之后还是多有惋惜。

朱祐樘道:“都是天命使然,若非张侍讲为他续命,或许去年他便已亡故在回京路上,上天给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却也没再给他太多时间,他是看不到大明北关中兴的一天。”

皇帝的言语中带着感慨。

大臣们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野心”。

连马文升和刘健两个早就知晓王越之死的人,也没想到皇帝会发出“大明北关中兴”的豪言壮语。

好似在皇帝看来,西北有没有王威宁,差别没那么大了,反而是少了王威宁这个旗帜,他更可以放开手脚一展所长。

工部尚书徐贯道:“陛下,如今偏关局势不稳,是否该加紧修筑城塞?若只是以安边侯为总兵,只怕狄夷会再启衅事。”

“谁?”朱祐樘问道,“是鞑靼小王子,还是那个火筛?朕这里还有一份战报,公布吧。”

戴义走出来,将陈锐抵达延绥之后所写的边关奏报,尤其涉及到草原上鞑靼人动向,当众宣读:“……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移中军帐至河套之内,毁大明河套关所四十几座,夜不收长入河套六百里,探知鞑靼中军帐移于鄂尔多斯,或有大举犯境之意。请朝廷调拨……”

陈锐的上奏,有点“危言耸听”的意思。

黄河河套地区,也就是黄河北部曲折拐弯那一块,有大片的黄土和沙漠,同时也有草原南部的沃土,过去从土木堡之变后,再到成化年间王越西北屡次捷报,再到弘治十一年王越被重新启用,西北所围绕的都是“河套地区”的归属权在进行。

鄂尔多斯位于河套地区靠近大明的方向,达延汗将部族的中军大帐移到鄂尔多斯,给大明的感觉,就像是达延汗要大举入侵。

不过陈锐的目的,不是为了表明西北的局势有多紧迫,他主要在阐明一个主题……

要钱。

等戴义将西北的战报陈述之后,退回到皇帝的身后。

朱祐樘道:“诸位卿家,鞑靼来势汹汹,平江伯身在延绥,周围战局变化感受最为真切,他这般上奏,不知你们有何意见?是否应该在延绥等处备战呢?”

皇帝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备战一直都在进行,不需要跟大臣商议。

皇帝所谓的备战,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防守,而有主动出击进行“搜套”和“剿套”的意思。

“兵部!”朱祐樘主动发问。

马文升代表兵部走出来道:“陛下,如今狄夷意图尚不明确,各方当以稳守为主。”

朱祐樘不太满意,摇头道:“从成化年间,王越等官将浴血拼杀,才将河套重新置于大明版图之内,二十年间鞑靼不敢于河套之内盘桓,如今却要在朕手上,看着鞑靼人将国朝修筑于河套内的土堡摧毁或据为己有,让他们肆无忌惮以河套为根基,侵犯西北各处?”

河套地区对大明来说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其形状,类似于一个倒过来的“凸”。

大明的延绥、固原、偏头关、大同等重镇,基本是围着河套所设立,如果河套地区一直都在大明的控制之内,或者大明的边关能对其形成应有的威慑,使得鞑靼人不敢驻扎放牧于河套,那鞑靼人每次要侵犯都要跨过河套地区,给大明的准备时间会很长。

大明在成化九年,正是靠王越,趁前任可汗,也就是达延汗的伯父满都鲁等部族联合侵犯宁夏等处时,出兵鞑靼本部所在的红盐池,并取得“红盐池大捷”,这一战奠定基础,而后屡次大捷,逐渐逼迫鞑靼将兵马撤出河套,大明开始在河套地区修筑各种堡垒,轮换兵马进行驻守,自此一直到弘治十一年,鞑靼都不敢大举侵犯河套。

现在达延汗稳住脚跟,有点想恢复其上一任可汗疆土的意思,要跟大明朝硬刚。

这边马文升的意思,是要静观其变。

但朱祐樘不想等。

达延汗想恢复祖上的荣光,难道大明的皇帝就要丧失先帝时期取得的基业?

河套地区是一直都不完全在大明的控制之下,是鸡肋地区,但也事关到大明边关的安稳,同样涉及到朕的颜面好不好?

……

……

场面有点僵。

马文升出来进言,被皇帝给怼回去,君臣之间好像对于西北局势,是有信息差,并有意见不合的。

刘健代表文臣走出来道:“陛下,此时蒙古右翼各部,因火筛惨败于偏关,或引起鞑靼小王子觊觎,鞑靼小王子出兵于鄂尔多斯,或有趁机吞并火筛所部之意。如今威宁侯新丧,此时不宜大动干戈。”

刘健是最明白皇帝心意的人。

之前朱祐樘曾不止一次找过他们这些阁臣,单独问询有关搜套等主动出击的事项。

刘健现在就是要把皇帝的心给安回去,就算当皇帝的有野心,大臣有时候劝不住,那就先用拖字诀。

朱祐樘对刘健的说法并不满意,他道:“难道尔等都觉得,鞑靼小王子此举,并非针对大明边关?”

鞑靼人都常驻在河套地区了,大明朝的臣子居然没有危机意识?

“张周!你的意见呢!”

朱祐樘突然道一句,把所有人的心神都给硬生生拉回来。

他们这才意识到,如今皇帝对于军政事务最愿意听从意见的人,既不是兵部,也不是内阁,再或是都督府。

而是他所钟意的“秉宽”。

张周从人群后面走出来,拱手道:“回陛下,臣认为,鞑靼此举分明有意在对我大明施压,或鞑靼真有完成内部吞并之意,但若我大明于此时只坐山观虎斗的话,那等二虎相争有了结果,再想厎定河套,将会难上加难。”

张周此言一出,在场大臣也近乎是哗然。

他们似乎终于借着张周之口,确定了皇帝内心的想法。

主动出击。

将达延汗的野心扼杀于萌芽。

张周倒也并不是无的放矢。

在历史上,达延汗移帐于鄂尔多斯是在弘治十三年到十四年之交,当时达延汗的目的也是要吞并蒙古右翼,但因为信息不对称,大明君臣所商讨的结果,是很可能达延汗有意要进犯大明边陲,当时皇帝跟刘大夏等人商议要御驾亲征。

皇帝出征心思被打消之后,于是在弘治十四年“秋七月丁卯,保国公朱晖、提督军务都御史史琳等以五路之师夜袭敌于河套,斩首三级,驱孳畜千余归,赏甚厚。”

大概的意思。

高射炮打蚊子,五路大军趁着达延汗大军出征蒙古右翼时,奇袭河套,最后只杀了三个鞑子,抓回来一千多的牲畜,然后就奏大捷,皇帝各种封赏……

毕竟是替皇帝出征,结果大或者小不重要。

赢了……战略意义达到就行。

但结果真的达到战略意义了吗?

但这之后,河套地区仍旧为达延汗所控制,只是双方断了马市交易而已。

至于弘治十四年这场出征的战略意义是大是小,那便见仁见智。

……

……

历史上,要等到弘治十三年年底,达延汗才会移帐于鄂尔多斯。

张周作为穿越者,却明白自己的出现,已带来蝴蝶效应。

火筛于偏头关一战的惨败,让达延汗提前动了灭蒙古右翼的心思,等不到将来,正是要趁其病要其命,此时移帐到鄂尔多斯,主要意图也是草原内部纷争。

可对于张周来说,难道知道这场仗多半打不到大明境内,就坐视鞑靼人这么明目张胆入套后,以河套地区为根基,展开内斗?

大明的威风何在?

有些话,也不用他张周去进言,朱祐樘是最先忍不了的那个。

没有偏关和宁远两场大捷就算了,现在明明是我们大明取得两场旷世大捷,结果你们鞑靼人“反客为主”了?这算是越挫越勇?还是给你们脸不要脸?

以为大明就不会主动出击,还是觉得你们有本事跟我大明边军将士奋力一战?

所以这次朱祐樘所想的,也不再是固守九边各镇,而是要给鞑靼人一个深刻的教训,这既是历史上曾发生的事情,也是因为朱祐樘有张周为其撑腰之后,底气足了之后心中忍不了的事情。

打!

就算王威宁死了又如何?

王威宁死了,还有朱知节,更重要的还有张秉宽呢。

朱祐樘听到张周的话,显得很振奋,问道:“张卿家,你认为若是出兵于鄂尔多斯,此战将会有几分胜算?”

大臣一听就知道,皇帝心意已决。

这是非战不可了。

张周道:“陛下,臣不太明白此话的意思。”

皇帝闻言皱眉。

在场大臣也都用好奇的眼光看过去。

你们君臣不是在这里唱双簧吗?居然还问皇帝是什么意思?

问你几成胜算,你本事大,直接说十成,皇帝也不会反驳你,你说八九成,我们还能说什么不成?

张周举起笏板道:“鞑靼久有不臣之心,放牧于草原,却不守朝廷所敕给的牧场,屡屡进犯我大明,杀我将士掳我臣民。如今他们更是大张旗鼓进驻于河套,将我大明将士置若无物。臣心中所想的,乃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哪怕出征连一成胜算都没有,就不该出征?就该继续看着鞑靼继续不守臣道?”

此言一出,大臣们议论纷纷。

以谢迁为首的人差点想出来跟张周好好论一论。

谢迁心里也来气。

你这臭小子!

平时我能言善辩尤侃侃的毛病,全都被你学了去,而且你哈变本加厉,你这都打了什么比方?

皇帝问你几成胜算,你愣是不正面回答,感情你小子想当我谢于乔第二是吧?

张周的话,若是换了他人口中说出来,就算是谢迁,也有不敬之意。

公然质问皇帝,身为臣子的有几个胆子?

但他的气势很足。

朱祐樘闻言之后,更是感同身受,一脸愤然道:“张卿家所言极是,莫说是如今天时地利都站在大明这一边,就算不占,难道就该坐视鞑靼势大?无论鞑靼内部是否有纷争,也无论草原未来局势如何,隔岸观火不如主动出击,朕十分认同。”

“陛下……”此时由左都御史闵珪出来,想要劝阻皇帝的野心。

朱祐樘抬手打断闵珪的话,继续道:“朕先前未提,除了安边侯和王琼之外,朕已跟阁部等人商议好,以秦纮总制宣大军务,镇所暂定于偏关。至于总制三边军务,以及未来是否要出兵之事,也要看火炮铸造情况,朕先前跟诸位卿家提到,要增调帑币以完成铸炮,诸位卿家如今可有何意见?”

大臣们这才知道。

原来皇帝一直在这里等着呢。

怪不得先前西北看起来平安无事,皇帝却主动提出要增加铸炮的预算,感情皇帝已认识到西北非要主动出击作战不可。

李东阳走出来道:“臣认为,如今当以固守偏关为主。”

“为何一定要固守呢?”朱祐樘质疑道,“死守边城,鞑靼总会进犯,以偏关目前的局势,进退维谷,难道要丧失偏关驻守,而令鞑靼有机会长驱直入?若死守,以何为守?”

朱祐樘又说出了他心中属意于主动出击的原因。

偏头关的确是不太好防守,而且现在草原上各部族因为生存问题,除了完成内部兼并,就是不断袭扰大明的边关。

说白了都是为了活命。

偏头关靠王越的威势镇着,一直没出事,难道把朱凤他们调过去,一定能管用?

既然守的话漏洞百出,还不如把战略调整为主动出击,把可能会出现的战场,从偏头关挪到草原腹地,至少也先挪到河套地区,比如说鄂尔多斯。

李东阳足智多谋,此时也不好说什么。

难道跟皇帝说,我们相信朱凤和王琼,一定能把偏头关给守住?

还是说我们相信秦纮?

朱祐樘继续道:“总制三边军务人选,这几日内,朝堂要先行商定,至于是否要出兵河套、如何出兵,着兵部拟定行军章程之法,内阁每日留一人值夜于值房,司礼监随时调军务急报上呈,无论时候有多晚,朕都会亲自阅览。”

“是。”

戴义出面替上疏几个被点名的衙门应承。

皇帝的意思,眼下就已经是战时状态。

你们也先别想怎么防守了,还是先想想以谁去总制三边军务,商讨怎么出兵给鞑靼人一个教训的问题,还要把耗费什么的都给算清楚,就算朕说过要不计成本,至少也先告诉朕,这场仗到底可能会损失多少。

……

……

朝议结束之后。

众大臣出了奉天殿,早就已经炸开锅。

很多御史言官有打算去劝谏皇帝的……

“……成化时,多乃因鞑靼屡屡进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鞑靼几次犯境都是无功而返,若此时轻启战端,只怕遗祸无穷。三位阁老当劝谏于陛下,令陛下放弃出兵河套之议……”

内阁三人,自然就成为众矢之的。

以往谢迁还会说,你们行你们上,不行就别瞎逼逼。

但这次他不会这么说。

因为从这次的立场来说,文官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大明出兵已难分什么利弊,是否出兵也各有好处,全看一个立场问题。

如果谢迁跑去质疑这些御史言官,那就等于说他们跟御史言官站在了对立面,那以后谁还会听他们的?

“张秉宽呢?”

李东阳故意要把矛头指向张周。

他看似是在寻找张周,更好像是在提醒在场大臣,你们要劝谏皇帝,还是让张周上更为合适。

谢迁用“还是你老李”牛逼的眼神望了李东阳一眼,大概觉得这招“祸水东引”很牛逼,让大臣去围攻张周去。

但众大臣没有在人群中找到张周的身影。

张懋走过来道:“朝议之后,陛下已召秉宽去内廷,尔等没看到吗?”

元守直道:“难道陛下是要单独跟张某人探讨军情不成?”

张懋笑道:“良弼啊,要是你能屡屡料敌于先,陛下问策于你,也不是不可!”

“你!”元守直差点想过去跟张懋拼命。

但武勋那边现在态度也很强硬,且还有种要共同进退的意思,见元守直面红脖子粗准备要挑衅,一群武勋站在张懋身旁,好似是在声援。

元守直就很识相,只是在那干瞪眼,也不靠前了。

掐架?

真掐不过,就算张老头年近六十,好歹也算是行伍出身,元守直凭什么去掐?

李东阳见找不到张周,便质问张懋道:“英国公,陛下可有征询过都督府有关出兵事宜?”

矛盾转嫁不到张周身上,就往武勋身上引,总归不能让那群人总盯着我们阁臣。

张懋笑了笑,他过来,其实就是帮刘健他们解围的,别看他平时嘻嘻哈哈的,但在政治思维上,他并不比内阁任何一人差,这是几十年磨砺出来的经验。

张懋道:“诸位,搜套之事,历来有之,又不是第一次。何以要有如此大的反应?难道只是因为有了张秉宽,搜套的胜算更大?还是说诸位怕他借此机会跳到尔等头上?”

“姓张的,你……简直是欺人太甚!”

“大明蠹虫全都是你这般模样!”

因为张懋的质问,现场又乱了起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