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征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城北,德胜门外。

当天一早就布置了祭天的祭坛,三千名京营将士在保国公朱晖的调度之下,已完成列阵,同时此番要跟张周一起去宣府的十门子母炮也整齐在列。

张懋等勋臣更是早早就到来观礼,文官方面只有李东阳和少数几名中下层的六部官员到场,皇帝说是要亲临来为张周饯行,但一直到临近中午时,仍旧不见皇帝的身影。

就在他人以为皇帝又在跟张周密谋什么大事时,却是张周一身正三品文官官服出现在现场。

众人跟张周见礼,就算很多人瞧不上张周,但始终张周现在已经是挂名的兵部右侍郎,这蹿升速度让在场的人艳羡而不得。

皇帝没来。

出征前的祭天仪式也没有开始,张周先跟李东阳到一边,看似李东阳是要代表文官跟张周嘱咐几句,但李东阳更多是想知道他儿子治病的进展。

“……很难。”张周的评价简单而直接。

李东阳道:“那你也不该随意开药。”

张周道:“李阁老不会也以为我乱来吧?我说的那些药,是真的有成效,但一般人不敢用而已。我知道李阁老心中所想,能让令郎过几年太平日子,再给你抱个孙子,再无大奢求是吧?”

这话太直接,也有点伤人,李东阳没搭理他。

张周笑呵呵的模样,不再像是个治病的大夫,更好像是个跟人论道的哲人:“我是大夫,或者说陛下让我充当大夫的角色,那我的任务就是把病患的病给治好,治病之外的事就不在我考量范围之内。”

言外之意,你爱治不治,反正你儿子的花柳病又不是我给他带来的。

都知道是个早死晚死的问题,你儿子因为得病死了,还能赖在我头上不成?

李东阳道:“我甚至认为,你是知晓病难医治,才会开出那等药方。”

“哦?原来在李阁老心目中,在下竟是这般不堪啊。”

张周眼神中透出失望。

李东阳的意思他明白,当他发现李兆先的病根本无法医治时,才会下猛药,这样既在皇帝面前保全了他神医的名声,又能让李家知难而退,张周自己没什么损失……

“呵呵。”张周笑了笑,目光落到远处正在跟朱晖言笑晏晏的张懋身上,“我以为李阁老会跟他人不同,原来在讳疾忌医这种事上,其实李阁老跟英国公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啊。”

李东阳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又被张周讽刺了一顿。

他心说,这也是我不稀罕搭理你的原因。

说话总夹枪带棒的,说你欠揍都是客气的,更可以说是你不懂规矩,好像没打算正经跟我们这些人相处。

可李东阳到底是念子心切,稍微琢磨张周的话,还是摸出一些门道来。

张周真是那种“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庸医吗?

如果张周真的那么没担当,何须在南京时,就惦记着给小公主治病?难道张周不知道当初给公主治病出了偏差会有怎样的后果?

如果大明在治疑难杂症这件事上,还有比张周更牛逼的人物,他李东阳昨日也不至于会在戴义面前同意让儿子去治病。

李东阳正不知该如何继续谈下去,远处銮驾到来,话题也就没法进行。

因为之后张周也不可能再有闲暇跟李东阳商谈,现在等于说把难题抛给了李东阳本人……

到底是相信张周的,要给儿子试试那些猛药,或许能把儿子的命给拉回来;再或者是让儿子的病一天天恶化下去,继续用那些没有成效的治疗方法……

……

……

朱祐樘到来,接下来就是张周当着君臣和将士的面,上祭坛去祭天了。

以往这都只是个走形势的事,不是一般的蠢人也不会相信这种祭天真的有用。

但现在是张周亲自上场,效果就不同了,连下面的将士都满怀期待,因为谁都知道张周在上达天意这件事上,到底是有多牛逼。

“卦为坤,上上,得凯旋大捷!”

张周似模似样将卜卦的事完成,听到张周当众宣布的内容,朱祐樘听了都在笑。

因为张周之前跟他说了,自己并不擅长这个,一个人在卜卦之前就告诉他,这卦就是糊弄人的,而张周却还得他的命令在这里说得煞有介事,朱祐樘当然觉得很有意思。

不管有用没用,但将士们信。

当看到台下的将士们正在欢呼时,朱祐樘自己则好像突然心境跃升,因为他看出了所谓的天意,不过是方士用以安定人心或达到某种目的,而虚以委蛇的辞令。

这还是张周教他的。

换了以往,他朱祐樘可是最迷信的人。

“张卿家。”

朱祐樘走上前,亲自授予张周官牒、节杖等物,也不过是走个形势,也代表皇帝对张周此番出征最高的信任。

张周将东西都接过,转交给一边的孙上器。

朱祐樘好似面对一个即将出征的老友,拍拍张周的肩膀道:“凡事小心,不可勉强,但也不要坠了大明将士的威风,此战结束,待你回京时,朕再为你接风洗尘!”

“谨记陛下教诲。”

“噢!噢!”

台下的将士还在那欢呼。

朱祐樘就这么目视张周走下祭坛,由锦衣卫给张周牵过马匹来。

本来以朱祐樘的意思,还想当众放几炮振奋一下军心和民心,但德胜门外毕竟是大明水路运输的终点站,这里的民居相对较多,再加上张周临时没有去准备空包弹,也就没必要搞此动静。

在张周上马之后,一行三千人,后面还跟着一千多名赶着马车等随军的工匠,一起踏上往宣府去的路。

……

……

“秉宽啊,看你这架势,真像是要搬家呀。”

张懋负责代天子送张周出征,走到城郊,也即将到十里亭,张懋骑在马上,笑盈盈对张周道。

此时张周身后跟着几个同样骑马的人。

都是缓步而行。

除了张懋的孙子张仑之外,还有被张周临时调过来的未来大舅子林庭,此时林庭已不再是观政进士,而是临时被委派以工部主事。

新科进士六部观政之后授以六部主事之职,就算林庭授官早了一些,但张周也没破坏规矩非要把身边人越级提升。

或者说,张周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升官上坐火箭就足够了。

张周笑道:“张老言笑了,我此行宣府,能带的炮和火器不多,到了之后还要自行筹措铸炮等事,这不我还要去一趟西山,把西山的家底给带上,到宣府之后既要演兵演炮,还要开矿……不多带点人怎么行?”

张懋哈哈一笑。

心里在想,你小子话还挺多的,问你一句你回我十句!

“但秉宽,我看你用人方面,好像很单薄,怎么没跟陛下多请调一些朝官随行?或者你也该请一些幕宾,要是你手头有拮据的地方,老夫可以帮你。”

张懋很热心。

他的意思,人家出征就算不能拖家带口,但也至少带三五个幕僚,遇到什么大事先由身边人开会商讨完毕,你作为主帅只需要择选幕僚意见中的精华便可,不用事事由你亲力亲为。

而你倒好,能带的不过是我孙子和你未来大舅子,怎么看你这排场都很寒酸。

张周道:“我最近是没什么银子,都给陛下,为朝臣折色俸钞了。”

“呃……”

张懋闻言这才想起来。

张周是缺钱吗?

如果缺钱,还把银子拿出来收买大臣,让皇帝同意他开矿?

“用人嘛,不在多,而在精,而且我定战略时,所用的方法和方式跟他人就是有本质区别,他人的意见我也很难听进去啊。”张周拿出一副自己本身还是“礼贤下士”,奈何自己本事太大,他人的意见都是狗屎的架势。

其实也在跟张懋说。

张老头你怎么这么多废话?我能上达天意,还用听那群人的意见?还有你的意见,其实也跟狗屎一样。

张周指了指正勒着马缰刻意跟张周和张懋保持一定距离的林庭,道:“也不是我非要用亲,而在于我没人可用,了解我的人尚且跟我之间有隔阂,更何况是那些形同陌路的臣僚?”

林庭本来就是因为听到张周跟张懋的对话,觉得自己不方便听,才有意拉开距离的。

听了这话,他更觉得自己有点无地自容。

自己有意要回避的举动,难道被未来妹夫觉得,是他没有足够的信任?

这……哪跟哪?

我跟谁讲道理去?

张懋笑道:“老夫活了大半辈子,见过那么多的文臣武将,自问对世间人的品性了解颇深,却未曾见过你这般生性不羁,却能处处为陛下和大明着想的能臣,老夫算是开眼了。”

张周眯着眼,笑望着张懋。

好似在说,这就让你开眼?

以后让你开眼的地方更多,咱走着瞧。

……

……

张周出征了,他的计划是先去西山,把往宣府运煤的事先给商定好了,再调一批工匠,如此穿过居庸关,一路往宣府去。

沿途也要防备鞑靼人突然绕道杀过来,毕竟他麾下的兵马行进速度并不快,又是火炮又是工匠的,如张懋所说,怎么看都像是搬家,不像是去打仗的。

若是要用心用兵,在行军上一定要保持速度,而张周这么个行军法,一天能走八十里都能累死人。

在张周出发之后,朝堂有关张周的非议突然就多了起来。

朱祐樘也是没料到,张周人在京城时,就算有人拿张周既为道士又为读书人的事说事,但也没形成气候,但张周一走,参劾张周的奏疏如同雪片一样,一两天时间,就堆满了朱祐樘面前的案桌。

“……陛下,能找到的,基本都在这里,可能陆续还会有。”

戴义与司礼监剩下三人都立在一边,神色谨慎望着君王。

朱祐樘随便拿起一份,看过之后也不客气直接丢在地上,语带奚落道:“朕倒是没料到,就算秉宽去宣府治军,犯了他们的忌讳,可秉宽走之前没人提,走了之后却这般执着,到底是在说朕用错了秉宽,还是说朕信错了他们?”

这问题,显然不是司礼监这几位能回答的。

文官玩落井下石这一套可是很溜的,当然现在张周还没掉到井里,但他们隐约可能觉得,张周已经在井边晃悠了。

“看看这个,说是以方士治军,从来都是祸国殃民之始,还拿靖康之变时宋钦宗宠信郭京以至华夏倾覆大半的典故做比,朕有那么昏庸无道吗?”

朱祐樘终于提起了一丝怒气。

但在戴义等人听来,皇帝这么说更好像是在嘲讽那些不识相的大臣。

韦彬凑上前道:“陛下,张先生为大明立功甚多,怎可能是奸邪呢?”

“哼。”朱祐樘轻哼,“所谓的奸邪,还不是人定的?自古以来,很多忠臣可被说成是奸臣,而奸臣却又被推崇,君臣之间在用人治事方面,本就在侧重上有所不同,他们更希望朕用群策群力,而不是用一人之力,他们是不会管结果如何,只会揪着过程喋喋不休。”

四个太监不由面面相觑。

心说皇帝在认识张周之前,可不是这么评价他那些大臣的,现在时间也还不到一年,皇帝好像就已经认清楚了那群文官的本质,已经要划清关系。

“以后再有涉及到秉宽的奏疏,无论是褒也好,贬也罢,一概留中,朕也不想亲阅。秉宽教会朕一样事情,无论过程有多离奇曲折,看结果比看什么都重要,朕只等他在宣府有所成绩之后,再把这些奏疏一并甩到朝堂上,让上奏的人各自把上奏的奏疏捡回去,检讨之后再来跟朕提!”

朱祐樘说完,起身似是要走。

戴义等人一听,心中都是直呼我靠,果然陛下现在只要张秉宽一人就够,大臣都已经是可有可无的鸡肋。

虽然我们是站在陛下这边的,但问题是……张秉宽的崛起既威胁到文臣的地位,也让我们很焦灼,这他娘的跟谁说理去?

陛下真要用一人来治理朝事的话,那还要满朝大臣干嘛?

……

……

偏头关。

秦纮本来到偏关是准备大干一场的,结果人才还没抵达偏头关,就听说王琼和朱凤“擅自出兵”,把火筛所部对偏关形成威胁的事解决了。

等他刚到偏头关,也正准备用心做点事情时,一道旨意下达,他不再是宣大总制,而改为三边总制,治所直接迁到延绥。

这意思是……

偏头关以后就归张周管辖,而他则是去三边负责防备达延汗从河套南下对大明边关的袭扰。

不管怎么说,秦纮调三边总制,从西北防备侧重点上,这属于“高升”,秦纮在得到调令之后要即刻动身,他甚至都不打算在偏头关内多停留一夜。

王琼、朱凤、刘瑾、王守仁和唐寅等人,一并去给他送行。

“秦老,您何必这么着急走呢?等交接之后,再动身也不迟。”朱凤还显得很体谅秦纮的辛苦,说了在场人听来有些不合时宜的话。

除了朱凤之外,他人都觉得秦纮急忙去延绥,是负责任的表现。

秦纮笑道:“知节,这里有跟德华一起镇守,老夫还是很放心的,延绥等地如今是烽火狼烟处处,朝廷既委派老夫前去,老夫岂能做耽搁?”

这种话,就显得很正式。

众人都觉得很遗憾。

倒不是说他们瞧不上张周,而是他们都想跟秦纮好好学习学习,尤其是王守仁这样初入官场,还一直想在西北建功立业之人……如果说他们是想跟张周学习的话……学什么?

学怎么打炮?还是跟张周学怎么上通天意?

反而是秦纮这样在西北经验丰富的老帅,更能得到那些传统儒官的推崇,在他们看来,秦纮浑身上下都是宝,光是那经验,就足够学习半生的。

“尔等都回去吧。”秦纮笑说着,突然目光又落到王琼身上,招呼一声,“德华,你随老夫走一段。”

王琼知道,秦纮这是知道没法跟治所在宣府的张周做任何的交接……或者说也没什么可交接,但临走之前,对他王琼还有所嘱咐。

王琼这才招呼众人回去各司其职,而后与秦纮往关塞正门方向而去。

……

……

“德华,在老夫来之前,从没想过,西北除了王世昌之外,还有你这般的能人,你在治边上的能耐,甚至不亚于王世昌。”

王琼受宠若惊。

秦纮这是上来就给他扣了一顶大高帽。

听得他心中都快飘飘然。

秦纮道:“老夫又知,是张秉宽在陛下面前举荐了你,足见他识人用人之准。”

“这……”

王琼更没想到的是秦纮这后半句。

他本以为,秦纮这样的传统文臣,应该是瞧不上张周的,而且秦纮也可能会对皇帝派张周治理宣大军务这件事,有意见。

未曾想,恰好相反,秦纮对张周既欣赏又推崇。

秦纮叹道:“但治军之事,多应亦步亦趋,而不应擅自而为,即便如此能立下功勋,朝堂之上他人也未必会认同。”

这就是在教训他王琼先前擅作主张了。

你胜了,大臣们也没认同你的功勋。

若是先前战果不利,那你可就要遭殃。

秦纮显然是看透了官场的本质,这是在由衷劝说王琼,你能力再大,还是悠着点,一切为将来能在大明朝堂混下去为重点。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