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零五章 兼职和实职的区别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徐经现在是不得不找大树乘凉。

以往他觉得唐寅是大树,但现在看起来……唐寅最多只是跳板。

他倒是想留在张周身边做事,奈何张周不稀罕搭理他,对于他引以为傲的财力也不正眼瞧,他银子再多,跟张周还是没法比。

于是他现在就想以唐寅为跳板,让他先靠上王守仁这棵大树。

大同巡抚、新建伯……

怎么看都很有荫凉的样子,他在唐寅面前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王中丞为人谨慎,没听说他要招揽幕宾,再者以你举人的身份,何至于寄人篱下?”唐寅不想当这个中介人。

徐经叹道:“身为举子,若是还能继续参加会试,倒也不必要为自己的前途忧愁,奈何如今这境况……除非是以后不想当官从政,否则也只有剑走偏锋,寻一些他人看来不入流的渠道。伯虎,你要理解我啊。”

徐经眼神迫切,眼巴巴望着唐寅给他当引路人。

唐寅拿起酒杯,先喝了一口酒,旁边的徐经赶紧再给他斟满。

看唐寅愿意喝他的酒,徐经觉得这事十有八九是成了。

“我会跟王中丞说说,至于他是否肯留用你,可不作准。”

唐寅其实想说,以你卷入到鬻题案,本身就是风头人物,人家王伯安现在也是风头人物,都是想低调为官的,干嘛用你这个风口浪尖上的人物给自己找麻烦呢?

……

……

如张周和王守仁所料。

火筛率部南下之后,随即再来了一道上奏,表示愿意接受大明的赐封,准备举部迁徙到河套之地,也就是东套。

他被俘虏的一万多族人也不苛求了,甚至连他被抓的义子也不讨回,大概知道这些人就是大明朝廷的人质,现在他求生存之心很迫切。

这天唐寅早晨起来很晚,去见王守仁时,王守仁已将发往各处的镇守公函都派人送了出去。

王守仁见到唐寅来,倒也还算是客气。

不是同门,现在做事什么的,好像也步调一致了。

“……刚得知的消息,威宁海北岸,永谢布部也做了奇袭,火筛却早有防备,此战永谢布部损兵折将,但后续还有其余部族的人马往威宁海靠近,即便火筛取胜之后,还是率部南下,准备归顺于大明。”

王守仁的消息,让唐寅也很感慨。

唐寅道:“果然都被张制台料中了。”

王守仁道:“墙倒众人推,火筛于蒙古右翼称雄的时日已到,如今各部族不会给他好的草场,河套之地虽然常年无人经营,好歹也乃有三川交汇,无论是水草还是耕地,都让他有生存的余地。”

“嗯。”

唐寅点头,又迫切问道,“那他几时入关?”

“最近几日,我准备让他先进大同镇,卸了他的爪牙,只让他带少数的扈从入京,伯虎你可是要随同一起过去?”

王守仁问了一句。

这让唐寅很迷惑,不是让我过来招呼火筛入关的?怎么连火筛进京城,还要我一路陪同?那我成什么了?

王守仁不解道:“张制台不是如此安排的吗?”

唐寅叹道:“那我……回头问问他。”

王守仁一听,就知道唐寅为人很懒散,或者是唐寅觉得这差事有点危险……一旦火筛在入京途中变卦,杀了大明的使臣再奔逃出关……这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陪一个曾经的草原煞神,看起来也不是什么好事。

“伯虎,大明一方总还是要派人去的,既然朝廷没有派出迎接的使节,张制台还特地让你过来,那就非是你陪同不可了。”王守仁也不跟唐寅商议,替唐寅做了决定,“入京一行,除了锦衣卫会随从之外,还会有兵士,携带燧石铳。你放心就好。”

唐寅唉声叹气道:“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

……

王守仁本以为火筛入关朝见,张周作为得胜者,会亲自来感受这份荣光。

但随后王守仁发现,张周对于火筛的事好像一点都不感兴趣。

好像张周只对如何筹措军饷物资很热衷,除了派了个唐寅过来,随后张周甚至都没有发出一封公函,或者是私人的信件,对这次火筛进贡的事做出任何的安排,大概就让王守仁自己看着办。

火筛入关是在六月十九。

此时距离大明奇袭威宁海已过去近半个月,火筛入关由总兵官王玺带人前去,同时还要协调火筛在关外的人马。

王守仁已下令,不允许火筛蒙郭勒津部的兵马靠近边关五十里,同时也承诺,如果亦不剌等草原部族往猫儿庄以南靠近,大明会出兵协同……如此才让火筛放心入关,当然如果蒙郭勒津部的人马有异动,大明一方也会认为火筛是有不轨企图。

到时火筛就成了人质,杀了他都不为过。

火筛抵达大同,则是在六月二十中午。

这天正是七夕节,而大同镇的百姓则好像是出来会“小情人”一般,近乎是全城的人都出来围观曾经不可一世的草原饿狼投降。

不过王守仁也不想激起蒙郭勒津部的逆反,所以特地规定,火筛入城的街道不允许有人围观,但这还是抵挡不了城中百姓的热情……

当兵的会往城头扎,而百姓则会往就近的街道靠拢,甚至还有的早早就出城在城外远远候着。

这天对于大明百姓来说,比过节还像过节,七夕节愣是过出上元节的味道。

……

……

火筛带扈从三十人,带了一百匹马、牛羊等贡品……看上去很寒碜。

也是没办法的事。

火筛本部的财货和人口,近乎都被王守仁给掳走了,当王守仁亲自带着大明的骑兵出现在城门口迎接时,火筛从马上下来,眼神中还带着一股敌意。

曾经草原雄主,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科进士给干翻了,却也并不是正面战场的交战,火筛当然会觉得王守仁胜之不武。

但如果说加上之前偏头关一战的结果,火筛其实也没脾气。

眼前那威势,更多是他这只草原曾经的雄鹰,要维持最后的颜面罢了。

“本官乃是大明陛下钦命巡抚大同等处军务、刑部郎中王守仁。”

王守仁也下马,在扈从的簇拥之下上前。

虽然提前已经找人辨认过,确定这就是火筛,但大明一方也怕火筛是来个鱼死网破,以自己为诱饵,来把大明军方未来之星给刺杀。

但王守仁好像并不太在意这一点。

正要有传译的人上前,火筛一抬手道:“不必说,我听得懂,你不已经是大明的新建伯了吗?”

蒙古右翼多与大明打交道,像火筛这样的部族领袖,精通于汉语也并不令王守仁觉得意外。

但在大明将官看来,懂得大明语言的人,应该是受到一些礼仪的教化,但以火筛之前的作为,还有他粗狂的模样,一点都不像是经过大明儒家文化熏陶的人,自然会觉得他会听会说大明语言,有点稀奇。

“封爵之事,尚未作准。火筛,入城吧!”

王守仁的意思,是要跟火筛一起并驾齐驱进城。

虽然王守仁身为大明巡抚,但火筛好歹也是归顺的部族族长,皇帝为了彰显对草原部族的恩威并施,没有要杀火筛的意思。

同时还要展现出对火筛的礼重。

让奇袭威宁海的王守仁陪同火筛一起走,其实也带着一些威吓的意味。

……

……

火筛上马,与王守仁一起进城。

城墙上到处可听到士兵的欢呼和呐喊,那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

大明军民对于火筛还是非常恼恨的,毕竟火筛几次犯境,杀伤掳劫过人命,还抢劫了边关的财货,即便现在火筛归顺大明,朝廷决定不予追究,但大明军民还是不会从心里原谅这头饿狼。

本来百姓不被允许到街道围观,但因为城中百姓群情激奋,士兵也有意放水。

最后有很多百姓跑到街道两旁。

要不是因为王守仁在旁,他们绝对会烂菜叶、粪土之类的往上丢,如今便也就是站在路边朝火筛大骂。

火筛能听得懂,也没什么意见,他似乎很清楚今天自己的立场是什么,也明白大明百姓是不可能对他有任何善意的,反正你们的巡抚都在我旁边,他都没权力杀我,你们光骂有什么用?

……

……

火筛进大同,不过是王守仁所安排的一次“庆典”。

更多是为彰显大明的军威。

也是检验火筛是否有诚意归顺,如果火筛心虚的话,是不敢进大同城的。

随后由唐寅一行,带一支五百人左右的队伍,一路陪同,或者叫一路“押送”火筛往大明京师而去。

消息传到京师,君臣百姓一片欢腾。

朝堂上,朱祐樘再一次为张周表功,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把张周吹得天上有地上无的。

这就让在场很多大臣听了很不舒服。

“……经此一役,大明于西北奠定胜局,邸定草原之日可期!”朱祐樘一脸振奋。

武勋那边的脸色倒也还好,容易被他的话带进节奏之中,而文臣那边一个个则都要表现出“也就那样”的神色,哪怕有些人真觉得大明边镇的春天来了,为了自己的立场和仕途前景,还是要保持跟传统文臣之首的刘健等人步调一致。

朱祐樘道:“朕准备为秉宽加柱国、太子太傅,兼兵部尚书!”

“陛下!以功勋封文勋之职,当以资历,以部堂尚书之职三年秩满,平草原之业未成,张周于西北尚未有邸定之功,若贸然加赏,则令军心懈怠,无助于事。还请陛下三思。”

刘健在这种问题上,是要冲出来反对的。

在大明,文臣勋职中,柱国是仅次于左、右柱国的勋爵,位从一品。

张周虽然兼左都御史,但本身并没有正二品的实缺文职,大明边镇总制的官职都是临时的,以目前张周临时兵部右侍郎的职位,哪怕是回朝,最多也只能官正三品,还很可能没法放在京城为六部侍郎,可能还要放到南京去。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算张周你功劳再大,那也只能给你武爵,至于什么柱国之类的文勋,你还是靠边站吧。

眼下大明柱国还是有的,但凡是当到六部尚书、内阁大臣,三年考满基本都会被赐给柱国的文勋,这种爵位更多是象征性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也不会赐券,无法传承的。

最多是家里有个子侄能得到荫封进国子监读书。

朱祐樘本来以为,给张周赐个莱国公,都获得了刘健等人的默认,现在要加个柱国应该是轻而易举的,谁知却遭到如此大的反弹。

他大概也明白,封莱国公,没有伤到文官的基本盘,但如果是加柱国的话,却令文官如芒在背。

朱祐樘心想,朕还没有给秉宽加左右柱国呢,只是柱国你们就这模样……真是让朕失望啊。

“此事容后再议吧。”朱祐樘没勉强,一个象征性的文勋,朱祐樘都不太急于去给张周争,现在光是如此试探,就让他知道这群人的态度,反而让他觉得很有收获。

“至于兼兵部尚书之职,朕以其在西北治军所用,诸位卿家应该没什么意见吧?”

就在所有人以为皇帝是要把之前要给张周加封的官衔一并“容后再议”时,皇帝特地挑出了“兵部尚书”的职位给张周争取。

这意思其实也是在提醒在场文官。

你们既然觉得他没当三年尚书,不能给他赐柱国的文勋,那现在朕就要给他个兵部尚书的兼职,现在计时开始,你们总不该有何意见了吧?

刘健其实也很无奈。

皇帝连左都御史的职位都给张周了,当然这也只是个兼职,毕竟正牌的左都御史,负责都察院事务的是闵珪。

但皇帝非要让张周再兼个兵部尚书……这不摆明是让朝中大臣难堪?

“既无意见,此事便如此定了。”朱祐樘态度又显得很坚决,“不过朕打算,年前调秉宽回京。到时给他如何的职位,吏部也要先酌情考量……”

屠滽往刘健那边看一眼。

心里在琢磨,这种事还用考量?

不是给他莱国公的爵位吗?

就算不是莱国公,想给他个尚书、侍郎之类的,南京六部正在等着他。

朱祐樘突然又道:“《大明会典》马上要成书,朕要以秉宽修书之功,擢其为侍读学士,这是之前都商议好的。这几日也由吏部酌情考量……由翰林院制诰发出……朕等着火筛入京的一天!”

……

……

朝议结束。

出宫的时候,诸多大臣都在议论。

就因为火筛入京这一件事,皇帝就要给张周加柱国、太子太傅、兵部尚书、侍读学士……这还不算之前就定下的兵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和莱国公……

大臣都感受到一股深深的无力。

闹着玩呢?

“张秉宽的功劳很大吗?今年每一战都有他的身影,但他哪一战冲锋陷阵了?”元守直作为通政使,对张周的意见一向最大。

也可能是他的官职不如那些六部尚书,他也没考虑过要进阶为六部尚书,所以便也就耿直发言。

这话他是故意让在场同僚听到,意图把这种讨论带到朝中上下,甚至是带到民间。

左都御史闵珪道:“今年以来,各边镇捷报频传,陛下连军功犒赏的定规都要修改,以一人之力改变西北格局,倒也不能说他无功在身。”

“你!”

元守直皱眉打量着闵珪。

之前在朝堂上,闵珪对张周的意见还是比较多的,经常出来反对皇帝对张周的任用。

如今到私下的讨论,闵珪却好像是在为张周彰显功劳,就让元守直以及周围一些人看不懂了。

徐琼道:“如今这局面,留张秉宽在西北,于朝野上下也是善事,何必纠结于那不切实际的官职?敢问诸位,若是他回朝之后,朝中有这么多空缺给他?还是说他有能耐一次把这些职位全都领受在身?”

这意思便是,一百个虚职不如一个实缺。

什么侍读学士、兵部尚书、左都御史、莱国公的……这些哪个现在变成实缺了?

到时还不是要在其中给他选一个半个的给他当上?

到时有国公不当的,都是蠢人,到时祸害的是都督府,是张懋那老家伙,我们急什么?

在场的大臣听了徐琼的话,好像瞬间心里就舒服了。

突然又觉得……让张周去西北获军功这件事,简直是太美妙了,本来还担心张周留在朝中,因为修书的功劳加为侍读学士,很快有就会入阁……但现在有了莱国公的爵位,最多就是个以前我们瞧不上眼的勋贵了。

管他是否世卿世禄呢,只要别霍霍我们就成。

……

……

文华殿内。

朱厚照正准备上课,而这边谷大用给他带来一封刘瑾的书函。

“这老小子,让他去跟着张先生混军功,他跑偏关混吃等死去了?无能!”朱厚照对刘瑾很生气。

谷大用很想说,这是他刘瑾能选择的?

都以为偏关会有大战发生,但偏偏战事就没发生在偏关,刘瑾想获得军功也没戏啊!

朱厚照道:“把本宫的军事图拿来,本宫要好好研究一下!等以后,本宫亲自平草原,如此旷世功业岂能假手他人?”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