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六十三章 君臣的信任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周从贡院出来了。

刚阅卷完毕,还没等开弥封,这边朱祐樘便已经迫不及待派人来请张周到宫里议事,放榜前的准备工作,可以由杨廷和来主持,而张周要马上转变回他大明柱梁的身份。

“公爷,永平府的案子,基本已经了结了,依照您的意思,能宽赦的都宽赦,几个大户落罪,最初定了四家,后面增加了三家,一共是七家。剩下的都只是罚没财货了事,这案子基本便可以定了。”

孙上器负责过来给赶车,对接的事情也由他来完成。

张周道:“挺好。”

孙上器本来很紧张,怕张周深究这件事,毕竟锦衣卫在做事上也不够严谨,也容易落人口实。

但张周出奇的好说话。

“再就是项家那边,本是定了罪的,且是首犯,定的是主犯斩首,而家族中人充军发配到宁夏等处,但他们似是想通过一些关系,来帮您号召本地开矿等事,在寻关系,您看……”

孙上器不像牟斌和郭昂这些人。

牟斌作为锦衣卫指挥使,平时看起来很忠厚,但其实在大事上一点都不虚,斩尽杀绝的事情绝对不会手软。

这是成大事的基础。

而孙上器就是下层人爬上来的,他看透了民间疾苦,对于不公的事情有自己内心的软肋,并没有那种做大事非要将对手杀到片甲不留的狠心。

张周道:“都定罪了,还指望他们作甚?如果项氏脱罪了,赵氏的罪要不要脱?一切都与奥秉公论断,至于以后谁在永平府协助开矿,有那么重要吗?矿本就是朝廷在开,他们只要做到不影响不捣乱就行了,用他们号召什么?”

“是。”

孙上器老老实实领受。

张周笑着道:“孙千户,其实我刚出来,就听说了,黄家出来那女人,最近可是上窜下跳的,你不会以为,我以后要靠她来打理永平府的事情吧?”

孙上器想到彩黄氏那咄咄逼人的模样,自己也想笑,终于还是忍不住挂上笑容道:“公爷您也能看出来,那女人心狠手辣是有的,但不适合成就大事。卑职也是这么看的。”

张周道:“谁说不是。什么亲眷的,跟我八竿子打不着,本来就没什么可攀的,找个契机缓和一下跟地方上的矛盾而已。什么亲眷的关系,不过是个由头,你也不必太往心里去。那女人,我便不见了。”

“是。”

孙上器听到这里就放心了。

他很怕永平府地方上出现可以跟张周过从甚密的家族,那以后难保这些家族不会用张周的势力,去反攻倒算锦衣卫在本次事情上对地方上的迫害。

现在张周表明态度,仍旧会倚重他们锦衣卫,孙上器也就放心了。

……

……

乾清宫内。

张周前来拜见朱祐樘,朱祐樘也很高兴,正事都先不所,直接让人给准备御膳,言下之意是要跟张周好好喝两杯。

“秉宽,朕是听说阅卷的事情已经做得差不多,就赶紧让你回来,边疆的战事,少不了你。尤其这会马上就要到秋收的时候,天凉了,鞑靼人日子不好过,就会来扰边,各处的战事需要你来统筹。”

朱祐樘最初派人去请张周出来时,显得有多么急迫的事情。

但等张周到了皇宫,才知道朱祐樘其实也是小题大作。

更多是因为,朱祐樘见不到张周,对于朝中事务有点没底,这是君臣之间的信任。

“秉宽,内帘的事,如何?本次乡试,可有选出适合的人才?”朱祐樘问道。

张周道:“臣出贡院时,刚开始开弥封,解元的卷子已经定了,文章和才气都很高,臣也知道名字,叫谢丕,乃是谢阁老家的二公子。”

“哈哈?是吗?”朱祐樘一听,登时开怀大笑起来。

在朱祐樘看来,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谢迁平时在朝中跟张周为敌,现在张周却成了谢迁儿子的座主,以后谢丕见了张周要恭恭敬敬叫一声先生,这让谢老儿的老脸没处搁。

朱祐樘道:“听说李阁老家的孩子,也在这次顺天府乡试应选者中,可有他的消息?”

张周笑着摇摇头道:“还不知是否中了。”

“如果都中了,才有意思呢。来年春闱,你再主持一番,到时候……哈哈。”

朱祐樘正说着,这边李璋进来,告知有关午膳已经准备好的事情。

“去把太子也叫过来,顺带拿上他的文章,秉宽啊,帮朕参详一下,看太子的文章如何。朕也知道,他距离举人是差得远,但朕也想知道他所写的文章到底怎样。”

“是。”

……

……

午膳开始。

朱祐樘没有等儿子来,就跟张周一边吃饭,一边谈及有关西北的战事。

“威宁海周围倒也太平,鞑子现在已经分成两派,以朕所知,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现在已是腹背受敌,也跟他之前出兵蒙古右翼,导致人心不和有关。”

朱祐樘道,“但现在蒙古右翼,除了火筛之外,其余几部,仍旧没有归顺大明的意思。他们还在跟巴图蒙克周旋。有线报传来,说是今年里,巴图蒙克已经几次派使节去各部讲和,他们的意思是要一致对外,就是联合起来找国朝的麻烦。”

张周道:“陛下,以臣所见,已经出现了裂痕,再想修补,也就难了。现在草原上各部的人心都已经无法凝聚,巴图蒙克就算再想弥补,也是徒劳。”

朱祐樘一脸笑意道:“这还要靠我朝的兵锋强盛,如果像以前那样,边疆将士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打理不好,鞑靼人还会有什么顾虑呢?他们该兼并兼并,该讲和讲和,到头来还是会威胁到大明的边疆。”

“陛下谬赞了。”张周显得很谦逊。

“秉宽,正好朕这里还有一些兵部的公务,涉及到边关的,你回去的时候一并带上,帮参详一番,给朕总结一下。有些事,朕也不好去下定论,现在朕更想知道,如果鞑靼人还敢来犯境,会走哪条路,朕想再给他们一点教训。只有他们以后过不下去了,想的是如何投靠大明,而不是来抢掠,朕才觉得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朱祐樘说着,又让李璋给张周抬了两箱子的奏疏。

张周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在贡院主持乡试时,朱祐樘这边对什么军方的公务,基本就没处理过。

不是朱祐樘没信心,而是对他张周更有信心,宁缺毋滥,一定要等他张周出来,由他来处理。

“不急。”

朱祐樘笑道,“咱先用膳,一会太子来了,不用给他好脸色。太子最近性子也有些收不住,朕正想如何去管教他。秉宽,也要你多费心啊。”

……

……

朱厚照到乾清宫时,张周跟朱祐樘已经吃完饭了。

朱厚照也没吃午饭,就拿着自己的考卷立在旁边,等着张周给他阅卷。

张周好似个考官一样,端详着朱厚照的卷子,一声不吭。

朱厚照终于忍不住问道:“先生,还行吗?”

“秉宽,你实话实说便可。”朱祐樘道。

张周道:“太子在经义上的理解,并没有偏差,但在文章上,仍旧有需要进步之处。”

“呵呵。”

朱厚照听了,也觉得不是什么好评价。

“听到了没?回去之后,好好学!你写得这都是什么狗屁不通的文章?这么多先生教你一个人,你可知道自己有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学成了,以后方能治国安天下,否则朕如何放心将天下交给你?”

朱祐樘对儿子一顿训斥。

朱厚照扁扁嘴道:“知道了。”

“回去!”

朱祐樘厉声道。

朱厚照这才带着东宫的太监,一起回东宫去了。

等人走了,朱祐樘道:“秉宽,你觉得太子的文章如何?”

张周道:“回陛下,太子的文章看似中规中矩,但其实还是有不少亮点的,如此的文章就算是拿到乡试的考场上,也算是不错的。只是在诏表判和时务策等,太子仍旧无法达到理解文意。”

“秉宽,你是说,太子在四书文和五经文上,已经算写得不错了?”

朱祐樘听到这里,忍不住又拿过儿子的文章,仔细看了看。

之前觉得儿子写得狗屁不通,但经过张周这一番评价,朱祐樘再拿起来看时,突然又觉得有不同的认识了。

儿子的文章也只是在字体上看起来很幼稚,但在文风和立义上,似乎并不差。

“陛下看太子对于宽仁和礼乐的理解,明显都是有宽厚仁义之风,有儒家中所倡导的仁恕,再加上太子在经义转折中所用的语法,也都是正常文章所用,虽然仍旧显得稚嫩,但这些只要经过一些系统的指点,都是可以改善的。”

“以此发展下来,太子再过个几年,真去应考乡试,或许也能通过。”

朱祐樘本来对儿子一点信心都没有,现在他则信心满满。

“好啊,朕突然也觉得,太子的文章写得还行,也可能是朕之前看惯了翰林学士所写的文章,最起码也都是进士的文章,对太子的要求有些过高了,但再看太子的学业,其实已经进步不小了。”

朱厚照再怎么吹嘘自己学得好,也不如张周这个当先生的,在他父亲面前夸奖两句。

朱厚照突然就从熊孩子,变成了乖宝宝。

李璋在旁笑道:“陛下,还是因为太子天纵奇才。这是根好。”

“是吗?”朱祐樘笑着,将文章放下道,“那应该说是先生教得好。不但是秉宽,还有翰林院的那些讲官,天天给他教导,如果他一点都学不好的话,那朕还花这么大力气做什么?”

张周心说,陛下您还知道是名师出高徒啊?

一群人围着个太子,如果就是没发太子教好,要么这太子是个笨蛋二百五,要么这群讲官都在混日子。

实际上不但讲官兢兢业业,连太子也是个聪明的娃儿,就算朱厚照这熊孩子的心思不全放在课业上,但真让他沉下心去学,说这是个状元之才也不为过。

只是心思用错了地方啊。

“陛下,臣认为,回头可以在太子面前,跟他明说,让他知道自己在课业上有进步,给他一些信心。”张周提议道。

朱祐樘道:“朕本来的意思,是批评他,让他认为差距很大。”

鼓励教育和打压教育的区别。

张周道:“回陛下,若太子一直认为自己的课业不能取得进步,信心有所不足,那他以后未必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课业上。不如就照实说。”

“也好,都听你的。”

朱祐樘起身。

或许是因为觉得儿子文章写得不错,当父亲的突然也就心情大好,想笑却又想忍着,憋又憋不住。

以至于当皇帝的在臣子面前都有点哭笑不得,弄得心思也不上不下的。

“秉宽,这几天或许你会很忙,朕也不想多打扰你。有时间就到宫里来,有什么事也不必到朝堂上去说了。咱君臣在这里谈,私下也没什么需要避讳的地方。”

“研武堂最近又招收了一批人进去,考试的事,也该进行了。从中结业一批人,派到各边镇,正好应对今年秋冬鞑靼人的来犯。”

“还有京营的日常操练,朕已经跟都督府打了招呼,英国公已派了人去完成军械的采办,你也留心一些。朕对英国公不是很放心,这老顽固,最近挺懈怠的,你抓点紧。”

“兵部的事,你也多费心。铁矿都报上来,说是采了一大批,还有……就是你派船出海的事。”

“最近刚有线报传回来,说是船只已经靠岸了,带回来什么,暂时还没报上来。如果有好东西,甚至是仙草,还有你所说的能让大明百姓吃饱饭的口粮……也多费心去看看。”

……

朱祐樘说起来没个完。

张周也发现。

朱祐樘其实就是因为太内向,不太喜欢与大臣沟通,遇到个真心朋友,真就是一股脑把心都掏出来。

当皇帝的,对张周可说是毫无保留了。

“秉宽,你的官职,已经许久未动了。最近朕已让程敏政入阁,他做得好不好,你多留心去点拨一下,你也知道阁部会对他有芥蒂。”

“等过了年,朕再给你加官进爵,你与朕联手,咱再把边政好好弄一弄,争取更进一步……”(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