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百一十三章 东边不亮西边亮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朱祐樘回京了。

低调而回,并没有让文武百官去迎候,队伍一行从正阳门进城,当即便从大明门入宫,随后如往常一般好似什么事都没发生,却还是让人通知,三日后恢复朝议。

内阁的消息,由陈宽亲自去传。

陈宽带着韦彬抵达内阁时,程敏政并不在,只是由刘健和李东阳做了迎接。

“今日乃是来通知两位阁老,三天后有朝会,勋臣和文武皆都要出席,另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王学士入阁的事,已经定下来,这两日落实之后,朝会上即将宣布。同时宣布的,还有礼部林尚书升吏部尚书之事。”

陈宽笑说着,好似是很平常的小事。

刘健道:“涉及到尚书等职位,是否要等朝会上做廷议再论?”

虽然刘健也知道,现在朝廷大臣的任免,他们是很难过问的,但他还是想做最后的争取。

陈宽问道:“事都已经定了,还有必要再论吗?”

刘健道:“即便定了,照规矩还是要在廷议时做一些商讨,以此才不乱了规矩。”

这算是最后的挽尊,就算我们已决定不了这种事,但我们还是想让世人觉得,一切都还是按照以往的规矩在办事,如此也算是给我们留了面子。

“此话,咱家会给陛下传达。”陈宽倒也是通情达理的。

李东阳道:“如今京中都在传,说是上听处值守之人,要做一些变更,不知可有此事?”

这下陈宽只是摇摇头,表示他无可奉告。

刘健道:“那户部呢?户部尚书佀钟,已多番请辞,听说陛下已准备同意他的请辞?”

陈宽继续摇头。

能说的就告诉你们,不能说的……你们就去猜,也可能我压根跟你们一样,也不知道。

李东阳有些气恼道:“那总该告诉我等,那位蔡国公是谋求如何的职位吧?他的兵部尚书,是保持不动了是吗?”

陈宽道:“两位阁老,何必问那么详细呢?有些事,也的确该在朝堂上商讨,陛下还是尊重诸位的。蔡国公此番离京两月,刚回来……这可真是屁股都没坐热,就要受那么多非议吗?”

李东阳笑了笑,问道:“那司礼监呢?”

“你……”

陈宽登时感觉,这李东阳的嘴也是毒的。

以前内阁中负责插科打诨的那个人是谢迁,但谁说旁人就不会用尖酸刻薄的口吻说话?

“两位阁老啊,谁不想寻个清静呢?两位最近不也一直在请辞吗?眼下倒是有一事,定是要在朝上议的,那就是礼部尚书接任的人选,这个到现在也没个靠谱的,咱家也不知晓。”陈宽道。

李东阳点点头道:“礼部尚书的人选,的确该放到廷推上,我等也会斟酌人选,到朝上做一下议论。”

“那就好。”陈宽道,“这朝廷内的职位,很多也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礼部是这样,翰林院也是如此。王学士入阁之后,东宫的差事就要放下,詹事府的营生也要交给旁人,谁来主持东宫讲习等事,也要劳烦两位阁老思量。”

如果说前面都是“坏消息”,眼下这个勉强可以称得上是“好消息”。

眼前这个皇帝已经控制不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先把太子给培养一下,让他能做到“拨乱反正”,到时张秉宽不照样完蛋?

陈宽笑道:“两位阁老知晓便好,以后这内阁怕是要热闹起来了,人多,能做事的人就多。两位阁老也不必如此辛苦了。”

这话让李东阳听了就不太舒服,李东阳道:“人也分两种,能帮上忙的,和帮倒忙的。”

“呵呵。”陈宽当然明白李东阳的意思,笑了笑道,“两位阁老,不打扰了。”

……

……

陈宽出了内阁,心情也算是愉悦,因为他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暂时看来是保住了,皇帝没打算撤换他。

也可能是真的没合适的人往上选用。

这两年司礼监内接连换了几人,更迭频率可说是比内阁要大。

“陈公公,内阁以后,可就是二人对二人,这格局让人看不懂了。”韦彬道。

陈宽道:“以后不可能是四个人,还会是三个的。”

韦彬道:“那就是有一人要退下来?会是何人?刘阁老,还是李阁老?”

“这谁知晓?”陈宽到,“他们自己也能料到是这结果,只是他们嘴上不说。很多事还是先保持面上的和气,若等人退下来之后,或许就没那么多执念了。这人啊,就是在位的时候去争,等退下去之后再看今日,真是让人悔不当初,实在没什么意义。”

……

……

朱祐樘派人去通知了内阁有关朝廷人事安排,但却说得并不是很详细。

至少王琼和陆完的事就一个字没提,而有关张周的事,皇帝显然也没打算就当下去说,虽然他已跟张周商议,让张周同时令兵部和户部两部的尚书。

不过随着皇帝都派人跟朝廷衙门打招呼,林瀚升吏部尚书,以及王鏊入阁的事,算是彻底定下来。

这可说是近两年来,朝中最重要的人事安排。

二人府上瞬间涌入不少人去拜谒,而作为当事人的他们,自然还不想去应付那些场面事,因为他们自己也没太搞清楚,皇帝这是准备放弃廷议的传统?直接把所有官员变成内廷旨意授与的传奉官?

真就是装都不装了?

张周是比朱祐樘的圣驾晚一天到京的,他先去了一趟西山,回来时,是与朱凤一起走的。

因为西北捷报已经传回,京师周边的防务已经松懈下来,之前可说是“虚惊一场”,虽然宁夏距离京师可说是山长水远,可一旦边疆有什么大事,京城总是需要做出应对。

西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做了几天的戒严,也是因为西山乃是京师周边最重要的城镇,但防御等级显然又没有那么高,主要是没有什么天险去守。

“张兄,这趟去东边,本以为战事会在东边发生,可到现在东边都还一片寂静,怎么西边就开始出了大战?还险些酿成大祸呢?”

朱凤骑在马上,他人即将到京,心也跟着飘了起来。

张周目视远方道:“辽东可能要遭遇麻烦了。”

“什么?”朱凤不解道,“辽东不过是跟女真人交战,就算是加上一些蒙古鞑子,但也不足为虑,这次往辽东调那么多兵马,还能有麻烦?”

张周道:“你知道这次辽东主战的是哪一路人马?”

朱凤想了想,问道:“是唐寅的人马?那他……哦,他带的是朝鲜兵马。”

“嗯。”张周点头道,“朝鲜兵马粮草和辎重都配备不足,此番入大明之后,他们也是水土不服,结果在与女真人交战中,出现了瘟疫蔓延,非战的损失就不少,女真人更退守各山寨,而唐寅似乎对于攻坚的战事并不适应,也跟朝鲜人并无攻坚辎重有关。”

“不是还有崔兄,以及杨巡抚的兵马?”朱凤道。

张周道:“女真人跟蒙古人在应战风格上,大有不同,他们很多山寨都在崇山峻岭之中,依靠天险来做防守。有的也在深山密林之中,那些很多地方都是未开化的,除非能把其铲平,否则……还需时间。”

本来张周想趁着女真人未崛起,彻底把女真人的隐患解决。

奈何女真人不玩正面交锋的那一套,他们喜欢逃,打不过就跑,或者是退守坚固的山寨去防守,要么是跑到深山密林之中,即便能解决大多数的女真人,可还是无法彻底剿灭。

总会有死灰复燃时。

……

……

朱祐樘回京,第一个见到他的大臣,是陆完。

陆完作为上听处入值大臣,这也算是他最后一次跟皇帝述职,在两天后的朝会之后,他将正式卸任上听处的差事。

陆完重点也是跟皇帝奏报辽东的战况,尤其是提到多壁城周边的战事情况,那里曾经是唐寅困守两三个月的潜龙之地,但现在也成了唐寅的伤心地。

唐寅亲率的朝鲜兵马,已快被折腾光了。

“……辽东并未调拨粮草与之,本来是以其以战养战,但因所行之处,乃大明腹地,后由辽东巡抚杨一清与唐寅商议,两方各领兵,往海西女真的腹地行进,以此朝鲜兵马折道往东北而去,却接连遭遇女真人袭击。”

“几次交锋,双方各有胜负,海西女真往北撤走,多都藏匿于山林之中,杨一清领兵进建州卫旧地,却发现有女真人藏匿于此,也是多番交战,因地势未明,杨一清领兵回撤到抚顺等处。”

“唐寅一路兵马,深入海西女真腹地,以至于粮草不济,后续虽有朝鲜人自行供应粮草,但都未能运到海西女真人之地。如今与唐寅所部断联已有二十几日,最后一次唐寅乃是去函索要军粮和火炮等,皆都无果。”

陆完说到这里,停下来,等着朱祐樘的指示。

朱祐樘道:“朝鲜人的兵马,损失了可不可惜。朕先前听说,朝鲜人连战甲都配备不弃,甚至连草甲都只是少数人才有,弓弩和刀剑等铁器也大为不足,如此的境况,如何与女真人一战?”

一旁的杨鹏笑道:“是啊陛下,这是狗咬狗,女真鞑子跟朝鲜人打,最好是两败俱伤。”

朱祐樘一抬手道:“话也不能这么说,朝鲜人始终是奉命前来的,粮草供应不上,怎么说也是上邦亏待于他们。唐寅在朝鲜盘桓日久,朕本以为他已带出一支精兵,未曾想还是如此。”

陆完道:“陛下,朝鲜人是临时征调兵马,并未由唐寅训练,平时军中更是有朝鲜军将作为副帅。”

朱祐樘道:“那意思是说,这是朝鲜人跟女真人之间的争斗吗?唐寅算什么?”

陆完想了想,再道:“唐寅受困于军中,若此时无法进取,最好是以辽东兵马,配合各路所调之兵马,尤其是京山侯、寿宁侯等所率兵马,继续北上。”

杨鹏道:“那战事不就牵连扩大了?”

陆完道:“辽东之战,本就是主动出击,且征调各路人马,粮草和辎重配备相对较为齐全。”

杨鹏反问道:“既然辽东那么多兵马,准备也充分,为什么杨一清领兵进了建州卫的旧地,却要撤出来呢?好像听说,自从建州女真上次被新建伯打败后,他们的地盘已经修筑了新的城塞,连他们的城民也都被调到辽南等处,眼下的战局发展,好似不合理啊。”

陆完道:“女真人善于隐藏,且喜欢化整为零,他们中部族非常复杂,很多部族更是打散之后重新组建,几个人就敢自称一路兵马,如此境况之下,难以将其覆灭,也就是必然。”

“不能覆灭,那还打什么?”杨鹏说到这里,感觉是掉进陆完的话术陷阱,他赶紧道,“陛下,奴婢之意,乃是应该改换战术,不该再留女真人的性命,既然他们不服王化,就该抓一个杀一个,如此推过去之后,他们将会无所遁藏。”

朱祐樘道:“都是朕的子民,岂能如此做?另行安置,是可以的。先前不也说了,若是辽南不能安置,那就安置在云南。”

杨鹏道:“如今辽东战事并未有进展,甚至还有唐寅所部孤军深入,若此时……再不做变通,那就只能……”

“你想说什么?”朱祐樘皱眉。

杨鹏道:“奴婢认为,或只有蔡国公、新建伯,再或是安边侯这样的人,才能彻底根除辽东女真人的隐患。”

“咳咳。”

朱祐樘咳嗽几声道,“女真人,本就不成大患,不过是几个人而已。哪怕就是真的死而不僵,难道最近他们还能给大明带来大患吗?朕要的是北方边疆的安稳。”

陆完道:“臣知晓,如今朝中有人想要参劾辽东巡抚杨一清。”

“哦?”朱祐樘想了想,点头道,“杨一清人在宁夏时,虽有战功在身,可先前很长时间都是无寸功,且还有过错。在辽东也是如此,让他守成尚且还行,但让他进取,的确是太瞻前顾后了!如此之人,也的确是……咳咳。待到朝上,再议吧。”(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