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百一十六章 各有所谋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朝议即将恢复,有关谁来当三边总制的事,在朝廷内部已经开始讨论,至少在实权阶层,他们是能看出,这是目前朝堂争锋的重点。

内阁值房。

李东阳从外回来,此时只有刘健一人在,马上要有人入阁,而程敏政对于内阁的事务又不太热衷,加上翰林院的事多且战时上听处需要更多的人留守,程敏政每天基本上只会在内阁停留不到一个时辰。

李东阳给刘健带来的是外间的消息。

“王德华调回京为左都御史的事,基本上已不用商议,事基本上就定了。”

王琼的回朝,意味着左都御史戴珊的职位要让出来,至于是让他直接致仕,还是让他去南京当个尚书什么的,显然一时也不是他们所能商定的。

李东阳道:“王德华若是调回,这三边军务防备之事,就要有人来担当,毕竟如今宁夏的战事尚未结束,虽说阵前换帅是大忌,可王德华在此战中也并没有露脸,他回调京师也在情理之中。”

刘健道:“最好是让他调往南京。”

显然刘健不想让王琼回朝当这个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意味着朝堂上又要少一个衙门为他们所控制,不管怎么说戴珊还在他们的掌控之下,可要是换了王琼,难保不是第二个陆完。

虽然到现在,王琼也不像陆完那样,做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陆完才是他们眼中反面典型。

李东阳叹息道:“谁来接替,目前总是要给出个方向,以便在明日朝堂上,先有人做推举,然后做探讨。这个人若非我们所推荐出来的,那就只能是张秉宽一言而定之,还是要小心应对。”

刘健道:“你觉得何人合适?”

李东阳叹道:“目前来说,满打满算,只有两人适合,但似乎又都非最好的人选。”

刘健想了想,也点头。

其实从内阁的角度来说,想选靠向他们的人来当三边总制,且还要在资历和名望上比较合适,能选出来的人的确是屈指可数了。

“但要是加上刘时雍的话,那就是三个人。”李东阳又补充一句。

这是说的现任宣府巡抚刘大夏。

刘健道:“刘时雍并无在朝为六部侍郎的经验,从资历上也略逊一筹,即便挂职于户部,但以目前看来,想让他直接升三边总制,除非是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再或是他能在近日于宣府立下奇功。”

李东阳道:“我听说一个消息,也不知是否属实,陛下似乎暗中派兵马出击草原,这一路兵马或就出自于宣府。”

“可有此事?”刘健也觉得好奇。

大明出兵,就算再机密,内阁其实也能得到准确消息,而像现在需要靠捕风捉影来听小道消息,是在张周于朝中崛起之后。

李东阳无奈道:“自从张秉宽执掌兵部之后,出兵之事多不经历朝堂商议,愈发刚愎自用,如何出兵也出自于内廷的口述和商讨,实在于法不合。”

刘健道:“几时的事?”

李东阳摇头,道:“事尚未确定,也不好说,估计是在宁夏花马池之战陷入僵持时,陛下或是想以奇兵来破僵局,谁知王伯安千里调兵于草原,解了花马池之围,那宣府出兵之事或就只是流于纸面,或做不得准。”

刘健微微颔首,似同意这说法,道:“先前需要宣府出兵,如今或就只待出结果,鞑靼人现在从何处撤走,以及宁夏本地的守军是否能拦下来,或是拦多少,那才是关键。宾之,你说说你对候选二人的看法。”

这就提到了内阁,或者说是传统文臣对于三边总制的推选情况。

李东阳道:“戴珊和史琳,此二人也算是各有治军经验,但戴珊之经验多在内陆而非边关,惟独史琳在成化时于军中便多有建树,奈何近几年他的官职也一直不进不退。”

此时的史琳,是工部左侍郎。

大明三边总制,一般是会让德高望重的老臣来担当,诸如先前的王越或是秦纮。

但也会出现像王琼这样新贵担当的情况,不过显然李东阳还是中意于史琳这样老成持重的,且在朝有当过侍郎经验的传统文臣,虽然史琳也算不上太老,且最近也没有出任西北督抚的经历,却也算是文臣退而求其次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刘健问道:“若是这么推出去,能应选的机会有多大?”

李东阳道:“那还要看张秉宽想让谁顶上,目前看来,最为合适的也是二人,一个是王伯安,另外一个……就是……唉!”

说到陆完这边,李东阳连他的名字都不想提。

显然陆完伤内阁太深,最近内阁跟上听处争锋日盛,陆完主持了参劾罢黜谢迁的事情,且为始作俑者,这也算是把内阁彻底得罪了。

刘健道:“我们最不想让谁来顶替王德华,那或就是谁,以王伯安在大同经营日久,未必需要撤换他,且他太过于年轻气盛,张秉宽入朝尚且不过三年,而王伯安也不过如此,如何能让两个初出茅庐之人,位居高位呢?”

瞧不起张周,想打压张周,刘健觉得没办法。

可要是去打压一下王守仁,或还是有机会的。

怎么说王守仁也算是官宦之后,且王守仁是有“软肋”的,那就是他那个爹,虽然现在看起来,老王家对王华的仕途也并不怎么关心,毕竟王华如今在翰林院中,也属于被排挤那位。

“那就是要防陆全卿,此人有个优势,那就是在军中威望不小,单纯论治军的成绩,史琳未必能胜他。能比的,或也就是资历了。”李东阳说到这里,便有些无奈。

让史琳去跟王守仁比,有些条件还比较容易说出口。

那就是王守仁太年轻了,等他历练几年,再顶上也不迟,反正年轻人嘛,需要锻炼的地方很多,着什么急?

可要是换了陆完,画风就不一样了。

陆完也算是个老油条,怎么说入朝也十六年了,辽东有过战功,且还有过正职侍郎的履职经验,比王守仁胜在稳重,这就等于是传统文臣最在意的点,被陆完给拿捏了。

文臣最喜欢讲资历什么的,史琳跟陆完比,优势并不大,或者说是根本就没优势。

刘健道:“你觉得,张秉宽会属意于陆全卿吗?”

这问题,让李东阳短暂失神,他在斟酌后,摇摇头道:“不能确定。”

刘健站起身道:“这两年,陆全卿可说是风头正劲,先从辽东巡抚调回京,升了户部右侍郎,做事的精力却近乎都放在了上听处,户部的事务却做得平素,无什么亮点。却是在人际上,闹的人人喊打,这般人与张秉宽相处,真能做到融洽?或者说,你觉得,张秉宽会容得下这种人?”

李东阳道:“若不是陆全卿,还有谁,更为合适呢?”

我们现在能推出来的,思来想去只有工部左侍郎史琳一个。

现在不是等着对手来出牌,而是让我们自己去选,看对面哪个是软柿子,最好对面就出了这张牌,我们才有胜算。

可问题是,既然我们都知道对面是软柿子,那对面就不知道?还会出个软柿子给我们捏?

刘健道:“为什么不能是偏关巡抚马中锡呢?”

“他?”

李东阳皱眉。

显然老马同学,从开始就被他忽略了,无论是自己这一边推举,再或是张周那边的人选,他都没考虑过马中锡。

“你认为他不妥?”刘健问道。

李东阳叹道:“此人性格太轴,说话办事过于秉直,开罪的人不少,且他在西北的声望并不算高,先前朝廷是有调他回京为六部侍郎的打算,但后来他自行请辞回乡,也是去年才重新被起用,要说他升三边总制,或是会引起不小的争议。”

刘健道:“我不是说要推举他出来,而是让张秉宽推举此人呢?”

“如此可行吗?”

李东阳其实也很无语了。

虽然我们也是在分析对面的情况,但就这么让张周推举一个不太可能上位的人出来,且这个人跟张周关系还不是很密切,那就有点扯淡了。

我们能决定张周派系的动向?

刘健道:“论行军治军的能力,史琳或有不如,陆全卿或有说法。但要是论资历和名望,有几人能超过马中锡的?”

李东阳被一点拨,好似是突然明白,道:“若是两人出来应选,那陆全卿和史琳或是各有优势,但若是连马中锡也推出来的话,三人应选,那三人的优势则更不明显,而陆全卿将会有两项被压下来,那他被选上的机会更小。”

刘健点头道:“我就是此意。”

两个人选,怕史琳会输,再加上个必然会输的马中锡当人选,三人应选,反倒是会突显出史琳的优势。

而史琳最大的优势,必然是他老成持重,深得朝中传统文臣的支持,主要还是内阁力挺他,再加上史琳如今已是左侍郎,比即将为左侍郎的陆完要有先天优势,如此可算是把陆完给压下去。

刘健道:“甚至可于朝上提请,以马中锡任宁夏巡抚,如今宁夏地方上军务繁杂,马中锡怎么说也适合统调复杂的境况,以他的资历,甚至能打理好花马池的军务,不至于让刘瑾和马仪等人胡作非为。”

“哈哈,此为上策。”

李东阳笑着点头。

谁说我们把马中锡推出来,只是让他当炮灰的?

我们还可以让他调去宁夏,而花马池不是在宁夏防区内吗?

以马中锡那眼睛里不揉沙子的性格,想当初参劾马仪,马仪在他面前就跟孙子一样,而后来马中锡被起用为偏关巡抚,刚到任就去参劾当时在偏关领兵的张懋……

总归马中锡就是去宁夏给找麻烦的。

配合上史琳,或许很快就能把三边的“宵小”给压制住,如此一来传统文臣就可以在西北扳回一城。

李东阳道:“那陆全卿呢?若他留在京,只怕还会影响到上听处的行事。”

刘健道:“我还怕他不影响,如今张秉宽在朝,陛下必以张秉宽主持上听处事宜,若是陆全卿留在京,必定会跟张秉宽产生矛盾和冲突,以此让他们窝里斗,不更好吗?”

李东阳问道:“可始终他升了户部左侍郎……”

以李东阳的意思,升个户部左侍郎,最好是外调,而不是留在京师现眼。

刘健道:“以他为地方巡抚并不合事宜,再或者调他去偏关为巡抚,倒是也行,都不如他留在京师。就怕陛下想要拿回户部的钱粮调度之权,这次我们在朝上主要所争的,也是户部。”

“这……也不简单。”

李东阳不由叹息。

想到佀钟这两年的成绩一般,甚至皇帝都在打一些没经过户部调拨钱粮的战事,户部在大明军政体系下显得可有可无,这就让户部的存在很尴尬。

户部除了维持基本的朝廷用度之外,好像已不是那么重要,西北钱粮物资基本都是来自于张周的征调。

就算是如此,户部结余多了,但朝廷还是年年钱粮不够用,一直在哭穷。

这就导致了,皇帝对户部很不满意,想要对户部进行改革。

刘健道:“若是张秉宽执掌户部,你觉得他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增加钱粮收入?”

李东阳摇头道:“不知。”

刘健冷声道:“那座港口的新城,我派人去查过,如今在用海运来调拨钱粮,却忽略了海疆一直都不稳,而大明禁海之事不能因此而有所松懈。若张张秉宽执意要改变大明祖制,那朝中必定有诸多的宗亲之人会反对他。到时也有方向来针对于他。”

李东阳道:“海禁……或是不关乎到具体一地。若张秉宽只利用浙江和永平府那一座城……”

“不会的。”

刘健道,“以他的性格,做事不会太过于低调,既然他开了口子,一定会徐图之,若户部难免落到他手,则必须要以海禁之事封堵他的钱粮来项。到时再禁他派船出海,那他的羽翼也就被剪除大半,没了钱粮便等于是没了羽翼,便怎么也就飞不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