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八百零二章 御驾亲征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初十一早,张周便带兵出征了。

而他的出兵是悄无声息的,本来人就在城外,只带三千兵马,不需要调边军驰援,甚至麾下没有一位名将,都是临时征调出来的将士,看起来好像这三千兵马平平,甚至连上战场的经验都没有,但实际上他们训练时间不短。

所训练的主要是如何用新式兵器,反倒在刀剑等冷兵器的使用上,张周基本上就不强求,除非到极端特殊的情况下,否则这就是大明有史以来最接近热兵器战役的战争。

也就在当天,朱祐樘要带着他的銮驾人马,离开京师往大同镇去。

皇帝的排场就要大很多,但跟当初英宗出征前不同的是,朱祐樘并没有征调任何一名尚书陪同自己,只调了左都御史王琼作为随军的参谋,勋臣中也没有国公,在随军将领中地位最高的反而是寿宁侯张鹤龄。

朱祐樘将会带两万兵马的仪仗往大同镇去,提前准备的粮草和辎重不少,同时还会配备不少的重炮等物,所以这次往西北去,朱祐樘计划是在一个月之内抵达大同,这就跟张周行军的原则大相径庭。

以张周的计划,从京师到大同七百多里,张周能在四天之内抵达。

而朱祐樘这一路人,一天能行个二三十里其实都不错了,一个月只是最低计划,当然朱祐樘还有个比较“宏大”的设想,那就是在二十天内完成旅程,这要求队伍一天行进必须要有四十里上下,以这路人马的配备来说,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皇帝要出巡,本来应该安排藩王作为监国。

但这次与以往不同,皇帝没有带文武大臣前去,京师中留守了太子朱厚照,而首辅刘健,内阁大臣李东阳、王鏊等人,一个都没调。

大概就给大臣一个说法,那就是若他这个当皇帝的真在西北折了,那你们就立太子为皇帝,反正这是我儿子,他年岁也不小了,你们这群不是号称大明的忠臣吗?

大明朝干脆就交给你们得了。

杨鹏作为提督东厂太监,这次却是伴驾的人之一,其实杨鹏本来是不用去的,但杨鹏立功心切,因为他知道,留在京也不太安全,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现在还没了皇帝庇护他,要是京师内真发生什么内乱,到时肯定先杀的那个人就是他。

……

……

朱祐樘出征,要正式很多。

刘健带着文武大臣前来送行,在车驾前,刘健代替大臣给皇帝上了一份奏疏,意思是请求朱祐樘不要刚愎自用,请求皇帝留在京师。

朱祐樘当着几名阁老、尚书的面说道:“朕此番只是要巡游天下,往威宁海一行,是为彰显天朝之威。诸位卿家不必担心,有蔡国公为朕打头阵,是不会出事的。”

在场大臣基本都在想,我们也知道基本上不会出事。

但万一呢?

当初英宗出征时,我们也觉得一般是没事,大不了就撤呗?

但问题是,这次你出征跟你祖父出征时,也没什么本质不同,且你带的兵马更少,只有两万兵马,要知道你祖父当初对外号称带了几十万兵马,实际上也带兵近二十万。

就这样,鞑靼人随便来个三五万骑兵,不就把你困在其中,让你当大明第二个阶下囚的皇帝?

朱祐樘望着不远处正瞅着自己的太子,摇摇头,似乎对这儿子还不太满意。

朱祐樘又道:“皇天后土庇佑,朕此番必定马到功成。与诸位卿家共勉。”

说完,朱祐樘也登上了他自己的銮驾。

在场大臣看着还是比较头疼的。

当初英宗出征时,好歹也是骑马而行,那场面也堪称宏伟,而眼下这位虽说也是带了大军出征的,但两万兵马所能造出的声势实在也就那么回事,且这两万兵马,也并非全都是作战兵员,其中有不少是配备的民夫。

……

……

朱祐樘也踏上征程。

这次的出征,朱祐樘那边会显得很随便,大臣这边明明应该用强硬的姿态去阻拦,却也没这么做。

在目送皇帝一行走出德胜门后,刘健仍旧迟迟未将目光收回来。

李东阳道:“我们是否未做到人臣之责?”

刘健这才把头转回来,看了李东阳一眼,那眼神很复杂。

李东阳则从这目光中,看出刘健态度中的不善。

如果一个皇帝不听大臣的号令,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一个皇帝上来,但弑君是不可能的,能做的手段实在太多了,包括且不限于暗杀,当然这种暗杀会在表面的阴谋之下。

总归不能把矛头直接对准文臣本身。

“朝中事,也没变太多,陛下不是有言在先,朝中大事,还是要亲自审阅吗?”王鏊走过来说了一句。

这是在提醒李东阳,即便皇帝离开京师,但天下的掌权者,仍旧是皇帝。

皇帝人在往大同的半路上,还是可以批阅奏疏,只是在时效上可能会降低不少。

刘健叹口气,没有跟李东阳和王鏊说任何话。

其实他的态度已经表明一切。

对皇帝出巡威宁海这件事,本应该反对,但他没有反对,就说明他宁可看到皇帝胡来,最好再让皇帝承担胡来的后果……只有这样,皇帝或是继任的皇帝才能意识到,光靠张周那套穷兵黩武的方略是不管用的。

大明还是应该走正统的路线。

当然哪条路是正统,由他们说了算。

……

……

朱厚照要回宫了。

他是比较高兴的,因为老爹走了,他不但不用怕被禁足,还获得了一种近乎于监国的权力。

他可以在文华殿听大臣讲述朝中大事,这是他父亲给他的权限,作为太子,他要学理政那一套了,尽管朱厚照自己也知道那些事很复杂。

可还是架不住心中那股好奇之心。

谁说我老父亲才能把朝事打理好?谁说少年郎做事就一定不行?

“回去,把秀荣那丫头给找出来,我要好好给他上一课。”朱厚照觉得自己现在要充当长兄。

老父亲不在,我不就铁铁管着你个小妹妹?

高凤道:“殿下,听说公主并不在京。”

“你再说一遍!”朱厚照差点想打人。

高凤无奈道:“公主似乎是随陛下去大同了……”

“什么?”

朱厚照直接从车驾上跳了下去。

把随从的人给吓了一跳,几个人上前死命才把激动到无以复加的朱厚照给按住。

“殿下,您不能毁伤自己的身子啊。”高凤高声哀求道。

朱厚照道:“有这么当爹的吗?他自己去,不让我去就算了,为啥一个死丫头都能跟着一起去?出巡威宁海,出兵草原,这么好玩的事,为什么不叫我一个?啊!”

此时众多锦衣卫过来,把朱厚照给驾回到车驾上。

朱厚照高声道:“等着,老子一定要亲自去西北,谁说我不能带兵打仗的?给我三千兵马,我也能把草原给平了!谁怕死!?”

高凤道:“太子殿下,您要忍啊。陛下不在京,大明的将来都在您身上呢。”

“我不要大明的将来,我要打仗!”

朱厚照此时被两个锦衣卫按着。

无论他如何为何加抗争,一点用都没有,似乎朱祐樘也生怕自己不在京的这段时间,这混小子会乱来,所以也是下了死命令,派诸多的人一天十二个时辰盯着朱厚照,不能让他有任何闪失。

……

……

草原上。

一场战事已经持续到第九天。

唐寅亲率的七八千兵马,经过连续几次的尝试突击之后,都被鞑靼人的主力给拦下来。

本来鞑靼人是不打算与这路大明的兵马缠斗的,但在他们发现这路大明兵马并未配备重炮等远程火力之后,他们开始尝试着做一些抵挡和反击,然后发现大明军队无论冲得多凶,在遇到他们阻击之后都会适可而止。

双方形成了互有攻守的局面。

而最后大明的军队数量,也很快被鞑靼主力所查知。

大明只有不到万数的兵马,且还是远在距离大明一千多里之外的草原腹地,与大明边关将士无任何联系,他们行动的路线也不是直上直下,这意味着大明的军队想要驰援,至少要走上一千五百里以上。

再加上大明军队没有重火器的加持,鞑靼军队也就没那么惧怕。

毕竟在之前一次大明五路兵马进发草原的战事中,大明军队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这场战事,在鞑靼人看来是可以交战的。

若是这场战事获胜,甚至可以成为他们扭转对大明战事落败的局面,重新占据前线战场的优势。

初十中午。

又是一次尝试性攻击后,大明的三千兵马不得不撤回来。

负责带兵出击的张锐回到河谷营地所在,此时营地内的积雪转成了坚冰,马匹根本就无法骑行,只能下马牵马而行,有的马匹则是拴在一起,拖着一些雪橇之类的东西在运送战利品。

“打不下来。”

张锐到了唐寅身边。

此时唐寅立在河谷上方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

他手上的望远镜,也在打量着东南边,鞑靼人营地的方向。

唐寅指了指东南方向道:“昨夜那边还没有鞑靼人的营地,今天上午开始设立,河对岸还有几处临时驻扎的营地,看样子他们是想作为中转地。而后方他们还布置了一些营头……”

徐经问道:“他们在如此靠近我们的地方扎营是作甚?吸引我们主动攻击吗?”

“不知道。”唐寅道,“如果我是鞑靼人,或会在里面埋设火药,但他们似乎看出来,我们现在是前后无进退之路,除非我们一心南下突围,否则必须需要一个背后有依靠的地带,跟他们做战略上的周旋。”

徐经道:“以前跟他们打,也未必需要背靠什么。”

“不一样。”唐寅摇头道,“这次我们没有远炮和重炮,只有一些轻炮,胳膊太短,打不了那么远。好在这条河也不太宽,且河面都已经上冻了,来去自如。如果到开春,冰面不足以通过马匹之后,我们就只能放弃这片阵地。”

张锐问道:“那我们还需要坚持多久?”

唐寅反问道:“鞑靼后方的主力,撤了吗?”

“没有。”张锐这次带三千兵马就是为了探查敌后情况的,他如实汇报导,“鞑靼非但未退,还在堆积兵马,看样子在我们河岸的这边,也就是南方和西南方,鞑靼人已经布置了至少有五六万兵马。”

“多少?”徐经听到这里,明显慌乱起来。

唐寅道:“五六万兵马,很多吗?”

徐经苦笑道:“伯虎,咱就算有火铳,但有多少火弹?就算一颗火弹打一个,怕是也打不完这五六万人吧?”

张锐道:“一人至少有二十发以上,打个十万人是没问题的。”

“太不切实际了。”徐经道,“你们以为鞑子就立在那,当靶子给你们打吗?完了完了,他们这是切断我们退路了。”

唐寅点头道:“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平虏侯呢?”

“回大人,平虏侯昨夜就带一千多兵马往西北方向探查,到现在还没回来,以先前所查知,鞑靼在西北方向并没有布置兵马……”

“围三阕一。”唐寅道,“他们给我们的后方留了一道豁口,要想突围,只能从这个方向走。但我们会越走越往草原深处,到那时,甚至不用交战,我们将不会有足够多的粮草坚持到回大明的一天。”

徐经急忙问道:“鞑靼人现在还没攻上来吧?”

张锐道:“鞑子也怕,毕竟几次接触交手中,我们的火铳效果非常好,杀伤了不少鞑子。他们现在尽可能跟我们周旋,甚至有在我们河对岸扎土寨的意思。”

“嗯。”唐寅点头道,“他们知道我们没带多少火炮,没法跨越障碍打他们。用这种方法抵挡火铳,或也是一种方略。但我们毕竟是带了天火药的,要炸他们几个营寨,并不难。”

徐经听了半晌,问道:“那我们怎么撤回去?打?还是不打?”

唐寅道:“这就是我们的城。对面就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扎根于脚下这座城,与鞑靼做更多的周旋。哪怕是血洒在这片草原上,我们也是英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