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四十四章 真才实学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转眼已到四月底。

这天城西郊正在进行火炮训练,张周作为总教官,立在山头上手里拿着双筒望远镜。

在他旁边,朱厚照踩着个小板凳,从观礼的城垛观察口,也用望远镜往外看。

再旁边立着王琼、王守仁、朱凤、唐寅四人,这四个人都是被张周调到研武堂帮忙的人,再旁边是萧敬、牟斌、刘瑾、高凤等太监。

还有英国公张懋和张仑祖孙二人。

再旁边就是大批的锦衣卫。

“轰轰轰!”

又一轮炮响。

远处作为校场靶位的地点,升起一些不同颜色的烟雾,伴随着焰火。

这其实是给负责主持开炮的人一个“考题”,不同烟雾和焰火代表着不同的敌情,诸如敌军骑兵集中冲锋,或者是分散冲锋,或者是原地结营等等,而每次都会有不同数量的稻草人,以不同的情况作为靶子。

最后考试成绩的标准,便是以是否能打进标尺圈内,其指挥炮兵完成打散的稻草人数量,或者是其余立下来的靶子的数量为标准。

基本上,只要炮弹落在了合适的位置就算是合格,不一定说非要把所有的靶子都打倒。

“砰!”

远处伴随着火光,传来了轰鸣声,一片片的靶位区域被炸得很惨烈,而作为标尺的石头阵等,也被炸开。

“哇!”

站在小板凳上的朱厚照兴奋到原地蹦高。

刘瑾赶紧抓住朱厚照的手臂,防止他从小板凳上摔下来,这小子似乎都忘了小板凳旁边还有高低落差,眼睛就没从望远镜上挪开。

“太子殿下,小心一些。”

“厉害厉害!张先生,这就是神威远炮吗?这打了多远?”朱厚照兴奋大叫。

张周没有理会朱厚照的问题,对旁边负责记录的唐寅道:“二点靶位没打到区域,下一轮……放蓝色焰火,提醒骑兵冲击!”

唐寅随即对旁边的传令官发布命令。

先是在观礼台上,由张周这位考官做了提示之后,升起蓝色焰火,而远处也相应升起黑色的浓烟,下面的火炮点完之后,再一次发射。

“轰轰轰!”

同样是三门炮,三声响。

“压制对方冲锋前阵,压制懂不懂什么叫压制?这三发打哪去了?这么分散,还怎么压制?鞑靼骑兵侧翼都还没近前……现在负责指挥的是谁?”张周就好像个严格的考官,朝旁边的朱凤喝问。

朱凤往山坡下面看了看,苦笑道:“是寿宁侯!”

张周等人其实距离发射点并不远,但高低落差很大,如此的好处是火炮的仰角达不到这么高,除非一群人抬着火炮朝上射,如果单纯靠炮车的角度是打不上来的。

这样就能保证没有二逼会让人掉过头来朝主席观礼台上开炮,能最大程度保障观礼台上人员的安全。

就算是这样,张周还是让人在观礼台上修筑了城垛,以保证没有霰弹迸上来。

“果然,又是他!教他多少遍,他就是记不进脑子里!”

张周很生气。

大概回头就要找张鹤龄去算账。

“三点位都不合格!记!”张周看唐寅还在那愣神,不由厉声道。

唐寅苦笑着点点头,提笔在成绩单上记录。

这就是唐寅到研武堂之后的日常工作。

他自己也很郁闷,先前在工部观政,也没那么多破事,现在被调到研武堂来,看起来好像是待遇提升了,走到哪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可问题是……这他娘的是人过的日子?

他甚至不止一次在想,我到底跟着张周在干嘛呢?

朱厚照在那乐不可支,用嘲笑的口吻道:“我那个大舅,让他指挥开炮?真不知道父皇怎么想的,让他学一百年都学不会,刘瑾,你学会了吗?”

刘瑾笑着应答道:“奴婢看懂了,如果是鞑靼骑兵冲锋,自然是要先朝对方骑兵阵最靠前的部分开炮,把他们的气势给压下去,然后再各点开花……”

王琼和王守仁等人不由打量着刘瑾。

其实挺简单的道理,连在一旁看戏的刘瑾都能琢磨明白,为何寿宁侯就不懂呢?

朱厚照道:“张先生,是这样吧?”

“道理是这道理,但火炮的仰角是多少,应该如何调度三门炮的方位,还有设置火炮的点火速度,预估敌阵骑兵冲锋速度等,这都需要学习。”张周道,“别以为你这个大舅一点本事都没有,至少那些基础知识,他还是学全了的,就是在模拟演练方面,屡屡都不合格。”

“平时理论学得再好,实战不行,还是丢人现眼呗?张先生,你就别替我那大舅说话了。”

朱厚照似乎都知道张家老大是什么尿性。

这下连旁边几个讲官也不由暗中叹息。

看来张家兄弟的无能,丢人都丢到姥姥家去了,连太子都知道伱们什么凑性,看来你们就算是熬到这位小太子登基,也没什么发迹的机会了。

……

……

第一轮的火炮模拟演练结束。

三门炮完成了封炮。

也就是将三门炮都拉走,然后下面的一众“考生”,才往坡上走来。

当首的是保国公朱晖,他是京营神机营的提督,也相当于是整个京师戍卫炮兵营的司令,在京营的地位仅次于张懋。

而在他身后,则是寿宁侯张鹤龄,因为成国公朱辅还没从延绥回到京师,目前在学的勋贵中只有他们二人。

剩下的将领中,则有河南都司领班京操都指挥佥事徐鼐、辽东都司都指挥使胡忠、万全右卫都指挥使秦宣、备御懿路城辽东都指挥佥事李钦、协守宣府副总兵都指挥同知韩玉、宣府都指挥佥事白玉。

除了这六个被皇帝特旨从外调过来的,还有三名本身京营神机营朱晖的手下将领。

还有一人,便是曾经因为举报张延龄,而被发配到偏头关镇守的建昌卫指挥佥事彭泉。

彭泉跟张延龄的待遇不一样,张延龄好歹有机会去辽东立功,而彭泉则在偏头关没任何功勋,反而受到了同僚的排挤……别看张延龄在京师中属于人人喊打,但在边军将士心中,那可是高不可攀的外戚权贵,谁得罪了外戚还能有好果子吃?

结果就是彭泉走到哪都被排挤,最后还算是皇帝还记得这个倒霉蛋,把他调回京城来,跟张周学习。

在所有人中,似乎彭泉学得是最快的。

不为别的……别人学不好最多是回去各司其职,但若是他学不好……这辈子基本就完了。

“参见太子殿下!”

等众人上来之后,朱晖是认得朱厚照的,赶紧行礼问候。

其余的人这才知道眼前是太子,赶紧下跪行礼。

只有张鹤龄是老远就看到他大外甥,但就是不说话。

朱厚照摆起架势道:“诸位卿家免礼,本太子今日是奉父皇之命,前来监督研武堂众学员课业情况。先前张先生已对诸位的成绩有了评判,本宫会带回去给父皇看,也让父皇心里有数。”

“啊?”

在场的一众“考生”不由大眼瞪小眼。

今天又不是结业考试,不是说就只是普通的模拟考吗?

再说了,今天都没专人过来指导,就让我们自己按照提示来开炮,怎么还带上达天听?

那这次所谓的模拟演练考试,简直比毕业考的成绩还要命啊。

下面的将领不敢说什么,太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而朱晖和张鹤龄则凑这脸过来,朱晖倚老卖老,端着他的方字脸朝朱厚照笑了笑,问道:“那太子殿下,不知老臣表现如何?”

“保国公是吧?你好像问错人了吧?”朱厚照朝张周努努嘴,“他才是考官。”

“呵呵,秉宽啊,你看老夫……”

朱晖平时还有点瞧不上张周,或者是觉得张周已跟张懋张老头隐约是一党的,而张懋跟他朱晖之间又不对付……勋贵的内卷已经卷出花样来了。

张周笑道:“在下对保国公的成绩,是如实记录。”

朱晖面色尴尬。

我问的是是否如实记录这回事吗?问的明明是我的成绩好坏!

意思是还要保密?

张鹤龄笑呵呵道:“那本侯表现最好,你看每次打过去,那草堆还有一个好完好的?”

“大舅,谁给你的信心?还能这么不要脸的?”朱厚照笑呵呵,一点都没给张鹤龄面子。

饶是张鹤龄脸皮厚,听了这话都不由面色尴尬望望周围的人,突然就觉得每个人都在嘲笑自己。

朱厚照笑道:“每次轮到你,本宫就发现都是一个套路,往前打就行了,又不是你点炮,意思是这战术有没有你都行呗?”

“呃……”张鹤龄强行辩解道,“所谓的开炮,就是要让敌人震慑,不往前开,难道往后开?”

本来一些人对张鹤龄也没报什么期待的,此时也不由用鄙夷的目光望过去。

朱厚照笑呵呵道:“最近本宫学《孟子》写文章,有一道题目,叫做‘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说得就是你吧?”

“哈哈哈……”张懋已经忍不住大笑起来。

张鹤龄皱眉道:“啥意思?”

周围的人都不由摇头叹息,这货连四书五经都没学全,就以为自己牛逼轰轰的,这种人怎么好意思在大明官场混的?

朱厚照也不解释,朝唐寅一伸手道:“把成绩拿来,本宫回宫的时候,给父皇送去。”

“是。”

唐寅恭敬把成绩单合上,呈递给朱厚照。

朱厚照一副“我已经掌握你们命运”的脸色,显得很自豪,拿着成绩单就要下山回城。

不是他不想留下,而是他没有选择,他知道如果自己再不走的话,下次再想出来看热闹就没机会了。

“张先生,说好了的,下次一定还带我来!”走的时候,他还不忘叫张周到一边,提醒一句。

……

……

一次简单的考校结束,张周也准备回城。

本来他打算跟王守仁好好谈谈,但王守仁这个人……很特别,说白了就是有点“孤傲自傲”,对什么事都很冷漠,二人除了在王守仁初到研武堂时,有过一次比较深入的对话,由张周说明了研武堂创办的意义,剩下连独处的机会都没有。

也在于张周的任务并不单纯是研武堂教这群人开炮。

他平时的工作太忙。

也就没心思去跟王守仁再深谈。

可能也有现在跟王守仁之间交情不深厚的缘故,上来他就当了王守仁的“上司”,再加上他张周于文官中的风评不是很好,张周也知道凡事不能操之过急。

当天他本要邀请王守仁一起进城饮茶,也被王守仁婉言谢绝。

大概的意思。

公事公办。

研武堂内有什么事,你直接吩咐下来就行,离开研武堂就相当于下班了,下级不跟上级有过多接触,免得被人说是我巴结你。

“张先生。”

王琼则很客气。

张周笑道:“王郎中最近于研武堂中很累吧?不过第一批学员,应该也快教出来了,比预期要快了很多,接下来会调一批人来,就没第一批这么多,以后更多是教一些理论上的知识。就要多靠王郎中你了。”

“哪里哪里,在下一定竭尽所能。”王琼笑着说道。

历史上,是由王琼欣赏并器重栽培了王守仁,王琼相当于王守仁的伯乐。

而这次张周连同伯乐和千里马一起给挖过来,结果千里马好像有点抗拒,而伯乐自己则很识趣。

这就是张周所要达到的效果。

先不论你能力高低,能说得话最重要,如果是传统的文官,杨廷和、王华、杨一清那种,跟他们能沟通得来吗?

但因王琼就很善于官场应酬,话就说得很通透,在办事尤其是交接沟通等方面就很轻松。

张周道:“还要先回城,就不与王郎中多聊。请!”

“请!“

……

……

张周最近还是很“忙”的。

他主要任务在于教太子上课,平时最关心的就是西山煤矿的事,现在煤矿已有了初步的成效,蒋老头把煤矿给开了起来,并有煤炭出产,最近已运了两批回城,张周都很满意。

不过有点麻烦的是,除了这几件事之外,他还要去翰林院瞅瞅修《大明会典》的进展,最近他为了减轻自己一方面的压力,也就是不用再管修书的事,他想了个办法。

准备用最直接的方式,把《大明会典》半成稿,加上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还有总结等,经过修缮之后,变成“完成稿”给皇帝进呈一本。

修这种典籍,光靠张周一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张周也知道自己没法把整篇的《大明会典》都背诵下来,但《大明会典》本身就只是一部专业著作,讲的是体制规则,包括《诸司执掌》、《皇明祖训》、《大明集礼》、《孝慈录》、《大明律》等专业内容。

张周直接用万历重修的版本作为最终稿,准备上来就搞个“一次定型”。

张周也很清楚,历史上《大明会典》的第一版虽然于弘治十五年修撰完成,但一直到弘治十八年弘治帝驾崩,也没刊行。

后来在正德四年,正德皇帝下令,由时为首辅的李东阳重新校对,并于正德六年才第一次刊行。

《大明会典》的成书,也可说是弘治帝朱祐樘临死之前的一大遗憾了。

张周来大明还有个目的,那就是不给历史留遗憾。

杨廷和等人不是靠修《大明会典》彰显自己本事的吗?张周觉得,有我在,就没你们什么事了,我自己搞定,免得你们觉得我是个面瓜什么事都做不出来,只懂得讨好皇帝。

让你们知道什么叫真才实学。

所以最近他没事,都在暗地里修书,最多是有些东西不太完善的,靠一些初稿来进行详细校对,并以弘治时期和万历时期的一些律法人文变化,做一些增改而已。

“张兄,还是你有本事。”

下了山,还没等上马车,朱凤便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张周。

张周笑了笑道:“知节,可不要妄自菲薄,不是我有本事,是都有本事,只是你的某些本事可能还没发觉出来。你何以会有这般感慨?”

有本事?

张周想说,我本事多了去了,不知道你感慨的是哪一种。

朱凤道:“太子平时顽劣,你都能治得他服服帖帖,恐怕连陛下都没法如此教太子。”

别人没看出来,朱凤可能是跟朱厚照相处多了,逐渐发现,张周是唯一一个能制住朱厚照的人,甚至连朱祐樘这个当爹的,可能都不行。

张周笑道:“知节,你需要什么?”

“我需要……”

朱凤被问住了。

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你不需要名利,因为你已经有了,你也不需要女人,难道你不需要朋友吗?或者是,这世上有美好的东西,你不会去追求吗?”张周的问题,让朱凤怔在那。

然后朱凤很机械点点头。

张周道:“我正是知道太子的需要,所以他才会接受我的一些教导,如果将来有一天,他发现我已经给不了他需要的东西,你试试,他翻脸可能比翻书都快!”

朱凤不解问道:“那太子需要什么?”

张周笑而不语。

就算告诉你太子需要什么,你能满足他?

“张兄,家父今明两日就会回京师,他已提前来信,说想跟你谈谈……”朱凤见张周要走,急忙提醒。

张周道:“不用了,令尊进研武堂,是陛下吩咐的。如果是为这个,不必来跟我说。如果是为了你们家的事,包括你的婚姻大事,也不需要来问我,我始终是局外人。”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