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六十四章 表姨很实在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内阁已经不再是铁三角的阵容,在增加了程敏政之后,内阁的格局趋向于三一对立。

别看程敏政在内阁中没什么地位,排次是最末的,但问题是他是张周的人,或者说是在皇帝眼里,这个人有跟传统三阁臣不一样的潜质,然后程敏政在没得到任何实权的情况下,就要成为内阁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因为皇帝打算让程敏政兼职上听处大臣。

在张周与朱祐樘会面结束之后,会有东厂的人把皇帝要给张周处置的公文,送回到张周的宅邸……什么有关公务不能带出公廨的规定,到皇帝这里基本就是“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帝一点都不介意张周回家之后好好为他处理朝中事务。

而张周则先到文华殿等候,也不是去见朱厚照,而是在偏殿等候程敏政的到来。

“蔡国公。”

程敏政本来还在内阁忙于公务,得知张周从贡院出来,他还很意外,因为按照以往的惯例,张周还要过两天才能出来,这次张周算是提早出来了。

毕竟顺天府乡试还没有放榜。

张周笑道:“程阁老请坐。”

“不敢当啊。”

程敏政以前在人前还是很有派头的,在张周面前也不会掉面子,但也不知怎的,现在他见了张周,总觉得矮人一头,且不由自主,就把恭敬那股劲头给拿出来。

挡都挡不住。

“程学士如今入阁,乃是陛下的股肱之臣,我等还要聆听你的教诲,怎就不敢当呢?”张周笑着。

反正跟程敏政也没什么隔阂,有话就可以直说。

张周也很清楚,这是个通过自己出现,而改变了“命运”的人,真就是救了一条命,程敏政不感激他对不起他之前一顿折腾。

程敏政叹道:“蔡国公自谦了,换了平常人,一定以为您不过是因为邀宠等,获得陛下的信任。但老朽却知晓,蔡国公是有真才实学之人,是乃天下读书人的典范。”

“程阁老,你这话,我才不敢当呢。”张周道。

“蔡国公不必自谦,就说老朽在翰林院这么久,尤其是这次回来,在修撰书籍上,发现蔡国公的才华……那真就是……当世无双。以老朽所知,很多典籍,蔡国公都未曾见过,那些孤本都未曾到过您的手上,居然就能原封不动整理下来,您真可谓是……”

程敏政对张周的尊敬不是一味的谄媚。

以程敏政的心态,他的确是要去巴结张周的,但张周也要有让他服气的地方,才能让他心悦诚服。

而程敏政所在意的,不是张周算出天意什么的,那跟程敏政无关。

程敏政所在意的,是张周在修撰典籍上的本事,这是程敏政在翰林院几十年都未见过的“盛景”,张周居然可以先修出书籍,然后再去查证,然后发现……一切都无误,这点程敏政是怎么都想不出,张周是如何做到的。

那只能理解为……张周有一种世人所没有的“才华”。

张周道:“什么孤本,以前都见过,再说了,修书而已嘛。程阁老在这方面的造诣,应该不在我之下。”

“不敢当,不敢当。”

然后一老一少就这么互相客气起来。

……

……

二人就在文华殿内,闲话了不少时候。

随后张周也表明了来意。

“程阁老,是这样,陛下已经准备让你同时入值上听处,而内阁中,以伱为唯一值守上听处之人,如今西北边事仍旧不太平,入夜之后或是有人要留守于两处,多要劳烦于你了。”

张周只是来通知的,但其实就是来给程敏政做一番“指点”。

毕竟上听处是张周提议所设立的,而朱祐樘一直是把张周当成上听处首席大臣来看待的,等于说,以后程敏政在上听处的任差,是要听从于张周吩咐的。

就算你在内阁,也可以让你居于张周之下。

程敏政道:“上听处……不知平时有何差事呢?”

不用张周指点,程敏政自行便请教起来。

他对于内阁的差事还没完全摸透呢,内阁铁三角又不给他放权,现在能同时兼任上听处大臣的身份,对他来说,心理负担反而没那么重。

如果继续让他在内阁无所事事,他更会觉得自己在朝中没什么意义,会想着早点离开,也会找机会去请辞。

换了旁人,肯定会对自己的官职恋栈不舍,但他程敏政可不是一般人,他人生中屡次对于自己的官职说放就放,在当官这件事上,程敏政没那么大的执念。

张周道:“其实上听处的差事,就是把西北各处的边务,做整理之后上报。有紧急的公文,一定要第一时间处置……你可以把西北的边政,也看成是一个小朝廷,分为六部事务。”

“六部?”

程敏政琢磨了一下。

你个蔡国公,说话方式还挺新颖。

“官员任免,那是吏部的事。户部的钱粮调拨,还有工部的营造。这三项在西北边政中体现最为明显。兵部的事务不必说……那是正常的行军……将在外,一般是无须请示于朝廷的,更多是在出现变故后对朝廷的上报……而军务上的事情,恰恰涉及到西北军政的透明,是君臣上下所最在意的……但本身朝廷能对其影响的,并不大。”

张周这一番解释,也是把西北边务,当成是朝中六部事务来解释。

程敏政自然都明白,他道:“以老朽想来,自然是以户部的事务,最为重要是吧?”

“嗯。”

张周点头道,“陛下最近就会以户部左侍郎王琼,替换秦老制台,为三边总制。而户部左侍郎的差事,多半也不会放下,而王琼本身就是上听处大臣,他到了西北之后,会不断将三边的需要,通过公文传递到京师。”

程敏政想了想,突然觉得自己只是个干杂活的。

以往上听处虽然是以张周为首,但实际操作上,都是以王琼为主。

而王琼本身是户部左侍郎,皇帝以王琼,把户部尚书佀钟给架空,而现在王琼到了西北,仍旧是户部实际的主脑,他程敏政在京师,作为内阁大臣,等于是受王琼的遥控,把户部的事务推行下去。

当程敏政明白到这一点,也就知道了皇帝的“苦心”。

拿西北边政,首先从户部入手,把财政大权逐渐握紧,然后再逐渐往六部其余的衙门扩散。

“程阁老,西北礼部和刑部的事务,这点多也只是在事后跟朝廷上报,你在入值上听处时,只需将军务上的重要事项,做整理后给陛下呈递,至于钱粮调度等问题,也要跟户部沟通好。眼下户部右侍郎,很可能会是陆完……你知道他,曾是辽东巡抚,而今也负责研武堂的事务。”

“呵呵。”

程敏政笑了笑。

他很想说,感情都是你的人呗?

户部左侍郎是王琼,就算王琼到了西北,也不变。

而陆完则直接由右侍郎,负责京城户部的事务,然后他程敏政只是个串联人物。

听起来有点悲哀……但论实际职权,还是他程敏政最高,毕竟王琼和陆完再牛逼,他们也挤破头想入阁,那也是没门的,他们不具备入阁的资格。

“剩下的,就是多加交流了。”张周笑道,“也希望能通过你,跟内阁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上听处跟内阁……不要有什么隔阂,毕竟都是给朝廷办事。”

“是,是。”

程敏政也本想说,我跟内阁那几位,也不太熟。

私交是不错,但涉及到公务的事情,他们就把我当外人了。

“再就是工部事务,现在唐寅去了朝鲜,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他以后会负责煤炭和铁的供应,以及火炮铸造等事,这也需要沟通……等于说程学士现在主要负责的是户部和工部的事务,尤其是在唐寅不在京的这段时间,你就多费心了。”

张周说完,起身也就要走。

程敏政问道:“那伯虎他……”

提到这个人,程敏政有点无力,虽然在弘治十二年的那次舞弊案中,他跟唐寅之前也没形成太大的牵扯,毕竟唐寅是脱罪在外的,但他总觉得,好像二人有种非一般的联系。

“他在朝鲜,是负责外交事务的,这点以前大明或许并不太在意。”张周道,“但程阁老你也知,现在大明的兵锋强盛,除了能顾好边政之外,也应该多插手邻国的事务,这才体现我大明宗主国负责任、有担当。陛下的意思,先把唐寅往这方面发展一下。”

“这是为何?”程敏政好奇问道。

张周笑道:“他曾在朝鲜的所作所为,难道程学士未曾耳闻?”

“啊?”

程敏政一怔。

想到张周都把朝鲜内部国政给颠覆了,把个正统太子出身的国王给推翻,换了个年轻的国主上来,这就……很符合外交家的身份。

“唐寅嘛,这个人,我也不好评价。”张周道,“平时太闲散了,而且性格有些不羁,他以后适合做什么,我也没想好,陛下也在考察他,有什么差事都先让他去试试,或许能找到更适合他的差事也说不定。”

程敏政很想问,那我适合干嘛?

张周好像也猜到了程敏政的想法,笑道:“就好像程阁老,乃是正统的翰林学士出身,就很适合眼下的差事。以后内阁跟兵部之间的沟通,还要程阁老多加费心。”

“是,是。”

程敏政随即想到。

张周先前告诉他,他的任务是沟通好户部和工部的事情,就没他兵部。

那意思有点明显了,岂不是说,兵部的事情,不用他程敏政费心?张周能处理好的事情,他程敏政就算地位高又怎样?那不是你能干涉的!

“老朽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蔡国公多加指点。老朽活到老学到老嘛。”

程敏政登时成为个大明白。

他懂得了,要想在朝中站稳脚跟,就要听好张周的,把户部和工部的事处理好,然后张周……让他干嘛就干嘛。

等于说,他就是给张周打下手的。

至于首辅、次辅什么的,那些都不是他的上级,他只对皇帝和张周负责就行。

……

……

张周当天可以直接回家。

刚到家门口,就见到有马车停在那,张周从马车上下来,而马车上的两个妇人,也都下车迎了过来。

为首的是个张周所不认识的中年女子,而后面一个正是之前所见过的彩黄氏。

“爷,她们在这里等了半天了。”刘贵走过来道。

张周道:“就不请你们进去了,我还有事。”

彩黄氏这次没有当街对张周下跪,而只是欠身一礼,旁边的女子走过来,还有些扭捏。

随即孙上器也从车上跳下来,他先狠狠瞪了不请自来的彩黄氏一眼,这才给张周引介道:“公爷,这位就是您的远房亲戚,黄门冯氏。”

“哦,原来是表姨?应该是这么称呼吧?这辈分,我都不知该如何去论。”

张周笑呵呵的。

远房亲戚只是个由头,黄家算是他跟永平府地方官宦建立沟通渠道的纽带。

冯氏大咧咧一笑道:“怎敢让公爷您屈尊,您想咋称呼就咋称呼。”

北方的口音很浓重,这一听就跟张周这种江南出身的人士,在地域和口音上有极大的不同,如果不是查证的确是上两代有亲戚关系,也难以把两个人联系起来。

“那还是称呼黄夫人吧。”张周道,“这次来访,不知是为何事?”

“就是来看看……”

冯氏说话时,不由回头打量着彩黄氏,显然她没有应付这种场面事的经验,就算她出身“高贵”,跟张周是亲戚,但以前在家里,是属于受气包。

张周道:“孙千户,黄氏的案子,现在如何了?”

孙上器道:“之后东厂李公公,就会亲自将案宗送过来,跟公爷您商讨。以卑职所知,黄氏虽跟通番的案子有一定的联系,但因为情节较轻,只被判罚银一千六百两,其余人等,估计八月底之前,就会放归。”

“是吗?”

冯氏一听,显得很激动道,“那是说,我们家没事了是吗?”

彩黄氏赶紧去扯二嫂的衣服,意思是你这么说话不合适。

冯氏则好像根本没觉察到一般,笑着道:“有个当官的亲戚真好,这大门大户的,连自家有人犯了罪,都能赦免。真好真好。公爷,以后您有啥事,就跟妾身说一声,妾身没能耐做的,就让家里当家的给做。管保以后您的话好使。”

张周笑了笑。

果然是没什么见识,也没什么心机,比那彩黄氏好了不知多少。

还是这个表姨更实在啊。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