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七十一章 总制宣大军务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周出宫的路上,张鹤龄陪着笑跟在后面,再不复以往那种轻蔑傲慢,对张周可说是非常恭维巴结。

“寿宁侯,你这么跟我说话,我不太适应。”

张周差点想说,你恢复一下,拿以前那种盛势凌人的口气跟我说话,这样我坑你也坑得心安理得。

你转了这脸色,我坑都不好意思坑了。

张鹤龄道:“张先生您可太客气,我也不过就是照常说话,只要您以后能多提携我一点……咱是要一起去宣府吧?”

“嗯。”张周先前在张皇后面前就说过相关的事,“陛下已准备,把我们研武堂一期学员,一并调去宣府。之前咱就是在京城周边放放炮,你们都学会了,下一步从九边调几千上万名将士,过去跟着一起学,没事咱就出关塞,打个猎放个炮,鞑子敢来就直接炮轰回去!”

“有意思,有意思。”张鹤龄一听就觉得这个很适合自己。

既可以赚功劳,听起来还那么轻松自在,好像没有任何生命危险。

张周道:“不怕辛苦吧?”

“不怕,连我二弟他都能抗下来,我有什么可怕的?张先生,如果要开战的话,你看是不是给我个总兵官之类的官职?我也想混个军功。”张鹤龄又觍着脸恳请。

张周笑道:“难得寿宁侯你有忠君报国之心,我岂能不满足你?到时一定给你个既安稳,又能立功,最好是军中首功的那种职位,风风光光凯旋而归,让朝野上下都知道你的本事。”

“哈哈……好,好!”

张鹤龄一脸兴奋,似乎已经觉得明天这功劳就能降临到自己头上。

张周看到张鹤龄那近乎手舞足蹈的模样,心中也在暗暗皱眉。

这货是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吗?

既轻松又没危险,还让你功勋卓著……这种鬼话说出来我自己都不信,你个货居然轻易相信?

“你信?”张周还真是个实在人,还有意要征询一下被骗之人的感想。

就好像是把张鹤龄卖了,非要问问张鹤龄被卖以后的感受一样。

张鹤龄笑道:“当然信啊,朱知节什么鸟人?他都能成,凭啥我不成?再说了,朱知节还不是跟张先生去的,他就是听了张先生指点几句,若是本侯有机会在先生面前一起打仗……家母和姐姐都这么说的。”

“呵呵。”

张周想说。

果然家里被宠溺的孩子,容易被家里女性长辈给骗了。

“好,好,寿宁侯,咱一起建功立业。”张周笑着。

“一定,一定。”张鹤龄也应着。

二人好像从来没这么关系紧密过,就好像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一样。

……

……

兵部衙门。

李东阳代表内阁,过来找马文升商议有关宣府出兵之事,也是因为皇帝派了戴义去内阁通知过,把张周准备在宣府练兵的事相告知。

李东阳也想来问问马文升对此事的意见。

“张秉宽居然说要去演炮?以战代练?”马文升听说此消息,也在皱眉。

怎么看,张周好像都不是那种正经要出兵的样子,既是要出兵草原,以张周所提的一万兵马是远远不够的,倒是张周人在宣府,却是临近大明西北的粮仓,很容易被张周霍霍。

李东阳道:“阁部也不是很明白他的意思,照理说出兵之事应该提前严守机密,但目前看来,他似有意要将此事张扬。他的真实意图,真的是要跟鞑靼人于草原上决一死战?”

马文升想了下,也在摇头。

“老朽人在军旅多年,未曾见过这般用兵之道,不过他先前于偏关和宁远两战,所用之计谋和治军之道,却是亘古未见。”

马文升的意思是,虽然我不知道他究竟要搞什么名堂,但看上去他搞得还挺牛逼的样子。

李东阳问道:“陛下本意是给十天时间,让兵部与朝廷一同谋划,现在就不谋了,任由他胡来?”

马文升马上就听出来,现在内阁知道反对这件事不太容易,准备让兵部当排头兵出头鸟。

“若只是调拨一万兵马,以演炮为名义,将大明西北的防备重点,迁挪到宣府,也不是不可!”马文升道,“如今这局势看来,便是城关缺损的偏关,也暂无鞑靼进犯之忧,宣府陈兵,也能令京畿安稳。想不到反对的理由啊。”

马文升现在是不管张周这件事是否做对了,在张周于军中没有遭遇任何挫折的情况下,他是不会主动去反对的。

正如内阁现在不好反对的理由一样。

张周节节胜利,谁在旁唱反调找漏洞,并不会显得这个人或是这群人很牛逼,反而会被皇帝当小丑来看。

马文升问道:“京营人马,准备调动多少?”

“三千。”

李东阳也没遮掩。

先前戴义过去跟内阁通知,所说的都很详尽了。

九边各处各调多少人,都是有比例的,不是说哪一镇想多过去几个人就有机会的。

连内阁都知道,如果是让九边各镇自己选择调去宣府演习的人马,各镇非超出比例调拨不可,不为别的……就在于现在火炮被吹得神乎其神,大明边军将士谁不想有阶级上的突破?

去宣府演兵,跟着张周演炮,怎么看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就好像先前研武堂第一期学员一样,那些勋贵一个个眼高于顶的,还不是都抢着去当学员?

李东阳道:“若兵部没什么反对,或在明日朝上,陛下就会布置下去,到时……再想反对可就难了。”

马文升问道:“先前刘阁老曾说,让张秉宽去西北,或也是不错的选择,他没跟你说过?”

李东阳皱眉。

眼看《大明会典》就要成书,按照君臣约定,张周马上就会晋升为侍读学士,这节骨眼让张周去西北领兵,其实也是好事。

马文升叹道:“就看陛下给他何等官职。如今想来,以他为都督府勋臣的身份去,好过于留在翰苑或六部……”

李东阳继续沉默。

张周现在怎么说也挂着“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的武职官衔,还有“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的文职官衔,如果让张周去宣府治军,至少也会给张周宣府巡抚的官职,到时也无非是像王琼那样,直接在郎中官职上加个右佥都御史,但似乎皇帝又不仅仅局限于让张周去当个宣府巡抚。

大明的宣府巡抚,更多是负责过去治理军饷的。

皇帝可能是想让张周当三边总制,或者是宣大总制。

就看皇帝怎么协调张周跟秦纮之间的关系了。

……

……

翌日奉天殿大朝,张周就没去。

朱祐樘在朝上,直接把张周所提出的,在宣府演炮的事,当众宣布。

当朱祐樘说明,这次只是去沙场演兵,以二百门火炮没事拉出关塞溜溜,放完炮就回来,以战代练的时候,现场这群官员也是面面相觑。

张周这个提议……不能称之为大胆,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天马行空。

张懋走出来道:“以神威远炮和重炮的威力,鞑靼各部族在不确定目标是己方的情况下,必定不敢轻易靠近,是防止成为大明新炮的靶子。到时只怕宣府周边几百里,连鞑靼人的牧民都见不到!”

“哈哈哈……”

在场的武勋乐不可支。

文官那边则灰头土脸。

朝堂上又成了文臣和武勋对立的场面,武勋突然感觉自己腰板硬了,就在于大明要主动出击了,而且靠那二百门先铸造出来的火炮,大明武勋就可以重振雄风。

朱祐樘道:“诸位卿家,有些事朕也不想藏掖,其实张卿家在宣府演炮还有个目的,就是借助演炮之势,将张家口堡东北之处的铁矿矿场,给拿下,并以此来开采铁矿石,就地铸炮。”

“啊?”

这下不但是文臣哗然,连武勋这边都没想到。

去开空炮,居然是为了铸造更多的炮?

工部左侍郎曾鉴走出来道:“陛下,未曾听闻张家口附近有铁矿。”

朱祐樘没好气道:“秉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说那边有铁矿,难道是为了哗众取宠?”

被皇帝这一说,现场直接就炸锅了。

很多大臣义愤填膺,觉得皇帝是在宠信奸佞,听信谗言。

而武勋那边则在惊讶中议论,这位张侍讲果然是不一般的人物,借着演炮去抢铁矿场?皇帝把铁矿开采权给他,能这么明目张胆以权谋私,还说给皇帝知道,皇帝再告知大臣……

要不怎么说人家能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变现呢?

要是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来个上知天文下知风水,直接能找出矿脉所在,那岂不是说……发达了?

“安静!”朱祐樘厉声道。

现场文官这才停止了私下的议论。

朱祐樘道:“秉宽他一心要为朝廷铸炮,并改进火器,以此来奠定大明在西北的地位,朕准备以其为总制宣府、大同、偏关等处军务,顺带让他提领紫荆、倒马、居庸内三关防务,以宣府为基础,随时出兵于草原。不知诸位卿家有何异议?”

文官一个个面如死灰。

果然是想把张周提拔为西北治军的文臣,给宣大总制的职位就算了,连内三关都交给张周。

皇帝这么做,简直是在“任用奸佞”。

张懋道:“张周虽然从未踏足西北之地,未曾有领兵之经验,但以其治军之道,大明接连取得凯旋,连威宁侯等不世出的边将对其都称颂有加,陛下此举可谓是为大明西北千年基业。老臣附议。”

恶心啊!

在场的大臣差点想冲出来骂张懋。

你张老头现在是得瑟起来了,知道张周要以文臣的身份去西北,暂时威胁不到你武勋的地位,干脆就完全不管不顾盲目站在皇帝那边,甚至还在那吹皇帝的彩虹屁。

要脸吗?

朱祐樘似乎早就知道自己的提议会得到武勋的支持,问一旁的刘健道:“刘阁老,你意下如何?”

刘健莫说现在不想反对,就算他想反对……也反对不来。

王越挂了,说是把秦纮调去西北能稳定人心,但真的能吗?

秦纮再牛逼,比王越还差了好几个段位,而在西北军中,普遍认为,张周比王越高好几个段位。

有谁见过能决胜千里之外,甚至能提前洞悉敌人从哪进攻,能掐会算的主帅?

王越再牛逼,那也只是个人,而张周更接近于……半仙。

刘健道:“陛下,不知刚调往偏关的秦纮……”

“朕准备以其总制延绥等处军务,让他去河套以南的延绥等地,做好防备之事,以防秉宽在筹备出兵时,鞑靼人趁机在三边等处做滋扰。”朱祐樘道。

皇帝把此提议说出来,连那些挑剔的文臣,都觉得皇帝此想法简直可谓是超前。

以前西北要剿套最大的问题,不就是各方协调不一致吗?

现在好了,东边一个打炮高手张周在那行威慑,西边一个工程狂魔秦纮负责防守……这老少的组合,简直是优势互补,可谓是相得益彰。

刘健再问道:“不知张周将以何职位前去?”

朱祐樘道:“朕并不想过早提拔他位居高位,朕的想法,他之前的官职、司属仍旧不变,临时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理宣大等处军务,若他此番西北之行有功在身,朕会酌情升赏,若不然,则回京师后,一切回归原先职位。不升不降。”

临时调任,就算加了官职,等张周回来之后,也把加的官职给下了。

听起来很合理。

但皇帝所说的“若有功在身则酌情升赏”云云,会让大臣觉得,若是张周真在西北做出点成绩来,可能就不单纯只是个虚职的兵部右侍郎,可能直接让他当兵部尚书。

入朝第一年就能兵部右侍郎,哪怕只是个虚职,听上去……也十分之可怕。

很多人都在打量着马文升和刘健等人,指望他们出来反对。

毕竟从大明官场的角度来说,张周无论做出什么成绩,都不该入朝短短三个月,就有资格领兵部右侍郎官衔去西北总制军务。

但刘健等人没有一个出来反对的,甚至六部尚书也都沉默不言,似乎都感觉到……张周不是一般的文臣,所以不能拿对一般文臣的官场规矩来要求……就好像以前也没有文臣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直接推测国运吉凶还那么准确一般。

李广会武术,神仙挡不住。

会武术也罢,他居然还是个状元……跟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又那么亲密……

“既然诸位卿家都不反对,事不宜迟,朕在这两日,就让秉宽动身前往宣府。除了三千京营人马随同之外,也将火炮铸造、工匠等一并迁到宣府之地,开矿事宜也由工部等他们协同……”

皇帝就差说。

朝廷动用人力物力,是去帮秉宽开矿的,开完矿,产出的八成还归张周自己所有。

只剩下两成……留着给我们发工资。

工部尚书徐贯道:“陛下,若朝廷调遣人手,协同开矿之后,是否该将矿窑等收归朝廷所有?”

朱祐樘一听就火了,厉声发问:“你们是想让朕言而无信吗?还是说,你们就觉得,让秉宽为朝廷付出,就是理所应当?”

徐贯被呛得哑口无言,只能灰溜溜退回到东班内。

朱祐樘道:“随同张周前往宣府的,除了保国公之外,还有寿宁侯等人,至于都督府再调遣何兵将,朕会酌情拟定旨意,勋臣皆都回府等候调遣。做动身时不要耽搁,免得误了大事!”

“遵旨!”

武勋那边躁动起来。

虽然名义上,仍旧是靠之前研武堂一期学员跟着张周同去,但也会调遣别的勋臣。

看样子皇帝对这次的出征就寄予厚望,谁跟着张周去,很可能会在大明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谁不想跟着一起去建功立业?

大明的武勋,好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齐心协力,有战事抢着去……连都督府里挂职混吃等死的外戚出身的勋臣都一样……

文臣心里在想。

这世道还真是有够魔幻的。

……

……

朝议结束,敕令也跟着传出宫外。

朝野皆都哗然。

臣民之间也多有谈论,京城大街小巷,在得知朝廷要派张周带一万兵马去宣府备战鞑靼,尤其还要大张旗鼓出塞演炮,完成祭天等活动,他们所想到的就是……大明终于要牛逼了!

每个人好像都为身为大明臣民而自豪。

不过敕令中,没有说张周去西北是要开矿的,主要还是皇帝为张周的名声着想。

万一让民间的百姓觉得张周是要去“与民争利”,就不太好了,大臣心知肚明就行。

张周在自己府上,接了由戴义亲自传过来的御旨。

他也摇身一变,成为大明的宣大总制,而且是虚职的兵部右侍郎了。

“张先生,恭喜恭喜。”萧敬笑呵呵拱手,就差给张周送点礼,好好巴结一下张周。

张周叹道:“官职越大,职责也越大呀,我这去西北可不是闹着玩的,人家是无过便是功,而我是无功便是过。”

“没……没那么夸张。”萧敬苦笑着。

他想说,你去西北就算走一圈,陛下想给你找功劳还能找不到?

安心去,无论功过,回来后一定能加官晋爵。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