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零四章 士别三日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马仪回到宣府。

伴随而来的,还有皇帝加封他为平虏伯的诏书。

本来他还以为朝廷只认定他此战是“戴罪立功”,不被惩罚就是好的,现在不但无罪,还有爵位赐给,那感觉就好像是大夏天一股凉水浇得自己透心凉,十分爽。

进城之后,面对一群来恭喜他晋升伯爵和重新升总兵官的同僚,他却带兵马径直往总兵府去,他不是去接管自己的官宅,而是去拜见马中锡。

马中锡也才刚得到张周镇所移到大同,巡抚衙门继续归他住的消息,这两天还正从总兵府往外搬。

当知晓马仪前来,还得了爵位,那感觉……跟吃了苍蝇没什么两样。

“见过马中丞。”

马仪见到马中锡时,终于可以趾高气扬,因为以后还要在宣府共事,马仪也没说就敢在马中锡面前耀武扬威,但那挺直腰板的样子也好似是在叫板。

你不是想治我的罪吗?

来呀!

现在我不怕了,罪过什么的朝廷只字不提,还擢升我当总兵,以后你还想在宣府治理军务,就要仰仗于我……以前我还怕你听你的,看现在谁听谁的,我不再只是个指挥使了,伯爵懂不懂?

起码能跟你平起平坐了。

马中锡冷冷道:“马某,陛下给你爵,是奖励你在草原跟鞑子交战时的功勋,并不代表你非作奸犯科之人,有人包庇你,蒙蔽圣听,但你的罪过迟早会被揭发,你好自为之吧!”

老马现在也很焦虑。

请辞的奏疏没批复不说,现在皇帝还奖励了他在此战中的功劳,官加一级,以右副都御史继续当宣府巡抚,以后还要听张周的吩咐办事。

这就让他很不爽。

马仪道:“马中丞所言极是,末将一定好自为之,以后私募兵士之事不会再做,还望马中丞多加监督。”

“什么?”

马中锡皱眉。

这是来找我认错讲和的?

但看你这样子,鼻孔都快朝天,信你个鬼!你现在有了张秉宽当靠山,还会把我放在眼里?

“这里有一封张制台的信函,说是让末将转交给马中丞,还请马中丞亲自阅览。”说着,马仪还拿出一封信来。

马中锡心想,还真是一堆闹心事。

恶心他娘给恶心开门,这是恶心到家了。

但怎么说张周还是他的上司,上司给自己的信,他也总不能当着外人的面直接给撕了之类的……换了以往,他肯定会这么做,但若是现在他这么做,被巡察御史告上去,大可说他是玩忽职守,甚至说他对上级不尊。

谁知道这是否张周给他布置防务的信函?

私人信函……

张秉宽你诚心要让人难堪是吧?

“拿过来吧!”马中锡示意让属官去接,他都不亲自去接信。

旁边的属官看着眼前宣府最高文职和武职官员二人在那斗气,心里也都很彷徨。

战争时候,人家总兵官都来给你赔罪了,你个巡抚还这么绷着,摆抽脸色给谁看呢?

即便这群人都是跟着马中锡吃饭的,此时似乎也都觉得,是马中锡理亏。

……

……

马仪带兵回宣府当日,前线便有战报传来。

马中锡在得知战报之后,又不得不把马仪给叫到巡抚衙门去……当晚马中锡就搬回到巡抚衙门,而且把张周留在宣府的东西一概都给搬到驿馆去,大概的意思是那货休想在鹊巢鸠占。

“马中丞……”

“不必说,火筛所部从威宁海再度南下,兵马已过猫儿庄,正往大同镇方向靠拢。本官已着令万全都司周边卫所将士,皆都加强戒备,你也不必留在宣府镇内,到各处关隘巡防去吧!”

马中锡把马仪叫来的目的,就是把马仪给赶走。

马中锡作为巡抚,有理由一直坐镇于宣府镇城内。

可马仪作为总兵官,并非一定要留在宣府镇。

马仪道:“末将刚从大同回来,一路走来看到各处关隘将士都严阵以待,不会出什么大事。”

“你是不想去?”马中锡皱眉。

好声好气跟你商议,现在你马仪是当了平虏伯,论官职高低你也在我之上,但你当总兵的不听巡抚的号令,我就是可以参劾你!

马仪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他刚回宣府,一天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还没过,就被马中锡打发去巡关,这不典型是在打击报复?

“末将这就回去收拾,明日一早率军出发。”马仪抱拳道。

马中锡差点想说,你今晚就走。

但想了下,也的确是有点不近人情,尽管小老头脸要绷着,但在这时候他还是讲了点人情,冷冷甩下一句:“明早就走,否则本官定会上奏参劾。除非你自请调往它处。”

马仪这才明白。

马中锡这是故意给他难堪,让他自行“请辞”,所谓的请辞自然也不能说就此撂挑子不干,而是跟朝廷提请,去镇守别的地方。

你马中锡自己都不腾挪,让我给你让地方?

我可是张制台的人,过来就是限制你“老马”的,没错,张制台就是这么称呼你的,休想让我服软。

我留在宣府那是看在你老马的面子吗?

我是为张制台办事的!

凭啥你老马说让我走,我就自请调走?就算是赖,我也要赖在宣府镇。

……

……

火筛中军所部从威宁海南下,过猫儿庄往大同方向靠近。

对此最为紧张的是大同巡抚王守仁。

不过如此也给了他一个机会,正好他到大同之后,地方的将官和士绅都不太配合他的工作,觉得他这个空降的巡抚损害了地方利益,政策执行不下去……而借着火筛南下这么个由头,王守仁趁机把军权牢牢掌控在手。

你们配合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你们知道大同到底谁做主。

总兵官王玺近来没有再回阳和口,也是知道张周已从阳和口出发,本以为张周很快到大同,谁知情报显示张周往大同镇南去了,目的不明确。

王玺现在只能多听王守仁的。

“……王中丞,如今大同北关各堡垒、要隘,皆都加强了戒备,不过今年夏天的旱情比较严重,若照此情况发展,只怕入秋之后,大同的粮食收不上来,还是尽早跟朝廷提请调拨钱粮为上……”

王玺看起来对王守仁很恭谨,但也属于那种无利不起早的。

马仪他们是靠跟张周出征,得到军功的人,对张周恭敬是因为已有利益在身。

而王玺对张周和王守仁则属于“敬畏”,这其中的差别很大。

王守仁虽然初来乍到,但他也摸清楚西北将官的脾性,如果只让这群人抱着“敬畏”给你办事,看起来是毕恭毕敬的,但做事效率就是不行,各人都心怀鬼胎。

王守仁道:“鞑靼陈兵于关隘之外,跟朝廷提请钱粮,的确是应该早做准备的,这也是为过冬准备。”

“王中丞所言极是,大同镇的将士,甚至是百姓,历来过冬都不好过。”王玺脸上有了些微的喜色。

王守仁话锋一转道:“但如今指望朝廷调拨钱粮也不现实,毕竟秋粮都尚未入库,朝廷还没有,自然就没法往西北调。你可知张制台南下是作甚?”

“不是……开矿?”

王玺当然知道张周要自行搞钱,但他跟西北的将官都觉得,显然这有点扯淡。

打仗的钱粮自行筹措?还要临时筹措?

真当西北是遍地油水的地方?

想在黄土里榨油,那张制台未免也太理想主义。

王守仁道:“大同以往为过冬,都是用何方法?”

“这……”王玺迟疑了一下,还是大概说明了一下,毕竟他也知道王守仁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调离大同,现在也属于患难与共,也该让这位年轻的进士,知道西北条件的严酷。

他道:“将士多有出关隘巡防,借此机会看是否能得来一些牛羊牲口等……”

王守仁皱眉,他大概明白,这跟以前所说的“打草谷”有点像。

王守仁道:“到底是得牛羊,还是得百姓过冬的粮草?”

这意思是,当兵的到底是去劫掠鞑子,还是劫掠自家的百姓?

王玺叹息道:“将士们也是为了有粮过冬。”

王玺的话,近乎是承认了,大同镇地方将士如果没钱粮了,就以出兵的名义劫掠自家百姓。

王守仁冷冷道:“难怪本官在来的路上,就听人提及‘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连自家百姓都不放过,西北各处的屯田究竟是被鞑子抢的,还是被各级的将官所掠?此风若再开,休怪本官无情!”

“王中丞,这话也就是说说,历来各位巡抚,都想严格制止此事,但落到实处,只怕还是要以防军变为先。将士们过得也苦啊。”

王玺作为总兵,明知下面的将士会掠夺自家百姓却不管。

其实也就是告诉王守仁,这是为了生存,没办法的事。

当兵的手上有武器,而百姓手上没有武器,有武器的活不下去了,去掠夺没武器的,听起来也很合理……难道你让有武器的人去掠夺大明的府库吗?

当官的,当将领的,谁不想安居乐业?可问题是朝廷对于西北也拿不出那么多钱粮。

王守仁道:“所以,你们还是应该听张制台的,他说要开矿,你们要配合,有了矿就有了银子,粮商就会把江南的粮运过来。张制台改了开中法,有了盐引,也有了盐商,将士们也便能填饱肚子。”

“呵呵,王中丞,就怕……没那么快吧?”王玺苦笑着。

就算张周真有本事,但想让他短时间内解决西北各镇财政问题,这不跟天方夜谭一般?

王守仁道:“我这边带来一万多两银子,是张制台让筹措人手开矿之用,你若能把人找来,就把这一万多两银子支了吧。”

“啊?”

王玺一听。

张周给银子就算了,你这是打算把张周所给的开矿的银子,调来用以军用?

那岂不是说……你辜负了张周对你的信任?

王守仁见王玺面带不解,也不去解释,他道:“如今火筛南下,多半并非来犯关隘,只因内部纷争已起,威宁海他已无从立足,但若他想立足于猫儿庄等处也不现实,给他河套之地放牧,这是对他的恩赐。这几日估计便会有详细的战报传来。”

……

……

如王守仁所料。

随着火筛率兵南下,随后大明的夜不收也探听到消息,说是火筛跟亦不剌的永谢布部在威宁海打了一仗。

具体战果如何无法探知,但看样子是火筛输了,不然为何火筛要南下离开威宁海?

之前火筛可是让大明把威宁海赐封给他,现在放弃这片肥美的草场,只能说明他也知道就算大明有此赏赐,他火筛也不敢再于威宁海立足,似乎也只有西迁这一条路。

这天王守仁正召集大同镇的将官举行军事会议。

却是有传令兵进来通禀:“少将军,唐先生来了。”

所谓的“唐先生”,就是张周的师弟唐寅,这些称呼都是张周嫡系给他们编排的,似是把这几位同年的进士当成一个团队中人。

王守仁便解散了当日的会议,在自己的巡抚衙门内,见了风尘仆仆而来的唐寅。

“伯虎,你不是随张制台在南边勘探矿脉吗?”王守仁见到唐寅那一脸沮丧的样子,自然以为是勘探矿脉的事不顺。

唐寅道:“张制台觉得我在那帮不上忙,再是知晓火筛南下,便让我来协同王中丞您,准备迎火筛入关朝见。”

王守仁皱眉道:“是张制台又算到什么了?”

唐寅摇摇头。

在他眼里,张周过于神秘,没法用常理去揣度,反正张周让他去哪,他便去,让他干嘛就干嘛。

“开矿进展如何?”王守仁让人给上了茶水。

“挺顺的,是张制台自己说很顺,指着一块地方就给立标记,具体有没有矿……谁知道呢?”唐寅跟着张周去勘探矿脉,也算是大开眼界。

他也明白在那边帮不上张周,过来帮王守仁,他还能自在一点。

至少王守仁不会给他那么大的压力。

唐寅问道:“听说陛下赐给你新建伯的爵位了?”

说着,唐寅还一脸羡慕。

王守仁面色拘谨道:“京中是有消息传来,不过事尚未落实,倒是宣府总兵马仪晋为平虏伯。”

“文官得爵,着实不易,堪比王威宁了。”唐寅面带惭愧之色。

毕竟在出兵威宁海之前,张周也跟他唐寅提过,而他唐寅也明确说过自己没那勇气,当然张周当时就没指望他。

现在王守仁通过此战,一举奠定了在军中的地位。

王守仁道:“连巡抚偏关的那位王军门,如今都未晋升为爵,我更是不敢居功,便上奏请求陛下收回成命。如今上奏刚发出。”

唐寅想说,你不要,你可以给我啊。

给你个爵位你都不要,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具体的战情,我跟你明说,走吧。”王守仁自然是把唐寅当成张周的使者,虽然唐寅官职没他高,但奈何人家师门牛逼,王守仁把唐寅当成钦差一般的人物。

但随即唐寅便摆摆手道:“不必不必,我只负责迎火筛的,他来我就迎,不来我就安稳几日,最近太过于疲累。至于军情之事,临别前张制台还特地说明,不让我来干涉,都由王中丞你来负责便可。”

“呵呵。”

王守仁笑了笑。

张周在这点还挺好的,没有说给他安排差事的同时,再派人来监督他,甚至是给他指手画脚。

再看唐寅这模样……像个不能干大事的庸碌之人,倒是挺对王守仁胃口的。

王守仁笑道:“伯虎,都是同年,不必以官职相称。既然张制台也看出火筛并无来犯之意,那大概火筛归顺大明之事可落实下来,你便先住下,有消息我会告知于你。”

“好。”

唐寅的脸色,说明他的确是不想管那些糟心事。

来西北之前,他还是个混吃等死之辈,现在指望他马上去干大事?

……

……

王守仁本要安排唐寅住到巡抚衙门的厢房,但唐寅自觉有愧,便坚持要住在驿馆内。

主要是他不想受制约,还因为徐经已经早一步在城内,而且徐经早就说了,要是他唐寅来了一定要来投奔,顺带请他喝酒云云。

唐寅这是人在官场,还想过之前身为普通读书人的自在日子。

“伯虎……”

徐经在驿馆内见到唐寅时,如同见到至亲。

唐寅在王守仁面前表现出慵懒无能的一面,但在徐经面前,瞬间就显得自己很高大上。

怎么说……也是跟着张周这个师兄混饭吃的。

“进去叙话。”唐寅道。

“好,已经准备了薄酒。”

徐经赶紧给唐寅引路,等进到驿馆的客房内,所见到的可不是什么“薄酒”,而是很丰盛的宴席。

徐经一脸恭维之色道:“如今各处都在传伯虎你的威名,伯虎如今乃是张制台的同门,真是羡煞旁人,听说你跟那位王中丞交情还不错?不知可否让在下,在巡抚衙门内混个一官半职?”

唐寅虽然当官,但他没有开府。

没开府就没资格招揽幕僚……或者说唐寅的俸禄连自己都养不活,也没必要养个人给他出谋划策。

但人家王守仁就不同了,人家现在是正儿八经的巡抚,很多不得志的人都会来投奔。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