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二十九章 忠孝难以两全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朝议。

皇帝当着大臣们的面,将拔擢王鏊为翰林学士的事公布,并且在朝上特旨批了杨廷和、杨廷仪兄弟二人回四川新都探望父母。

王鏊和杨廷和二人作为当事人,都在朝堂上,二人也是亲耳听到了皇帝寄予厚望的言辞。

杨廷和更是亲自出来领命。

“……朕先前已问过阁部、吏部、礼部等,他人对你的风评很高,朕已决定等你回朝之后,擢升你为翰林学士,不过在这之前伱一定要修好《大明会典》,先前刘阁老还跟朕举荐,说是在修《会典》时,你功劳甚多……”

杨廷和在弘治中后期开始崛起,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在修《大明会典》上的功绩,很多部分都是由杨廷和个人所完成,旁人来修撰总会出现一些偏差。

除了考证之外,更多是对于大明法典的理解。

他的能力也是逐渐得到朝野上下肯定的,也因为他的胸怀坦荡,虽然在嘉靖初年他大权在握,但没有令大明因继统支脉的变化而发生大的变乱,朝廷平稳渡过嘉靖初期的过渡期,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就值得肯定。

……

……

朝议结束。

很多人过去恭喜王鏊,王鏊一年两升,风头直逼全盛时期的程敏政。

但他的晋升,也属于正常的升迁,就在于翰林学士出缺,本来就该以侍读学士或侍讲学士增补,此番王鏊只说是晋升为翰林学士,皇帝将翰林院事交给他,至于詹事府和诰敕等事,皇帝没明说,大概回头还要详细说明。

如果只有一名翰林学士的话,以王鏊为掌院学士,那基本上这些差事都由他所负责。

王鏊一跃成为大明翰林体系中仅次于内阁三人的存在。

压力……

瞬间让他感觉有点喘不上气。

程敏政前车之鉴,他作为“局外人”也做到了旁观者清,也明白程敏政是被人冤枉,更晓得背后的利害关系。

所以当别人来给他恭贺时,他主动过去跟几位阁老尚书交流。

“济之算是熬出头了呀。”谢迁当着很多人的面,就好像是口无遮拦一般说道,“咱馆内的人,跟旁人为官不同,经常六年、九年秩满,职位动都不动,更莫说是能多为朝廷做事。以后跟翰林院沟通之事,济之也要多给点面子。”

“哈哈哈……”旁边的人只当是玩笑话,很多人都在报以灰心的笑容。

王鏊则恭谨道:“于乔你言笑了,以后自会通力配合。在下所为之事,多是东宫进讲,平时经筵日讲等事也不敢荒驰。”

他的意思,你们这些管朝廷大事的,我就不跟你们掺和了。

我的眼界就在给皇帝和太子讲学这方面,尤其是太子那边,所以你们也别把我当成竞争对手打压就好。

他上来这是示弱。

屠滽道:“目前济之仍旧是詹事府少詹事,不如詹事之职位,应该由谁来担当?”

这个问题很直接。

即便谢迁能言善道,此时也不好去接话。

詹事府负责太子的教导,理论上应该把詹事府也一并交给王鏊才对,可皇帝只让王鏊为掌院学士,至于詹事府少詹事的职位也可能很快就会卸任,虽然现在詹事府的事仍旧是由王鏊来代理,但谁来替代王鏊,或者说有没有人来替代……都是问题。

“不是还有介夫吗?”李东阳提醒了一句。

众一起出宫的大臣这才想起来,今天还有个主角,是要回乡省亲四个月,回来就就要晋升为翰林学士的杨廷和。

皇帝对杨廷和似乎也非常欣赏,着重还提到了修《大明会典》的功绩,如果说杨廷和也当了翰林学士,必定要有其差事,众大臣也会想,皇帝之所以没有安排詹事府詹事的职位,很可能也是等杨廷和回来之后,把此差事交给他。

“介夫,陛下是为成全你的孝义礼法,以后大明也要靠你了。”李东阳回头对杨廷和道。

杨廷和在一群阁老、尚书和翰林学士面前,则显得很谦卑,只是拱拱手,没再说什么。

……

……

杨廷和要回乡省亲了。

他没有在人前表达过任何对此事的看法,一直到出宫后,李东阳有意靠近他这边,把他给叫住。

“介夫,你对于回乡之事,如何看?”李东阳道。

在内阁的分工上,谢迁负责去安抚翰林院的人,至于安抚杨廷和则落到李东阳肩膀上。

杨廷和恭谨道:“在下能回乡省亲,探望尊堂并能奉养于前,心中感念陛下恩德,定不负皇恩。”

不管杨廷和心里是有多郁闷,他嘴上当然要说,我很想回家去照顾老爹老娘。

也是没办法的事,这年头对于官员孝义的品质是非常在意的,杨廷和多年没曾回去探望双亲,再加上这次弟弟杨廷仪也中了进士,皇帝特批四个月的假期让他回去,他心里觉得是被人给坑了,但还是要耐着性子表达回乡的迫切。

李东阳道:“你官职不动,也是衣锦还乡,待你回京师后,修撰《会典》仍有你一份。至于翰林学士,也会替你争取来。”

现在李东阳也不敢确定皇帝具体的用意,他跟杨廷和说这些,主要是为了示好,告诉杨廷和,你是我们的人,我们会保证你的仕途一帆风顺。

就算你回乡四个月,也影响不到你在翰林院体系的地位。

杨廷和拱手道:“李阁老抬爱,在下定当尽心为朝廷办事。”

……

……

杨廷和也的确是把自己当成正统文臣来看待的,再加上之前他循规蹈矩,平时修书、参议事务等,他都是按照内阁的吩咐办事,尤其是在修《大明会典》方面,虽然名义上内阁三人才是总编纂,但其实平时的修书都压在他们这些侍读、侍讲身上。

每次跟李东阳沟通也都很好,李东阳等人体现出了对他的信任和栽培,杨廷和也感念到此。

但他仍旧觉得,自己还不适合来当什么翰林学士,尤其是以侍讲身份直接跳升翰林学士,有点被人拿来当枪使的意思,而且自己这杆枪还没等有作为,就被皇帝发配回乡四个月,这不摆明……自己遭皇帝恨了吗?

“兄长,刚当官,为何这就要走了?”

杨廷和回到住所,要跟他一起回乡的杨廷仪已收拾好家当带着马车过来,杨廷仪也很郁闷。

我考中进士,是跟着兄长你吃香喝辣的,咋突然就说要回乡探亲?

还是去侍奉双亲这么扯淡的理由?

杨廷和道:“户部观政的事,处置好了吗?”

“不想观政了,准备跟朝廷提请,放一任知县。兄长莫要以此等眼光看我,我本也是想考中鼎甲,或是遴选庶吉士入馆,跟兄长你一同做事的,奈何事不由人,鼎甲考不上,连入馆的途径都给断了,还不如到地方上当官,若是吏部直接放个四川的知县,我连京师都不回了……”

杨廷仪好像很想得开。

别人都是挤破头要留在京城当京官,只有杨廷仪想赶紧放到地方去当知县。

杨廷和差点想骂弟弟胸无大志。

正说着,有人往他门口方向靠近,一名锦衣卫模样的人问道:“是杨侍讲府上吗?替萧公公和张先生来传个话,他二位马上要到了。”

“嗯?”

杨廷和皱眉。

我这边被勒令回乡探亲,还规定要赶紧走不能耽搁,结果这边还有什么萧敬和张周的事?

萧敬替皇帝来传话就算了,张周来算什么意思?

杨廷和望着远处,果然有马车到来,却是张周和萧敬还没有共乘的意思,各自下了马车往他这边走过来。

……

……

杨廷和在京城的小院内,杨家兄弟俩给设了桌椅板凳,以刚沏好的茶水招呼萧敬和张周。

萧敬笑道:“杨侍讲、杨进士都客气了,咱家是替陛下来跟两位说一声的,为你们兄弟回乡,陛下还特地准备了一些薄礼。”

“不劳陛下费心。”

杨廷和脸色很怪异。

虽然萧敬和张周都没坐,但杨廷和觉得在自己府上招待中官和近佞,让自己很掉价。

无论萧敬和张周在皇帝面前多得宠,好像都应该跟他杨某人无关。

杨廷仪则笑道:“萧公公,您这太客气了,替我们兄弟答谢陛下的恩德。”

相比于杨廷和的谨慎,杨廷仪则显得很“市侩”,他就差把“我很仰慕萧公公”这几个字写在脸上。

萧敬也好奇。

这货是进士吗?怎么看起来倒像是个市井的商贾?

只有一旁的张周很清楚杨家兄弟俩的造化。

杨廷和不必说,大明赫赫的功臣,无冕的宰相,未来大明清流的代表人物,无论其跟嘉靖帝是否交恶,以及后来一时的风评如何,哪怕他是个权臣,也不能否认他对大明的功绩。

至于杨廷仪……这就纯粹是个小人了。

历史上杨廷仪全靠他兄长撑腰,刘瑾得势他当阉党,后来更是跟钱宁、江彬眉来眼去的,就算这样到正德末年还晋升到兵部侍郎,只是被人参劾说他贪污受贿,而且当时刚登基的朱厚熜查过,应该是确有其事,碍于当时杨廷和滔天的权势,也只是让杨廷仪致仕还乡,没多计较。

兄弟俩虽然都是当官,但做事风格方面,是两种作派。

杨廷和问道:“萧公公,陛下除了让您送一些东西来,可还有旁的交代?”

杨廷和看出来,若只是送点慰问品,何劳东厂厂公亲临?别看他瞧不上张周,但现在张周于皇宫近佞中地位隆宠,张周轻易也不会来拜访他的。

别人是想巴结张周而不得,而他则是想躲张周远远的。

萧敬道:“可否与杨侍讲单独叙话?”

“这……”杨廷和看了看杨廷仪。

张周则笑道:“杨兄,我们出去叙话?”

“好,好。”杨廷仪见张周如此客气,他自然也心花怒放。

免得自己去巴结了。

当张周二人走开之后。

萧敬才道:“杨侍讲,陛下也怕您心生怨怼,觉得这是陛下有意针对于您,其实不然。陛下是听人劝谏,得知令堂身体……不佳,希望您能回去,早些奉养于榻前。”

“什么?”杨廷和一听就紧张起来,“家母……”

“不要着急,具体是什么病症,咱家并不清楚,陛下也没有派人到你故乡去打探,毕竟……太远了……”

杨廷和闻言皱眉。

没人去看过,居然说我母亲重病在身?

如果真有相关的消息,不应该先通知我这个当儿子的?

萧敬道:“您回去探望一下,若真有事,您也能尽一下孝道,对为官的名声也好,若没事也当是回去走走,回来后翰林学士的职位给您留着,杨侍讲也的确不该因此而有所介怀才是。”

“是。”

杨廷和也有点懵逼。

他其实也想不明白皇帝派萧敬来的用意。

皇帝打压就说打压,他也知道自己是刘健派系的人,皇帝欣赏王鏊要提拔王鏊,他也不能有意见,谁让王鏊已经是侍读学士,而他只是个侍讲呢?

但打压完了,又派萧敬来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言语之间,皇帝对他很欣赏,还有收拢之意,这就让他看不懂了。

难道这算是先打一棍子再给个甜枣吃,或者叫欲扬先抑,故意给他个下马威让他知道该往哪边站队?

“萧公公,敢问一句,家母的病况到底如何?”

杨廷和到底越是孝子,多少年没见过自己母亲了,知道母亲可能身体抱恙,他也有些紧张。

萧敬笑着摇摇头,意思是自己不知道。

“那萧公公,可否问一声,到底是何人告知家母患病的?”杨廷和还是很认真的。

既然要回乡了,他也不想被蒙在鼓里。

萧敬刻意压低声音道:“直说了吧,令堂的病,并非有人看过具体的情况相告知,而是张先生……就是刚为翰林修撰的张进士跟陛下提过的,他通过测算天机,得知的情况,怕老人家走得匆忙见不到你一面,所以想让你们兄弟二人一同回去……”

“什么?”

杨廷和本还以为是地方官上报的这件事,皇帝好心好意让他回乡去探亲。

但等知道这只是张周跟皇帝提了一句的事情……他心中惊讶之外,更带着一股离愤。

玩人呢?

你说我娘有病,我娘就有病?还掐指算出来的?

你怎么不上天呢?

更可甚的是,皇帝就因为这混小子一句不靠谱的谶言,就让我和弟弟回乡去探亲?

大明的官场还有王法和天理吗?

萧敬惊讶道:“杨侍讲莫非是不信?咱家其实听了这话,可是挺为杨侍讲担心的,若是杨侍讲能在母亲病重时回去探望,这是何等的孝义名声,既能全你自己的忠孝之名,又能让陛下宽心,咱家实在想不出这有何不妥的。”

杨廷和差点是怒着说道:“萧公公,若这家母生病之事的确属实,这么说也无可厚非,但是……”

他甚至都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件事。

皇帝就这么偏听偏信的吗?

张周说什么,他信什么?

“呵呵。”萧敬笑起来的样子,带着一些冷漠,“那就是说,杨侍讲还是不信了。可杨侍讲你要想,张先生推测了很多事,每一件都一一兑现,你难道是想说,他只是为了让你回去奉养双亲,故意说一件不存在的事,来折腾你往返吗?侍奉双亲这件事,对杨侍讲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杨廷和将头别向一边。

他也是忍住才没说,张周那小子有何目的他自己心里清楚。

别以为那小子跟这件事没有利害关系,就不可能胡言。

王济之是他的座师,他为了帮他的座师当上翰林学士,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萧敬叹道:“杨侍讲不领情,也就罢了,枉费陛下一番好心。”

“在下没有怀疑陛下的意思。”杨廷和也赶紧辩解一句。

怀疑皇帝是在坑自己的臣子?

在这些正统文臣眼里,弘治帝怎么说也算是个仁君,应该不至于故意坑臣子,那就只能解释为皇帝被人所蒙蔽。

张周这小子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诓骗皇帝,把我赶回四川,让我不跟王济之争翰林学士的职位……本来还觉得这小子做了一点利国利民的事,就算是近佞也算是善的,现在看起来……

他是一肚子坏水,奸邪得很。

萧敬道:“不怀疑就好,那你也不该怀疑张先生,他跟你无冤无仇的,何须折腾你?要提醒你一句,四月下旬之前要赶回去,否则……追悔莫及!走了!”

萧敬也是有脾气的。

你杨廷和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

你一个侍讲,就算真跟王鏊竞争,皇帝不想用你,还用跟你商量的?

论资排辈也轮不到你啊!

如果张周要举荐自己的座师,也早就举荐了,我们这些司礼监太监很清楚张周在这件事上压根连句话都没说,至于你要回乡省亲。

人家好心好意,结果你却不领情。

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

……

……

送走张周和萧敬。

杨廷和气得差点想拿拳头砸门框。

杨廷仪则一副事不关己的笑意,道:“张秉宽身为同年,已深得陛下信任,他言下对兄长很是推崇,还多想跟你讨教。”

“这你都信?”杨廷和怒视着弟弟,“以后离他远一点。这种近佞,谁与之招惹,便难容于世俗。自己的清议,不顾了?”

“呃……”

杨廷仪被骂得狗血喷头,一脸迷糊。

心里还在琢磨,兄长这是咋了?

圣上派人给你来送慰问品,就这态度?活该你在翰林院多年都熬不出头!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