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五十三章 门面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年底的京师,显得很太平。

张周升为兵部尚书之后,大臣也只是在最初不适应,觉得张周的出现坏了官场论资排辈讲资历的体制。

但随着张周升尚书后,对于朝中多数事的不管不问,也让大臣觉得,张周的攻击性好像也没那么强,就算张周能干扰的方面再多,也仍旧是在兵部、都督府的那一亩三分地,张周好像还没有直接去跟他们挑起什么太激烈的冲突。

正月初九。

这天朱祐樘于内廷召见了内阁三人,并没有见张周。

年后的第一次召见,朱祐樘跟内阁三人提到了要在内阁增加一人的事情,也只是处于商议阶段,是想听取刘健三人的意见。

旁边立着李荣,如今的李荣别看只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但因提督东厂,加上他在宫里的资历极高,以至于他隐约已成为皇帝身边最受信任的太监。

“……陛下之意,是想替三位阁老分担一些压力,具体用谁,也看三位阁老以及翰苑之臣的推举,陛下都会酌情考量。”

李荣来说这话,会从中折转一层,显得更婉转一些。

刘健三人之前就感觉到,皇帝想把王鏊推进内阁,就算不是王鏊,也可能是程敏政。

皇帝说是要跟他们商议,也只是把话说漂亮一点。

刘健道:“陛下,老臣已年老,难以胜任阁部内的差事,还请陛下准允老臣可以回乡颐养天年。”

遇事就请辞,这不但是内阁三人的习惯,朝中大臣也基本都是这样。

大明到中叶,官员尤其是当到正卿、侍郎以上级别的,就算是致仕一般也都是请辞,犯错之后也少有直接追究问罪的,一直到嘉靖年间,君臣的这种“和睦”一直都能保持。

大臣遇到被人参劾,就上奏请辞,已经形成了惯例,为的是不让皇帝为难,既像是在试探皇帝的用意,也是在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朱祐樘道:“外面有些不太好的传闻,说是朕只想任用近佞,尤其还提到朕用秉宽的事,朕也不知那些人究竟是何意图,连宗藩都在跟着起哄。朕一早就说过,谁有能力,朕就用谁,秉宽的功勋,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吧?”

刘健道:“老臣并非有意针对于谁,只是老臣年老体迈……”

朱祐樘摆摆手道:“请辞的话不必说了,若是刘阁老真的抱恙在身,难以承担朝事,朕会准许你回乡,并会多加赏赐,感谢你对朝堂做的这么多事。但如今不是言退之时,阁臣增加一人,朕不会听取除了尔等和翰苑之外任何人的意见……你们把心收回去,只管表明立场。看是否需要增加,或是增加于谁,朕都会采纳的。”

……

……

内阁三人本还以为有别的什么大事,结果内廷召见,只说了个要增加阁臣人员的事。

而且皇帝还显得很在乎他们,没有强求之意。

三人回到内阁值房后,谢迁坐在火炉旁,用铁钳夹了一块新式的蜂窝煤进入到铁炉里,笑道:“这东西还真是挺管用,怎么烧都不会灭!真暖和。”

刘健道:“有什么,直说。”

谢迁笑而不语。

李东阳则好似是替谢迁补充一般道:“陛下说会听翰苑之臣的意见,可是张秉宽也是翰苑之臣。”

一句话,好像就把问题最关键的一点给点出来了。

张周如今还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如果皇帝提出找人入阁,不以王鏊和程敏政的话,那就很可能是想让张周“身兼数职”,反正之前张周已经兼任了翰林学士的职位,把翰林学士变成“大学士”,好像也没改变太多。

上听处也是入值,内阁也是入值,哪值不是值呢?

刘健思虑良久后感慨道:“陛下对张秉宽,会如此偏颇吗?”

言外之意,我们都在防王鏊,防程敏政,也防止别人看到张周崛起,往张周阵营里靠拢。

现在你居然认为,皇帝是想让张周入阁?

那陛下还展现出那么兼听的一面干嘛?直接明言不挺好?

谢迁在火炉之前搓了搓手道:“我想宾之的意思是,陛下会在选谁的问题上,听听张秉宽的意见,并不一定是让张秉宽入阁吧?”

“嗯。”李东阳点头。

刘健也没明确说就是让张周入阁,说皇帝偏颇,也可以说是皇帝对张周的意见采信过多了。

谢迁又道:“张秉宽谶言说陕西地方上将会有地动发生,说得好像还挺严重,都已经过去八九天了,却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李东阳道:“若是陕西地方发生,或是需要两三日整理灾情之事,才会详细奏报,估摸再有个两三天就会传来。此事陛下并未大肆张扬,却不知地方上应对如何,一来二去的,只怕会令民间之人对张秉宽的推崇愈甚。”

谢迁笑道:“也是啊,现在还都是确有其事,若他将来真要借灾异之题发挥,来个无中生有,谁又能质疑呢?不是说龙虎山的张氏要入京?怎还没消息?”

“快了吧。”

刘健坐下来,在他的案桌上,还有很多的奏疏等着拟定票拟。

却是他好像也无法沉下心去,他道:“宾之,这两日你有闲暇,去翰苑中走走,将陛下有意提举人入阁之事表明,让翰苑中先自行商讨入阁人选。我们三人便不多加意见,一切都随主流意见,他们推举于谁,我们便如何跟陛下上奏,如此最好。”

皇帝说听我们的意见。

我们也不发表意见,我们只是传达陛下您的意思,让翰林院体系的人自行去商讨,看谁比较“德高望重”。

谢迁道:“不怕听到我们不想听的人选?”

刘健叹道:“只怕此等人选,恰是陛下所望,那便不如任由翰林院众属官之意,若势不由人,何必去强迫呢?”

我们都已经把一切交给“民意”了,如果翰林院就是要推举我们不想听到的人,就说明皇帝和张周的目的已经达到,他们对我们的自留地,也就是翰林院体系的渗透,已到了选不出一个我们所中意人选的地步。

那还勉强什么?

就好像要躺平了,等待政敌猛烈的炮火一样。

李东阳道:“料想还不至于如此,我自有主见。”

……

……

张周最近倒是很轻省。

年后这段时间,虽然兵部的事情挺忙的,但熊翀和熊绣二人处置得当,上听处目前也只负责边关军务上的事情,临时增加的两名入值上听处成员,一个是户部左侍郎王琼,一个是保国公朱晖,二人也无须经常出入于宫门,跟张周一样,都把上听处的差事当兼职了。

王琼入值上听处,是皇帝提出来的,而朱晖则是由都督府那边“推选”出来的,本来是张懋入值,但张懋以前没事就喜欢倚老卖老,别说是皇帝,连众臣僚看他都有点不顺眼,所以都督府那边不记名的推举,最后是朱晖更胜一筹。

而从推举朱晖入上听处这件事上,也开了个“不记名投票”的先河。

大概的意思是,有资格推举的人,无须让他人知道你推举的是谁,最后计票时也无须公布每个人的得票数,由皇帝作为裁判,也算是最大程度保证了公平。

张懋本以为自己再懈怠,别人还是会把他当成第一武勋,结果一次勋臣之间的推选,他都能落选,他自然心有不忿。

在家里闷闷不乐好几天,过年之后很多人到他府上去拜访,都被他拒之门外。

“父亲,儿过了上元节,就会进研武堂进修,您对儿可还有何嘱托?”

张锐最近已经像是个没有病的人,攻马骑射恢复性训练做得很好,这次研武堂招生,他是最早一批报名的。

除了张锐,还有张锐的儿子张仑一起。

父子俩要一起进研武堂进修。

张懋怒气冲冲道:“再这么下去,我张氏一门的威势全都没了,你们是奔着学真本事将来建功立业去的,还是为了拉帮结派去的?”

张锐道:“儿不太明白父亲之意。”

张懋恼火道:“若是你也归附了张秉宽,那我们张氏一门,可就彻底完了!”

一句话把张老头的真实心境被暴露出来。

他现在是把张周当成敌人了……已经不再像当初张周刚崛起时,还想利用自己的声望和人脉,去收拢张周,甚至可以跟张周平等相处,甚至通过扣押蒋德钟等手段,逼张周跟他合作。

“父亲,要不儿不去了?”张锐请示。

“不去,结果会更好吗?”张懋坐在那,就好像是在生闷气,“是要怪我张氏无人?还是怪张秉宽这小子崛起太快?为父这是嫉贤妒能吗?如今连京营中的将士,都与为父离心离德……入值个上听处,几时轮到保国公家的了?”

张锐这才明白。

父亲这么自怨自艾,原来还是因为上听处的差事被朱晖给抢了。

从张锐的角度来看,或许张懋以前觉得,就算有个张秉宽,至少在都督府内,论德高望重,还是他张懋居首……结果这次就被现实打脸。

好像都督府上下,都趁机把之前对英国公的不满,一次表达出来了。

张锐道:“若父亲有意为朝廷效命,当跟陛下主动提出,可毛遂自荐。”

“为父没那脸。”张懋道,“事已至此,研武堂你继续去。你可要记得,若是不能学成归来,那英国公的门面怕都保不住了!有什么冲锋陷阵的事,你可一定不能推诿……”

张锐一听,父亲您这么怂,居然鼓励你儿子当炮灰?

张懋道:“为父也没旁的办法了,等你从研武堂修习之后,为父在陛下面前,帮你谋个边镇的军职,让你有机会历练!但就怕张秉宽这小子从中作梗……”

“父亲,蔡国公应该不至于会如此。”张锐对张周还是挺信任的。

“信你爹我的,还是信外人?”张懋也恼了。

我说张秉宽是坏人,你还把他当好人不成?胳膊肘往外拐?

张锐只能低下头。

“他娘的。”张懋也没了隐忍,直接骂起来,“张秉宽是个什么东西!就算他不让你有机会建功立业,老子也让你跟着王伯安去打仗……别的不行,老子在朝这么多年,替儿子谋求个冲杀在前的先锋官职位,还不行了?陛下能不给此等面子?”

张锐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为了英国公府的门面,居然要让他去冲锋陷阵,甚至是去送死。

张锐也在琢磨。

父亲,您这是遭遇到什么重大打击?我不是你亲生儿子不成?整这么多……你是要整死我啊!

……

……

李东阳去翰林院了。

他就去见一个人,是刚被皇帝晋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的王华。

王华晋升,全因儿子王守仁在西北的功绩……很多人是这么想这么说的,虽然话很难听,但王华也不在意,就好像当初他对王守仁的教诲一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陛下要调一人入阁,德辉你觉得何人有此资历?”李东阳直言不讳。

你给我举荐个人出来。

王华心中打鼓。

他很清楚,在翰林院体系中,论资历比他王华高的有的是,先不说王鏊、焦芳、李杰这些人,就说后起之秀中,杨廷和跟梁储,之前都得到了内阁这三位的欣赏,毕竟之前一次翰林学士出缺时,刘健他们可是先推举的杨廷和跟梁储。

如果再加上张元祯、张周这些,王华很清楚,自己在翰林院没入阁的人中,论地位都接近第十名……

选一个人入阁,轮得到我?

再推一步说,你李东阳求人选,至于来问我?

王华道:“王济之近一年多,于东宫为主讲,经筵日讲时为领班,以他的才能,入阁辅弼朝务之事,料想是最合适不过的。”

既然我王某人知道你醉翁之意不在酒,那我就推举个在我看来,最合适的人选。

反正我也不怕被人报复。

而他所推荐的王鏊……明显就是之前刘健他们所提过的,不中听的人选。

李东阳笑道:“德辉为何要妄自菲薄呢?令郎如今入朝没多久,就已总制宣大军务,若是你入阁,能父子内外相助,可谓朝中一段佳话。所以……你比任何人都合适入阁!”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