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九十九章 矛盾转移法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皇帝出现在午门,御座之前。

众大臣在行礼之前,赫然发现跟在皇帝身旁的,除了司礼监的几名太监之外,居然还有张周。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张周堂而皇之从他们身边路过,往午门的门洞之外走去。

“诸位卿家,今日是会试放榜之日,有些事该有定议。”朱祐樘道,“东厂,把人带进来吧。”

随后萧敬得令后,快步走出午门口,对锦衣卫做了传令。

在场的大臣也很好奇,皇帝这是要做什么,等过了半晌,看到一群身着青衫的读书人,在锦衣卫的押送之下前来,他们更是摸不着头脑。

而先前已走出去的张周,转身跟这群人站在了一起。

这些士子的数量,合起来,有四五十人之多。

刘健回头看了远处那些士子一眼,赶紧问询道:“陛下,这是要作何?”

朱祐樘指了指远处那些士子道:“他们中,有很多是在到京备考会试时,见过程敏政的人,有的则只是在外间议论鬻题的人,东厂严查之后选了这些人过来,他们都或多或少牵扯到案中,今日朕要行廷鞫之事,自当将他们都叫来,一并说个清楚。”

“这……”

刘健脸色不太好。

皇帝要亲审此案,倒也没什么,但一下子叫来这么多普通的读书人,事可就不会太小。

这好像跟息事宁人的初衷相悖。

“将涉案另外几人,也带过来吧。”朱祐樘又下令。

“是。”

这次萧敬则轻松淡然了很多。

随着东厂又押送了几人来,在场官员也只能认出为首的一人,是翰林学士程敏政,而在程敏政身后左右,各有一名看起来比较邋遢的读书人,其实是唐寅和徐经,而再后面还有三个人,看样子都不像是读书的,更好像是给人打杂的仆从。

“宣读。”

朱祐樘这次是对戴义说的。

戴义走出来,拿着一份奏疏,却并不马上宣读,而是做了解释道:“诸位臣僚,这一份乃是徐经的供状,他在北镇抚司内,供述在入京见程敏政时,曾以金币贿赂于程府的知客,并有程府知客的口供佐证。三名知客也都做了认人,确定乃徐经无疑……同时在程府的知客手中,搜到行贿受贿的册子,详细罗列过去数年曾拜访过程学士的士子所向他们所缴的贿赂。”

“陛下之意,去年九月之前的不算,单就以十月及以后到京参加会试的举子,前去拜访的人,一并叫来,以此来做现场的指认,看谁有前去拜谒,并有贿赂,行夤缘求进举动者!”

等戴义把话说完。

随即他将徐经的供状,还有程敏政的上奏做了当众的宣读。

在场大臣一片哗然。

连刘健、徐琼和白昂这三个提前得知消息的,都以为皇帝准备以牺牲程敏政和徐经为结果,平息外间议论,做到息事宁人。

现在他们才知道……皇帝准备玩个大的。

不是说张周、徐经和唐寅涉及鬻题,最后也只有徐经和唐寅去拜访程敏政的证据?

那也别就这几个人涉案了,但凡去见过程敏政的,尤其是给程敏政家送过财物的人,一并都给拿了!

这叫什么?

扩大影响,转移矛盾。

之前近乎所有人的矛头都对准了张周、唐寅和徐经,但有了这群人在,事情变得复杂,那三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不再重要,舆论就会转向对士子夤缘求进之风的批判。

闵珪急忙出来道:“陛下,如此牵连扩大,是否有损于朝廷的威仪?”

朱祐樘冷声道:“好端端的会试,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能捅成个鬻题大案,令朝野不安。如今朕不过是想求个答案,难道这不是诸位卿家想要的?”

皇帝就差说,你闵珪现在又觉得扩大影响不好了?

你们攻击程敏政涉及鬻题的时候,好像一个个都没为朝廷的安定着想,感情现在你们觉得事情已超出伱们的控制,所以就要劝朕罢手?

“指认吧!”朱祐樘厉声道。

……

……

五十多名到场的考生,都是本次会试的举人,去拜访程敏政的人很多,不是举人的并不会被擒拿,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在外面议论鬻题案比较凶的考生,一并给拉来做个见证。

现场指认这种事,总是需要一些无关人等过来当陪衬的。

“就是他,顺天府的袁业,他在去府上时,曾拿了六两的纹银,还有一提江南的茶叶……”

说是三个程府的知客,其中有管家、门子、护院,直接过去指认出曾去过程府并送过礼的,直接就被锦衣卫给拉出来。

“冤枉啊!”

“冤枉什么?要不是去见过,怎可能会被人认出来?连礼都对得上!”

锦衣卫的人也不惯毛病,指认一个拉出来一个。

才不多时,就已经拉出二十多人,这些人或多或少都送了礼。

那边的指认还在继续中,而跪在午门前的程敏政则一脸悔不该当初的神色,低头一脸自责懊恼,简直是在恨自己生而为人。

说是礼物给下人的,但其实多数还不是进了他自己的口袋?

程敏政也是在想,别人都这么干,为什么我不能这么干?

“嗯嗯。”

朱祐樘清了清嗓子。

那些回头在看指认热闹的大臣,都回过头来。

“诸位卿家,朕这么查问,是否有失公允呢?”朱祐樘问道。

在场的大臣都不知该说什么。

现在是徐经一个人送礼的事?送礼的人那么多,又不止徐经一个,严格来说……这么查才是最公平的。

朱祐樘道:“朕也知晓,没当会试临近,各处的考生汇集于京师,总会有人想攀附朝中名儒,以借此获得名声,之前朝廷并未有明文规定如此不可,也给了一些人可趁之机。相信除了程敏政之外,有受谒接见士子的人也不在少数吧?”

大臣们也都不作声。

在场都是文臣,谁没见过考生?考生来见的时候,带点礼物的也不少,有不认识的或是贵重的也给推辞了出去,但有很多本身就是世家旧交的,来送点礼谁会拒之门外?

就好像李东阳……每年去拜访他的书生,有上百号人之多,难道每个人都是空手去的?

“朕便在此定下规矩,以后再逢大比、春闱之前,任何官员不得接见于各地士子,即便平时要见的,也不可受束脩拜师之礼,但凡相见不得谈论考题等事。”

朱祐樘现场定下规矩。

“谨遵御旨。”在场的大臣现在好像没法对程敏政恨得起来。

程敏政这是牺牲自己,给朝廷立了个规矩呢。

有的人还在想,幸好这次陛下让程敏政来当主考,鬻题的脏水只往他头上泼,不然我去当主考,可能所得的结果一样。

……

……

朱祐樘定完规矩之后,就沉默下来,似在等那边指认结束。

等过了小半个时辰之后,终于把所有人都指认完毕,本来五十多名立在那的考生,只剩下不到十个人,而张周还在那好端端站着。

“陛下,已查问清楚。”萧敬过来,当着大臣的面通禀,“如今被拿下的,都是去见过程敏政的考生,有四十二人,其中有三十六人曾带了价值二两以上的财物先去相见,这是详细的名单和财物馈赠情况。”

说着,萧敬将礼物的清单呈送给皇帝。

朱祐樘道:“那些士子都认了吗?”

“有几个不认的。”萧敬道,“只是少数。”

“嗯。”

朱祐樘脸上多少有恼色。

连大臣都觉得那些打死不认的考生是在找死,程府的人都把他们认出来,而且别的人也都老实认了,结果这几个还死咬着不肯承认,这是想进诏狱松松骨头?

萧敬道:“不认的人中,多数是在谈论涉及鬻题的,其中有几人还在外大肆张扬,说程敏政跟张周、唐寅、徐经暗中有书信的往来等等……”

“混账!”

朱祐樘怒道,“他们自己本身就去做了夤缘求进之事,却刻意中伤于他人,此等人最是不可饶恕!若他们在会试中榜名单之中,一概革除,令其永不得参加会试,也不得为官!这种人,朝廷不需要!”

萧敬奏请道:“回陛下,已查阅过呈送礼部的贡士名单,此几人都不在列。”

这一说,在场大臣都明白了。

越是文章写得狗屁不通,越喜欢搞攀附权贵找后门那一套,而在事不成之后还越无的放矢议论别人试图搅得朝野不安。

“士子的风气,就是被这群人搞得不宁,人心涣散,连礼部会试的公义都要攻讦,居心何在?”

朱祐樘此时似乎已丝毫不惧怕鬻题案扩大影响。

因为已经有了现成的“背锅侠”,这几位侠客,自己跑去给程敏政送礼,没得到鬻题,回头却攻击别人……

但凡把事公之于众,舆论的发泄点就不再是会试的公正性,而在这几个小人身上。

他们的举动,还断了别人攀附的门路。

以后再想通过会试之前拜访名儒积累名声,此路可就不通了。

朱祐樘道:“诸位卿家,朕如此处置,你们可有认为不妥之处?”

在场没人愿意出来当这个坏人。

许久没在朝堂上说话的李东阳走出来道:“回陛下,臣也认为应当革除这些人的功名,黜落为民,以正视听。”

“好。”

皇帝也不着急。

反正现在矛盾已经被转移,或许这几人中真的有被冤枉的呢?

之前是希望舆论早些平息。

现在却是希望舆论再多溜溜。

朱祐樘点头:“李阁老一向是为文人之表率,你的建议朕认为非常恰当。先将这几人收押北镇抚司内,审问结束之后,再行惩处!至于其余曾给程敏政送过礼的人……”

本来徐经都以为自己的仕途就此完蛋了,但现在他好像又燃起一些希望。

法不责众啊。

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干的。

那么多人一起落案,要不陛下和诸位阁老、尚书的都手下留情?

李东阳再提议道:“以臣认为,若曾有过夤缘求进之举的,本次会试若有考中,当黜落,可赎杖刑,发地方黜充吏役。”

徐经心里一沉,还是完了。

送过礼的,中进士的要被黜,没中进士的也要交钱赎刑发地方当小吏,那岂不是说以后再没机会考会试?

也仅仅是比革功名的小人强一点。

朱祐樘道:“那没送礼,只是曾有拜谒的呢?”

“不问。”

李东阳这么说,其实也是考虑到自身的情况。

这么多人来拜访自己,送礼的也不少,皇帝没深追究都算是好的,如果单纯只是去见见程敏政,也没有鬻题的证据,就要问罪,那以后恐怕朝中的大臣和士子都要人人自危,文人之间的社交也要断绝。

“有道理。”朱祐樘此时说这话,其实就是生生在把巴掌往在场文官脸上打。

反客为主。

朱祐樘又道:“程敏政身为翰林学士,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遍招物议,令其致仕,居于京师不再过问朝事!”

“老臣谢陛下恩典。”

程敏政跪谢。

他在没有受过刑罚的情况下,取得致仕的结果,既能平息议论,也能让自己好过一点,程敏政是不敢有怨言的。

朱祐樘又看着萧敬问道:“对了,张周应该是没有牵扯到此案吧?”

萧敬微笑道:“回陛下,贡生张周,从开始就未曾到过程学士府上,二人也未有过书信的往来,自然不会牵扯进内。”

“嗯。诸位卿家也该听到,不该再议论,以后还要同殿为臣。”朱祐樘点点头,也是要提醒在场文官。

张周是朕的心腹爱将,你们再谈论就有点不识趣。

朕就差告诉你们,现在张周已经是进士,你们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对他好点,也是对你们自己好。

“唐寅呢?”朱祐樘指了指跪着的唐某人。

萧敬道:“唐寅只跟随徐经前去拜访,送礼之事他并不知情,所谓鬻题,也无实证。”

朱祐樘道:“那他的事,就不问。至于另外一人……户科给事中华昶,以风闻奏事,多有不查不实之处,当严惩。”

涉案的人等,基本都已各自有了归属。

而剩下一人,也就是华昶。

论罪,其实华昶没罪,但他却是始作俑者,是将事态扩大的元凶。

皇帝更恨华昶非要把张周牵扯进内,这才是皇帝觉得华昶不可饶恕的。

“陛下,言官奏事,不该问责。”闵珪道。

朱祐樘摇头:“若所奏皆都不经过详查,便以道听途说来奏事,此风一开,朝堂还有何威信可言?令华昶调南京太仆寺主簿,罚奉半年……其余涉案人等,着三法司以情节轻重,酌情论处。”

“事已至此,会试放榜及此案议定之事,可一并对外宣之。”

“再有妄自横议者,与罪者同论!”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