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六十六章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偏头关,镇所内。

入夜后军事会议仍在持续中,当晚城内各处戒备森严,城内城外夜不收的哨骑在街道和城塞之间穿梭,让城内有一股大战在即的紧张感。

但城内主要的将领知道,这场仗看起来又是打不起来的,因为双方不过是在试探性骚扰,并没有要摆开架势决战的迹象。

“……火筛接连派出三股人马,在偏头关周围的十几个土堡袭扰,虽还没有人被掳走的上报,但牲口已失去了十几头,还有两名斥候出城后音信全无,如果再坐视不理的话,就会跟家父在榆林卫所遇到的情况一样,狄夷也会变本加厉……”

朱凤主持了军事会议,旁边王琼作为偏关巡抚也在听着,除此外就是监军太监刘瑾,以及两名副总兵,襄城伯李鄌和武平伯陈勋。

李鄌和陈勋是一直跟着王越镇守偏头关的,他们对于地方上的局势很熟悉,如果换了别人来当这个总兵官,他们一定不服……凭什么主将死了,不该由我们两个懂行的副将上位?

但现在是朱凤来了……

朝中大臣很看不起朱凤,但朱凤在偏头关声望还是挺高的,连李鄌和陈勋二人对朱凤也没意见。

谁让这是王越死之前就非常欣赏的少年将领?

更重要的是……朱凤这货朝中有背景,这种有背景的才是西北军界最发愁的。

所以当朱凤到了偏头关之后,他没有遇到像在宁远时遇到的阻力,军中上下近乎都愿意听他的调遣,这也间接让王琼跟着享受了一点便利。

本来王琼还以为自己来到偏关后会遭遇各种白眼,甚至还要帮朱凤擦屁股,但现在发现,却得到朱凤的实惠了。

听完朱凤的开场白,陈勋道:“安边侯,不是下面的人泼冷水,现在鞑子在关塞以北百里开外,他们的袭扰也都是以百里之外的营地为依托,如果我们推着战车出去,火炮等还没到他们营地,他们就会派出骑兵来骚扰,让我等进退两难。”

“又怕鞑子绕后……咱偏关跟旁的地方不同,守住这残垣断壁,比其它事都重要,您说呢?”

陈勋就差说,我们才不管你爹在延绥遭遇到怎样的困窘。

我们的意见就是,打死不出城,无过便是功。

朱凤支吾不知该说什么。

王琼道:“眼下胡虏犯境,我等便坐视不理吗?如果一个不甚被掳走了人丁,到时朝廷追究下来,你们一个个是要顶着罪等着立功吗?现在安边侯也不过是布置奇袭骚扰之事……你们也知道,这关塞是守不住的,何不转守为攻?”

下面的将领谨慎,可王琼没那么畏手畏脚,他作为大明中期有名的军事统帅,在敌人都畏惧不敢把营寨扎到偏头关百里范围之内,如果这时候出兵都还前怕狼后怕虎……

我王某人是不是以后要回朝丢人去?

“这……”陈勋见劝不动这两位空降的大佬,转而望着一旁的李鄌。

李鄌问道:“王中丞,敢问您一句,是说这又是朝中那位张仙师推算出来的,说是如此出兵,可以获得大捷吗?”

“对对对。”陈勋也好像是找到问题的关键。

别说是他二人,连在场其余的将领都用热切的目光望着王琼。

每个人的眼神都带着一股迫切,似乎在他们看来,只有张周的谶言才是绝对的“权威”,毕竟张周都两次预言了草原部族的进攻方向,并取得了两场酣畅淋漓的大捷,现在军中上下都等着跟张周一起立功呢。

王琼此时才算是真正恍然。

难怪这群人从开始对我们就很恭维和巴结,感情不是因为朱知节声名在外,而是因为我们是跟张秉宽的,他们这是对张秉宽恭维至极,连带着对我们客气一下。

“张兄他……”

朱凤是个诚实的好孩子,面对李鄌等部将的问题,他不想做隐瞒。

但王琼却打断了朱凤的话,道:“这的确是张侍讲,也是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张都督所安排的,你们还有何疑虑吗?”

“啊?”朱凤先是一惊。

不过他脑袋瓜倒也灵活,明白王琼这是为了振奋人心,故意这么说的。

所以朱凤也不会拆穿王琼。

“那就好,那就好,诸位都听到了吧?我等又有机会建功立业!”李鄌一脸兴奋。

周围围着沙盘的军将也都议论纷纷,脸上各自露出喜色。

好像有张周的指引,他们的军功便唾手可得一般。

陈勋有些疑虑道:“就算出兵,咱是不是先等秦老制台到偏关之后再说?听说他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王琼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趁胡虏立足未稳,派出骑兵袭之,后续再以炮阵准备。将胡虏赶出偏关周围二百里,方能确保偏关安稳。不要等胡虏来了之后再行防御……要主动出击,这也乃是陛下的嘱托。”

李鄌乐呵呵抱拳道:“末将遵令!”

陈勋吓了一跳,平时李鄌比他还能推脱,但这次看李鄌好像打了鸡血一样,他似乎明白现在军中上下都等着抢功,他也只能赶紧领命,免得落于人后。

……

……

军事会议随后布置了当晚派出骑兵,奇袭百里之外火筛部营地的方针。

会议结束之后,朱凤有些懊恼,因为这次没有张周给他过多的出谋划策,让他觉得心里没底。

“知节。”

王琼跟负责带兵的李鄌嘱咐好回来,见朱凤坐在那,整个人就好像个郁闷的大男孩一样,王琼其实也很无语。

你都来当总兵官了,怎么还跟霜打的茄子一样?

“王郎中。”朱凤抬头看一眼,仍旧提振不起精神。

王琼道:“知节,你作为总兵,也该有些气势,你看你到偏关之后,军中上下对你是有多推崇?人人都将你当成王威宁第二,都等着随你出征疆场,你怎还这般萎靡不振?”

朱凤可怜巴巴叹息道:“我可能……不是这块材料吧。”

“唉!”王琼有些无奈。

朱凤还真是敢想敢说,现在大军马上要出征,你居然说你不是当总兵官的材料?

但不知为什么,王琼对朱凤也提不起那种恨其不争的恨意。

王琼想了想,大概是这小子虽然嘴上跟面瓜一样,但真打起仗来也不含糊,再加上其态度真诚,所追求的是平凡而朴实的生活,心中的至纯至善不由让人对其提不起恨意。

说白了,还是这小子太坦诚。

坦诚到可爱,而不是招人恨。

“王郎中,这次骑兵每人都只带弓箭和火铳,火铳也只能发射一发,也只有三千骑兵,万一火筛的中军主力就在那边,三千骑兵是否有可能有去无回?”朱凤道,“要是我这个总兵官没有带兵,而前线又折损的话,只怕朝廷会追究下来的。”

王琼道:“你不用担心,你的任务是要镇守好偏关城塞。以我所料,鞑靼人不过是给我们施压,接下来他们更多是要筹备草原内部的纷争,这时候我们强势,他们必然弱势……他们怎知我们带过去的火器有多大的威力?”

朱凤一怔,问道:“那就是说……这次是去恐吓他们的?”

王琼叹息道:“不然让他们天天在偏关周围骚扰,长他们的志气灭我们的威风?我们这么做,就算是有少许的折损,但为的是敲山震虎,将士们带过去的弓箭和火铳,发射之后不一定是要直接把鸟给打下来,但只要放铳,鸟便惊醒飞走,意图便达到。”

朱凤听得一愣一愣的:“还是王郎中深谋远虑,我……不行。”

“知节,你可以的。”

王琼道,“莫说是威宁侯,连我都挺佩服你,少年之身敢作敢为,这种性子在军中可是少有的。哪怕你将来想安守京师做个清闲人,只怕也没那么容易,有本事的人在哪都有本事,哪怕让你到京营,你也照样能发光泛彩。好了,准备一下,等着今夜到明日的奇袭战吧!”

……

……

王琼很迫切要打一仗,除了是他审时度势认为有机会之外。

还因为他知道,过几天秦纮就到偏关,到时再有任何的策略都是出自秦纮,他王琼在西北立功的机会就没那么大了,毕竟在秦纮抵达偏关后,他这个巡抚更多是为筹备辎重粮草,他就成了主管后勤的。

难得有好机会,朱凤还听他的,还有张周的谶言当幌子,这种好机会他是不会错过的。

当然他也知道这一仗如果是打输了,或者战略意图没达到,让火筛部大兵压境,他会遭遇如何的反噬……皇帝都不会放过他。

没事你居然敢拿朕所中意的秉宽的谶言来蛊惑人心?秉宽说没说这话,军中将士不知道,难道朕不门清?

所以这场仗对王琼来说,只能胜不能败。

……

京城,早朝。

在头一天,内府给折色了俸钞,在京的文臣和武勋都拿到了积欠多年的俸禄,少的拿到几两、几十两,多的拿到几百两上千两。

当天早朝照例大臣们是要谢恩的。

早晨大臣们相遇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见面第一句一般都是问问:“折了多少?”

“去年才入朝,不过二十两。”

“我这边好些,四十多两……”

“哈哈哈。”

文人都是爱财的,但爱财又不能都表露在嘴上,现在是拿到了本就该属于自己的俸禄,这就没什么可隐瞒的,反而是想对外炫耀一下。

中下层的官员俸钞比例小,每月俸禄也少,拿到的还不多,但足以让他们安顿家人。

至于那些朝中尚书、侍郎、正卿等大佬,似乎都不太愿意直接在人前谈论这个。

“嗯嗯,不要谈论不相干的。”谢迁板着脸走过来,见到一群六部官员在谈论俸钞的事,用严肃的口吻提醒一句。

有人问道:“谢阁老,您兑了多少?”

谢迁恶狠狠瞪了那人一眼,随后往前排而去。

等谢迁走远几步,有人道:“谢阁老这是没折色到银子和俸米,才这般臭脸色?”

“谢阁老最近十年都在京当官,他折色出来的俸钞少说有上千贯,你跟他比?”

听到这数字,在场的人都不由啧啧称奇。

也有人评价道:“京城里置办个院子,再买几晌地,怕也用不了这么多吧?”

京城的房价,一般独门独院的四合院,也不过才八九百两银子,地段都算是不错的,大宅不过才一两千两,张周现在所住的三进院宅子,能卖到两千多两的样子,那地段可说是京城达官显贵的豪宅。

众人在听说谢迁一次俸钞折换,就能拿到一座京城宅邸,他们自然是带着羡慕嫉妒恨。

但他们也知道,京城一共才三位阁老,不是人人都有那么多俸钞可以折的。

……

……

朝议开始。

先由户部尚书周经,代表文臣上谢表。

朱祐樘道:“都是诸位卿家应得的,实在不必感念。不过能折色十成,也是因为……有张卿家出钱出力。”

在场大臣心中都带着疑惑。

皇帝明明是派东厂给折色俸钞,这怎么还有张周的事?

就算是张周协同了一下,陛下您这往张周身上转移恩惠的事,是不是有点太刻意了?他就算出钱出力,能出到什么程度?别是中途还被他贪墨了不少吧?

萧敬随即走出来道:“此番折色俸钞,内库等共折换钞银四千七百两,张周纳一万三千两正色银,陛下恩许调白银五千四百两……共白银两万三千一百二十二两。”

在场大臣闻言不由面面相觑。

我们感谢皇帝给我们发钱,原来是感谢错了……感情是张周自掏腰包给我们发俸禄?

这是什么规则?

他……他居然有一万三千两银子?他才入朝几天?这是什么家产?

把京城十套宅子给捐出来,给我们发俸禄?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折色俸钞,本就无须十成折兑,实在没有必要……让张侍讲破费。”

朱祐樘道:“诸位卿家,这是张卿家个人的好意,先前你们不是对朕让他铸炮之事,颇有微辞吗?还有朕赐给他西山的煤窑,你们也曾上奏说如此坏了规矩。朕曾给过他不少的赏赐,而且他也并没有从他人手中受贿纳贿,他在京的一言一行,都在朕的监督之下。”

皇帝就差告诉这群人,就算张周真有什么非法收入,朕也是默许的,甚至是朕让他这么干的。

你们就别闲的没事去给他挑刺。

“本来折色十成是做不到的,但朕又加了几千两银子,朕也不能辜负了秉宽的一片心意。”朱祐樘说到这里,还有些自我感动。

看看你们这群大臣,平时对朕百般挑剔,对秉宽也诸多非议。

可关键时候,还不是我们君臣二人联合起来给你们发工资?

但对大臣来说……他们可是不会感恩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给朝廷办事拿俸禄,那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其中那些贪官,折色俸钞这点银子,他们还瞧不上眼。

朱祐樘叹道:“朕知晓,在京当官虽是清贵,却也清苦,不像地方官会巧立名目征收羡余,你们多都要靠手上这点俸禄度日。越是清贵的公廨,情况越是严重。这次张卿家肯拿出银子来,为诸位折色俸钞,也不要再过多挑剔他了。”

大臣们虽然心里还是有意见,但到手的银子却是实在的。

朱祐樘趁热打铁道:“朕也不能白拿他的银子,朕准备让他在京师周边开几个矿,如此也算是填补了他的损失。”

“陛下……”周经先前是代表官员上表谢恩的,但现在也是由他出来代表文官反对。

“周卿家,你先听朕说完。”朱祐樘不耐烦道,“眼下西北局势多变,能震慑狄夷不臣之心的,就是火炮和威武天火药,而这两种东西的制备,更多是要靠矿山矿脉的堆积,以目前京师周遭煤、铁的产量,能足够应付开销吗?”

周经突然发现,自己这个户部尚书,也成了纸上谈兵的典型。

被皇帝问得哑口无言。

朱祐樘道:“朕也有言在先,只给他煤矿和铁矿,最多加上硝石矿,都是为制备火器而给他的。而且不会以目前的矿窑来给他,而是让他自己去发掘,若真有人想投献矿窑也不是不可……”

“朕还跟他商议过,他同意拿出这些矿山收入的两成,作为额外的矿税。这批矿税的用途,便是给诸位卿家折色俸钞……若是可行的话,未来几年诸位的俸钞,一概都以十成折色。”

“啊?!”

在场大臣一片哗然。

还有我们的份?

本来已有六科的给事中准备出来死谏,但听了这话,那些人迈出半步的交收了回去,马上都重新站定收摄心神,事不关己一般冷眼旁观。

十成折色!

每年至少多二三十两银子的俸禄,这还只是一般七品左右的给事中,如果是朝中那些郎中、员外郎的,每年折色俸钞就有四十两上下,如果再往上升……

以往俸钞都不给折算,就像弘治六年之后的俸钞,不是到今时今日才给兑?

如果只是空头支票,在场大臣也不会信,关键是张周已经拿出一万多两银子,一下给全额兑付将近六年的俸钞……

现在每年多那么多俸禄,谁听了不心动?

尤其是没有贪赃枉法门路的清贵衙门之官,他们听了更觉得心动。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是“不方便”反对。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