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八十五章 大恩大惠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在林姑姑前去戏楼见张周时,张周正在会见朱凤,她暂时也没资格上去求见。

朱凤明显是“逃难”的,跟张周在戏楼包间里坐下来,也没倒苦水,但脸上的神情分明告诉张周,他现在过得很不幸福。

“张兄,我觉得英国公此战恐怕是凶多吉少,倒也不是说他会输,但都认为,他想打胜仗近乎不可能,很可能是他的人马到哪里,鞑靼人就会避开哪里,最后就是做了无用功,回来时怕也是颗粒无收……再要是鞑靼人来个突袭什么的,不但边关有危,连他中军所部只怕也会有所损失……”

朱凤还是会假借谈公事名义的。

张周问道:“那你觉得,我是在坑他?”

朱凤道:“我知道是陛下派他去的,但我觉得……陛下可能……也不想让他赢吧。”

“知节,你最好还是慎言,就算是在我面前说这话,也不合适。难道你觉得陛下派英国公去西北,就是为了看他笑话,拿大明将士的性命开玩笑,拿边关安危闹着玩吗?”张周板着脸教训朱凤。

有点兄长教训弟弟的意思。

朱凤自己有兄长,但显然他大哥朱麟的话,他也不会放在心里,兄弟二人也仅仅是表面兄弟。

但张周所说的话,朱凤不知为什么,每次都非常心甘情愿去接受。

“知道了。”朱凤又拿出那副表情,在张周形容,就是要死不死的虚心态度。

“最初我也跟陛下举荐过,让你再去一趟宁夏,是陛下体谅你,山长水远怕你不习惯,且眼下的战事没人能协助到你。英国公别看没有领兵上阵的经历,但他在军中的威望不浅,打这一仗应该没什么问题。”张周道。

朱凤眼神中带着些许期许道:“张兄你的意思,是会在暗中替他谋画?”

张周没有回答朱凤。

替张懋谋划,看上去是他张周的责任,但并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

之前为了体现出对张懋的支持,张周是在张懋临出发之前,把所谓的行军策给送上,但西北局势变化多端,鞑靼人明显又是只抢劫不打硬仗,光靠张周所提供的策略,在没有准确预言地点能让张懋去伏击,仅靠张懋撞大运的话,张懋的确很难取得大的战果。

二人对坐着,门口那边明明已经有人在等着求见了,可朱凤还是没有要回避的意思。

张周问道:“知节,最近你出来很少,想看见你都不容易,不会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吧?”

朱凤道:“那是因为我只在家里和研武堂两边走,祖母不让我随便出去,甚至规定天黑必须回家,要不是今天说来见你,只怕我……唉!张兄要是找我有事,可以直接去研武堂找我。”

张周笑了笑道:“多大的人了,还用祖母管着?”

朱凤低下头,神色有些懊恼道:“我也不想这样,就是……不说了。”

显然这就是“难言之隐”。

朱凤在跟陈锐的女儿成婚之后,显然仍旧没做好当丈夫的准备,所以他就这么把新婚夫人给晾着,想出去找他的“老相好”,但成国太夫人明显早有防备,所以才会给他严格规定路线。

朱凤到底没有跟兄长分家,或者说他也没资格分家,在这个以孝义礼法为先的时代,他也没法将老太太的话置之不理。

但张周感觉到,朱家老太太一定还是有什么手段,能把朱凤控制得服服帖帖。

“知节,有关英国公的事,到底是你想问,还是有人想让你替他来问?”张周问道。

朱凤眼神中多少带着一些迷茫,问道:“张兄这是何意?我没有受人所托,其实就是自己关心。”

张周道:“有时候你的这种关心,也可能是被人引导的,他们想借你的口来试探我对英国公的态度,前有保国公,再有英国公,你猜会不会有人觉得,我一直是在针对他们呢?”

“那……不会的。”

朱凤又没明说。

可他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他,显然他家里人让他来问的。

很可能是朱胡氏旁敲侧击让他来试探一下口风,不然为什么之前朱凤只能在研武堂和家里两点一线,这次就允许他跑来戏楼了?

成国公府难道不担心,保国公和英国公之后,下一个就轮到他们成国公上前线打仗,然后一起玩完?

“会也无妨,我对什么新旧派系之争,本来就没抱有想法,是有些人在暗中挑唆对立,有的人想坐收渔翁之利。”张周道。

“是……朝中哪位大员吗?”朱凤问道。

“不是哪位,是哪些,他们的心思很简单,是觉得我在朝中碍眼,想让我早点滚蛋,不过越是如此,越证明我所做的事是有效的。知节,其实你跟我一样,不遭人妒是庸才,下一步还是要给你机会,好好表现。”

朱凤一脸无所谓的样子,道:“哦,知道了。”

这不争气的模样,惹得张周想打他。

……

……

偏头关。

张懋进驻关城有两天,却仍旧没把本地调兵的事搞清楚,甚至这两天他都不知道偏头关到底能调给他多少人马。

张锐去跟地方上的将官沟通过,而张懋则摆出架子,一直等他儿子入夜之后回来,张懋却又赶紧让人将张锐给叫过来。

“小公爷,您可要小心应对,公爷今日看上去脾气不太好。”有人提醒张锐。

“嗯。”

张锐知道自己的父亲还在生闷气,他径直进入到总兵府内。

跟父亲见面,张锐随即将他当日所探知的情况,跟张懋详细说明:“之前按照朝廷的调文,会从偏关城塞内调动四千九百人配合出兵,但实际调动只能有两千七百人,这已是满打满算。再从周边土堡调兵,西边三处堡垒,能调过来一千一百人,东边少一些,有六百四十人上下……加上从关内调过来运送粮草的补给兵,大概还有个四五百人……这些人没法拿兵器打仗,就算是临时拿了兵器也无法射箭,最多是能用刀枪等护送一下粮草……”

张懋本来心情就不好,听儿子说的话,他登时眉头紧皱。

还没等张锐说完,张懋便伸手打断道:“怎么这么乱?朝廷让调多少兵,他们给配上就行,难道还想缩编不成?”

张锐无奈道:“最初我也是这么跟地方上说的,但他们的意思,偏关周边从弘治十一年冬天威宁侯在这里治军时就给缩编了,是因为先有军户逃户,军户无法满编,所以威宁侯才给缩编的。”

“王威宁?他……”

张懋很无语。

一个死去快三年的人,居然会对他张懋形成影响?

感情你们这群人,三年前就给我挖坑呢?

张锐道:“这两年西北局势稳定,且大明兵锋强盛,军户不足的情况其实已大为好转,但因为有先前威宁侯上报缩编之事,后来就算是有兵员能补充,朝廷也没有准允,也就以当时的编制人数给定下来。”

“好么,有兵也不增加,朝廷还真是会节省开支。”张懋差点想骂娘。

张锐无奈望着他这位老父亲,道:“父帅,其实咱京营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这几年不也是兵员不足吗?只是没报上去,朝廷还没重视起来而已。”

“闭嘴!”张懋不想跟儿子探讨这问题。

京营兵马不足的问题,张懋可不想主动去揭出来,但其实京师防备问题缺兵少粮的情况已经很严重。

要是京营士兵足够,也不会有正德时期,朱厚照调外四家人马换戍京师。

张锐道:“如今偏关一处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情况也不会太好,陛下本已下旨给调五万到六万兵马,现在看来……只有我们从京营带出来的三千将士才是满编的,剩下的……临时拼凑,从偏关出兵时,最多能带个七八千的兵马已很好,再集合各处兵马,也就……两三万的样子。”

张懋眉头紧锁道:“再缺,也不至于缺到如此程度吧?”

张锐叹道:“父亲或是多年未曾在西北领兵,不知这边的情况,据说保国公名义上带兵五万,但其实满编也不过才四万左右,其中还有不少是拉的壮丁,西北将士的日子辛苦,逃户太多……想京师那富庶之地,尚且做不到满编,西北又怎会兵员充足呢?”

张懋的双眉跳动了几下。

儿子这话,分明也是在讽刺于他。

他不是多年未曾在西北领兵,而是从来没在西北领兵,至于京师的情况他是知情的,却一直没有重视起来,一直到现在他亲自上阵领兵,才回到兵员不足所带来的恶果。

那就是想打仗,没人!

“能调多少调多少,这两日必须要出兵,否则为父就要步朱某人的后尘了,再把各处的将领全都叫到我这里来,我要找他们训话!”

不给兵,那就强行征。

张锐道:“那父亲,您不上奏陛下,请陛下给咱……做主?”

“哼!”张懋道,“你当为父不知道那些人的用意吗?他们就是让老夫知难而退,如果连兵我都搞不到,还要让朝廷从千里之外给我调,那他人不笑话我张某人?先前朱某人在西北带兵时,可有跟朝廷诉苦过?”

张锐想了想,摇头道:“他是没诉苦,但结果,可能不太好。”

张懋怒道:“你是替为父分忧解难的,不是来拆台的,咱家的兴衰就看这一战,你可不能给老子扯后腿。”

张锐道:“那父亲,您要不要先看看张先生给您留下的锦囊?”

“狗屁!”张懋骂骂咧咧道,“你儿子称呼他先生也就罢了,你称呼他先生是几个意思?不要以为他对你有救命之恩,就把他当成神仙,在都督府,是他死我亡的格局,大事你要分清了!可不要被一点小恩小惠蒙住双目。”

“是。”

张锐嘴上应了,心里却在琢磨,这都是救命之恩了,还算是小恩小惠?

那怎样才是大恩大惠?

……

……

张懋继续在偏头关折腾。

而朝廷很快给张懋指定了新的偏关巡抚,且还是个“老能人”,正是之前在宣府当巡抚,后来要被调去京师当侍郎,却坚持告老还乡的马中锡。

老马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当年他跟马仪的矛盾,闹到地方将帅不和,甚至对张周多加挑剔,但也因为他并不是张周的嫡系,且还因为获得张周西北带兵的“恩惠”,得到军功嘉奖,所以他成为两边不讨好的人物。

传统文臣会把他当成靠张周上位的人。

而皇帝会认为他是个固执的老臣……然后老马就郁郁不得志了。

这次他被调到偏关,一来是因为他熟悉西北的形势,再就是因为他的家乡就在北直隶,皇帝也还想给他个机会,也因为他两边派系哪边都不是,才更容易获得批准。

但马中锡要到偏关还需要几日,这边张懋已经等不及了。

公文传到偏关,张懋得知马中锡到任,心里还是有些松口气的。

总算是来了个能办事的。

“父亲,总之宣府大同偏关军务的王中丞,刚派人来传信,说是从大同给调了六千精兵,正在往这边调,并以马仪马总兵为将,带这批人过来。”

张锐总算是给张懋带来个“好消息”。

张懋皱眉道:“谁?”

“马仪!他深得新建伯的信任,您也知道,他曾跟新建伯在威宁海建功,此人骁勇善战,虽然在别的地方有些劣迹,但好歹也是一员猛将!在此等时候,可不能计较那么多啊。”

有关马仪的事,在朝中并不是秘密。

也因为有文臣在背后将此事大书特书,说张周任用一些不检点的将领和官员,以这些人来败坏朝纲云云。

但再败坏,马仪毕竟有跟王守仁取得威宁海大捷的功勋,且连皇帝都没追究,甚至军中将领对他也没什么大意见,这种人在军中就属于比较能干的。

且这种靠张周起势,有猛将名头的,一般都是爱惜羽毛的,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发迹是靠什么而起。

如果战场上打仗还临阵退缩,他们的前程就彻底完了。

所以张锐才会觉得,马仪带六千兵马来,可谓是如虎添翼,张懋西北取得大胜就有望了。

张懋则对马仪充满警惕,皱眉道:“这种人,怕也没多大本事,逢迎之徒罢了!王伯安把他安排到老夫这里来,定是觉得他不堪大用,否则……他们会便宜老夫?哼!”(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