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零二章 自行解决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朱祐樘经营草原的决心,已呈现在满朝文武大臣面前。

面对如此一个有雄心壮志开疆拓土的君王,在场的这些大臣尤其是文臣更是不知该说什么好,曾经他们靠规范和约束这个看起来懦弱无助的君王,打造成他们心目中的明君。

但现在一切都在走向不可控的境地。

朝议结束之后。

众大臣出宫的路上,就已经议论开了,大多数臣子的意见还是倾向于支持西北用兵方略的。

不在于如此是否穷兵黩武,更多是要看是否有效果,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就收拾了一个曾经不可一世屡屡犯境的火筛,皇帝也用实力诠释了他不只是一个守成的君王。

当刘健他们听到下面人的议论时,心里就不是个滋味了。

到底是文臣眼中大明的利益重要,还是皇帝眼中大明的利益重要,这其中本身就有矛盾和冲突。

……

……

内阁值房。

李东阳和谢迁回来之后,最关心的自然就是皇帝在内廷到底跟刘健他们说过什么。

刘健大致也说了一下,多数涉及到的事情,皇帝已在朝上说了,刘健也没有刻意去评价皇帝的举动。

谢迁这次也选择了沉默。

只有李东阳似对收编火筛的事不太有信心,他道:“若以目前火筛提请的,跟朝廷要准允的,还是有冲突,火筛要的是在威宁海放牧筑城,要的是族民和牛羊,大明能给他的却只有多年未曾有人经营的河套之地,还不许他族人相聚。”

“宾之你的意思是?”刘健望过去。

李东阳道:“哪怕火筛真的肯接受朝廷的敕封,或也只是权宜之计,待草原局势变化之后,复叛近乎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嗯。”

刘健其实也顾虑到这一层。

皇帝没想到吗?

如果皇帝没这层顾虑,也不会提出一个近乎于“千金买马骨”的方案,宁可让火筛归顺后复叛,也要给草原部族打个样,估计连张周自己也看到火筛是不可能真心实意归顺大明的。

李东阳道:“将宣大总制的镇所,从宣府迁到大同,却不知陛下是为何意?”

谢迁笑望过去,还有你李宾之都看不明白的事?

“我想。”刘健道,“陛下更多是想以大同为根基,让张秉宽备战出征草原。”

李东阳问道:“朝廷要为此耗费多少帑币?”

刘健摇了摇头:“朝廷连犒赏威宁海、猫儿庄两战有功将士的钱粮,暂且都拿不出,一切还要有赖于张秉宽在西北的自行筹措,但以目前西北之日益萧索,短时间内,他又能筹出多少?”

不但是张周,连内阁也知道,在粮开中制度改变之后,西北的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但他们还是不愿意将盐法改变回去。

要的就是能控制西北……反正西北也就那样,大明的将来也不是靠西北一地的兴衰来决定,中央财政尚且保证不了,何以追求西北的长治久安?

“马上要入秋,各地灾情的奏报不断,大明如今可说是风雨飘摇乃多事之秋,张秉宽人在西北,也的确能安定军心,也算是能令朝堂安宁。”

刘健又感慨一句。

大概的意思是说,就算我们瞧不上张周,但现在他的军威已经在那摆着,于西北当个镇山石还是可以的。

创造个好的外部环境,让我们专心把内部的糟心事来解决。

谢迁则笑呵呵道:“现在大明各地的光景是不太好,比之未来也没差到哪去,比之将来……谁又知晓呢?”

在刘健他们眼里,如今大明有点“风雨飘摇”的意思,在于他们觉得大明财政已经近乎崩溃,所谓的弘治中兴也仅仅是建立在君臣之间互相找安慰的基础上,要说弘治朝的财政能好到哪去,还真不见得。

但史官评价一个时代优劣的标准,也不在于财政情况。

就好像万历时代,大明财政还算不错,也被称之为昏暗时代一样,大明这些职业政客在搞钱这一项上,反而是他们的弱项。

似乎文人只在意所谓的海晏河清,没有真正意识到如何才会令朝堂崩溃,更不懂那些历史发展的规律。

……

……

朝廷有关对火筛归顺之事的旨意,很快便传到阳和口。

张周也派人以快马,将火筛上奏,由皇帝御笔朱批的奏疏送回到北边,与此同时得到的消息,是永谢布部已派兵往威宁海进发的消息。

“张制台,陛下之意,是您要移镇所到大同镇,总留在阳和口也不是办法。”

唐寅是带着阳和卫指挥使宋宪一起来的。

别看他只是个兵部主事,但宋宪把唐寅当钦差一样捧着,对唐寅也很巴结。

张周道:“伯安才刚去大同,目前我还没有去大同的意思。”

“不去大同……”唐寅有些不解。

话也没多说。

你这叫抗旨不尊啊!

皇帝让你去,你非要留在阳和口?还是说你自有主张?

张周道:“这几天,我要往大同南边走走,去开矿,如果北边有什么战事的话,就让宣府那位马巡抚,还有伯安给规划一下,至于偏关那边有王德华坐镇,我也不用担心。”

唐寅听了心里在发愁。

皇帝让你来打仗,现在草原形势还不定,你居然要放下手头的军务去开矿?

宋宪则没那么多意见,他请示道:“制台大人,您看末将有何能相助的?阳和卫能帮抽调人手前去协助。”

张周瞅了宋宪一眼,似乎这个阳和卫指挥使很希望能攀附上他这棵大树,极尽巴结,有点公器私用的意思。

“不必了。”

张周拿起桌上的几份东西,交给唐寅,意思是帮他打包整理,“我在阳和口也叨扰多时,给你们添麻烦,如果火筛入关时,我再回来。大同周边的事务,多听那位王中丞的,不给他找麻烦,就是不给我添堵。”

“是。”

宋宪领命后,被张周先打发出去。

唐寅问道:“有什么,不方便在他面前说?”

张周道:“我说唐师弟,你把陛下的奏疏,好好研究一遍,明日我们动身时,你告诉我心得。就这样!你也回去吧。”

“……”

唐寅很无语。

有什么不直说,让我回去研究?我研究什么?皇帝给你的敕令都是明文规定的,难道还有什么暗语不成?

但现在是张周给他的命令,他也只好把所谓的敕令都拿出去,连夜去“研究”。

……

……

当晚张周见到了陈氏女。

陈氏女是从宣府过来的,她本来还在宣府等张周找她开矿,临时被征召到阳和口,一个生在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家女,到西北这种苦寒之地,她都不知自己来西北到底有何意义。

但若说就此让她回京城或是南京……她也回不去。

“张大人。”

陈氏女见到张周,神色非常恭谨。

如果说以前张周在军中的委命,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以及别人口口相传的传闻中,现在则呈现于她眼前。

“坐。”张周平时看上去懒散不作为。

但到了西北,张周是真做事的。

眼前他近乎所有的公务总结起来就是……钱和粮。

张周让唐寅去研究皇帝的旨意,其实就是让唐寅知道,皇帝在所有旨意中近乎一个字都不提钱粮之事,就是告诉他张周,备战可以,但朝廷能给的支持有限,全靠你自己筹措。

在此基础之下,只要你能把钱粮给变出来,你想怎么干都行。

陈氏女这次坐下来,跟张周远远隔着,显得很拘谨。

她还不由往一旁立着的刘贵身上看一眼,若非这里是议事帐篷一般的存在,旁边还有人的话,她心里真该担心张周是觊觎她的人。

“一路走来,辛苦了吧?”张周笑着问道。

陈氏女道:“走之前,各处都不太安稳,但路上却很太平,甚至可见商队来往。听说是大人在草原上打了胜仗,保了边塞的安稳。”

“挺会说话。”张周道,“不过这没意义,本来我是想在张家口堡以北开铁矿的,但现在我改了主意,准备在大同镇开煤矿,把你叫过来目的正是因此。”

陈氏女听完后,稍稍放心下来。

她问道:“大人是要让各地投献矿窑吗?”

“呵呵。”张周在笑。

这口吻,有点像是张鹤龄,在知道要在大同开煤矿时,都觉得是要抢民间的矿。

刘贵冷冷道:“大人岂是那种巧取豪夺之人?”

“是小女失言,还望大人见谅。”陈氏女急忙起身认错。

“坐。”

张周道,“我开矿,从来都是靠自己的本事,你也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如果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用在实处,那跟没学也没什么区别。我要的,也只是你的一个幌子。”

“小女子不明白。”

陈氏女跟张鹤龄在开矿之事上所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但张周觉得,此女是明白官场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只是嘴上不说。

“开矿,最大的问题是与民争利,这容易为御史言官所参劾,我也从来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西山煤矿,我靠的是蒋家,大同我则用你陈家。”张周道,“但你陈家必须要无条件归附于我,你在京生意失败,令你不得不上这条船,不是吗?”

陈氏女双腮肌肉紧绷,不言语。

张周道:“明天跟我南下,遇到有矿的地方,你留下帮忙打理,至于用人方面大同巡抚、地方卫所都会提供协助,唯独地方知府、县衙等不会配合。”

“你该知晓,我来西北用兵,所仰仗的是巡抚、都司、行都司,以及下辖的总兵府、卫所、千户所等衙门,跟地方文治衙门无关。”

陈氏女大概明白,她这是要充当排头兵。

“有麻烦,会有人来帮你解决,但大问题还要你自己来面对,如果有官府去查抄矿场,你也要硬气起来。祝你好运。”

张周也就明着告诉陈氏女。

你帮我开矿,地方官府肯定会找你的麻烦,这就涉及到强龙跟地头蛇之间利益的争端。

看起来你背后是有卫所、千户所为你撑腰,甚至连宣大总制、大同巡抚都是你的靠山,但关键时候你也别指望这些人和衙门能给你多少协助,甚至你被地方官府抓去关押于牢房,也不是不可能。

所谓的“好运”,大概的意思就是……自求多福。

陈氏女问道:“难道张大人不打算打点地方官府?”

“呵呵,上道。”

张周笑着。

这一看就是常年做生意的料子,知道这时代做生意最大的门道,那就是上下打点。

别说是开矿,就算是普通做生意,如果不把税关等地方官府给打点好了,也是寸步难行。

“本官节制西北六镇的军务,本官找人开矿,还要打点?打点谁?自己的下级吗?”张周笑着。

陈氏女感受到什么叫“压力”。

感情让我去开矿,是不打算跟地方官府和睦相处的,连基本的买路钱你都不送,所以你才说祝我好运之类的……你张秉宽是真的抠,这种银子你都要省?

张周道:“这么说吧,地方官府、士绅如果生事,会有寿宁侯的人出面与之抗争,你并不冲在前面,如果有官府的人想为难于你,要跟你商议孝敬打点之事,你也全当没听到。但你人不能离开山西,但凡矿上有什么事,被官府刻意刁难,你要冲在前面。”

陈氏女面色很难看。

她现在最想问的,其实就是,我出这么大的力气,那我能分多少?

张周也适当回答了她:“具体的好处,我不会承诺你,但以后别人再提到你们陈家,就是我张某人的嫡系……给你看看陛下的密旨!”

“密旨?”

陈氏女很惊讶。

皇帝的密旨?这是什么概念?

张周让刘贵把一份东西递交过去。

陈氏女先跪在地上,接到手里,随即也就跪在那看完手上的东西,等她看完之后……才发现其实是皇帝以私人身份写给张周的“信函”。

其中称呼用词都是“秉宽”、“你”、“朕”之类的,而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朕这边对于你的功劳很肯定,但可惜朝廷能支持你的地方太少,需要你自行去筹措,为了筹措你可以“便宜行事”,就算是有御史言官参劾于你,朕也会替你撑腰……

就差说。

就算你在地方作奸犯科,朕也会完全站在你这边。

等她看完,突然发现自己看了不该看的东西,书信中这个“君王”的形象,简直是节操碎了一地,为了让他的秉宽帮他筹措军饷物资,甚至不惜与民争利,还说那么多不能呈现于百官面前的言辞……

这……确定是皇帝的口吻?

她心中震撼之余,也在想,这像是皇帝说的话?

但眼前此人,可是皇帝最信任之人,他伪造一份皇帝的密信,拿给我这样一个市井小民看,又有何意义?

“起来,继续坐着说话,看明白了吗?”张周等刘贵把皇帝的密旨拿回来之后,再问道。

陈氏女个感觉自己上了贼船。

张周道:“我这个人,做事就是喜欢直来直去,连陛下都明白我的秉性,所以也不会跟我拐弯抹角。陛下让我地方筹措军粮物资,甚至要自行铸造火炮,完成出兵之前的积累,还提出我不必在意地方官府和朝中御史言官的意见。”

“但我身在朝中,这些事岂能不在意呢?”

陈氏女蹙眉。

皇帝让你得罪人,是想留你的口实在,让你成为朝中文官眼中的异类。

结果你让我们这些人出来背负骂名,而你自己则去当“圣人”?

“我这也不算挂羊头卖狗肉,筹措治军、治边之用,朝中那些阁老尚书的,难道不理解吗?大概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地方官府的人!如果我要把心思放在如何跟他们周旋上,我还如何把心思放到治军和用兵上?”

“这些事,就不得不落到你们肩膀上!陈小姐,我给你的任务量不太大,你每年能帮我赚到白银二十万两,大概就够了!”

陈氏女一听,这目标还真是“不大”。

你杀了我算了!

二十万两……那要挖多少煤才能有此价值?

“明日跟我一起走,换上男装,我身边有女眷的话难免会让人多想,你的人不多就听我的人调遣。好好干。”张周笑呵呵的。

好像一群人,都是给他打杂的。

而他就是个全盘运营之人,什么事都等着别人上场,他在背后数钱。

……

……

宣府。

王守仁得到了朝廷的旨意,让他准备于大同镇迎接火筛入关上贡。

王玺道:“王中丞,您看朝廷的意思,是否让我等趁火筛不备,出兵袭之,令其……”

“旨意没提的事,你从何处看出来的?”

王守仁问道。

王玺面色尴尬,却隐约有些失望。

王守仁知道,因为有张周在,西北军中所有人都想有作为,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失去张周的影响力,再想于沙场建功可就难上加难。

“料想火筛轻易也不会入关的,他自危才会提出归顺大明,可一旦他离开军营,草原各部族岂会坐视?具体如何令火筛听命入关,还要看张制台如何与之商谈,最近大同各戍所皆都加强戒备,以防鞑靼来犯!”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