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九十六章 风向不对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朝议。

朱祐樘在朝上,直接当着文武大臣的面,说明了崔元和朱凤将会从蓟州领兵北伐之事。

朝臣还有些摸不着头脑,连之前一向善于言辞的谢迁,都选择了沉默。

也不是谢迁不想说,而是最近他正在被查,虽然他人没进诏狱,但东厂厂公李璋和锦衣卫指挥使牟斌接连去他府上找他问话,让他意识到自己在朝的时日可能不多,所以谢迁现在也是在极力回避朝中的事务。

之前一向对内阁事务参与不多的程敏政,这会走出来道:“陛下,臣认为如今鞑靼正在宁夏等处袭扰,若是从大宁等处出兵一路,杀到鞑靼后方,必定能大破敌寇,扬我朝之国威。”

不出意外的是认同,令大臣不解的是,这会你程敏政出来凑什么热闹?

事出反常必有妖。

朱祐樘顺着话意道:“朕也认为,如此乃是重创鞑靼,令其不敢轻易犯境的良策,否则每每出兵,鞑靼都望风而逃,以其骑兵之机动,令大明骑兵无从围追堵截,如此也不是长久之计。”

皇帝这一提醒,大臣才意识到,现在跟鞑靼人战事的关键,不在于大明的火炮和火铳是否有足够的杀伤力,而是鞑靼人选择避而不战。

李东阳道:“陛下,此时出兵虽是恰到好处,可令鞑靼人知难而退,但如今马上要值寒冬之际,只怕将士出征,也容易出现冻伤,甚至会令鞑靼人趁恶劣天气而突袭,对我三军将士不利。”

从好的局面,发现坏的隐患,似乎一直都是文臣的专注点。

皇帝你不是很高兴,要派人出兵吗?那我们就负责给你泼冷水。

在我们文臣看来,只有皇帝你足够冷静,能看清楚事情的全貌,才能更好规避这一战所可能经历的风险。

朱祐樘听了就有些不爽。

朕调动兵马出征草原,为的是扬国威,你们往朕头上浇冷水好玩是吧?

都说你们这群文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讲道理,还真是那样……朕能不知道冬天草原环境恶劣?但再恶劣,鞑靼人会随便在这时候跟大明交战?先前潢水一战的大捷,不也是在雨夹雪的恶劣天气下,由辽东和蓟州各自出兵才完成的?

朱祐樘道:“那李卿家是认为,这一战不合时宜?”

李东阳自然知道泼冷水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皇帝叫醒,而是让他知道困难,他补充道:“当适可而止。”

朱祐樘差点翻白眼。

说了等于没说。

一旁新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道:“诸位臣僚,这是按照如今边镇的形势,所做出的决定,各路人马要精诚配合,如果西北出兵了,而蓟州不出兵,甚至是草草出兵而回,怎可能会令鞑靼人知道大明兵锋之强盛呢?”

陈宽吸取了萧敬失势的经验,他现在尽可能去帮皇帝和张周说话。

不去泼冷水,至于谨小慎微的那些话,他也不会去说,而是要帮忙化解大臣的怨怼,让大臣知道皇帝的难处。

马文升道:“陛下,不知此番领兵都御史乃是何人?”

有了领兵的勋臣,当然要有都御史,或许在马文升看来,崔元和朱凤都不适合作为一方统帅,必须要有个文臣来节制二人材可以。

朱祐樘没回答。

陈宽道:“或乃是蓟镇巡抚刘宇。”

马文升听到是他一直所推崇的刘宇,自然也就没什么意见,或许他的目的正是如此,要利用他认为的能臣刘宇,来压住两个莽撞的“年轻人”,崔元和朱凤,怎么看都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那种,很令马文升担心。

朱祐樘有些不耐烦道:“那诸位卿家,在你们看来,这一战难道就草草收场吗?宁夏近乎每日都会上报鞑靼人袭扰,且每次都是数十上百人,多不过说百人的寇边,每每大明调兵前去堵截,鞑靼人都会找寻破绽逃遁而去,你们有更好的办法,朕也乐得听听。”

礼部尚书林瀚走出来道:“陛下,如今宁夏巡抚并未尽到守御疆土的职责,当论罪。”

这惹得不少大臣不满。

论不论罪的,几时轮到你一个礼部尚书出来说话?

各司其职懂不懂?

弹劾论罪的事情,那一向是科道官员的差事,而你上来就要论宁夏巡抚的罪,这是用你的嘴,表达张秉宽的意思吧?

朱祐樘道:“兵部对此可有意见?”

张周并不在。

作为兵部尚书的张周,不是经常缺席朝议,而是基本上不到场,以至于朝堂上近乎都忘了还有张周这个人,甚至每次张周来,大臣都会担心张周是憋着什么坏,每次都要严加防备,如临大敌。

兵部侍郎熊绣道:“回陛下,兵部已协同蓟州等处,安排出兵等事宜。此番从京营调兵四千二百将士,协同蓟州出兵,另有粮草辎重等调度,都已跟户部打过招呼。”

朱祐樘道:“光是打一声招呼还不够。户部这几日,要将足够多的粮草调运出来,如果来不及调运到前线的,就让蓟州地方上临时补充,用太仓的钱粮归还便可。”

户部尚书佀钟道:“陛下,即便出兵,是否应当严查钱粮用处?”

“你这是何意?”朱祐樘有些气恼道,“你是担心,有人会将军需挪作他用不成?还是说你觉得,秉宽会拿这些钱粮来修筑港口,甚至是造船呢?”

佀钟也是一怔。

他很想说,陛下您都把假设说出来,那我还能说什么呢?

刘健道:“从地方先借调粮草辎重等事,古来便有先例,但如此容易令地方军民在过冬物资上有所匮乏,若此战非打不可,必须要加紧调运才可。”

这话等于是堵上那些还要出来反对之人的嘴。

很明显,刘健是看出皇帝这次从蓟州出兵的坚决,如果还要拿以前的招数,非要卡扣钱粮军需等事,会让皇帝跟他们的关系更加僵持。

皇帝想打仗,但大臣就是不提供粮草……最初这一招是管用的,但这两年每次张周都能自己去开源,就会让皇帝对大臣的依赖越来越低,甚至皇帝会觉得,你们大臣就是纯粹为了捣乱的,是不为家国社稷着想的。

刘健到底还是有固执之外的远见,他也知道不能坐视张周继续做大做强,尤其是一个能打仗能调兵还能自己筹措钱粮的大臣……对文臣来说,威胁太大了。

朱祐樘道:“十天之内筹备完毕便可,朕看过今年秋粮征缴的情况,其实江南、湖广等处的税赋等,还是足数的,各处也大致都风调雨顺,只有在如此的境况之下,才方便大明出兵。而草原如今却经历了连年的大旱,若不趁此时给其重创,只怕未来几年等其活缓过来,就更不容易了。”

刘健道:“陛下所言极是。”

君臣之间好像找到了共通点。

显得很和睦。

朱祐樘道:“此番调兵,朕还会有一些安排,具体也就不在此说明了。上听处、兵部会协调一切,尔等只等奏捷的消息吧。”

谢迁一个忍不住,差点要冲出来嘲讽几句。

这还没打呢,就等获胜呢?

不怕乐极生悲呢?

哪有这样的,以前再怎么自信,那也应该是等到局面大优的情况再如此乐观吧?现在连皇帝的期待值都这么高了?

荒唐啊。

……

……

朝议中,最重点就是说了这场即将来自于东路的出兵。

本身也是在秋粮入库之后,各地相继进入农闲,朝中的事务其实也都开始暗淡下来,各衙门的差事也轻省了不少。

但好像只有兵部在连轴转,只是兵部尚书一直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也让大臣觉得兵部现在就是个暗箱操作的衙门,有点脱离朝廷的架构体系了。

朝议结束之后,大臣走出奉天门,一堆人又开始议论起来。

此时内阁几人都已经回了值房,而先前说话的林瀚,被一群人给挡住,似乎有人想从他那讨个说法。

“陕西监察御史,最近可并没有参劾宁夏巡抚等将官,却是林部堂您好像却咬着他们不放啊。鞑靼寇边,按照以往的规矩,那是无过便是功,关口没有失守,百姓没有大的损失,将士也没什么损伤,各处都是相安无事,如此还要追究谁的责任呢?谁又敢保证比眼下的将官做得更好?”

言官显得很固执。

但因为皇帝先前对参劾王守仁之人的惩罚,导致最近科道的言官在朝堂上的存在感很低。

那些自诩正义的言官,到头来却被人下狱,到现在都还没出来,也让言官的势头降到了最低点,每个人情绪都很低落。

但在他们所认为的不公之事上,尤其是私下找找林瀚的麻烦,他们是丝毫不会手软的。

林瀚道:“就事论事,难道诸位不认为,眼下宁夏的边患有些大了?鞑靼人为何只盯着宁夏,而放过其余各边镇?只是因为宁夏距离京师更远吗?”

佀钟走过来道:“林尚书不要与他们一般见识,都只是为了朝务而已,宁夏巡抚是否有失职之处,应等地方御史去查。”

林瀚闭上眼道:“无论宁夏地方将官是否有失职,陛下要从旁处调兵出击草原,都乃是为边疆之安稳,明知如今正面交战,我大明将士必定不怵,甚至可说是每每都能取胜,为何还要守在关隘之内,等着鞑靼主动来袭呢?”

“林部堂,你这是强词夺理啊,若是不守,为何要修筑那城塞?自古以来,不都是为了抵御外夷的入侵吗?”

有的大臣似乎是认死理的。

他们跟林瀚的矛盾,大概也是对外夷,到底是应该主攻还是主守的问题。

现在皇帝屡屡打破以往大明一方主防守的策略,派兵出击草原,除了会被传统文臣是破坏祖制,还会被认为是劳民伤财,好像只有龟缩防守才是最省钱省力的,出征就要花银子,要保证后勤补给和粮草供给,将士还不能完成日常的徭役和屯田等事……

越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深的大臣,自诩为有学问的,越会显得保守。

而林瀚就是从这群保守者中走出来的。

要不是因为张周是他女婿……或许林瀚也不会有这种转变。

这是林瀚自己不承认,毕竟林瀚也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并不是受谁的影响。

“不要争了!”

马文升也走过来,厉声喝止。

旁人对马文升还是能表达足够尊重,毕竟马文升也算是外臣之首,且他有资历在那摆着。

大明的吏部尚书,基本上除了是从礼部尚书升上来的,就是从兵部尚书升上来的,而像马文升这样有战功的兵部尚书晋升者,在说话上也会显得更有份量。

马文升道:“近两年来,宁夏屡屡受外夷所袭,换了几任的巡抚,也未见将鞑靼彻底赶出边疆城防范围之外,即便是西北屡获捷报之时,鞑靼寇边之狼子野心仍旧不能断绝,便在于大明上下人心不齐,我等为何要在朝上就一点无足轻重的事情争个不休?难道不该想想,如何去抵御外来之敌吗?”

看似想当和事佬,但马文升这次似乎也是站在皇帝一边的。

好像很支持皇帝从蓟州出兵的决定。

佀钟笑道:“说得对,诸位都散了吧,再不走的话,被鸿胪寺的人看到,记上一笔,那就不好了。出兵的事都定下来,诸位只管等好消息便是,如今有那位张尚书,疆场上也是许久未曾听闻败绩了。”

有言官道:“花马池一战,也是先败后胜,就算取胜,也没见多大的胜果。”

继续泼冷水。

林瀚懒得跟这群人计较,走在前面,头也不回。

马文升则继续摆摆手道:“若蓟镇出兵能取得战果,或能一战而令鞑靼屈兵,诸位,老朽对那位张尚书,还是有几分信心的。”

文臣越是给张周信任,显得多有信心的样子,越会让人觉得奇怪。

而林瀚已经快步走出去了一段路。

沈禄急忙跟上来问道:“林兄,您慢些走,您看……”

林瀚气呼呼道:“有事?”

沈禄凑上前道:“最近风头可有些不对,怎么好像都不太反对蔡国公了?你有多久未听他们参劾蔡国公,甚至是反对蔡国公的决定了?”

“不天天都有吗?”林瀚仍旧生气道。

可当他稍微回忆一下,才意识到,好像只有那些中下层的文臣在一直揪着张周不放,且也都老实了很多。

而高层这群大臣,似乎都把张周的“劣迹”给忽略了,往往还都去说张周的好话。

捧杀?(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