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六十四章 妻离子散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弘治时期的东厂和锦衣卫,一直都很低调,甚至可说是有明以来,存在感最差的一届。

可自从李璋主事之后,厂卫便开始横行起来,而朱祐樘似乎对于厂卫的权力扩张也保持默许的态度,似乎朱祐樘也看出来,想要让朝中大臣听自己的,就必须要有点非常规的手段才行,而厂卫是让文官听话最好的武器。

寒冬腊月。

谢迁被下了死牢,且不再保持不用刑,有关谢迁的案情也从一个言官言事不当,变成祸国殃民,而东厂和锦衣卫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让谢迁招供出来到底谁在背后主使。

这天李东阳得知一些消息,不方便在旁的地方说,趁着刘健刚到内阁值房时,他急忙走过去道:“刑部这两日派人去北镇抚司问询于乔的案子,被暗示于乔的境况不太好,以他的身子骨就怕撑不住。”

刘健问道:“你担心什么?”

李东阳没好意思说。

其实李东阳最担心的,自然是谢迁熬不住酷刑,然后把他们属意去找言官的事暴出来,虽然朝中由内阁主持政务,在弘治朝已经成为惯例,但毕竟内阁是没有直接命令六部权力的。

或者说,现在内阁把顾问的权限当成是领导的权限,这就导致他们的权力扩张。

而皇帝眼下似乎就是想扼制这种扩张,如果只抓一个谢迁,好像这种效果还远不能达到。

年底之前,崔元就要带兵过海,几天的训练下来,多数的士兵已经适应了行船,只等将这批人马运送过海到辽东。

刘健摇摇头道:“伱不会,但朝中那些人会,为了他们着想,也是为了自己,也该有所顾虑了。”

“中堂?”李东阳问道。

这就是在提醒李东阳,朝中那群人会因为这件事,变得不再敢像以前那样死谏直谏,等于说以前文臣把皇帝当软柿子,觉得太好欺负了,以后再怎么样,皇帝也不会再如以前那样容易拿捏。

张周不想过多去解释。

李东阳道:“哪怕陛下针对的是我们,也不至于会瞻前顾后。”

朱凤叹息道:“之前我也听说过,他们对于谢阁老的事都很关心,毕竟谢阁老在朝那么多年,还是有很多人觉得他乃是朝廷栋梁。可惜,我没法提供援手,我的话,也没人会听。”

李东阳很明白,之前刑不上士大夫,或者是不上他们这些阁老,但现在皇帝好像已经打破了这种惯例,他们这群人的护身符已经消失了……下狱本来是他们不可接受的,现在看起来下狱都是好的,要被诏狱里刑罚伺候,那滋味可不好受。

这种话,要是传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朱凤道:“谢阁老?他不是太傅吗?怎么会……”

港口。

李东阳也知道刘健只是在无端抱怨。

“张兄,是京城有事吗?”朱凤见张周手里拿着一份刚从京师过来的公文,不由好奇问道。

张周将公文放下,笑了笑道:“是谢阁老,可能要被定死罪,人在诏狱内,这个年大概不好过了。”

……

……

“剑已经悬在头上,宾之,现在我们做事恐怕也要瞻前顾后了!”刘健道。

刘健没多说什么,只是抬抬手表示无须李东阳帮忙,而后他带着几分遗憾摆摆手,好像已经不想多提了。

刘健道:“如果陛下非要将这把刀插在你我身上,你我是躲不掉的,如果连内阁中都无一股清流,那这朝堂跟一潭死水有何区别?我们在,至少朝中的奸佞还有所顾忌,若我们也退了,那大明朝……或就真的完了!”

刘健站起身,似乎人都站不稳,整个人都往后倾斜,好在李东阳就在近前,上前一把扶住。

入夜之后,张周吃完晚饭,正在跟朱凤闲谈。

“你的意思,我的话,就有人听了?”张周问道。

“嗯。”朱凤很认真点头道,“只要张兄你说句话,比谁都好使,连崔兄也是这么说的。他自己也不想去辽东,但只要是你说的,他就不得不遵从。其实我也一样,如果是家里让我做什么事,我一般不会去做的,但要是张兄你让我去做,我义不容辞。”

张周叹道:“别给我戴高帽了,在谢阁老的事情上,陛下从始至终都希望我能避嫌,有关廷鞠的事从来就没人来问我的意见,我非要主动去求情,看起来是卖了谢阁老面子,但根本也起不到缓和矛盾的作用,反而会让人觉得我是在惺惺作态。觉得我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去嘲笑他们。”

朱凤道:“朝廷的人做事,有时候的确是难以理喻。”

“知道就好。”张周道,“明天崔驸马就要走了,去送送,我就不去了。”

“嗯。”

朱凤目光突然有些踟躇,就好像不愿意离开一般。

“怎么,还有别的事?”张周先前的意思,其实已经是下了逐客令。

朱凤一脸为难之色道:“张兄,是这样,之前我给京师去了一封信,都发去半个多月了,是给彤儿的,可她没给我回信,也不知道她现在到底怎样,你知道吗?”

“我上哪知道去?”张周笑道,“怎么,你还惦记着?别忘了,你现在可是有夫人的。”

朱凤羞惭低下头道:“之前她就跟我求助,说是京城里日子不好过,希望通过我来……找到你。这次我还特地告诉她,我很快就会跟你见面,以及要跟你来这里,还派了人去,帮忙给送信什么的,但到现在一点消息都没有。”

张周道:“那可能是被什么事耽搁,再或者,她不需要你的相助了。”

朱凤点头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真是求之不得,就是怕她遇到什么事,她一介女流,在京师那么复杂的地方,她的家里又帮不上忙,能倚重的也只有你我……不对,也只有张兄你了。”

这话听起来有瑕疵,但张周也不会跟朱凤辩解什么。

“张兄,我的意思,你还是早些把她给纳了吧。”朱凤道,“我知道你是重情重义的,现在你跟她最多是朋友,可只要纳了她,你就会帮她脱离苦海,我也觉得她一介女流不适合出来抛头露面,也是以前她在南京时,让她多接触到了这方面的事,她心性收不回来。只有你,能让她收心。”

张周道:“知节,为什么突然跟我说这个?”

朱凤笑了笑道:“因为连我祖母都说,除非是她出了成国公府的门,能直接到你府上去,当初才同意她离开。现在你不纳她,连我祖母那边我都没法交代,如果回去,祖母问及,我也只能搪塞。”

“你祖母还跟你说这个?”张周皱眉。

朱凤笑得天真烂漫道:“是啊,其实以祖母的意思,就是因为知道彤儿离开公府之后,没地方可去,只能进你的门,所以才会成人之美。这是祖母的话,我只是转述。相当于……唉!有些话不太好听,我就不说了。”

其实朱凤不说,张周大概也明白。

宁彤相当于是成国公府送给他的“礼物”,本来成国公府以为宁彤跟他张周有染,又因为张周跟朱凤是朋友,不好意思夺人所好,所以才会有“成人之美”的说辞,把宁彤赶出来,正好宁彤无家可归,到张周那边。

成国公府当了回好人,张周也会对朱凤更提携。

毕竟谁都知道朱凤的秉性如何,也知道朱凤跟宁彤之间是没什么真感情的。

张周道:“如果只是为了成人之美,而要牺牲你们成国公府的名声,那我就真成罪人了。我也跟她说过,她现在斗的不单单是太医院的人,也不仅仅是利益纷争,还可能卷入到朝堂纷争中去。她是贤妃的人,跟皇后之间无论再详和,那也是有极大芥蒂的。

朱凤一脸严肃点头道:“这也正是我担心的。”

张周道:“那我回头找人去问问,看她是否真有什么事给耽搁了。”

“那我就放心了。”朱凤很欢欣,起身就行礼道,“那张兄,我就先告辞了,明日等我送走崔兄之后,再来与你把酒言欢。”

说完,朱凤也不等张周反对,近乎是一路小跑而去。

……

……

这头朱凤刚走,张周本还要到就近的工地视察一下,看看晚上的做工进度。

尤其是港口这边已经开始修建火车站,同时开始准备生产铁轨,这都需要他亲自把关……却还没等出发,这边孙上器就进来在他耳边说了一番:“……保国夫人托人传话,说是想见您,人已在行馆后门之外。”

张周道:“她想干什么?”

孙上器道:“好像是为保国公的事,最近她或是知晓,保国公也被发配到此处来。若是公爷见她不便的话,让卑职给传个话就行。不过……”

“不过什么?”张周道,“有话就直说。”

“公爷其实也不用避嫌,现在很多罪眷都被发配到这里来,而此处又是公爷您主事,说起来,他们都是给您做事的奴仆,您见谁都正常,再者也绝对不会有人往外传扬。”孙上器还在那认真分析。

张周白他一眼道:“见个保国夫人而已,还有人传闲话,以为我是英国公?再或是有人觉得我别有企图?你啊你。”

孙上器惭愧一笑道:“是卑职失礼,那到底是见不见?”

“见吧。”张周道,“在本地的罪臣家眷中,以她地位最高,就当是先安抚一下她,让她可以回去传达陛下的意思。”

“是。”

……

……

孙上器离开不多时,就带了保国夫人出现在张周面前。

这已是二人第二次相见,跟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保国夫人看上去更加憔悴衰老,之前保国公府刚被查抄,保国夫人身上还带着一点富态和雍容,但仅仅几个月之后,随着她经历过很多辛苦的事,她本来的年岁所应该有的皱纹和衰老迹象,近乎全都显现出来。

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也再难保持青春芳华。

“妾身给公爷请安。”

保国夫人倒也识趣,见面先下跪。

张周道:“这是作何?夫人起来。”

张周端坐在那,也无须起身相迎,冷漠一点,反而会让身在苦楚中的女人,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礼数尊卑,会少心理负担。

保国夫人因为被皇帝利用打压张懋有功,即便人到了港口,也没做太重的活,最多是在厨房当帮工,甚至还能指挥别人做事,身边还有个儿子和儿媳妇帮忙,算是皇帝特别给的待遇了。

“有事,就直说吧。”张周见人已经站起来,不由道。

一旁的孙上器还小心盯着此妇人,也怕她突然窜出来对张周不利。

保国夫人道:“妾身知悉,家夫从边关被调来沿海之处,就在这城塞之内,妾身想去探望,还希望公爷能体谅我们一家人的辛苦,毕竟我们朱家也是为大明流过血的,我们想……一家团聚。”

张周问一旁的孙上器道:“朱晖人在此处吗?”

孙上器道:“刚调来。”

“嗯。”张周点头道,“见一面可以,但你们想一家团聚,目前来说还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你的子女家人等,现在流落于各处,想聚拢起来也不容易。”

保国夫人急忙道:“有公爷出面,也不行吗?我们不求能免罪,只求能一家团聚。家夫和妾身都愿意为朝廷做事,实在不该忍受一家分离,况且……”

孙上器打断她的话道:“休要造次!”

随即保国夫人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张周问道:“保国公府,如今在城里的,有多少人?”

孙上器道:“之前被发配的家眷有四十几口,目前在城内的,有近三十人,如果算上家仆等,人会更多。不过那些人无法追查去处。”

“刨除之前已经同意跟你团聚的,现在最多在城里的人,允许你们每隔一段时间见面。”张周道,“想要真正一家团聚,还要多做事。在这里做事,除了能拿到工钱,还会有一些额外的奖励,只有你们积累多了,才能赎为平民,到时就没人能干涉你们的自由了。”

保国夫人道:“妾身不明白。”

“会有人让你明白的。”张周道,“孙佥事,你跟她解释解释那积分制。做得好,以后你们可以在这里升迁,就算是复爵,也未必不可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