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六十九章 做人做得很通透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大臣听到这里,其实心里已经有数了。

皇帝要给王越封侯的心,明显已经拉不住了,想以正经的理由去劝说皇帝回心转意,有点难。

虽然从道理上来说,封侯还是封伯,是由兵部武选清吏司应该考量的,再由礼部来进行历史案例的总结并制定升勋的流程,但这毕竟是皇帝的“家事”,给谁爵位是为了保证皇家的安稳,皇帝一旦坚持,大臣就处于被动状态。

在场大臣有很多心中焦躁的,有想出来说什么的,又碍于自己身份和地位不够,知道就算自己说了,也不可能被皇帝所采纳。

刘健继续争论道:“陛下,朝廷之典例,乃功不掩而过不彰,以王越之功虽声赫于一时,但并非无过错在身,彰掩之间必须有度。如今,偏关一战结束尚不过五日,功过是非尚且难定谳,何不等御史等抵达偏关,详细清算功过之后,再行议定?”

关键时候,刘健又只能是通过内阁的威望来“另辟蹊径”。

大臣们听了,霎那间觉得心里有底。

这件事常规套路是拉不住皇帝的,那就简单用一个字的诀窍——拖!

拖延到什么程度呢?最好拖到王威宁死了,那时就算赏给他子孙一个威宁伯,王家的人也能感恩戴德,就不需要去考虑什么封侯还是封伯的问题了。

我们这些当臣子的,也没说不给王威宁封侯,只是说明了,他在这件事上有功也有过,而且过错还很明显,既然陛下您都说了,怕掩王威宁的功劳,导致西北官将以后遇战事畏首畏尾,可我们也担心了彰了他的过错,而导致西北官将胡作非为没事炸城关玩。

一个“有度”,就可以把事拖下去。

这种功劳,不查个一年半载的,一定有结论吗?

就算到时有了结论,我们也可以说这结论还不完善,需要再行调查,再派一批人过去……就这么来来回回的,王威宁估计就要进坟墓了。

朱祐樘想了想,微微点头。

跟大臣扯皮,看起来皇帝是占优势的,但朱祐樘毕竟是大明最温和的皇帝,或者说,他很怕与人争,他的社交恐惧症会让他心中不自觉产生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觉得只要到了某种程度,你们满足了朕一定的需求,那朕也可以给你们面子,把事先放下。

先保持和气再说。

刘健正也是看准了皇帝的这个心态,才会玩这招。

朱祐樘道:“西北的军功犒赏,也不可拖延太久,二月底之前必须要定下来。尤其涉及到普通军将的,不能让将士寒心。”

虽然是容让了,但皇帝给了个期限,说是二月底。

但这种期限……说了跟没说一样,几时能查清楚,可不是你皇帝定个期限就一定能完成的,难道去查的人路上不要时间的?回来之后不需要再来回拉扯的?伱这种时限根本没任何约束力。

而且到了期限,我们也可以先封赏那些没有争议的中下层军官,把王越的功劳先给拖着。

朱祐樘发现在场没有大臣反对之后,还显得志得意满,不过随即他就要给这些大臣一点“实在”的东西看看。

他道:“如今西北边关局势混乱,朕准备以王威宁为左都御史,挂兵部尚书衔,总制延绥、宁夏、陕西等处军务,同时协同偏关、大同、宣府等处军务粮草等,一直到西北局势平定之后。到时回朝,再做定议。”

在场大臣一听,又傻眼了。

他们随即想到一个问题……

我们把王威宁的军功议定之事给拖延了,那王威宁还是个文官,如果是文官还要总制西北军务的话,那皇帝要加他左都御史和挂个虚职的兵部尚书头衔,那是一点毛病都没有,甚至可以说,如果王威宁调回朝廷,可能马文升都要让位。

也不是说让马文升直接退休,到时可能给马文升一个吏部尚书的职位,再不值也是个礼部尚书,或者是南京兵部尚书之类的……

总之王威宁还是文官一天,那他们压王威宁的功劳,就涉及到跟自己抢饭碗的问题了。

大臣们心中那个恼恨啊。

想出来反对皇帝此举,却很难下口,皇帝对王越是正常升迁。

不反对的话。

王威宁又不是勋贵,没去动人家武勋的奶酪了,倒是把我们文官的基本盘给破坏?

那还不如……

有的人便将目光投向马文升和刘健等人,意思是,你们干脆别争了,让他当个威宁侯怎么了?大明的侯爵可就多了,干嘛跟个王威宁斗气呢?他当他的侯爵,当了武勋之后,跟咱文官就井水不犯河水了,岂不是皆大欢喜?

马文升和刘健等人,一时之间也没料到皇帝会来这招。

升王越为三边总督还不算,听皇帝的意思,这是要以王越节制九边军务?

皇帝怎么这么相信王越?不怕这老小子造反的?

朱祐樘幽幽叹道:“王威宁为朝廷征战半生,立下诸多的功劳,在先皇时便已是兵部尚书,若立了如此功劳,朕还只是让他做个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便显得刻薄了,也不利于对功勋的彰显。诸位卿家以为呢?”

没人应答。

皇帝的话,没逻辑上的错误。

在王威宁没立大功的成化年间,王威宁就是以正职的兵部尚书去西北领军务,贺兰山一战时,王威宁也是左都御史。

现在只给他个虚职的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有什么问题吗?

只是皇帝那句“到时回朝,再做定议”有点可怕。

这意味着,如果皇帝调王威宁回来,那王威宁就至少是个正职的兵部尚书,马文升就要靠边站。

谢迁走出来,以稍微温和的口吻道:“陛下,让王威宁节制西北多处关塞军务,会不会……职责太重了?”

不说他权大,只说他压力大,意思是,咱要找人给他分担一下啊。

朱祐樘道:“能者多劳,如今也只有他的名声,方能震慑西北宵小。诸位卿家不会对此也有何意见吧?”

谢迁也在苦笑,随后退回臣班。

“朝议继续吧……”

朱祐樘好像已占据了绝对上风,随后也先跳开这话题,转而先说别的。

……

……

朝议结束。

朱祐樘先回乾清宫,等候内廷的小会,而刘健、谢迁和马文升随后将会往内廷去,而在走之前,他们就先被大臣给围住了。

“陛下此举分明是在纵容王威宁,西北军务全在他一人之手,若是他有不臣之心,京师周遭如何应对?”

大臣们明显对王越不放心。

这老小子,没事就喜欢贿赂上级,喜欢结交内官,巴结人的手段是一套一套的,怎么都不像个正面角色。

现在把西北的军务都交给他一人,万一这老小子想造反当皇帝可怎么办?

谢迁笑道:“不至于吧?王威宁到底也是大明的臣子,而且以他的年岁……”

谢迁就差说,王威宁想当皇帝,也要先问问自己的身体受不受得了,死过一次的人了,还他娘的想乱来?难道西北没有守备中官,没有武勋挟制他的?他说造反,手下的将领会跟着他干?

再说了,这老小子不是一向都只是想把威宁伯拿回去?

就算王威宁觉得他有实力把大明王朝给推翻,他有自信自己的子孙能守得住?首先他的家眷就全在京城,到时皇帝直接杀了他全家,让他来个断子绝孙。

屠滽也皱眉道:“陛下怎么这么信任王威宁?”

现在屠滽也有危机意识了。

因为屠滽感觉到,皇帝朝堂上给王越加文职,根本是在针对他。

你屠滽最近不是老被人参劾说跟李广走得近,还说你昏庸无能,而你自己也多次请辞不被同意吗?

如果王威宁真从西北回来当兵部尚书,那十有八九是让马文升当吏部尚书,而你屠滽直接致仕回老家就行了!

就问你屠滽急不急?

以往屠滽是绝对站在不给王越封侯的立场上的,但有了这件事……他屠滽必然是最先反水的那个。

永远是拳头没打在自己身上,不知道疼。

谢迁嘴角发出奇怪的一声,咧嘴一笑道:“王威宁,呵呵,就那样……”

他没明说。

但暗示也很明显。

王威宁啊,人家最大的本事,就是巴结,如果他是那种正直不阿的大臣,一点缺点都没有,皇帝才不会把整个西北的军权交给他。

正因为王越身上优点明显,而缺点也很明显,再加上王越之前对皇帝表现出那毕恭毕敬的样子,显得很贪恋名声,甚至还巴结太监、近臣等,丝毫不在乎脸面,这会让皇帝觉得,能拿捏住王越,才会对王越这般赏识。

谢迁也就差说。

你们这群人啊,总在批评王威宁不会做人!

现在看起来,人家做人做得很通透,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不像我们一样需要板着绷着,很多时候为了名声要压抑自己。

看看人家……

把皇帝哄开心了,皇帝拿他跟宝贝一样,再看看我们……除了会在朝堂上会跟皇帝争锋之外,还会什么?

便在此时,萧敬急匆匆过来道:“刘阁老、谢阁老、马部堂,请随咱家来。陛下那边还等着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