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三十九章 攘于外,安于内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内阁再没法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去将张周当成异类来排斥了。

连首辅刘健,都要考虑如何去跟张周于朝堂相处。

硬的不行,只会引来皇帝的疏离;软的更不妥,儒臣的硬骨头还是需要的……这就需要一个不软不硬的度。

刘健对李东阳的期待,那就是你以后要扛起对抗张周的大旗,还不能把这种对抗过分呈现于表面。

大概就在说,其实我也没有对策,一切的裁量度靠你自己来把控了。

接下来两天。

朱厚煊的病情逐渐恢复,除了还会呈现出一些轻微风寒的症状,已基本无大碍,连太医院的几位也都获准进去探望病情,但每次都让人盯着,好似生怕他们会再把没病的治成将死的。

朱祐樘自己则也有一些闲心,走出宫门,他要去做一件事,就是给他的爱妃挑选一块地方来修建行宫。

由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和司礼监太监李荣陪同他出宫,正好朱祐樘也想去散散心。

“京城倒是挺热闹的。朕好久没见到这么多人间烟火气了!”

朱祐樘看到市井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显得很感慨,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出宫门。

李荣笑道:“陛下,今年边疆频传捷报,鞑靼、女真等蛮夷皆都铩羽而归,如今正是秋收之后,百姓自然都出来走动,京师的早晚两市非常热闹。”

“嗯。”

朱祐樘只是点了点头。

往前走一段路,他才想起什么来,停驻脚步道:“但今年各处都是在奏灾啊。”

李荣一时间有些尴尬。

大明弘治十一年之后,呈现出了南涝北旱的状况,弘治十二年情况相对较好,但弘治十三年情况明显又有所恶化。

不过李荣到底是“老江湖”,他很快理清思路道:“本来历年灾情,朝廷在赈灾上多受边地用度之掣肘,但今年边疆各处,既有蔡国公统筹调运,于宣大等处重开商屯,又有秦制台于三边开荒拓屯,最重要的是陛下您倡导的节俭,令户部和各地的府仓有余粮赈济灾民,以至于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这才造就了如今京师的繁荣啊。”

“是吗?”

朱祐樘脸上这才有了笑容。

他可不是那种随便就好糊弄的皇帝,毕竟明朝多数的奏疏他是亲自过目的,尤其是重要涉及到灾情赈灾的,各地的上报就算是有司礼监和内阁处置,但大事一概都是要由朱祐樘过问。

不能说,大明一边在遭灾,你一边在他面前吹嘘什么太平盛世,他不信。

可经过李荣这一说,主要是陛下您和那位张秉宽的功劳,把西北被镇住,大明开销可以更多用在民生上,然后就换来太平了。

朱祐樘这一听,又觉得脸上有光,又觉得合情合理。

……

……

朱祐樘脸色好了,在京师游走时,也就兴致盎然起来。

他将牟斌叫过来问道:“最近京师百姓之中,有何不同寻常之事?”

牟斌作为锦衣卫指挥使,其实并不负责去探听市井之人的风闻,但因提督东厂的杨鹏不在,很多事他还是很留心的,他道:“最近京师中正在上演《杨家将演义》,说是根据宋初杨氏一门抵御契丹外族所编写的,有说本和戏本,同时在上,是由蔡国公的戏楼先开始的。”

朱祐樘点头道:“杨家将?朕以往也听过,这个《演义》,跟以往有何不同吗?”

牟斌道:“以往也有,但未有如此之详尽。臣未曾读过史书,并不知晓有何不同。”

牟斌并非虚言。

他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

历史上杨家将的故事,从宋朝到元朝、明初一直都在流传,但故事基本遵循贴近史实的方向,一直到明朝中后期,女真崛起之后,大明百姓对于征虏文化有了极大的市场,才于万历年间编写出较为完善的杨家将故事,诸如纪振伦的《杨家府演义》、熊大木的《北宋志传》。

至此,一些并不存在于历史上的杨家人物,诸如穆桂英、杨宗保,还有不存在的事件,才以演义的方式呈现于市井小民眼前。

总的来说。

就是精神可嘉。

一切故事无论真实或者虚假,都是为了烘托这种为朝廷奋不顾身的精神,史实往戏剧性发展。

张周大概让这种精神提前了六七十年。

李荣笑道:“陛下,既是演义,必定不会全都遵照史书,百姓推崇,正因与眼下大明与鞑靼外敌交战,一切都是符合的。若是陛下有空闲,可以亲自去听听。”

朱祐樘点头道:“无论看戏还是听话本,朕都中意,只是这都是秉宽所写的,没有秉宽在旁作陪,总觉得少了什么。便先留一些念相,等秉宽回来之后,与他一同去便是。”

“是。”

李荣心说。

连听戏都要一起去,还真是君臣同心。

“走,再到东安门外去看看,那边是秉宽的老宅,再就是北边秉宽的新居,周围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

朱祐樘出来为行宫选址。

这下李荣和牟斌等人也都听明白了。

皇帝要的地址,一定是要靠近张周府宅的,这样皇帝就可以在出宫探望贤妃母子的同时,顺道还能去张周府上做客。

这是为了贤妃吗?

怕不是为以后经常出入宫门找他的秉宽,有更合理的理由吧?

……

……

兵部。

兵部尚书马文升,被一纸调令调去吏部当尚书去了,直接把兵部尚书的位子给空出来。

皇帝大概是觉得,现在兵部有没有一个坐于高堂的尚书也不重要,反而是让朝廷上下尽早知道,张周就是下一任兵部尚书的不二人选,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如今兵部的事务,则由两位侍郎打理。

这一年左右时间,大明兵部侍郎的更迭,也很频繁,相继有王宗彝、杨谧、熊翀、张周、李介、许进干过,除了张周之外,好像每一任时间都不长。

如今兵部左侍郎是熊翀,而右侍郎则是地方巡抚出身,服阕刚回朝的熊绣。

二熊组合,在历史上也是弘治十三年到弘治十七年兵部左右侍郎的铁打组合,本身实力还是可以的,但二人也没有京师六部尚书的命,只有熊翀当过不到一年南京户部尚书,熊绣则连个尚书都没混上,只追赠了个刑部尚书。

此时兵部属于尚书开天窗的时期。

没有尚书,大事也没有,但杂事非常多。

却还有一件事发生在东南,二人不得不坐下来商讨……在尚未正式于朝堂公布新尚书就是张周时,二人有什么事也无须对旁人负责,他们俩基本就可以代表兵部。

熊翀年岁大一些,也是左侍郎,可面对魏国公徐俌的上奏,他也整蒙圈了。

熊翀感慨道:“浙江海宁卫,本就只是靖海的卫所,何以会以海船,装载了诸多的火炮和将士,前往南洋?那些爪哇藩国,若是知晓我大明派出海船和士兵,必定会以为我大明有侵吞他们岛屿和土地之意,可那些海外之地有何可图谋的?这事会很麻烦!”

徐俌不过是例行上奏。

所提到,江南造船厂刚建立,连厂房还没建起来呢,就先改造了一条大明的旧船,载着二百将士和一百多名有航海经验的役夫就出海了,因为连第二条船都没有,让老徐也很头疼。

因为这条船是按照张周给的路线出海的,看样子不像是防御性的,倒好像是出去打仗的。

就是二百将士看起来是少了点,徐俌也怕这条船出海之后遭遇什么意外。

熊绣问道:“腾霄兄,我对兵部之事不太懂,初来乍到……你看,之前那张周做事,便如此不拘一格吗?”

熊绣别看年岁小一些,但他是成化二年进士,比熊翀还早三年得进士位,但进士也是讲成色的,三甲进士能混出头的也不多,他能在地方混了那么多年,守制刚结束就能回朝当侍郎……不是因为他能力有多强,恰恰是别人觉得他“人畜无害”。

传统派系认为,找个没能力的给张周当助手,让张周对兵部事务疲于招架……谁让你就算当过兵部左侍郎也没干过部堂事?

你还想让我们找个非常有经验的帮你打下手不成?

对皇帝来说,熊绣这样的不属于传统派系,正好被张周收过去作为己用。

然后熊绣就这么稀里糊涂,服母丧之前还是个地方官,回来就直接当侍郎了……可偏偏手头上的事情,越看越不对劲。

熊翀叹道:“如果他做事全都循规蹈矩,你觉得一个新科进士,尚且未考满三年,能做到现在的位子?”

“唉!言之有理。”熊绣也不得不服。

张周虽是朝中“佞臣”的典范,但人家佞得有水平,大概有种人家就是跟皇帝关系亲密,但却是靠能力,征服了皇帝的心,被皇帝会慧眼识英才给提拔起来了。

“可这如何定?”熊绣又问道,“船上一次配备威武炮二十四门、威武远炮六门、威武重炮一门,这要是出海回不来,如此大的损失,到时可不好跟朝廷上下交代。”

张周所发明的炮,一律被称之为“威武炮”,没有赘词的就是轻炮,远炮就是子母炮,重炮基本就是加强版的红夷大炮。

一艘船破破烂烂不咋地,却一次带二百将士和三十多门炮出去,在传统执掌军政之人看来,这简直是疯狂。

也是因为大明从开国之后再没打过像样的水战,而且就算是开国时的水战也不是海船交战,传统文官也理解不了未来海战的趋势就是用炮对轰,所以当发现张周把这么多本来用以北方防备鞑靼人的新炮用在了一次毫不起眼的出海行动,兵部觉得张周是在乱来。

熊翀道:“这份是送到兵部的,其实早有本子送到银台去了,我等只需在有陛下或是阁臣相问时,做个应答便可。我料想陛下多半不会拿到朝上去说,毕竟是那人所为,必是有陛下默许的。只是要应付好阁臣一边。”

熊翀还是有“经验”的。

张周以船只载着火炮出海,不用担心皇帝会责问,只需要关心传统文官那边会怎么给我们出难题便可。

当侍郎的看起来应对的是朝中大小事情,但其实多数的事情还是由下面的人去完成,他们更多还是要去应付人,而不是应付事。

“那……”熊绣问道,“怎么说?”

熊翀道:“若被问及,不能说兵部提前不知情,毕竟如此算是开罪了那人,甚至可能让陛下不满。那人在做此事时,尚且还是南京兵部尚书,他要调几门炮上船,也无须跟在京我等打招呼。”

“所以?”熊绣明显不太会玩。

熊翀叹道:“你想啊,此事发生时,这兵部谁主持的?那时你来了吗?你被问了,就说要回去再查阅一下各处送来的公函单子,看是否有涉及此内容的。若实在被问急了,再提一句,就说靖海之事一向是先由南兵部先过问的,可直接由南兵部上奏于陛下……”

熊绣听到这里其实已经大概明白了。

既不能推搪,也不能肯定,就要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以刚来兵部尚且未见到所有公文为由,把阁臣给安抚住。

兵部的事务,本身是无须对朝中任何大臣负责的,但就是在弘治时有很多事,皇帝让内阁拟定票拟的时候提前跟六部打一声招呼,才让内阁逐渐有凌驾于六部的“宰相”之权。

……

……

内阁在见到徐俌上奏,有关派船出海,还带了士兵和火炮,甚至还带了火铳的时候,大概也意识到,张周是准备对东南海疆用兵了。

谢迁拿了徐俌的奏疏直接推门去问询刘健的意见。

此时李东阳不在。

刘健拿过来看过之后,放到一边,显得很淡然道:“张秉宽以靖海的名义造船,造出船以火炮巡视海境,有不妥吗?”

谢迁一听,登时不对劲,问道:“这几天是咱阁部的风吹得不对吗?”

刘健白了他一眼,道:“你想说什么?”

谢迁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琢磨了一会,摇头道:“刘中堂,你该知道张秉宽的意图,从来不是大明海疆的平稳,连魏国公都说明,这次派船出海,可能是要去南洋运回一批张秉宽所指定的财货。会不会是张秉宽做好了,若是进购不来,就直接抢?或者压根没准备买呢?”

商船去南洋是做生意的。

而张周派船去南洋,是不打算花钱的,就直接动粗的。

刘健语气仍旧淡定道:“南洋一个岛上,或也没多少人丁,派个二三百人去,也正好。”

说着,手上还在运笔如飞。

谢迁问道:“这是作何?”

“请辞。”

刘健也没隐瞒。

谢迁一听很无语。

感情李东阳今天不在,你在里面忙着写辞呈,就我一个人在那为票拟的事发愁呢?亏我还觉得我只是这内阁的帮衬,感情现在由我这个打下手的,在挑大梁呢?

“那我是不是也回去写一份?”谢迁问道。

“随意。”刘健回答仍旧不痛不痒。

谢迁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

如果皇帝真要让他们走,会给各种暗示,现在皇帝丝毫没表达过这种意思,回去写了也没什么用,皇帝也不会同意的。

谢迁道:“这事要拿到朝上去说吗?”

刘健抬头瞅了谢迁一眼道:“于乔,我希望以后遇事,最好朝野上下都知,但唯独不应该是在朝堂上为人所知。”

“这是……”谢迁皱眉。

“事可以宣扬,但不要在朝堂上提,否则本是对的也会成为错的,本就是错的那更错了!”刘健更好像是在教谢迁怎么办事。

谢迁皱眉道:“那意思是,以后放任张秉宽乱来,我等连直谏都免了!?”

一边说一边在想,果然内阁的风这是转向了,只有我还没醒悟过来啊。

刘健终于写完了他的辞呈,放下笔,等墨迹晾干,这才有心思正视谢迁道:“去兵部问问,就说想知道出海的细节,不必为难兵部中人,现在朝野上下对于张秉宽的事都是后知后觉,他们也改变不了什么。顺带再把题稍微发挥一下,但不要是你亲口去说,就当是魏国公上奏时,顺带还泄露出去。”

谢迁道:“朝野都知晓,必会暗中谈论,陛下会不知晓吗?”

“陛下知晓也无妨。”刘健道,“只要我等不在朝上提,陛下也懒得过问。陛下只看结果。”

“嗯。”

谢迁点点头,起身正要走。

刘健提醒道:“奏疏留下,票拟不必放到来日再定。”

谢迁一时讶异。

让我以拟票拟的名义,去问兵部这件事,却是你都已经定好了票拟的内容?那我还去问什么?

刘健道:“于乔啊,秉宽做事很讲规则。他对外,非常强硬,如猛虎一般从来不会放任食物脱走;对内,却又十分软弱,似从不与我等正面交锋。”

“偶尔朝堂上与我等针锋相对,也是有意为之,每次都显得是被动还击。这就会在陛下面前赢得很好的印象,让陛下觉得他是能攘于外,又能安于内的贤臣。”

“我们要明白他的图谋,要改变一些策略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