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百一十九章 诡异的朝堂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李东阳禀承原则。

在不自己推荐人选的情况下,先反对皇帝所推出的人,挑其毛病,加以反对的同时进行攻击,诸如“初出茅庐、经验尚浅”,如此先稳住己方的阵脚。

在李东阳的带动之下,朝上马上多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大致就一个意见,这人不能用。

用了就是祸国殃民,拿大明的军政当儿戏,总归我们认为不适合,所以他不适合,至于到底谁更合适,我们也不知道,反正我们说的就是我们说的,固有的刻板印象,或者叫成见,请不要来挑战我们。

朱祐樘似乎也早就熟悉这群人的套路,他道:“如此说来,唐卿家并不合适?那朕倒要听听,谁更合适?你们推荐几个人上来吧。”

在场瞬间又安静下来。

跟唐寅一比,就连李东阳要推荐的马中锡和史琳,看起来都会有些逊色。

因为这会还冲在战场第一线的,既不是王守仁,也不是王琼,更不是辽东巡抚杨一清,而是他唐寅。

刚升任吏部尚书的林瀚走出来,让在场人倒是有些意外,就在众人以为他会赞同皇帝意见时,他用轻描淡写的语气道:“陛下,如今唐寅身在何处?可是能随时调任?”

好像是同意,但又好像是给皇帝出难题。

朱祐樘脸色平淡,也没说什么。

一旁的陈宽道:“诸位或有不知,唐寅领朝鲜数万兵马,已深入到奴儿干都司腹地,如今已跟辽东断联系有半月甚至是……一个月,具体情况不明。”

其实陈宽也很无奈。

想举荐陆完,可皇帝上来就表明态度了,那他陈宽还怎么往外推荐人选?

这就要给皇帝一个充分的理由,那就是唐寅暂时还调不过来,不如等下次一定。

林瀚道:“人在辽东,带兵打仗,打到失去了踪迹,这还怎么调任三边呢?老臣认为,此事应当从长计议。”

在场的文臣,简直要对林瀚刮目相看。

你个林老头,如今升了吏部尚书,还真是开始有担当了,居然替我们去反对皇帝的意见,且把理由说得如此中肯,真让人欣慰啊。

朱祐樘道:“先不论唐寅是否能调任三边,诸位且说,还有谁比他更合适的吗?或者你们再拿几个人出来,商讨一下,比较一下优缺点。”

在场还是没人应声。

在文官看来,我们反对是反对,可要真找出唐寅不行的地方,基本上也只能从他为官经验尚浅这一条来说事。

他当官这三年,打的仗可能是别的人一辈子都不能经历的,且还在朝鲜境内搞了一次成功的政变,被朝鲜人当成国父一般的存在,打仗也从来不躲在后面,而是冲锋在前,至于取得的功绩或是跟王守仁他们还有差距,但谁说带兵就一定是以斩杀多少敌人而论成败的?

能说唐寅不成功吗?

他都混到蓟辽总制的位子上去了,这还不叫成功?

一个蓟辽总制,亲自带兵在第一线,这还不叫“锐意进取”?那怎样才叫进取呢?

“你们既不同意朕所提的人选,又不推新的人选出来,究竟要怎样?”朱祐樘面色不悦。

见过不负责任的大臣,也没见过你们这群混事的,论综合素质,你们还不如上一批呢,至少头着几年,马文升、白昂、徐琼、徐贯这些人,在朝堂议事时也没有畏畏缩缩。

一茬不如一茬。

这会,陆完突然走出来道:“臣也认为,唐寅乃是总制三边军务的不二人选,以其督军,必定能令鞑靼人望风而退,大明边陲可保稳固。”

陆完走出来说话,并不让在场大臣觉得惊讶,因为在他们看来,陆完跟唐寅本来就是一伙的,这会陆完不出来力挺唐寅,还应该是谁?

只有很少的人知道,陆完这会不但是在顶着压力出来说话,还在说一些“违心”之言,因为他陆完是最想当这个三边总制的人。

先前还只有王琼和王守仁在他头上,可要是唐寅做上三边总制,那他陆完头上又要多一个对手。

更别说在这之上,还有他根本撼动不了的张周。

跟王守仁博弈,胜败他都是能接受的,可要是跟唐寅比,输了其实是他接受不了的。

但他为了彰显出自己的态度,这会还是要出来力挺自己最不想提的人。

朱祐樘道:“若诸位卿家没什么意见的话,那就以唐寅总制三边军务,也不再做商议。”

李东阳赶紧道:“陛下,既然唐寅人在辽东,且未必能调回,该如何将他调往三边?且他麾下的兵马,应该由谁去负责?还有蓟辽总制的人选……”

朱祐樘道:“蓟辽总制刚刚设立,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辽东如今各路人马齐聚,难道少了朝鲜的兵马,就不能破女真人的铁桶阵吗?着令由辽东巡抚杨一清主持辽东对女真人的军务,务必要在入夏之前,有更大的进展。”

把唐寅调回,让杨一清以辽东巡抚的身份主持军务,听上去也没毛病。

但入夏之前的目标,仅仅是有进展,这听上去就有点扯淡了。

咋的,连个小目标都不敢定?什么叫有进展?这怎么定义?

朱祐樘再道:“至于唐寅调西北,也不必太过于着急,三边军务目前已平稳下来,剩下就是追赶鞑靼人,确保鞑靼人不能再有劫掠和肆虐边关的情况出现,着令巡抚山西、偏关等地的马中锡,即刻调任宁夏巡抚,协助花马池防务,务必要做到对鞑靼人后路的封堵。”

还没等文臣提出马中锡作为三边总制的人选,皇帝就直接先把马中锡调去宁夏。

这样也算是断了文臣拿马中锡来做文章。

可李东阳和刘健这边就觉得很别扭,因为马中锡这个人选,他们是没跟任何人提过的。

这有可能是皇帝提前断他们的后路,猜到了他们要以马中锡做文章,也可能是误打误撞,正好皇帝觉得马中锡适合被调去宁夏。

……

……

朝堂上发生的变故,让氛围变得很诡异。

本来无论是陆完、王守仁,或是史琳、马中锡被推荐出来做三边总制,都是可以议论一下,甚至是争一下的,可就是推了个名不见经传的唐寅,就让场面陷入到异常诡异中。

明明可以反对,却没人反对,且很难找到托词来反对。

明明有些人赞同了,但赞同的人却比反对的人心里更难受,更希望唐寅这货死得远远的。

可就是在这么奇怪的氛围之下,唐寅当三边总制的事,在没经过几个回合的拉扯之后,就这么定下来,就好像显得这个人升三边总制是那么合情合理,没什么争议一般。

但明明他的争议是最大的。

在很多人看来,唐寅能应选成功,更多是因为多数人对他不了解,甚至对他的政治立场都不太明确,也不能说他就一定是唐寅的人,毕竟他从当官开始,跟张周接触也很少,谁让他一直都在外面出使,是个标准的“外交家”呢?

至于他是不是张周的师弟,这个没人在意,那更好像是一种言笑,因为连谁是张周在道学上的师傅,都没人知道。

那件事,更近乎于戏谑。

对敌人情况不明,再加上双方在这件事上都有损失,或者说是各怀鬼胎,才导致唐寅升三边总制的事很快定下来。

随后朝堂上再商议大的人事安排,就只涉及到南京。

只在户部尚书佀钟乞老归田这件事上,皇帝再一次回绝,等于说……给了户部一定的准备时间,好像皇帝还没打算就靠这次,直接让张周身兼兵部和户部两部的尚书。

……

……

朝议结束。

大臣没有马上被准许出宫,他们会移步文华殿内,因为皇帝长期不临朝,导致有些事务被压下来,尤其是年后一些事,朱祐樘没有草率听内阁的意见,或是以司礼监直接朱批决定。

而是要让大臣进行一番探讨,有的事也没关白于内阁,等于说内阁的权力被进一步压缩。

皇帝没有往文华殿去。

众大臣从奉天殿出来,往文华殿走的路上,有人想过来问问刘健的意见,却被李东阳有意给挡开。

李东阳低声道:“若以唐伯虎为西北军务总制,会有何麻烦?”

显然在提前所有预案中,都没提到唐寅这个人。

他们甚至都准备过让张周为三边总制,商讨过有关的对策,可唯独唐寅……不是说他们瞧不起这个人,而是唐寅的情况很特殊,他人在辽东看起来是不可抽身的那个,且在资历和名望上,他跟王守仁、陆完等人的差距有点大。

这也就导致他们在朝堂上应对不足,在诡异氛围中,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接受方式。

那就是,不是陆完,就算真的是不受我们控制的唐寅上位,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刘健道:“你应该问,如今户部的事务,该由谁来做主。”

“嗯?”

李东阳政治思维也是清晰的。

唐寅当三边总制这件事,既已无法挽回,那就先把事放下来,若是唐寅真不能抽身,最后还是要另择人选。

如果是,那也无妨,至少先把陆完按在了京师。

而陆完留在户部为左侍郎,加上佀钟退休在时间上已很迫切,那就导致户部很可能会完全落到张周手上。

“那右侍郎……”李东阳提出了新的见地。

我们先把户部右侍郎的职位,攥在手上。

毕竟陆完升了左侍郎,他的位置目前空缺下来,按照规则来说,应该由吏部先提报人选,然后在朝议时进行廷推,三人入围,最后从三人中选一人出来。

这是正常廷推的流程。

刘健道:“调唐寅去三边,事是定下来,但他的职位却仍旧没定。到底是佥都御史,还是副都御史,再或是右都御史前去,是继续为工部右侍郎,还是进一步为户部右侍郎,或是挂职于其它,都不定。”

李东阳问道:“那意思是说,陛下很可能是以唐寅为户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前去?那他的官职上,可比王伯安矮了一截。”

三边总制理论上,官要比宣大总制大。

这也是为什么最开始,他们在内部探讨谁来接替时,都会先预设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先当过六部侍郎,只有当过正职六部侍郎的人,才有资格挂六部左侍郎的职位去西北,且不用挂右副都御史,直接可以为右都御史,甚至是左都御史。

有过当侍郎的经验,也可以直接兼任户部或工部尚书,前去三边治军。

若官职太低,这涉及到几级跳的问题,没立过军功,上来让你连跳三级,先不论皇帝是否同意,就问你去西北,能服众吗?

你下面随便一个巡抚,都是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的,以平级的官职去,根本不能调遣三军,也不能对西北形成统筹。

刘健问道:“那陛下会不会以他为右都御史,甚至兼工部尚书前去呢?”

“不太可能。”李东阳明确道,“就算他当过蓟辽总制,在资历上也不足以直接跳升到尚书,哪怕只是兼任的,张秉宽升尚书遇到那么多阻力,就凭他唐寅?他有何资格?”

刘健道:“若陛下不以其为尚书,就会一定挂户部侍郎衔。”

李东阳想了想,点了点头。

皇帝现在明确要把户部拿到手里,既突然提了个唐寅上来,而又不能直接让唐寅挂尚书衔,那就让他挂正职户部右侍郎的官衔,听起来是最合理的。

至于是右都御史,还是右副都御史,好像又不是太紧要了。

刘健道:“找机会,去跟负图打一声招呼,让他想办法去信到宣府。”

“哦。”李东阳一怔。

随即他明白刘健的意思。

宣府毕竟严格来说,是西北储备粮食的重地,唐寅调西北,既是以户部右侍郎去,且还是实职并非兼职,那唐寅到西北之后,必定要以军粮物资调度为先。

若让唐寅这官当不顺,就要先从宣府下手。

但他们直接去命令宣府巡抚刘大夏则不合适,因为这属于明着挖坑,属于乱来。

可若是让已经退休的马文升,暗中去暗示刘大夏一番,那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当然,始作俑者还是他们俩,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传统文臣阵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