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九十七章 横竖是个死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一次内廷会议,本身还是内阁的表演舞台。

但上听处就算没参与到议论,不代表他们没资格,只是因为张周不在,没人愿意去跟内阁形成对抗。

等几人从乾清宫出来,往宫外走时,由谢迁故意当着几人的面提了一句:“就算陛下没说,但六部之外,岂能没有内阁的事?如今正是新老更替之时,内阁也不能例外!”

张懋笑着问道:“于乔,你的意思,是要主动让出位置?”

谢迁道:“该提还是要提的,看陛下作何抉择,却说这一轮的变迁,除了有一位曾经的礼部右侍郎晋升为吏部左侍郎之外,好像翰林院内都还算平静,难道此番变迁与翰苑同僚没什么关系?”

“不知啊。”

张懋笑呵呵的。

他自己也知道,所谓的上听处成员,就是个幌子。

一介武勋,他的话谁会真的听呢?

马文升道:“三位阁老德高望重,如今离了谁都不行,却是我们这些昏聩老臣,是该逐步退下去。不过三位做事也辛苦,适当增加内阁之臣,也不是不可。”

这话其实更好像是对林瀚说的。

也像是在对众人释疑谢迁先前所说之话的意思,其实谢迁不是要主动让位,更好像是在猜测皇帝是否有增加阁臣,以及有对翰林院体系官员变更的意图。

林瀚对此倒显得很坦然,他知道自己这个礼部尚书也有争议,别人不会太服他,就好像之前朝臣对徐琼也不会心悦诚服一样。

张懋装糊涂打趣一般笑着道:“莱国公如今已不身兼学士之名了,那就不用担心他入阁了,不然这朝上朝下的,他既可以跟陛下提议建言,又能治军,做事还少不了他……独断独行,可不是身为臣子的本分啊。”

谢迁道:“一日为翰林,终生为翰林,就算陛下要让他入阁,不也在情理之中?”

“行了于乔。”李东阳打断了谢迁的话,“今日耽误的时候不少,还是早些回去处置各衙门的事务。有关人事任命,始终要待到朝上之后再说,不要在这里无端感慨了。”

谢迁笑道:“是啊,我等都是杞人忧天,只有他张秉宽可说是胜券在握,这朝堂以后乱得很。”

这更好像是一种在跟张周斗争失败后的感慨。

也是因为屠滽不在。

不然谢迁非好好质问一下他。

之前说不要斗,非要斗,结果还是被皇帝和张周联手把参劾的事给压下来,到现在灾异都攻讦不到张周身上,但也不能说以后完全没机会,但想拿张周当差的过失去攻击哪有那么容易?

现在闹得君臣不和,皇帝对于尚书级别官员的委命都开始要跟大臣做交易,再也不是以前文臣独断朝纲的时候。

你们这些老臣,参劾不成,自己拍拍屁股走人了,以后还不是我们这些留在朝堂的人背负斗争失败的恶果?

……

……

等内阁三人与其余几人分开之后。

李东阳提醒道:“于乔,你明知在外人面前无须抒发感慨,先前却还那么说,意欲何为?”

谢迁道:“我就是想告诉他们,以后别有什么事,都指望内阁来担着。”

李东阳摇头道:“我怎么觉得,你好像心灰意冷,想要退出朝堂,从此不问朝事呢?”

“呵呵。”谢迁只是笑了笑,没正面回答。

谢迁之所以发牢骚,更多是觉得自己被人给坑了,一旦心中有了懈怠的心思,就不想再受那窝囊气。

刘健问道:“你们最近可有见过南京守备勋臣、中官和南京兵部的上奏?”

“未曾所见。”李东阳回过头道,“南京兵部尚书调吏部尚书,这会南京守备各衙门应该是波澜不惊,毕竟张秉宽人还没到……莫非是觉得,张秉宽在南京会有什么作为?”

刘健道:“若是陛下临时委命他为南京兵部尚书,用以过渡,倒也还不用多想。但要让他留在南京到年底,你敢说陛下未对他另行委派差事?”

李东阳陷入沉思。

也是刘健在这次内廷会议上的收获。

张周一时不回京城,看起来皇帝是想让张周暂时躲开朝堂的纷争,让张周韬光养晦,等过几个月后再调回京当兵部尚书之类的职位。

但皇帝明显不着急,且还显得张周在南京当兵部尚书是可以持久的事情,那就要考虑一下,张周这样一个深得皇帝信任的大臣,到南京能给皇帝带来什么,甚至让皇帝都不着急调回来了。

“总不会是让他去西南平叛安民吧?”谢迁嘴角发出奇怪的一声,冷冷道。

“不像。”李东阳道,“但南京,会有什么事?”

刘健也回答不了。

南京作为大明的陪都,就算也有一套朝廷班子,但多数时候都是混吃等死的清贵,就算南京兵部尚书涉及到南直隶的军权节调等,也不见得张周去南方是为用兵的。

谢迁道:“我倒是听说,那个所谓的渤海巡抚,好像也一并南下了。”

“去作何?”李东阳显然对此并不知情。

谢迁摇头道:“此差事乃陛下临时所置,职责说是造船靖海,可也没听说东南沿海有严重盗寇之事发生。先是西北,再是辽东和朝鲜,现在又要整东南,你李宾之能看明白,我也看不懂,还是别来问我了。”

谢迁倒也不是不懂,但他不想过分去深究,只是把他所知道的消息告知于李东阳。

留给李东阳和刘健自己去分析。

而他自己……如李东阳所说,的确是有点心灰意冷,感觉自己在朝当这个阁臣也有点没意义。

上面有刘健和李东阳压着,旁边还有张周势力在挤兑,一群猪队友看似是在跟张周相斗,却忽略了最大的圣意问题,事办不成却总还想挖坑把张周给埋了……文臣已从原先的稳扎稳打,变成跳脱派,甚至开始不务实际了。

……

……

随着朱厚照一行进入到山东地面,他们离京已有六天。

朱厚照一路上玩得是很开心,但对于刘瑾、丘聚、高凤和马永成四人来说,就有点煎熬了,心心念念要等着锦衣卫把他们给追回去,结果进入到山东地面后连追兵都瞧不见,更不见地方官府有什么作为。

因为太子失踪的消息也没对外公布……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好像跟了一个假太子,因为朱厚照这小子好像被皇帝给遗忘了。

这天下午船只靠岸之后,朱厚照安排让高凤去雇车,因为他要跟孙澈他们一起往曲阜方向走,要去拜宣圣庙,这也是朱厚照拜托追兵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舟车换乘,不按同一套路出牌,如此就算追兵查到了船只这条线索,顺着线找也会跟丢。

“高公公,咱是不是要商量一下,这可不是个办法啊。”

马永成在东宫的地位,本身是不如高凤的。

高凤在东厂年岁最大,已年近六十,被看作是老成持重的那个。

丘聚和刘瑾可以指望太子保他们,但马永成本身有军功在身,他可不想因为陪太子南下这件事,而断了自己的“仕途”,甚至因此而丢了命。

高凤道:“有何办法?太子要去哪,你能拦得住?”

马永成回头看了看,确定刘瑾和丘聚没跟出来,他才道:“那两个,就是想陪太子胡闹,可要是回了京师,陛下不砍了咱的脑袋吗?说好最多只是出城到通州,宫廷宿卫必定能追到咱,可到现在都没见人……时间拖得越久,咱的脑袋越不稳当啊。”

“谁说不是?”

高凤也很头疼。

最初一起出宫时,四个人都是被朱厚照强行拉出来的,就好像朱厚照威胁要弄死张家兄弟一样。

朱厚照也不明着说要砍了他们,但说会给他们制造“意外”,比如说“意外落井”什么的,东宫太监谁不知道朱厚照胡作非为?这要真是被个小太子强行制造出个“意外”,死也白死了。

“本以为跟着太子出来,早早被逮回去,只要跟陛下陈明事情始末,就算挨罚那也只是皮肉之苦,谁曾想宫廷宿卫是这般无能?”马永成恨恨然,“现在咱还是想办法给后面的人留线索,这样就算是被逮到,回去时也好有个交代,算是戴罪立功吧?”

马永成等于是要“反水”了。

既然锦衣卫等追兵都找不到我们,我们就给他们留线索,帮他们找人。

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这条命。

“这要是被太子知道……都到这了,被戴回去……你觉得太子会放过出卖其行踪之人?”高凤明显有点怕事。

得罪太子容易意外死,顺从太子容易被皇帝砍脑袋,横竖都是个死。

马永成急道:“都到这了,咱还不想着戴罪立功,这脑袋真不要了?”

高凤道:“之前刘瑾找过咱家,说是他有一良策。”

马永成怒道:“都这会了,你居然相信刘瑾那厮?要不是他挑唆,殿下也不会想着去江南找张先生,把咱推进火坑里,估摸着太子那些威胁人的话,都是那厮教的。”

“正是张先生。”高凤道,“留线索给追兵,被找到了,陛下也未必会放过咱这些人,太子知晓必定不会轻饶,怕是怎么死都不知道。为今之计,能相助于咱这些人的,除了张先生,还有谁呢?”

“你是说?”马永成瞪大眼望着高凤。

“就是想办法通知到张先生,让他暗中派人来保护太子,陛下知道太子在张先生处,也就放心了,而且这正是寿宁侯和建昌伯的伎俩,就是把一切都推到张先生那边,让陛下觉得太子一切都是为了找到张先生……只有这样,咱才可能平安渡过。”

高凤一边在往马车行方向走,一边低声提醒着。

马永成惊讶道:“刘瑾那厮……还有点脑子啊。”

高凤道:“想想也是,太子出个三长两短,咱别说是自己的脑袋,族人都没法保全。可要是太子在张先生保护之下,陛下放心,咱也就没大的责任,最好再请张先生给说说情……”

“有用吗?”马永成问道。

“事在人为,诸如张先生说,太子跟三皇子之间就是犯冲,或是太子命数之中必有潜龙游江南,能盘踞大明并稳住龙脉……总之把太子的南下,说是命数使然,那咱不就只是在顺天意而为?”高凤如同扯淡一般在说着。

马永成张大嘴道:“这也是刘瑾那厮说的?”

高凤道:“有的是他说的,有的是我想的,你别看刘瑾善于巴结,但他脑袋瓜也好使,以为他就不在乎自己的小命?现在咱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也别想那些有的没的,还是赶紧想办法通知到张先生,才是正途啊。”

……

……

张周南下的速度,比朱厚照快多了。

距离越落越远。

但再快,也没有朝廷传驿的驿马快,很快张周就知道了朱祐樘添丁、纳妃,以及知晓朱厚照离家出走的事情。

朱祐樘可以隐瞒朝臣,以太子被禁足为由,让他不出来读书,东宫讲官见不到面也不会觉得太稀奇,七月未过,经筵秋讲尚未重开,朝中还容易对付。

可朱祐樘始终是要找儿子,在朱厚照失踪第一时间,就以密旨告知于张周,让张周推算出朱厚照行进路线。

“太子失踪了?”

当唐寅送来信函,还得张周亲自告知此消息时,他已经惊讶到合不拢嘴。

此时一行早已经过了徐州,距离南京不过剩下四天左右的船程。

张周道:“太子私逃出宫,靠寿宁侯和建昌伯的马车掩护,出城之后放弃马车,似乎是雇请了牛车到通州,在通州据说是上了船,但沿途追踪过船只,也并未找寻到……也有说太子其实是往西山去,往东不过是幌子,还有太子雇请马车北上的消息……”

“等等。”唐寅皱眉道,“到底去哪了?”

“还能去哪?自然是跟着我们一起来南京。”张周道。

“嘶,太子来南京?是为作何?大明的储君,一旦有何意外,大明将会陷入到动乱之中。”唐寅也很焦躁。

一旦太子目的地是南京,那很可能是跟张周有关,他唐寅也可能会被卷入其中。

张周笑道:“那是以前,陛下如今已有新的皇嗣,是为皇三子朱厚煊。你是不太了解太子的为人,这孩子年岁不大,但主见非常多,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不像个稚子,倒好像个老气横秋的狐狸。”

唐寅皱眉。

这就是你对大明储君的评价?

大不敬啊。

“不管他用什么幌子,其实找不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他目的地是哪,而在于他混入人群之中,估计还乔装打扮,就算是锦衣卫也想不到,人群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子,会是大明的储君吧?”

张周笑呵呵说着。

唐寅问道:“太子离家出走,师兄就不担心?”

“始终是对太子的历练吧。”张周也没太当回事。

大明沿途的治安,其实还可以,至少运河一线是大明治安的重中之重,要说这一路会有河盗、贼寇,还真不至于。

朱祐樘的治下,大明国力也算是蒸蒸日上,大明那些迂腐的文臣追求的就是无为而治,中原地带的盗寇,一直到正德初年还不是很猖獗,所以张周也不太担心朱厚照的安全。

“师兄算到他在哪了?”唐寅追问。

张周摇摇头:“有此事,我们不能太急着走了,暂缓南下的速度。”

唐寅道:“可你已是南京兵部尚书。”

调令已到,张周作为南京兵部尚书,照理说应该急着去赴任。

可现在涉及到太子的安危,张周还得到朱祐樘的求助,放慢脚步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到底是个人仕途重要,还是太子的安危重要……张周心里的秤无须去称量,更应该在意朱祐樘心中怎么想。

“伯虎,你也别在此了,你跟徐经各带一路人,一路逆河而上,另一路走旱路,务求在十天之内找到太子的下落。”张周道。

“然后呢?”唐寅感觉到,自己任务很重。

十天就要大海捞针一般,去找一个孩子,明显有点困难。

张周道:“护送北上对你们来说,目标过于碍眼,那就直接护送南下,到南京。”

“陛下不会追究?”唐寅问道。

“我会跟陛下说明情况,而今是要确保太子的安危,至于他身在何处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事了,总归是他回京之后是要受陛下责罚的,那就不如顺着他的意思,到江南来走走。”张周对此事,好像很开明。

唐寅皱眉道:“怕陛下连师兄都不会放过。”

张周耸耸肩道:“这跟我何干?我只是帮找人,帮保护周全,太子出宫一没与我商议,二没有受我嗦摆,我以相对安稳的方式,护送他到南京,等朝廷派人将他接回去,我还有错了?”

唐寅想了想,不由点头。

他也在考虑,只有张周把责任撇干净,他唐寅才不会卷入其中,甚至还会因为保护太子,而在皇帝那边种下好印象。

至于立功就不必了……太子失踪本就是朝中最高机密。

只要不惹祸上身就好,能找到太子并保护周全,也是皇帝认为他有能力的一种体现方式。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