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二十七章 东宫讲班秩序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三月二十六。

这天是张周以翰林修撰第一天上工的日子,张周作为一个普通翰林,却被允许在午门朝议时旁听,当然当天朝议的内容跟他没什么直接关系,皇帝让他来似乎是“别有目的”。

而也就在当天,朝议上一场有关谁来接替程敏政为翰林学士的廷推也在进行中。

文官派系推荐上来的是两人。

一个是翰林侍读梁储,一个是翰林侍讲杨廷和,文官刻意跳开了如今已为侍读学士或侍讲学士的李杰、焦芳和王鏊,似乎就是想在翰林院体系中推出新势力,在这点上显然与皇帝的意见又不相同。

皇帝自己的意思,一直隐着没说,但还是由徐琼推荐上与正统翰林体系不同的第三人选。

“陛下,臣认为应当以南京翰林侍讲学士张元祯调为翰林学士,此人以至孝而著称,掌南翰林院事多年,颇有经验。”

徐琼作为礼部尚书,却并不容于刘健等势力,他的人选更多是考虑到以势力来跟朝廷文官最强大的体系做抗争。

至于张元祯……

听朝的张周很清楚此人的能力,说起来就是那种……强也不强弱也不弱,但常年远离京师官场,一直都在南京处于半赋闲状态的一个闲人,而历史上可能是皇帝对于程敏政之死耿耿于怀,翰林学士的职位一直空了一年多,一直到弘治十三年四月,由南京翰林侍讲学士张元祯充为翰林学士,并在当年十月,增加了一名翰林学士,也就是时为翰林侍读的梁储。

至于杨廷和……

不好意思,杨廷和从弘治十二年四月母亲去世守制开始,一直到弘治十四年二十七个月服阕后才回朝办事。

别看杨廷和在正德到嘉靖转折时期牛逼轰轰的,但问题是如今翰林院的论资排辈,杨廷和与梁储论资排辈可不是最靠前的,上面还有焦芳、王鏊和李杰三人,在历史上弘治年间也未再增加入阁人选。

一直到正德元年十月,焦芳作为时为八虎之首刘瑾的盟友,在内阁三巨头之外成为第四人,随后在当年十二月,王鏊入阁。

至于杨廷和入阁已是正德二年十月的事。

现在光是探讨一个谁来接替程敏政为翰林学士,朝堂上火药味就非常重,张周感觉这比把自己推上去当侍讲受到的阻力还大,就因为这个翰林学士动了朝中传统文官势力的基本盘。

廷推上,有关谁来当翰林学士争得不可开交,各陈述这几个备选者的优劣,而张周则在想:“老程啊老程,你说你是多倒霉?要不是因为你身居在这个职位上,或许就算伱天天在家受贿数钱玩,也没人稀罕理你,可惜你没什么政治觉悟啊。”

……

……

廷推半天,没个结果。

但论来论去都还在这三人中,而徐琼已渐渐落于下风。

朱祐樘终于开口道:“朕认为,以侍读学士王鏊王卿家为翰林学士,也未尝不可!”

这下朝臣才算是明白了皇帝心中属意的人选。

感情我们争来争去,都没符合陛下心中的预期,也难怪从廷推开始到现在,陛下脸一直都阴沉着。

有些大臣也在琢磨,现在要选翰林学士,为何不是从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中选?唯一一个侍讲学士还是南京翰林侍讲学士……这用意有点不同寻常啊。

“诸位卿家,王卿家最近两年于东宫为讲官,一直能做到兢兢业业,在诰敕方面也多有建树,朕认为他在选才任能方面,也有自己的主张和论断,何以你们不推荐于他呢?”皇帝就直接问了。

这么好的人,朕非常中意,为什么你们却总要提一些“边缘人物”?

哪怕你们不提王鏊,提一下焦芳和李杰也行啊。

朕也知道,焦芳这个人性格是有点古怪,你们看不上眼,但李杰呢?都是翰林院目前的顶梁柱,为什么你们非觉得要提拔杨廷和跟梁储呢?

刘健听出皇帝言语的迫切,差点皇帝就要直接委命了,他道:“陛下,有关翰林学士用人之事,不妨等这几日从长计议。最好选圈定人选,是否不再增加他人?”

现在皇帝有点小偏执,徐琼那边也属意了张元祯,跟传统文官有了一定的争执。

刘健觉得,既然一时定不下来,那就先确定个方向,然后我们再在杨廷和、梁储二人的造势上做点文章,这二人就提拔起来了。

朱祐樘道:“四个备选,有些多了,要定的话也定为三人。”

这意思是,张元祯和王鏊这两个人不动了,你们阁臣派系也必须要做一下牺牲,把杨廷和、梁储二人中的一个刷下去,这件事由首辅来表态。

刘健听出这层用意,他道:“那陛下,老臣推举杨介夫。”

“好。”朱祐樘道,“那就以此三人为人选。再议它事。”

……

……

翰林学士三个候选人,定为了杨廷和、张元祯和王鏊。

看起来此廷议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出结果,而翰林学士的接位人选也不是很迫切,就在于内阁现在其实已替程敏政把制诰的差事接了过去,翰林院内也将掌院学士和詹事府詹事的差事给分了。

差事不重要,但这个差事背后隐藏的内阁人选,却成为朝中上下相争的重点。

就算是传统文官派系,也会分小的派系,也有很多人眼红于此差事,翰林体系中诸如王华、刘机、张苪、江澜、武卫、白钺等人,也都对翰林学士的职位虎视眈眈,只是他们还不足以在这等时候被推为人选。

朝堂之内,似乎眼下都忘了辽东还在备战。

只有张周说朵颜三卫还会再来,普通大臣则觉得张周是在发癔症,朵颜三卫就算穷疯了,也不敢一而再跑大明辽东撒野吧?再说大明现在还有王威宁这样的名将,他们不怕自己当王威宁踏破草原的第一站?

现在还是关注谁来当翰林学士,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

……

朝议结束之后。

张周没有离开,而是跟着萧敬往乾清宫走,却还没走出几步,就见到朱祐樘在那等他。

“……秉宽,你也看到了,朕其实想举荐王济之,但反对的声音却不少。”

张周很想说,陛下您何必坚持要跟文官唱反调呢?

不过想想也是。

现在皇帝可能是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吧。

朱祐樘道:“你可知朕为何要用王济之?”

张周苦笑道:“不会是因为臣吧?”

“呵呵。”朱祐樘笑眯眯道,“真被你说对了,正是因为你,朕想的是,如果他做了翰林学士,跟你之间应该就没那么多隔阂。今天你也要去翰林院到任,朕已让人跟王济之打了招呼,无论他是否当翰林学士,你们在东宫进讲时,都要通力配合。”

“这……不好配合啊。陛下应该知道,臣是新人,王学士再客气,也只把臣当个打杂的。”

张周很清楚自己几斤几两。

如果是按照传统方式去给太子授课,王鏊肯定不会接纳他的。

他也不指望王鏊会改变对他的一些成见,就算是座师又怎样?王鏊还是有其传统文官架子的,张周在之前皇帝安排江南考生去拜座师时就发现,王鏊骨子里的傲气是容不下新人跳脱的。

朱祐樘道:“他能跟你配合,你就与他配合,配合不了的话……朕已有主意,让你可以单独给太子进讲。具体的,你过去之后就知道了。”

“……”

张周也有点无语。

还说把王鏊提拔为翰林学士在帮我?一扭脸,就要把我摆在跟王鏊对立的立场上。

陛下,咱有点言不由衷啊。

“秉宽,你觉得济之跟另外两人争,机会大不大?朕如果坚持的话,应该能让刘阁老他们同意吧?”朱祐樘很认真问张周的意见。

张周想说,你当皇帝的,肯定是以你选的人为优先。

但就怕王鏊跟程敏政一样,一旦他受到格外关照,就要倒霉。

张周笑道:“如果是这三人的话,那王学士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唉!”朱祐樘叹道,“倒是朕觉得,杨介夫的能力也不低,过去两年给太子授课,还有在编撰书籍方面,他都是很有一套的。只是资历低了一些,其实朕还是很欣赏他,若没有你这层关系,拔擢于他也不是不可。”

皇帝的直接,也让张周觉得,自己可能也要深度参与到朝廷用人中来。

从他的利益角度出发,将王鏊提拔起来,的确是比杨廷和要好。

传统派系的人,谁会把他张周当回事?

王鏊始终是他的座师,再加上王鏊并不是刘健等派系的核心成员,他以后在朝中遭遇到压力时,自然也会想着找他张周来帮忙。

张周道:“臣有个不太好的预感,是涉及到杨侍讲的。只怕最近两月,他家中会有事,耽误了他的仕途。”

“嗯?”

朱祐樘一脸不解。

旁边的戴义急忙问道:“张先生,您是说,杨侍讲的尊堂,可能会有……意外?”

张周叹道:“臣并不知晓背后的缘由,但料想杨侍讲的家人都在川蜀之地,也经不起旅途颠簸,至于他父母亲人是否安好,或是得什么病,臣并不能推测出来。只能说……可能会如此。”

“这……”

朱祐樘本来也对杨廷和没什么意见。

或者说,杨廷和还没有资格让皇帝引起反感,杨廷和目前的身份地位,还只是个“小角色”。

萧敬感慨一句:“可惜不能像之前张先生救助威宁侯那样……”

言者无心。

朱祐樘道:“去,派人去到杨卿家在京官所,告诉他这件事,让他心理有个准备。如果可行的话……给他三个月的假期,让他回去看看。”

“陛下,这……怕是不妥。”

戴义差点要苦劝。

现在只是张周说杨廷和的父母可能会有生命之虞,而本身杨廷和还在竞争翰林学士的人选中,陛下您这么做,不会让朝中大臣觉得您是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去赶走您所举荐人选的竞争者?

朱祐樘道:“朕知道你们的意思,朕在此事上,也绝没有私心,只是想让杨卿家早做准备,这难道也有错吗?让他回去探亲,尽孝道,如果他们是觉得朕有私心的话,大可等他回来之后,再给他个翰林学士便是。”

皇帝也很气恼。

张周都说了,杨廷和可能会逢双亲变故,朕体谅他,让他回去看看。

不管是回去侍奉双亲也好,哪怕只是回去见双亲最后一面,那也是天大的恩赐,对于儒官来说,谁不在意这种孝廉之名?

再说了,翰林学士又没规定只能提拔一个。

实在不行,朕一次把这三个备选人都提拔为翰林学士,看谁还敢说三道四!

……

……

翰林院内。

王鏊也是在整理《大明会典》的一些资料,如今翰林院中事,因《宪宗实录》早已修撰完成,除了给太子授课、制诰的主要任务之外,主要修书的任务,就是这本汇集了大明历代法度、法例的行政法典,堪称是弘治帝在治国修书青史留名方面最大的野心。

便在此时,刘机给王鏊带来个消息。

“……济之,今日朝议上谈及翰林学士的人选,你是被陛下提出来的。”

王鏊作为侍读学士,并不需要每天都去上朝,一般只有在例行的大朝会,或是逢年过节的庆典时,才需要前去。

大明的朝议讲求的是公事公办,有你衙门的事你就去,没有就不去,一般来说言官职位再低也有一席之地,而相对六部尚书、侍郎基本是必到的,剩下就看当天是否有相应事情对应的负责人的相关奏疏。

王鏊道:“我才刚升了侍读学士,怎可能有资格晋升为翰林学士?”

刘机一脸羡慕之色道:“陛下赏识你,你这还不悦了?本来谢阁老出来举荐的人,是介夫和叔厚,礼部的那位举的是南京的张元祯,后来是将叔厚给按下,留了三人为备选,看来你选上去的机会不小。毕竟你是陛下钦点的。”

虽然历史上是由梁储先当翰林学士,但论资排辈,其实是杨廷和比梁储高一些。

只是因为杨廷和守制错过了这次翰林学士的选拔,在后来入阁的先后次序上,却是杨廷和比梁储更早。

这边还没说多久,外面就有修撰刘春过来通知:“王学士,司礼监来人了,请您过去叙话。是说有关东宫进讲之事。”

王鏊皱眉。

怎么突然就提到进讲?

难道也跟自己被皇帝举荐为翰林学士备选人的事有关?

刘机笑道:“快去吧,估计事不能太小,以后东宫讲官的事,就由你来全权主持,以后也不会再找旁人了。”

……

……

翰林院内,新科的三位翰林,分别是修撰张周,编修伦文叙和孙绪,在司礼监秉笔太监萧敬的陪同下,到翰林院来述职。

这待遇……

让人看着就觉得很头疼。

无论是谁看到这一幕,都知道萧敬的到来跟伦文叙和孙绪没什么关系,全在张周一人的面子上。

萧敬跟翰林院的人见礼之后,甚至没留张周,单独留下王鏊,要谈及有关东宫进讲的事宜。

再说浅白点,他是代表皇帝来给王鏊划分“职责范围”。

“……陛下的意思,以后东宫的讲官,分两班,第一班仍旧由您领衔,一切都不变,但在每旬三、六、九这三日,或是另外所通知到的时间,由第二班人前去进讲……”

萧敬说得很模糊。

王鏊皱眉道:“经筵日讲,本就有日程上的划分,何以还要再于东宫进讲之事上做细分?”

萧敬笑而不语。

“那萧公公,敢问两班人该怎么分呢?”王鏊只当是,皇帝要把现有东宫讲班的人,分成两班。

萧敬道:“第一班,跟之前不变。您也知晓,新增加了张先生,就是新科状元张周。至于第二班,若是张先生公务繁忙的话,仍旧维持原样。”

“什么?”

王鏊没听懂。

这是单独把张周拎出来说?

萧敬笑道:“也不用隐藏什么,陛下的意思,就是以张先生为第二班的领班,至于如何进讲,由他自行来定。”

这下轮到王鏊眉头紧锁。

张周以翰林修撰的身份为东宫讲官也罢,本来跟着打个杂,整理一下教案,甚至出来讲一段,也没什么不可。

张周是状元,也是传统科举上来的儒官,才学方面自然不弱。

但若是让张周单独领一班人去给太子讲课……

是将如今翰林院这些人置于何地?

“没办法呀王学士,这位张先生非但才学博览古今,更是通宵天文地理,对于天相也能掌控,这般的能耐,若是能授予太子一二……当然陛下明面上不能这么说,您明白就好,不要对他人言……这要是真让太子学了,那还不是……了得?”

王鏊吸口凉气。

说白了,还是因为张周本事大,我们这些人加起来也不如他,是这意思吧?

“不过您放心,平常呢,东宫的进讲,张先生也是随您一起去,绝对不会喧宾夺主,到他进讲时,也绝对不让您在旁落了威风。都是东宫的先生,不分彼此就好。”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