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零三章 不容有失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兵部衙门。

谢迁在下午来到这里,找到了刚从皇宫出来不久的马文升,之前朱祐樘召马文升去乾清宫商议西北军情,一商量就是一下午,内阁不清楚个中状况,便派谢迁来打探。

马文升单独与谢迁会面,上来便表明宁夏周边的状况:“此战不容乐观。”

听到这里,谢迁大概就有数了。

单以杨一清,在兵部原有体系的配合之下,是很难打出一场酣畅淋漓胜仗的。

“这是对杨应宁不放心吗?”谢迁问道。

马文升叹口气,面色颇显无奈道:“应宁是曾有在甘肃为提学的经验,也对于军政多有涉猎,奈何他之前从未有带兵经验,军中威望不足,即便有安边侯配合,奈何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此番来势汹汹,以目前宁夏各路所能调度人马,想要正面迎敌,并非易事。”

谢迁问道:“宁夏可调度人马有多少?”

马文升显然之前已跟皇帝详细回答过这些问题,所以他也是张口就来:“刨除固守各城塞所必须的人马,能调遣集合的人马不足四千,且还分散于宁夏各关隘之内,能调动新炮不足百门,炮弹有千发上下,即便配合上旧炮,也难以在神机营火器上形成绝对的压制。骑兵数也不过两三千。”

谢迁道:“那鞑靼入寇宁夏西路的人马,有多少?”

“五万!”马文升道,“皆都是骑兵。”

“咳咳!”

谢迁听到这个实力差距对比,登时感觉到这不是让杨一清去打仗,简直是让杨一清去送死。

谢迁平缓了气息道:“鞑靼人这是吃一堑长一智,知道再与大明边军周旋,即便不倾巢而出,也不能分散兵马孤军深入。”

马文升叹道:“宁夏各路人马,即便从城塞中能调度出来的,也不过两三万之数,骑兵不足四千,这便等于是倾巢而出。除非应宁他决定孤注一掷。”

“别!”谢迁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守住关隘,哪怕是有些许的损失,西北边陲不容有失啊。”

“于乔,你觉得陛下的意图,仅仅是守住关隘吗?”

马文升的问题很尖锐。

皇帝就是让杨一清去打硬仗的,如果他没这种本事,那皇帝凭啥还相信他,又凭什么相信传统文官势力推举出来的人?

说大一点,可能此战出了状况,连现任兵部尚书马文升,都要让位。

谢迁气恼道:“陛下此举,不会是故意与我等为难,为了彰显朝廷缺了那张秉宽不可吧?”

马文升没回答,但从马文升的神色来看,他也觉得是这么回事。

让杨一清用可调度的四五千兵马,去跟鞑靼小王子亲率的五万主力交锋,还是出城之后的旷野作战……别说是给你新炮和黄火药,就算是天雷滚滚到处轰炸,也没机会取胜啊。

皇帝明摆着坑人。

“大不了,上一道奏疏,让张秉宽自己去!”谢迁也恼了,话就不太中听。

马文升问道:“于乔,眼下能做的,就是以延绥人马,配合宁夏各路出兵,再以甘肃回兵,如此能形成三四万的兵马之数,且延绥有大明于三边精锐的骑兵,就是不知……”

这意思是,我们兵部需要朝廷的政策支持。

皇帝是说让杨一清去宁夏,用宁夏镇本地的兵马,配合此战。

但没说不允许从延绥、固原、甘肃等处调兵,如果各路人马齐发的话,将鞑靼人屏退会有机会。

谢迁道:“火筛呢?如今火筛不是已归顺大明?他还驻营于东河套,为何不让他配合出兵?他至少有个一两万的精锐骑兵吧?若是能通力配合……”

马文升摇摇头道:“陛下明言在先,火筛必定会隔岸观火,若是此战大明有失,火筛复叛只是时间早晚。”

“唉!”

谢迁重重叹口气。

宁夏本地人马不足,火筛的人马也不能指望,大明只有从三边各处调兵。

“马部堂,你该清楚如今朝廷的情况,府库实在调度不出一场大战所用的钱粮,如今正值秋收之际,三边各处都在保收,若于此时从各处调兵,损失只怕……不计其数!所以应宁那边只能……唉!”

最后谢迁又在叹息。

大概的意思是。

杨一清他就凭自己本事吧。

能出去打就打,不能打那就龟缩着,大不了兵败之后被革职问罪,也算是为大局牺牲了。

马文升面色沉寂,他也明白谢迁不是故意不帮忙,而是因为西北情况的确如此。

“那能否请奏陛下,从偏关和大同、宣府调兵?”马文升又提出个新概念。

谢迁差点要翻白眼。

宣大现在是张周的地盘,明明朝中传统文臣说了,西北没了张周照样立得住,现在却还要从张周深耕的宣大一线调兵……这不是抽自己的脸吗?

“三边要保收,难道宣大就不需要了?”谢迁叹道,“再看吧。如今这状况,九边各处哪边能抽调出人马?各自防备豺狼还来不及……如今蓟州的情况也颇为着紧……我算是看出来,草原那群饿狼,也是奸邪狡猾之辈。”

没明说为什么草原人狡猾。

但其实意思很明显……张周的势力在宣大、辽东,鞑靼等草原部族就是从张周的势力范围之外……三边和蓟州左右开弓。

张周的地盘不敢动,就拿秦纮、王宪等负责的传统地盘开刀……鞑靼人这简直是在挑软柿子捏啊。

马文升道:“宣大和辽东这两年铸炮的数量明显过多了,也该多往其余各处调动,三边之防备也应该加强。”

谢迁道:“之前朝中多番有人上奏请旨陛下停止开矿,如今却要增加三边等处的火炮屯驻,会不会……自相矛盾了些?”

马文升面色不善道:“兵部可从未有过如此的奏请。”

“那是,张秉宽人在兵部,如今他也算是兵部的一员吧?”

谢迁又要展开他毒舌的一面,当他看到马文升脸色不善之后,只好将头别开,叹道,“那就增加铸炮,不就是开矿吗?只要他张秉宽有本事,哪怕他把大明各处的矿山给刨烂了,骂名他一人担!唉!多事之秋啊!”

……

……

谢迁自然能感觉到,大明九边边防这两年很捉紧。

即便几场大捷,但每次大捷也不过是杀鞑靼人个一两千的人马,公侯伯都封了好几个,但结合起来鞑靼人损失也不过才万数上下。

只是对比以往时期功劳变大,但完全还没到对草原部族伤筋动骨的地步。

就这时候……还把张周派去南京……鞑靼人“趁虚而入”也就不难理解了。

“内斗,要斗到什么时候?”谢迁相对开明,这会也觉得张周不可或缺。

似又想起来,之前自己不支持去参劾张周。

恼恨那些同僚自己没本事,还非要打压张周。

等他回到家,也要整理措辞,准备来日早朝时跟皇帝上奏,请旨从三边等处调兵……不得已而为之,也不能说为了保各处的秋收,就把宁夏西路等处给放弃了,也把皇帝主攻的战略给改变……他谢迁不想当罪人。

“老爷。”一名仆人出现在谢迁面前。

“嗯。”谢迁看到府中人,心情有些不佳,正要进去准备整理一下,随即想到什么,“有事?”

仆人道:“老爷,二少爷回乡了。”

“什么?”

谢迁皱眉。

他的次子谢丕,一直都在京城读书,也是谢迁觉得这里的氛围适合儿子将来考学,谁曾想谢丕居然自己跑了。

谢丕年十八,人已成婚,可说是京师世家子弟中绝对的佼佼者,但就是连乡试还没考过。

仆人低着头道:“少爷走了三天了,这几日没见老爷回来,所以……”

“他为何要回乡?”谢迁气得差点要摔东西。

仆人把一封书函递过来道:“这是二少爷留的信函,老爷,小的还有事,就先退下了。”

等谢迁接过书函,看过上面的内容,鼻子直接气歪了。

儿子说是回余姚,却表明要赶去南京参加所谓的文坛盛会,还言及此生只有一次机会,错过将会不存,还说什么回余姚之后会好好读书,将来考学云云……

“没一个省油的灯啊!”谢迁差点要仰天长啸,“张秉宽啊张秉宽,荼毒人心莫过于尔!”

……

……

翌日早朝。

由马文升和内阁牵头,将杨一清赴任宁夏的事再于朝堂上挑出来,提到了如今宁夏出兵的困境,这让朱祐樘面色很不悦。

昨天他刚跟马文升商议了一下午,第二天内阁就好像知道了一切,并以困难之名要求各处调兵配合,就差说要收回主动出击的旨意……朱祐樘岂能不气?

“……诸位卿家便请说,宁夏兵马不足,何处兵马又充足了,可以调兵遣将?或是指出适合领兵的人选,朕也会酌情考量,以采纳你们的意见。朕只要宁夏一战能打出大明的威风,用谁,怎么用,诸位可以畅所欲言。”

皇帝也来气了。

你们光嘴上会说,各处调兵……你们也知道现在各处防备也都很紧张,兵马从哪来?打仗的粮草和辎重从哪调?还有因为打仗影响了军屯的秋收,将士们因为没粮过冬,这责任谁来担负?

嘴上说谁不会?还是务求实际吧!

李东阳走出来道:“陛下,先前偏关一战,因为城关有损,从太原、大同等处临时抽调近万数兵马增援防守,如今偏关关隘重修已就,可从偏关调遣兵马配合宁夏一战!”

“会不会来不及呢?”朱祐樘没说不可,只问从偏头关调兵去宁夏,会不会有点舍近求远?

随即朱祐樘又补充道:“从偏关到宁夏,最近之路是要穿过河套之地,中途会路过火筛驻牧之所,你们是认为火筛会配合大明出兵,还是觉得他不会给西征的大明将士制造麻烦?”

李东阳道:“偏关出兵,或不用驰援于宁夏,而北进于草原腹地,逼鞑靼小王子撤兵。”

“围魏救赵吗?”朱祐樘道,“你们知道鞑靼的中军营帐在何处?还是说指望,可以跟一年之前奇袭威宁海一般,准确找到其部族后方所在?鞑靼小王子说是倾巢而出,也不过调兵遣将四五万,仍旧有绝对的主力足够驻守本部营地,你们认为从偏关出兵多少,能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

皇帝的问题很尖锐。

连李东阳这样善谋的人,也觉得皇帝好像比以往成熟老练了很多。

而且从皇帝瞅向众大臣的目光中,李东阳能感受到一种“促狭”。

或者说,皇帝在嘲笑他们。

看看你们,以前从来不支持朕主动出兵的计划,现在再听听你们说的是什么?居然还主动出兵草原,打算以此来逼巴图蒙克撤兵?这就忘了是谁,在秉宽有出兵意向时,就说他轻兵冒进了?

到底是谁不懂兵?

朱祐樘见连李东阳都不答,便道:“朕也从兵部处获悉,如今宁夏要出动足够的人马,正面交锋将鞑靼小王子的人马击退,是有些困难的。但困难不代表不做……朕也降低要求,只要不固守,哪怕是迂回作战,无论是用如何的奇谋,就真的是几方出兵配合,或是围魏救赵,能正面御敌将其赶走,朕就会记他的功劳。”

通政使元守直道:“陛下,如今固守宁夏各城塞,方是上策!”

朱祐樘声音提了八度,怒喝道:“那意思是说,宁夏各处的秋粮就拱手让给鞑靼小王子?城塞之外的人畜、财货就不理了吗?秉宽用两年所积攒下来的边战优势,也要因为你们的退缩而荡然无存吗?”

一连咄咄逼人的反问,别说是元守直没法招架,现场绝大多数大臣,都感觉到肩膀上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

“从朕第一次跟秉宽商谈军机,他就跟朕说过,不要以为弘治十年之前,鞑靼人很少犯境,就以为鞑靼人会安分守己。恰恰这是他们的隐忍。”

“在弘治十一年之后,北方各处旱灾不断,草原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趁势崛起,他已吞并瓦剌等不少的部族,那些在夹缝中的部族已难以求存,如此境形之下,如果大明仍旧以守势来应对来犯之敌,那只会令敌寇变本加厉。”

“待到将来鞑靼小王子真能将草原一统,再与大明开战,九边各处将处处是烽火。”

“这些事,朕不想与尔等探讨,如果你们认为秉宽是在危言耸听,那你们就看看如今边关的形势,可有因为大明的隐忍而有任何的变化?只有那些主动出击,大获全胜的地方,鞑靼人才少有涉足,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吗?”

朱祐樘现在也是硬气了。

屠滽、徐琼、白昂三个尚书已退,还少了个左都御史闵珪,朝中能跟皇权叫板的大臣越来越少,张周带来的军事威慑力愈发有成效。

也让他这个一向主张以孝义治国的皇帝,终于可以敞开心扉提武功上的建树了。

在众大臣面前,他也好像是扬眉吐气。

“诸位卿家,回去之后仔细思量吧,有好的方略,只管跟朕提,朕对尔等会一视同仁。”朱祐樘似也不想再往下听了,一摆手,“退朝!”

……

……

朝堂上本还有很多议题,但朱祐樘不喜欢听了,那就直接跳过。

眼不见心为静。

回去跟爱妃团聚一下,抱抱刚出生的儿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不好吗?

可大臣这边,又跟打翻醋坛子一样,朝议结束之后,一堆人心情又不忿了,这次他们的目标没有对准内阁三人,而是把矛头直指“尸位素餐”的马文升。

“马尚书,您当初也算是西北的名帅,调兵遣将不在话下,如今就要看着宵小于朝中生事,而置若罔闻吗?”

“大明军政之事,不该仰仗于一信口雌黄的方士!”

众大臣的话,多少会有些偏激,但文臣就是这样,什么家国大事的,都不如党派之争来得实在。

换个皇帝或者换个国号,照样当大臣,照样还是拿忠君爱国那一套来打压政敌,没什么本质区别,什么奔赴国难的,那都是传说中的故事。

谢迁走上前,笑着摆摆手道:“诸位不必激动,此战其实陛下早有定策,兵部也早就有完备的计划,诸位还是不要揣测了。宁夏之战再着紧,也影响不到京畿安稳。”

“谢阁老,这话就不对了,宁夏之地关乎到关中等处的安稳,关中一向乃是大明北方的产量之区,只有关中安中原才安,这道理你不懂?”

谢迁笑道:“这话说来无意义,要不诸位请旨,让陛下把莱国公给召回来?”

提到这个,众大臣又都不说话了。

对张周意见是很大,但现在皇帝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张周或是张周的人调去宁夏。

谢迁的意思是。

既然你们这么激动,那就把张秉宽调回来,无论成败责任由他来背……这总符合你们意愿了吧?

周经道:“大明年前或就宁夏这一战,诸位还是消停一下吧。也让陛下和朝中各部,跟地方商议好调动钱粮之事。”

“对对。”

马上有温和派的人出来缓和各方矛盾。

有人道:“那个杨一清真的能行吗?宁夏让他领兵,何不派军中名宿前去?哪怕让秦老制台出兵也好。”

“还是别了。”谢迁道,“如此安排,必定是有深意的。保三边安稳,陛下用心比谁都着急,陛下也必定会有合理的安排。”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