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四十三章 沾了贵气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永对于皇帝是否于开春出征草原的事很关心,张周也没明确回答。

以至于张永没从张周这里打探到第一手的消息。

在张永走之后,孙上器先进来,他是完成回京述职的差事之后,准备回永平府,但他又隐约听说自己不用回去,来拜访张周的目的,也是想明确知道未来他的差事是什么。

“你应该是晋升了。”张周道,“锦衣卫指挥佥事,奖励你过去几年的辛劳,不过具体是留在北镇抚司做镇抚使,还是回永平府港口那边打理事务,这事陛下没跟我说,我暂且也还不知道。”

孙上器听了之后非常激动。

三年之前,他还只是个百户,现在跳过千户直接要升佥事,且还是实职的,也让他份外感激张周的提携之恩。

孙上器道:“卑职愿意做一些辛苦的差事,以报答陛下和先生的知遇之恩。”

张周道:“别这么说,我没帮你什么,主要还是你帮朝廷做了很多事,且都还是不计危险和功劳的,就算当时没人提,也始终会为人所知。”

“是,是。”

孙上器心里当然清楚。

当下级的干活,唯一能被上面所认可的,那你得有个好上司,给张周做事或者是给旁人做事那能一样?

“过几天再回,先看看情况,永平府跟锦衣卫的联系也会很深,过去年之后无论你在哪个差事上,都会显得很忙碌。”张周道。

“是。”孙上器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起身给张周再行礼,就要告退了。

张周随手拿起一件东西,递过去道:“回去后再打开,有些机密的事情尽可能不要被人知晓。眼下可能要建立一套新的体系,是涉及到斥候和谍报等事,具体跟你讲不清楚,最近有时间就过来,我再跟你说。”

孙上器一怔。

无论是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再或是以锦衣卫特使的身份去永平府,在他看来都是很荣幸的。

谁知现在还要给他一个“特殊任务”,让他有机会更进一步做到一个新部门的首脑,就算孙上器还不知道这是要做什么,他也能感觉到自己是要飞黄腾达了。

……

……

孙上器之后,张周看了一会戏,随即又进来两人。

后面一人在进来之后便先退出去,只有前面的彩黄氏走上来,迈着一种让张周看了都要皱眉头的步伐到近前来,也如一般的民女见到当官的一样,先是下跪行礼。

“起来。”

张周只是让彩黄氏站起身,并没让她落座,因为张周并不觉得这女人能帮上他太多忙。

彩黄氏急忙递上前一个账册道:“老爷,这不已经到年底了,头年里永平府地方上的一些矿,已经相继有了收成,新开了十几个矿窑,产铁多的有四个,这是年头到年底产量的汇总,您看过。”

张周拿起来随便翻看了一下。

永平府的铁矿,分为官窑和私窑,所谓的官窑也并不是官办的,而是张周所设立的,而私窑也有张周的股份在里面,甚至他还占了大头,勘探位置等也是由张周提供的,剩下打理等事交给了地方的一些官宦。

看似是给他们利益,但其实大多数该是要以税收和股份的形势,归到朝廷这边来。

朝中大臣不是参劾他张周以公谋私吗?张周所建立的,看似是个普惠性的产业,但其实还是在为大明朝积累资源。

“干得不错。”张周点头表达了赞许,“一年下来,能给朝廷带来六千多两的矿税,以及我这边能拿到一万九千多两,比我预期中要多。”

彩黄氏一脸恭谨道:“这还只是第一年,如果来年再能增加一些产量的话,至少还能翻个几倍。只是跟官办的矿场相比,还有些……少了。”

张周将账册放下,抬头打量着这个略显贪心的女人,问道:“为什么要跟官办的相比?人力物力上,有可比性吗?”

彩黄氏道:“若是老爷准允的话,最后让这些矿石,可以在本地进行冶炼,这样就免除了一些运送的成本,毕竟冶炼成铁之后,再运出去,也会轻便很多。”

“不行。”张周当即否决道,“目前朝廷只开放了部分采矿的权力,至于后续冶铁等事,不是民间所能承担的。这些铁要是被人私自转卖,甚至卖给了番邦,那该怎么解决?这责任你能承担吗?”

“老爷所提醒得是。”彩黄氏赶紧用诚惶诚恐的口吻道。

张周道:“我不是你家老爷,不用这么来称呼我。”

彩黄氏略显尴尬。

称呼张周为“老爷”,既好像是在称呼官老爷,又好像是把张周当成自家的主事人,但张周似乎并不吃他这一套。

“汇报的事情完成,没别的事,可以先走了。”张周似乎也不想跟彩黄氏废话。

彩黄氏支支吾吾道:“妾身还有一事,想请教爷。”

“说。”张周显得漫不经意的模样。

彩黄氏道:“听说我家有个出了门的妇人,本已是罪妇,却一直没了下落,还望爷您能帮忙找寻一下。活要见人……最好……死也能见尸。”

张周道:“既不是你黄氏之人,你有何资格问询呢?再说,你也本就是彩家的人,这与你无关。”

“可是,家里想知道一些,想托妾身来问。”彩黄氏低下头道,“一介罪妇,或是心存恶念,若是让她唐突了爷,就不太好了。此等人也容易记仇,或是会影响到爷您日后做事的大计。”

张周目光灼灼,似乎一眼就能看穿彩黄氏的想法。

这女人,就好像一只好斗的公鸡,似乎本以为已是张周在永平府跟地方官宦沟通的“头马”,谁知冒出个“小嫂子”,也就是黄赵氏,即便现在黄赵氏跟她之间还没什么正面冲突,她已经能感觉到危机,似乎想把这个危机扼杀于摇篮之中。

但她是打错了算盘。

张周道:“既是罪妇,也与你们家族无关了,她人又是被发配到永平府本地,那以后她的死活,或是出路,你也不必理了!下去的时候,拿我的手书,领个赏,明天就动身回去,跟他们说,年初的拜会就不必了,也不用来给我送礼。”

彩黄氏急忙道:“地方上也都传开了,说是陛下要将永平府赏赐给爷您作为封地,妾身等人有机会成为爷您的食邑之户,倍感荣幸。”

张周道:“你们的赋税和徭役,又不是对我负责的,我只是替陛下和朝廷打理一方事务,且都还只涉及到商贸,两不相干。把我的话带过去,以后各顾各的,若真有人想打我的旗号出来闹事,我第一个不饶。”

“是。”

彩黄氏显得很谨慎,却又低声道,“爷,年初的拜会省了,但下面想孝敬您的拳拳之心,还望您能理解。这次妾身入京来,也带了他们的问候和礼物,都已经备好,留在了永平府会馆呢。”

“永平府会馆?倒是准备周详啊。”张周冷笑了一下。

以前他张周跑到永平府开矿,跟地方上产生利益纠纷,他是祸国殃民的罪人,且跟地方是水火不容。

但现在……

地方是把他当神仙一样供着,甚至还开始以他张周门人的身份自居,永平府会馆的架势,俨然是要自成一派,跟晋商、徽商等形成竞争。

彩黄氏道:“没有打您的旗号,但有人知道是永平府出来的,做买卖的时候也都格外照顾,也是知道那地方风水好,能出贵人。这是礼物的清单,您请阅。”

说着,还把礼单给呈递过来。

张周大致瞄了瞄,也果然是“礼轻情意重”,也似乎是知道他不缺钱,所给他的礼物,严格来说都不是用普通的钱财能买来的。

知道他喜欢听戏,光是戏班子就有三个,因为这时代的戏班都是由伶人所组成,加上卖身契是可以直接打包出售的。

除此外,还有歌姬舞姬等等。

再加上永平府地方上的一些田产、房产,还有很多家族为张周在旁的地方置办的产业,光是价值……就比他们去年一年从开矿等事上赚的,要多几倍。

在张周看来,这些人就是在他身上投资。

张周笑道:“我是江南人士,并不是出自永平府,所谓的贵人,应该也是夫人你这样的。”

“妾身是沾了爷您的贵气。”彩黄氏急忙陪笑道。

张周点点头道:“会说话,加一份赏,把礼单带回去。我要的是地方的安稳,并不是这些可见的财货。记得跟他们说,不必在我身上打主意了!还有,别想在京师内跟那些达官显贵会面,那些小动作我都看在眼里,别想瞒过我。”

彩黄氏身体微微一震。

她作为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并不单纯是想巴结张周一人,还想在政坛内多加活动。

这些小动作显然也都瞒不住张周。

“妾身铭记爷的教诲,妾身告退了。”彩黄氏在出门时甚至要稍微擦擦汗,对她而言,见张周跟见活阎王也没什么区别。

……

……

李东阳府。

李士实作为刑部右侍郎,前来拜访,因二人本就是故交,这次李士实也是来跟李东阳解释有关自己在朝堂上的表现,同时也是来通报有关谢迁案情的进展。

“朝上,在下并非无意提及那些事,乃是司礼监有人来通气。至于具体说什么,也没提及,只是表明要让蔡国公提领军务等事,也为防止京营军务等有变……”

李士实苦心解释。

毕竟他做了跟传统文臣相悖的事情,间接帮了张周的忙,他为了避免被疏离,只能这么来跟李东阳装孙子。

李东阳道:“你的秉性,我是知晓的。就算不是出自你意,你也太介意于内官的说辞,这不好。”

李东阳也就是看在跟李士实有交情的份上,才没撕破脸。

李士实叹道:“情况如此,实在由不得人。还有谢阁老那边……刑部每天都会派人去北镇抚司拜访,最近两日也都能见到其人,见其状态蛮好,无法详细问询,但以先前的沟通和了解,还是没有用刑。”

“嗯。”李东阳听到谢迁的境况,神色多了几分关切。

李士实道:“刑部已着人草拟了奏疏,请求陛下将谢阁老的案子交到刑部来问,因无大罪,可以不了了之。刑部上下愿意为此而努力,只是王尚书那边……”

李东阳皱皱眉头。

王轼算是意外被升上来的刑部尚书,之前都觉得王轼资历不够,连传统文臣对王轼的拉拢都不足。

王轼也成为朝中摇摆不定的中立派,可能所有人都觉得,王轼这个刑部尚书不会做得太长久。

但在谢迁的事情上,似乎李东阳又不得不去倚靠于王轼。

李东阳道:“于乔的事,更多要看陛下之意,光靠你们这些上疏是无济于事的。至于刑部主事之人……无须他出面相助。你曾在刑部中履职多年,对于谳狱等事也该知悉和了解,听说你最近又上疏请辞,何必呢?留在刑部不好吗?”

李东阳之所以对李士实比较倚重,也不能说李东阳的眼光差。

除了二人是乡党之外,还因为李士实这个人给人一种洒脱的印象,也就是不争。

一个随时想辞职还乡的官员,会给人一种亲切感,会让人觉得他不求功名,而李士实恰好就是这种人。

或者说,这是他为官的人设。

李士实叹道:“朝中虽好,却也令人疲乏。如今朝中污浊一片,何时才得见青天呢?”

“嗯。”

李东阳感同身受。

这就是说了李东阳喜欢听的话。

把张周比喻成污浊朝廷的乌云,只有把乌云扫除,大明朝才能海晏河清……

“最近徵伯乡试不第,我打算让他出去历练一番,你在南方广结好友,可以给打点一下。”李东阳道。

李士实笑道:“这好说,徵伯过去几年,一直生病,也未曾探望,现在可有好些?”

“嗯。”

李东阳又不好意思对儿子的病说太多,总不至于说儿子是得了花柳吧?

“我南方的确是有一些友人,可以给他做一些安排,不过据说……衍圣公府上跟您不是……过从甚密吗?不打算让他去曲阜走走?”李士实是刚从山东布政使调过来的,他很关心李东阳跟孔家的关系。

这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李东阳道:“是让他往南方走,不是去东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去历练一番,眼界也能开阔一些。至于衍圣公一门,以后也不再有什么关联。也莫要再于我面前提及。”(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