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八十八章 帮,也是害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萧敬闻言不由苦笑。

心中暗忖,你是属刺猬的?别人专找软柿子捏,而你是哪个茬硬往哪个上撞?

“张先生,等您入了朝,很多事由不得人,总是避不开要相见的。以您品性之至纯,那些臣僚也必定会打消对您的疑虑,跟您和睦相处的。”

萧敬似乎很看好张周当个正经文官。

在他眼里,张周做事很讲原则,跟那些文官其实很像。

张周笑道:“和睦也不能结党,入朝也不过是辅弼朝政,是否与他们和睦相处,又有何关系呢?同僚之间的应酬,对我来讲还是太繁琐了。”

“您高见。咱乾清宫候着,估摸着用不了多久,陛下便会回来了。”

萧敬不再跟张周谈论这话题。

张周跟不跟文官相处不重要,只要别跟内官相处太多便可,那才是最容易为人所诟病的。

而恰恰……

现在张周跟内官的相处,可比那些朝臣多多了。

……

……

朱祐樘回到乾清宫门口时,直接叫上张周,一起进殿内。

“秉宽,事都说清楚,与你无关,伱也不必再放于心上。至于程敏政、唐寅和徐经三人,朕也会派人去查,可能需要一些时日。”

朱祐樘之前或许还想保程敏政一手,但相比于张周,程敏政在他眼中却成为可保可不保的边缘人物。

能让张周跟这件事划清关系,朱祐樘其实已心满意足。

“先前你在朝堂上,跟谢阁老针锋相对,或是不了解他这个人,他无意讥讽于你,相反他很注重对年轻人的提拔,谢阁老有为人师表的风范。”

朱祐樘甚至还想替谢迁说两句,让张周别太在意。

张周笑道:“陛下言重了,臣跟谢阁老说那些,纯粹是为言明立场,无心针对。”

“嗯。”朱祐樘微笑着点头,“相信以谢阁老的城府,应该也不会往心里去。不过你第一次上朝,与人相争,就能做到不卑不亢,倒着实让朕意外,你能做到临场而不乱,有做大事的潜质。”

“陛下抬爱。”

“秉宽,你对这鬻题案,怎么看?朕先前也未问你具体的应对之策,着重是要让你抽身事外,现在你倒可以跟朕说说了。毕竟在事前,你就能预料到一切,想来你对此事的结果,也有自己的预判吧?”

朱祐樘之前一心要帮张周洗冤屈,眼见现在差不多心愿达成,开始跟张周具体商议此事的对策。

这也是张周为什么要在年初的三卦当中,提到有鬻题案了。

只有引起皇帝的好奇,并让皇帝觉得他对此有一些见地和看法,皇帝才会在私下问询意见,这跟他预言张延龄和建昌卫地震的目的是一样的。

如果他没有提前通过谶言的方式参与其中,那出事之后,皇帝会多去问大臣的意见,毕竟那些人才是职业政客,领俸禄办事的。

皇帝怎会在这种大事上偏听于他?

张周道:“臣觉得,程敏政和徐经二人,在此事上冤,也不冤。”

“哦?怎讲?”朱祐樘兴趣又提升了几分。

这种说法,跟大臣谈事就有所不同,大臣一般是不会去用辩证角度两方去分析,跟皇帝说事从来都是固定一个立场再去讲道理。

张周谈事则没有朝堂议事那么拘泥,反正是私下的问询,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程敏政既未参与到阅览考卷,只做了出题,那一份考卷的取或者不取,都在其他考官的抉择,他在内帘中舞弊的嫌疑就可以打消。”

“嗯。”朱祐樘点头,“可关键还在于外间所传扬的鬻题。”

张周道:“鬻题之说,只怕到最后也难找到任何的证据,因为在确定程敏政为主考之后,他谁也没再见过,难道他提前知晓自己要当主考,还假设了题目,去告知于他人,这么做对他有何好处?”

朱祐樘想了想,再点头。

旁边的戴义道:“若一切都如张先生说的,那就好办了,就怕外间的士子不这么想。他们笃定了有鬻题,这些道理跟他们讲不通的。”

张周道:“陛下,这就涉及到臣所说的,他程敏政和徐经遇此事也不冤。徐经曾在抵达京城后,便带着唐寅前去拜访程敏政,以臣所知,要见程敏政所要花费的代价可是不菲的。”

“光是一些打点,或就需要耗费钱财,而唐寅并无这种身家,想必出钱的事,都是由徐经来完成,而程敏政明知自己是来年春闱主考的人选,却还不避嫌疑,这是他的过错。”

朱祐樘叹道:“朕其实也想说这一点,要是程敏政未去见那些人,还至于有鬻题的传闻吗?旁人想下手也寻不到缝隙。”

张周笑了笑。

皇帝就差说程敏政是有缝的鸡蛋。

“但是陛下,大明的臣子见民间的士子,这本身并不犯禁,也并非只有程敏政一人在这么做,不是吗?”张周反问一个问题。

皇帝这次沉默了。

现在都在挑程敏政的罪过,可他的罪过,在别人身上或许连错都不算。

本次会试的另外一位主考李东阳,见的士子比程敏政还多,而且每次都去评价这些士子的才学,还给他们评判高低,或以兹鼓励,做得甚至比程敏政还张扬,但就是没人去攻击李东阳鬻题。

待遇差别就是这么大。

说白了他程敏政就是个软柿子呗?

李东阳作为内阁大臣,还是次辅,不定什么时候刘健退了,他李东阳就是首辅,文臣攻讦李东阳的风险多大?那些士子也要为自己以后入朝当官着想,得罪了李东阳,他们的仕途只怕是一片黯淡,就不用想着在京官任上混,可以直接寻摸着往南京或是地方任上去找官缺。

“以臣看来,程敏政还是吃了不善官场交际的亏,或者说,有人在整他,而他自己却茫然无知。”

张周说出了他的看法。

旁边的戴义和萧敬等人,都是屏气凝神。

公然谈及朝中文官的派系之见,除了张周之外,旁人还真没法这么说。

这也体现出了张周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作为皇帝的私人顾问,如果什么事都分析得中规中矩,那皇帝还问他干嘛?

“程敏政,唉!”

朱祐樘提到这个人,便满是感慨。

因为皇帝也后悔告诉别人,他对程敏政很欣赏,想把程敏政提拔入阁,也后悔固执要安排程敏政为会试主考。

“陛下,其实程敏政更适合治学,而不适合做官。当然这是臣一家之见,若是他经历此事之后,能及时醒悟,主动请辞,留在京城开班授徒,到时臣一定多去找他拜访,问询学问上的事情。”

张周笑着提出一个未来的设想。

让程敏政致仕。

当作对他的惩罚,但也不让程敏政离开京城,而是让其留在京师去治学,而张周也说了会去当旁听的学生。

张周其实已很明显在为程敏政说话了。

而皇帝心中,也倾向于要保程敏政,皇帝也不希望程敏政被一件没有证据的鬻题案,而要落到被投进诏狱拷问,被整到身败名裂的地步。

朱祐樘道:“朕已在朝堂放出话,要彻查此事,那朝臣估计轻易是不会罢休的。”

皇帝很了解那些文官的尿性,落井下石这套他们做得最绝,历史上皇帝也是先下了华昶、唐寅和徐经三人的诏狱,程敏政是在十几天之后才被收押的,皇帝甚至对参劾程敏政的奏疏留中不发,就是在迟疑。

结果最后还是被文臣裹挟,最后不得已将程敏塞进诏狱,然后程敏政就在里面受到非人的待遇,最后虽无证据证明程敏政参与鬻题,但也因为程敏政收受了徐经所给的金币,而被革职,出狱没几天便死于拷问的创伤。

“陛下,臣有一策。可以让他写一份东西,自陈在最近半年来,不避嫌疑的情况下所做的错事,再将这份东西拿去跟华昶或是应考的举子进行对质,文武大臣也可旁听,并以此来断定是非。”

张周要做的,其实就是让程敏政早点“认罪”。

认收受金币的罪,认跟徐经谈论会试的罪,如此既是保程敏政一条命,其实也是在保唐寅的前途。

张周想说,老程啊,能帮你就这么多。

谁让你不是文官主流呢?

非要在会试上出那么难的题目,让考生犯难,别人不攻击你攻击谁?你出点简单的题目,大家兴高采烈作答完毕,各凭实力去争,不也挺好?非要用你所谓的才华,用题目就把那些士子分个三六九等,不会的甚至都要交白卷……

你这不出事才怪呢!

戴义问道:“张先生,让程学士认错,这可能吗?这近乎相当于认罪。”

张周笑道:“他若不认,可以提示他一下,告诉他哪些地方做得不对,由陛下提点,正戳中他的软肋,他若抵赖那就是自取灭亡。”

“提示?”朱祐樘笑了笑,摆摆手,“秉宽,亏你想得出来。看来你早就能算到他的过错都在何处,也想到如何提示,能令他自陈其错了吧?”

张周道:“臣就是想提醒他跟士子来往,还让门子设下相见门槛的事。”

朱祐樘微微颔首道:“好,如何提示,由你来定。朕采纳。但是朕不太明白,你为何……要帮他?”

“陛下,这是帮吗?”张周装出很惊讶的样子。

朱祐樘笑道:“秉宽,这可不是你的性子,朕能觉察出,你虽是在让他认错,但究其根本,还是让他免于牢狱之灾。”

张周惭愧一笑道:“这都被陛下识破,看来臣还真不适合当个有城府的文臣。其实臣要帮他,除了是为自己早些洗清嫌疑之外,也是不想令事态扩大,让陛下和朝廷为难。同时……臣还觉得,程敏政乃大明柱梁,哪怕政坛不需要他,学界也需要他,而唐寅也是可造之才,臣还欠了他一个解元。”

张周也想过这个问题。

本来他都已牵扯其中,应该尽量避嫌才是,到底自己应该在鬻题案中扮演什么角色?

但若就此不理的话,程敏政身死,徐经和唐寅一生不得再考会试,历史上少了潜在的治世能臣,却多了一个诗画双绝的话题人物唐伯虎……让历史沿着本来的走向发展,也不是不行。

但张周又觉得。

不正是因为自己的出现,才能让这个大明更精彩?

自己既然来了,为何还要给历史留遗憾?

改变就改变了,本来以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历史,也是穿越者们的意义所在。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