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朝廷外小朝廷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朱厚照从张周处回去之后,就心心念念要去参加演兵。

“如果我能像他说的,在这次演兵中拿到优等,比那些经验丰富的将领成绩还好,那父皇必定对我刮目相看,到时我说自己懂兵,父皇就不会再反驳我,看那些大臣以后还敢不敢对我甩脸色!”

朱厚照急于想证明自己。

但张周好像不“给力”,毕竟以张周所说的,新的演武场要到六月才能正式开始投入运行,而以往的演武场在配置上明显不行,在检测成绩上也有一定的偏颇。

朱厚照甚至单独给老父亲上了一道奏疏,催促朝廷在选拔和任用武将上,要充分考虑到实战演练的成绩,其实就是催着老爹调人力物力去完成演武场的建造。

朱祐樘看到这种上奏之后,差点又想让人去把熊孩子唤来教训一顿。

但朱祐樘是疼孩子的,而且他自己也觉得张周推行的计划是有效的,于是还是让人去推进建设,为了方便让朝中大臣理解,他还特地让内阁派一人前去监督,做好沟通工作,而这个任务就落在了谢迁头上。

……

……

这天谢迁先派人去跟张周约定了时间,然后一起到城内军火库里检查库存等事。

跟朱祐樘看到满仓库的火炮和火铳一样,谢迁也对张周这种玩命发展军工有些惊讶,要不是他知道朝廷户部到底给张周调拨了几两银子,也知道张周都是靠个人能力把这些武器制造出来的,他肯定会上奏朝廷,说张周以穷兵黩武为目的,行劳民伤财之事。

“谢阁老,你也看到了,都是铁器,是用到很多人工,但就算是不铸造成火炮,它也变不成大明的税赋,总不能让我把开采出来的煤炭和生铁都变卖出去吧?”

张周似乎也想到了谢迁心中所想,然后就提前把谢迁的嘴给堵上。

但以谢迁的能言善辩,从来不甘心在口舌之事上落于下风。

谢迁道:“蔡国公,你是真能折腾,铁器就算了,那石炭到底也能作为民间所用,为何就不能聚拢起来,减少朝廷每年的开销,甚至是给府库带来营收?”

“啥?”张周道,“我采煤,送府库堆起来,然后做什么呢?”

“你……”

谢迁本有无数种说法来反驳张周,但因为张周特殊的身份地位,他还真不知该从哪個方向开口。

老谢也有哑口无言的时候。

因为一个显著的问题是,朝廷对于张周提请的钱粮调拨等事,从来都是推诿和敷衍,没有一条是准允的。

大概的意思就是,张周花大力气开采出矿产,变卖或者是直接送到朝廷贮存,然后被朝廷传统文臣所掌控,宁可堆在府库里也不给张周用度调拨……

就好像是张周在质问他谢迁,我费力给自己挖坑找麻烦,我是有病吗?

谢迁整理了一下情绪,气势仍旧很足,问道:“演武场又是怎么回事?京营在京师周边那么多的校场,还不够你这趟吗?之前你在城外搞什么炮场,可是空置出几百顷的土地,如今再搞什么演武场,岂不是又要损害京畿百姓的利益?”

什么事都拿百姓说话,正符合文臣“一心为民”的思想。

但这些在张周听来,不过是文臣行政治斗争的手段,也就是先把自己摆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去反对政敌的举措。

张周道:“谢阁老误会了,新的演武场也只是在原有的场地上进行改建,规模上并没有扩大,只是增加了很多设施,模拟战场上的环境。我知道谢阁老担心什么,劳民伤财嘛,放心,这次演武场的改造,一律都是用京营的人,钱粮方面也是靠内府来支撑。”

“内府的银子不是户部调给的?”谢迁好似找到了跟张周争论的突破口。

谢迁正在吹胡子瞪眼,户部左侍郎王琼也是听说谢迁来视察,带人过来,正好听到谢迁朝张周嚷嚷。

他走过来行礼,却也不知该说点什么好。

“德华,你来得正好,你说说,这次演武场的事,预估要花费多少帑币?”谢迁似乎还记得要把王琼拉到正途,以王琼传统文臣出身,想联合起来给张周施压。

王琼道:“户部对此并不知情。不过以陛下之意,由京营出人改造,所耗之费用,由西山镇来出。与西山修造城墙之事,一并推进。”

“什么?”谢迁皱眉。

说是内府出钱,其实是张周自掏腰包。

张周的产业可不单纯是在西山,还有永平府和大同,各种矿产的收入非常丰厚,毕竟张周所发掘和找人开采的都是富矿,还有所使用的开采法,以及各种工具等,都算是这时代比较先进的。

比之传统的采矿方法更有效率,赚到的银子数量,自然也不是一个腐儒出身的谢迁所能理解的。

张周叹道:“我来回答谢阁老这个问题,修造西山的城墙,不算占役的京营兵士人工的费用……当然,这部分也会拿出银两作为津贴之用,再加上改造演武场,一共要花费大概白银十五万两银子。”

“多少?”

谢迁一听就急了。

十五万两白银,朝廷若是想拿出这么一笔额外的开支,没几个月的东挪西凑都是办不到的,而张周这里随便就能拿出十五万两银子来修造城墙和改造演武场。

有种大朝廷外小朝廷的感觉。

王琼道:“这是保守估计吧,若是要将西山的城墙造得更为坚实,只怕这些还不太够。”

张周点头道:“理论上是如此,但西山要作为京师周边卫城的存在,自然不能只靠城墙的高深,更主要是靠火器的加持,如果各方向都配备大批的火炮,这样即便不用布置太多兵马,贼人想攻陷这座城池,也是难上加难。”

王琼这才明白张周的意思。

造城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新的城墙必然符合大明军队新式的作战风格,也就是要增加很多的射击孔,再增加火炮的放置点,如此来形成壁垒,如此就算是城墙没多高,任何的敌寇也打不进去。

谢迁听二人的对话,有些气急。

本还觉得王琼是个“正常人”,但听二人对话,就觉得王琼已经彻底被张周给洗脑了,这对话俨然是没把他这个内阁大臣当回事。

“张秉宽,老夫问你,既然你有十五万两银子,为何还要跟朝廷讨要制造舰船的银子?这十五万两,用在造船上不好吗?”

谢迁想到了张周之前以兵部尚书为名义,跟朝廷要造船银子的事。

总算找到合理的理由,来说明你不务正业。

张周道:“一码是一码,若是朝廷认为调拨钱粮来造船,是没有必要的,我也不能勉强,但演武场和西山的城墙修造等事,却是势在必行的,当然,造船的费用我也在筹措,而且负责经办此事的唐寅也即将回京,到时不妨由他来跟诸位说明造船之必要。”

谢迁将头别向一边,他都懒得搭理张周。

“谢阁老可是还要前去走访演武场改造之地?”张周问道。

“当然要去。”谢迁道,“皇命在身,但无须你再陪同,德华,你跟老夫走一趟。你蔡国公是何等大忙人,连朝议都能经常缺席之人,老夫也就不打扰你做事。”

显然谢迁不想跟张周有过多交流。

眼下并不是要去收拢张周,或者说已经过了收拢的时候,双方已经形成根本上的对立,暂时也看不到解决这层矛盾的希望,双方的对话很容易是说多错多。

谢迁作为朝中的老前辈,还是会绷着端着,以维护传统文臣的脸面。

……

……

乾清宫,朱祐樘单独召见刘健。

刘健本以为是要商谈有关朝廷大事,到了才知道,朱祐樘压根没有要跟他谈及一般朝务的意思。

朱祐樘除了召见刘健,身旁还立着萧敬和李荣二人。

“刘阁老,自从上听处设立以来,并未形成定制,曾经入值上听处人员,有武臣英国公、保国公,而文臣也有几人,如今正式入值的名为四人,但平时少有人在。”

上听处内,名义上入值的大臣,此时只剩下户部左侍郎王琼、兵部左侍郎熊翀。

再就是张周和李东阳。

但实际上平时只有王琼和熊翀会去上听处,也导致上听处在平时成为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衙门,尤其是非战时状态,近乎没人会把王琼当成上听处大臣看待,更多是把他当成户部侍郎。

刘健一边听着,一边也在琢磨皇帝的用意,他道:“陛下,上听处所设,本就是为疆场战事而论,如今西北大致也算太平,上听处或也无须保留。”

朱祐樘摇头道:“朕的意思,是让上听处定下入值的规矩。朕不是要削内阁的权限,朕的意思,是要保障边镇的安稳。”

刘健心里涌起一股恼意。

皇帝看起来是在跟他商议,但其实更多是通知一声。

朱祐樘道:“如今上听处轮值几人,朕要做酌情的撤换,除了秉宽之外,剩下几人都可以先调回原职。”

“陛下?”刘健没听明白。

只留平时不怎么管事的张周,剩下几人都回归原职?熊绣和李东阳干回老本行也就算了,王琼好像是张周身边的“头马”,在上听处和户部做事也算是尽职尽责,尽管最初时候很多人觉得王琼升户部左侍郎是跃升,人心不服,但随着王琼在户部和上听处做出成绩,连朝中挑三拣四的传统文臣,也不得不认可王琼的能力。

朱祐樘道:“上听处并不像阁部,朕的意思,随时可以做更迭。朕还点了几个人,刘阁老你认为如何?”

说着,朱祐樘对一旁的萧敬摆摆手,随即萧敬拿起一份只写了几个名字的名单,转交给谢迁。

谢迁看完上面的名字,不由眉头紧皱。

张周、陆完、秦纮和唐寅。

“刘阁老可是认为,这几人有何不妥?”朱祐樘问道。

刘健心说,陛下你要把上听处搞成跟我们内阁平起平坐的衙门,把张周放在里面就算了,秦纮人在三边当总制,怎可能身兼上听处大臣的身份?至于陆完和唐寅……这两个是什么鸟人?

朱祐樘不等刘健回答,为自己的选择做出解释:“秦纮在三边,请辞多次,以年老体迈为由,希望早些致仕还乡,但朕认为,应该给他一定的荣光,调回京后,入值上听处也是朕对他的看重。至于陆完,先前鞑靼寇边时,他镇守内三关也算是有功勋在身,此番以他作为平时处理上听处公务之任。”

“至于唐寅,虽然资历不足,但好在已经过多番历练,他此番回京之后,朕准备以他为工部郎中,入值上听处的同时,再调给他督办京师周边铸炮等事,朕也准备将易州山厂的差事交给他,可酌情擢升为工部右侍郎。”

大明的提督易州山厂,是负责京师柴炭等事的,在景泰时可挂职工部尚书来督办,而在弘治中叶时,普遍是以工部右侍郎的身份去提督。

如今大明的用木炭少而用煤炭多,事务多在西山完成,唐寅以目前的资历,根本不足以提升侍郎,但要是挂职个工部右侍郎去提督易州山厂,则合情合理许多,毕竟不是正职的右侍郎。

刘健道:“陛下是已经决定了?”

“朕是在与你商议。”朱祐樘听出刘健的话语中是有情绪的,他没有刻意去安抚,言语却还是相对温和的。

刘健整理措辞之后才道:“老臣认为,这几人都并非入值上听处的最佳人选,若以其几人入值,则怕会形成党派之见,也怕出现结党营私之事。”

朱祐樘道:“刘阁老是怕秉宽对他们的影响太深,他们都会以秉宽马首是瞻,形成朋党?”

刘健没回答,但也等于是默认。

“对了刘阁老,朕还准备以王琼去西北,替换秦纮,你认为如何?”朱祐樘终于把之前刘健心中的一个疑惑给解开。

那就是王琼干得好好的,为何要把他的职位给下了?

现在知道了,原来是让王琼去西北接替秦纮,那如此一来……宣大和三边的军政,名义上都要被张周所把持了。

“朕也不是马上要将此事定下,毕竟朕已经有决定,以秦纮为提督各边镇的统帅,主持此番出击巡兵之事,此事早也要到六月底,晚可能要到入秋之前才能彻底定下。刘阁老最近也可以思量此事,回头也会拿到朝堂上去商议。”

朱祐樘看起来很尊重大臣的意见。

但刘健知道,既然皇帝已经做出这种安排了,那多半是改变不了。

刘健问道:“陛下,老臣知悉,内三关提督军务之事,如今已取消,不知陆完回京之后,作何安排?”

朱祐樘似乎早有定案,当即便回道:“以他为户部右侍郎。”

刘健一听登时有些急了,急忙道:“户部右侍郎王俨升任此职尚未有多久,且做事勤恳有度,何以要将其撤换?”

“刘阁老多虑了,朕不是要让王俨卸职回乡,之前大同巡抚一直出缺,由新建伯兼任之,朕想的是,派个能做事的人过去协助他,由王俨去朕认为是比较合适的!”

刘健听了不由苦笑。

大明官职升迁的规则,通常都是左布政使升巡抚,再由巡抚升侍郎,而现在反过来了,正职的户部右侍郎调回去当巡抚,王俨作为大明的老臣,资历相当丰富,居然是去给初出茅庐的王守仁打下手?

而且以大明六部侍郎以上官员任命的规则,都是出缺之后再商议人选,而现在皇帝是直接为了替换而替换,有点不把王俨等传统文臣当人的意思。

“王琼调任三边为总制后,他的户部左侍郎位置,朕打算以许进来替代。”朱祐樘道,“如此再有陆完升任右侍郎,户部的事,朕大致也就不用担心了。”

刘健也听出一些苗头,虽然许进名义上是传统文臣,但眼下跟新派的人走得也挺进。

主要是因为许进看不到晋升左侍郎或是尚书的机会,想办法在往张周阵营靠拢。

而再把一个标准的张党成员陆完安排在户部,那就等于是把户部尚书佀钟给架空,而且是继续架空,前有王琼后有陆完……此时或者皇帝需要调拨钱粮什么的,还有阻碍,但随着时间推移,刘健心知将来皇帝要把财税和府库大权牢牢掌控在手。

“陛下,如此重大之事,应当于朝堂之上详细商议为妥。老臣一时不知如何回禀,还望陛下恕罪。”

刘健有点心灰意冷。

皇帝现在只相信张周和跟其走得近的人,越来越不把传统文臣放在眼里,这在他看来是乱政之始。

朱祐樘道:“有的事可以拿到朝堂上去说,有的就不必。朕与刘阁老商议,就是为获得你的支持。朕这两年身体大不如前,也在想,朕也是想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统草原的一天,也希望刘阁老能给朕这个机会。”

刘健心说,你才几岁?你的有生之年很可能是几十年,而我的有生之年也没几年了。

我还不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文臣势弱,被一群武勋和佞臣踩在我们头上呢!

“老臣当竭尽所能,但有关朝廷用人之事,还应从长计议。”刘健也只能拿出一种看似没什么实际用途的执拗,来对抗皇帝的偏听偏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