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四十二章 朝堂的笑话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皇帝病后第一次上朝,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便先离开,但大臣却并未就此离去,他们还要在宫里处置一些朝务,并由皇帝派人监督。

文华殿内。

早就摆好了不少的案桌和软垫,众大臣可以坐下来处理和商讨这些事务,有很多已经积压很久的,三四个月和半年左右积压的事务为常态,有很多事情大臣都以为皇帝给遗忘了,谁知道也只是留中不发。

李东阳过去跟户部尚书佀钟讨论了很久,回来时没人跟着,在场之人也刻意跟他保持距离,以便他能去跟刘健单独商讨事情。

李东阳将一份并不算是奏疏,只是陈报的书折,递送到刘健面前,道:“去年内府增加白银二百多万两,开销达到一百二十六万两,也算是创了过去几年之最。”

“哦?”

刘健对付内府的开销一直不太清楚,闻言不由拿起来看过。

李东阳注解道:“半数以上是从海外带回来的,具体是从何处掠回来的,外人并不知晓。倒是听说开春之后再派船出海,还能带回来不少。”

刘健脸上带着几分担忧之色道:“白银突然增加,只怕会带来物价腾贵。”

虽然这时代还没有一些经济学的概念,但货币增发所带来的通货膨胀理论,在这些传统文臣心中,也是有个大致轮廓的,作为治国之臣,如果连这基本的道理都不懂,那他刘健也不用混了。

“说来也奇怪。”李东阳道,“内府增加的开销,除了基本的修造殿宇、道观之用,剩下的都是用在军需开支上,尤其是大批采购了军粮,甚至还在西北收购了不少商贾开垦种植出来的粮食,但就算是这样,今年冬天粮价仍旧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没涨反倒是降了。”

“是吗?”

刘健也不由皱眉。

虽然内阁大臣等于是没有正式头衔的宰相,处理的都是国事,但本身内阁大臣并不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直接挂钩,关于市井粮价等事情,他们也只是听别人讲,并不会亲自去查看。

李东阳又拿出一份,递给刘健,刘健随即也打开看过。

“这是东厂呈报的,北方各地粮食价格,从去年春荒之后的对比变化,各种作物的价格上面都有,就算不清楚几分真几分假,但跟户部那边问过,基本与实际情况没有差别,而且秋粮之后总结的,去年也不算是风调雨顺,各处闹灾荒的情况仍旧常见,但在赈灾幅度上并未削减,但就是年底……府库存粮还有所增加。”

李东阳说完,而已在等刘健给出意见。

刘健道:“若是地方官为掩饰灾祸,粉饰太平,以至横征暴敛的话,不可接受,应当彻查。”

“无从查起。”李东阳道,“可能是过去几年的存粮,都在去年放出来,这可能会带来春荒之后的粮食价格。难说。”

仍旧没有头绪。

明明粮食没有丰产,皇帝从海外带来那么多白银,本来应该导致通货膨胀,毕竟粮食价格是最直观的表现,但结果却是粮食价格不升反降,百姓生活平稳,也没出现横征暴敛,甚至是朝廷强行纳粮的情况。

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合理。

“再查查。”刘健也没什么意见,只能是保留意见。

李东阳点点头道:“事还是要查的,目前还有个消息,就是开春之后,张秉宽将会在永平府等地推广新的粮食作物,这件事可大可小,陛下已经准允,并且不打算通过朝廷来决定。那要不要……”

这意思很明显,我们要不要死命抗争,不允许张周乱来呢?

刘健也没有给出准确态度。

二人沉默之后,刘健突然问道:“内阁这几日没见过张廷勉的上奏,你今日可有见过?”

“也未曾。怎么……”李东阳本想问,为什么突然这么关心张老头?

刘健道:“西北的事情上,他可说是做了一手好文章,先是参劾马仪,带动参劾王守仁,让人以为他独树一帜,或是掌控全局,到头来却是个笑话!他儿子却是跟着马仪出征草原,还立下军功,现在居然要论功行赏,这是何道理?”

刘健也恼了。

当初要不是看张懋极力参劾马仪,内阁也不会那么笃定西北的战事已休,也就不会在谢迁的问题上出这么大的纰漏。

而眼下刘健手上正拿着皇帝给发下来的论功行赏的册子,今天众大臣移步到文华殿商议事情,也主要是商量怎么给有功将士论功,刘健想到自己被张懋晃点,自然心里很气愤。

李东阳对此事倒显得很平静,道:“张廷勉看似深谋远虑的老狐狸,但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屡屡贪小失大,先是坐视张秉宽崛起,而今亲自领兵仍看不清楚局势,可说是老糊涂了。这会他就算是知晓草原的捷报,又能做什么?灰溜溜装做什么不知,或就被人遗忘,这会他越是跳脚,越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这种人……唉!不足与谋!”

刘健道:“陛下此番留他在西北,摆明是要他好看。他既然不忍心将这脓挑破,那我们就帮他一把。回头再寻人,一定要暗地里找寻,去参劾他无所作为老迈昏聩。”

李东阳笑道:“这不成了痛打落水狗?”

刘健面色带着几分狠辣道:“他不落水,落水的就是我们!这种人……太平窝里蛮横久了,见不得风浪,就算他想激流勇退,我们也要往前推他一把,都督府的恩怨矛盾,不是他想罢休就能罢休的。”

“嗯。”李东阳点头。

似乎在对待张懋的问题上,二人是能完全达成共识的。

……

……

宁夏,花马池。

张懋坐在那,一脸淡漠的神色,而眼前钟德才还在宣读详细的战报,有部分还是张锐亲自写的,至于一旁的柳景简直是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嗯嗯,说说吧,脸都丢到姥姥家去了,现在吾儿都带兵退出草原,跟大同的兵马汇兵一处了,总不会再有什么意外了吧?你们说说,老夫继续装聋作哑,别人就会把老夫那点丑事都忘了吗?那个谁,你不是很能耐吗?参劾这个参劾那个的,老夫以后还有脸面回京吗?”

张懋并不认为这错误是自己造成的。

他当然要赖着给他出主意的柳景,这会他恨不能扒了柳景的皮。

柳景也是一脸苦恼,叹息道:“公爷,您不都已经怪责过了吗?今日怎就还旧事重提了?咱不都想好办法来找补了吗?”

“放屁!”

张懋一拍桌子,身子腾地站起道,“老子辛辛苦苦半辈子积累出来的名望,就这么一朝丧,明明吾儿打了胜仗,别人却好像笑话傻子一样笑话老子,还让老子感谢你不成?也就是老子现在还有重任在身,不然早就该找个地方弄跳绳子挂上去自我了断!”

钟德才急忙道:“公爷,您可不能如此啊。”

张懋本来怒气是朝着柳景撒的,听了这话不由怒气冲冲瞪着钟德才,意思是,不能如此还用你来提醒?老子不知道自己这条命金贵?

柳景道:“现在朝廷的调令还没来,至于您是功还是过,恐怕也不好说,要不您……亲自上一道请罪的奏疏,让陛下看在您三朝老臣的份上,将您……”

张懋皱眉道:“你又要出馊主意?”

“这怎会是馊主意呢?我全都是为了公爷您好啊。您想想,这事要是您不提的话,那还不有人出来做文章?”柳景急忙道。

张懋冷笑道:“本来老夫上疏请罪,或也是个选择,但经过你这一说,老夫便知道此事不可取。”

“这……”柳景也一脸尴尬。

咋的,我提了就不好使,意思是我出的都是馊主意呗?

张懋道:“先是把朱东旸带沟里去了……不对,你先把你自己带沟里去,当初要不是太皇太后保你,估计你自己都死了几百回了吧?年老之后回朝,真以为自己半辈子历练出什么水平来了?却不知,下棋步步臭子,还以为自己多能耐呢!老子就算是死,也不会再听你的建议。”

钟德才也急忙道:“公爷,在下也觉得这会不能上奏请罪,或许陛下正发愁如何给您治罪,您这么上奏了,可正中陛下下怀。”

“对!”

张懋道,“老子就算死,也不能认错!老子只是就事论事,当初马仪不听号令带兵进草原,难道老子不能参劾他?就算他带了吾儿去打仗又如何?老夫参劾他的时候,避亲了吗?现在打了胜仗就觉得是老夫错了?错在何处?”

柳景小声嘀咕道:“朝中那位谢阁老,估计跟您一样的想法吧。”

“你说什么?”张懋气不打一处来。

你居然拿我跟一个下了诏狱的人相比?

柳景也有些不爽,这次干脆把声音提高了些许道:“在参劾马总兵这件事上,公爷的确是做错了,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若您不提的话,只怕陛下会更恼怒,您可能一时半会都别想回京。”

张懋道:“既然陛下瞧不上我,还留我在西北作甚?西北这风沙这么大,以为好吃好喝呢?陛下信任谁,就让谁来!”

“公爷……”

就在张懋发牢骚时,外面传来传令官的声音。

“有屁快放!”张懋的脾气也不好,完全没有绅士风度。

传令官听张懋在里面发脾气,都不敢往里面进,急忙道:“有京中的旨意传来,说是让您继续留守在宁夏,传信的人已经进军营了,您要不要出去看看?”

“什么?”

张懋张大嘴,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柳景面带惊讶之色道:“大同的战报刚传来,陛下留您在西北的旨意就到了?看来……陛下是早有准备啊。”

“哼!”

张懋又怒瞪柳景一眼,随即快步出营帐而去。

……

……

入夜。

戏楼内,张周在会见张永。

张永笑眯眯道:“陛下留英国公在宁夏,对咱是好事,京营上下如今提到公爷您,无不带着敬仰,都说当世没人能超过您的,就算是古往今来,您也是头号的谋臣和将帅,天底下带兵之人,谁能与您相及呢?”

张周道:“这话不能乱说。我靠的不是出谋划策,更多是提供了个新武器,还有给他们提供了个平台而已。”

“平台?是木台……还是戏台?”张永还不太理解。

张周笑道:“我就是个戏班的掌柜,把唱戏的人带上戏台,表现在他们个人,我只是作为旁观者。他们有了成绩,会往我脸上贴金,我也就跟着沾沾光而已。”

张永急忙道:“公爷您可真是自谦了,那一个个的,哪个不是您慧眼识珠给栽培起来的?要是没您,敢说这朝中没一人有这能耐。”

“呵呵。”张周只是笑了笑。

成者为王,现在大明各处都在打胜仗,张永要巴结他,自然会处处说他的好话。

奉承话虽然听起来别扭,但听久了……连张周都觉得,伸手不打笑脸人,谁会把这样一个说好话的人给拒之门外呢?

“既然英国公回不来,公爷,来年京营的采办等事,可就由您来做主,初步的预算,来年京营在军械等开销上,大概是十三万两白银,如果再加上粮饷等,来年大概是需要用到三十万两开外。”

“哦,挺多。”张周点头。

大明的赋税主要还是收米粮,白银收入在二三百万两,加上米粮大概大概就是六七百万两的价值。

京营开销只占到大明朝廷收入的二十分之一,也算是比较合理的。

张永道:“但若是来年开春,陛下要御驾亲征的话,这银子就不够了!先不论能不能打出去,就说筹备一下……多造一些军械,那就需要增加一倍都不止。户部肯定是指望不上的,这大冬天的,听说铁矿和煤矿的产量都下来了,开春之前要造个火器什么的,估计也要多耗费不少呢。”

张周笑道:“张公公果然是有先见,有准备之人。”

“没办法。”张永道,“陛下先前的确是说过,要准备在开春出塞征战的,这一出征,怎么也要筹备个二三十万兵马的粮草、军械和辎重,就算是京营,怕也要调出五六万人,如果再从各处征调一些,就怕不够。”(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